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不婚不育在七十年代 > 第31章 榨油

不婚不育在七十年代 第31章 榨油

作者:凤凰飞于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7-31 07:48:57 来源:文学城

领完工具,村民们陆续下地开始干活儿,为了能尽快把成熟的作物收割归仓。村民们被集中起来突击干活儿。

村里人一年里吃的油,除了过年前分的猪肉能炼点儿油之外,就是靠眼前的这些一眼望不到头的油菜籽了。

成熟的豆荚圆鼓鼓挂在油菜杆上,村民们弯着腰趁着现在露水还未干的时候抓紧收割。

知青们也和村民们一起不怕苦不怕累的干着活儿。林双和吴远程干活儿慢,被分去捆绑和搬运油菜杆了。

油菜杆割下来之后,他们和其他人一起把割下来的油菜杆捆好,然后搬运到平板车上。

现在蚊虫已经活跃起来,为了防止蚊虫叮咬,村民们干活的时候都穿着长袖上衣和长裤。

林双今天上工穿了一身军装,军装的布料即吸汗又透气非常舒适。她还在露出来的白嫩皮肤上都涂上了万金油,用来防蚊虫。

今天上工太早了,干了好一会儿活儿,知青们才等来婉仪给他们送早饭。

其他村民的家人也已经把早饭陆陆续续的送到油菜地里来了。林双看了看,今天的早饭和平时没有区别。

她一边啃着两合面的窝头,一边看其他村民的家里都给送的什么早饭。

林双看了半天,有的和他们差不多,有的还不如他们。毕竟知青们的工分只养他们自己就行了,但是村民们不行,有的村民家里劳动力少要养的人多,条件就会比较差。

就像以前的白寡妇,她一个人上工要养一家四口,无论她怎么干活儿怎么节省也还是不够。

村民们吃饭的时候,大队长和支书一起在田间查看收割的进度,商量着怎么安排接下来的工作。

吃完饭,休息了十几分钟,村民们又都下地继续干活儿。大家心里都着急!要是耽误了收割,村民们一年都别吃油了。

林双吃完了窝头和咸菜喝了几口水壶里的水,也和其他人一起去干活了。

林双根本就没吃饱,平时她还要再吃一些糕点和一茶缸冲好的麦乳精或者是奶粉的,但是现在她只能忍着了,好在她带了不少糖,靠着吃糖也能补充一些体力。

看吴远程愁眉苦脸的样子,林双知道他们俩是同病相怜。于是趁着搬油菜杆的时候,给了他几块奶糖,吴远程接过糖赶紧塞进嘴里一块儿。

捆好的油菜杆已经用平板车,一车一车的运回了仓库。今天阴天收割油菜籽不受影响,村民们抓紧时间收割。

运到仓库的油菜杆要堆垛。将捆好的油菜交错上堆,堆心不能过实,过实不利于通气散热,堆放时要把角果放在垛内,茎秆朝垛外,这样利于后熟。

堆垛后要注意检查垛内温度,防止高温高湿导致菜籽霉变。一般油菜堆放4-5天后,角果经果胶酶分解,角果皮裂开,菜籽已经与角果皮脱离。

然后选择晴朗的天气,将油菜秆摊晒,踩踏,碾打,脱粒,扬净后送进油坊。

经过村民们不懈的努力,终于把油菜籽全都收割归仓。

这天天气晴朗,阳光灿烂。村民们把仓库里的油菜杆搬出来晾晒。

差不多要晾晒一周的时间,菜籽才能全部晒干,要晒到轻轻一碰豆荚就能破开的程度。

晒好以后就要进行打油菜籽。打油菜籽一般都是选择在大太阳天。

这样的天气打出来的菜籽能晒一会儿太阳,晒过之后的菜籽差不多能半干,这样的菜籽就不会再发芽了。

打菜籽的工具叫“连枷”,因为是一次接一次的连续打,有的地方也称之为“连盖”。

这是用竹子自制的简单工具,也是从古代就流传下来的传统工具。

村民们先在空地里铺上一块大的塑料布,将晒干的菜籽杆放在大塑料布上,然后用“连盖”不停地敲打,直到菜籽粒都打出来。

打连盖是一种巧活,利用惯性使上面的竹块旋转拍打,“啪!啪!啪!”的敲打声一下接一下,不急不缓,踏实而有节奏的响着。

接下来是筛选。打完油菜籽后,把空空的油菜秸秆堆在一边。塑料布上面是一层厚厚的碎荚空壳和油菜籽,它们混在一起尚未分出来。

然后村民会用筛子进行筛选,他们把多余的菜荚壳筛出来。筛着筛着,身后的碎荚空壳堆得就会越来越高,塑料布里的却越来越少,而乌黑发亮的油菜籽越来越多。

接着再用一个细密的小筛子筛出干净的油菜籽。

用簸箕把油菜籽倒在小筛子上,一人迎风来筛。风一吹,细细碎碎残余的油菜荚屑随风斜斜飘落在竹匾外,黑亮亮、圆溜溜的油菜籽像雨滴一样径直落在铺好的竹匾里。

筛好的油菜籽还要进行晾晒。晾晒后用风车再次进行过滤,除去籽粒中的泥沙、灰尘等杂质,最后装袋就可以送入油坊榨油了。

大队的油坊是一个很大很宽的草房,油坊必须是草房,因为打油有很大的振动,瓦房不防震。

油坊现在用的是土法榨油。它的工艺已经延续了千百年,那复杂的工艺,壮观的场面,榨油的匠人那威风凛凛的气势,让看过的人难以忘怀。

大队的榨油匠是提前找好的,都是去年在大队油坊榨过油的村民们。

因为“榨油”是一项重体力劳动,并非任何人都能胜任的。榨油匠起码要有一米七八的个子,最重要的是要有强壮的身体,用农村的话说就是要有一把气力。

这次大队长一共找来十多个人在油坊干活。

当村民们把费尽辛苦才得来的一袋子一袋子的油菜籽送入油坊之后,油坊开榨了。

榨油的工序是,先炒油菜籽。这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活儿,要把油菜籽炒的生熟程度适宜,不够熟和过熟都会影响出油率。这项活儿非经过专业培训的熟练工不可。

油菜籽炒好后,放在碾米用的碾槽中稍微碾几转,以油菜籽捧在手中能捏成饼为宜。

再用伸展的谷草一把,一头扎紧,放在两个重叠在一起的油圈内,散开呈菊花状。

然后倒进碾好的油菜籽,赤脚踩紧,再将冒在油圈外的谷草收紧压好,连油圈形成圆饼,这道程序叫作“踩油窝子”。

窝子踩好后开始装进榨壳子,一般一榨油装二十多个油窝子,大约可出一百多斤清油。

榨壳子仰卧,一头高一头底,中间的装油窝子的缺口相通。

榨壳子中装满油窝子后,就开始上油尖,开头的基本不用力,后来就要用撞竿撞了。

撞竿是用硬杂木做的,直径20多公分,两丈多长,撞油尖的一头戴有铁帽子,油尖的头上也戴有铁箍,防止破裂。

撞竿的中腰上系一根大麻绳,牢牢吊在油坊的房顶正梁上。撞竿对准油尖撞击产生挤压,这种称之为“撞榨”。

油尖上满后开始“加尖”,就是在没有缝隙的几个油尖中再打几根进去。

此时榨壳子的尾端已经开始出油,最后在憋得紧紧的榨壳子中还要加尖,这时候就是打油最累的时候了。

此时的打油匠,穿着短裤,打着赤脚,身上淌着汗水,两膀和胸脯上的腱子肉鼓出,犹如岩石一样坚硬。

打油匠双手握住撞竿的尾端,双眼在不太明亮的油坊中露出闪亮的光芒,皱着眉心,紧紧地盯住油尖,几个箭步,撞竿随着打油匠“嗨”的一声,准确,狠狠地向榨壳子中的油尖撞去。

在随着后来“嗨、嗨、嗨”的吼声中,高强度的挤压使房屋震动,榨壳子“扎、扎、扎”的直响。

那明光铮亮的清油汩汩地流向榨壳子尾部的碓窝中(碓窝,是村民用来舂粮食的工具,油坊在榨壳子下装油的都是使用碓窝,因为就地取材方便)。

油坊中除了这种撞榨外,另一种是将榨壳子横躺在地,榨壳子的缺口上下相通,装油窝子和上油尖的程序与撞榨相同,不同的是撞击油尖的是用铁锤。

打油用的铁锤是生铁铸造,形状如儿童玩的巴浪鼓,重量分十公斤,二十公斤,三十公斤,四十公斤几种。

上尖、加尖,都是用十至二十公斤的铁锤,加老尖时就要用三至四十公斤的大锤了。这种榨称为“锤锤榨”,也是油坊中最最艰苦、最最用力的活儿。

上老尖时,打油匠打着赤膊,双臂抡起大锤砸向油尖,所以做这项活儿的打油匠,必须要身体强壮的大汉才能胜任。

干锤锤榨的重体力活儿的大汉的劳动报酬,也要比其他人高得多。

无论是撞榨或是锤锤榨,在第一道油榨出来后,都要取出油饼(油窝子经过高强度挤压形成的,也统称“麻枯”)用手锤打烂,放到碾米用的碾槽中碾细,再重复头道工序再榨,这道程序称之为“翻二麻”。

榨出来的清油装进油桶后,还要加一定比例的清水。化合作用后,清油才会尽快化掉泡泡,显得更加清亮,经过几个小时的沉淀后装进干净的油桶,便可以食用了。

先前油桶里面的沉淀叫“油足子”,把它们再倒出来,和翻二麻的麻枯混合再次加工,最后剩下结成圆饼的,才叫真正的“麻枯”,用来做饲料或是种庄稼用来作肥料。

油榨(人们称之为榨壳子)两丈多长,是用上百年的皂角树锯成两半(树龄越长越好),中间掏空,两头用铁丝或大麻索捆绑而成。

上下两半的合口留有一丈多长、一尺多宽的缺口,是放油圈(用斑竹划成条,编成直径两尺大的圆圈)进去和上油尖(用檬子木做成的四方边长十多公分,全长约一米多头大尾小的木条)用的。

全村的人都在关注着大队的油坊。小孩子们偶尔会偷跑进去看一眼,大人们不让小孩子进去主要是怕影响油工干活儿,也是怕照看不到孩子们出什么意外。

等到看到清油榨出来的时候,小孩子们会兴奋的跑去告诉大人,在地里收割麦子的村民们听到这个消息都会露出发自内心的喜悦笑容,一年的油有了着落了。

从播种到收割,再到榨出油来。经过了这么多道工序,无数艰苦的劳作。

林双感觉有些震撼,在没有经历过见到过这些之前,她没有觉得一瓶油有什么珍贵。

现在林双深入其中才慢慢体会到农民的辛劳与不易。

她对她平时觉得难以下咽的食物,一碗粥,一块儿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糕点,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林双觉得村民们为半瓶油,一个馒头打架是很可笑的事情,现在她仔细想想这半瓶油和一个馒头是怎么从种子变过来的时候,林双不在觉得可笑她能理解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