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不婚不育在七十年代 > 第30章 端午节(二)

不婚不育在七十年代 第30章 端午节(二)

作者:凤凰飞于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7-29 08:25:05 来源:文学城

端午节的习俗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影响最深的要算是吃粽子了。

晋朝人周处所作的《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

换成今天的话说,粽子就是用茭白的叶子裹上黍米,再用浓灰汁煮得烂熟的一种时令食物。

可见,远在1700年前的晋代,五月初五吃粽子已经是一种全国性的习俗了。

因为包好的粽子有尖尖的角,所以又叫作“角黍”。到了明弘治才以芦苇叶裹粽,豆沙、枣子、胡桃等作馅。到清乾隆年间的时候有的“火腿粽”。

粽子和屈原挂上钩,是梁朝人吴均所写的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语》的《屈原投江》中,才出现楚人在每年五月初五日,截竹筒贮米,投入汨罗江纪念投江而死的三闾大夫屈原的故事。

粽子的粽馅分甜、咸两种,咸馅取肥、瘦猪肉各一小块,再加入适量干菜,主料或纯糯米,或糯米加红豆、或绿豆,浸透后裹成粽子,统称咸粽。

甜馅或用炒糯米粉拌红糖,或用红豆泥拌红糖,搓成丸子,与糯米裹成粽子,统称甜粽。

甜粽的糯米在浸泡时有讲究,用的不是清水。而是将山栀子(俗称黄栀)碾碎加水煎汁,待深黄的汁水冷却后再浸泡糯米。

因为大家认为红糖性温热,多吃易产生湿热,而山栀子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功效,可以抵消红糖的湿热。因此甜粽剥开后呈金黄色,芳香扑鼻。

粽子包好后,四只角之间等距,取两根龙须草一端捆缚,留下一段长尺余的龙须草空着,把五只粽子揪为一扎,再将两扎粽子揪结在一起,称为一尺粽。

因为现在电冰箱还没有普及,粽子煮熟后,为便于保存,在阴凉通风处横置一竹竿,把一尺尺粽子一边一扎悬挂在上面,人多的家庭一根竹竿挂不下,就要用两根、三根。

除了咸粽和甜粽外,还有些粽子馅子精细,用料比较考究,要用白糖蘸着吃。

最大的特色是碱水粽。先用碱水将糯米泡过,再裹成粽子。这种碱水粽,色泽艳如蜜蜡,更由于某种化学作用,糯米又香又酥,所以老年人特别喜爱碱水粽,即使多吃一两只也不会引起胃呆食积的毛病。

除了这些还有鲜肉粽子,有的鲜肉粽是先用酱油将肉浸透,然后外包糯米。有的是把糯米浸入酱油,包裹鲜肉。

知青们上一次包粽子的时候,已经试过把糯米浸入酱油的方法了,这样做出来的粽子肉油外渗,鲜味内浸,表里如一,不但色泽好看,而且吃起来肥腴可口。

粽子一般包扎成三角、四角、菱形、小脚、斧头、枕头、秤锤、圆筒等形状。

端午节前数日或隔日包好后,与鸡蛋鸭蛋同锅烧煮。端午的早晨,全家以粽子为早餐,并馈赠亲友作为节礼。

粽子在后世除了这些还有很多新品种,比如说蜜枣粽,花生粽,咸蛋黄粽,榴莲粽,紫米粽,海鲜粽,瑶柱猪肉粽等等。

在古老的传统饮食习惯中做了很多创新和改变,让我们的饮食文化更加多元和丰富。

端午节的**在五月初五。这天上午,村民们去采集金银花、鱼腥草、清凉散、薄荷、桑叶等嫩头,放进大锅煎煮,然后舀入浴盆,等凉却后,给小孩子们洗澡,谓之“洗百草浴”。

据说,小孩子洗了百草浴,一年内百毒不侵,蚊蝇不敢叮咬。洗完百草浴,母亲在小孩子的手腕上系上五色长命缕,身前佩上香囊,祈愿小孩迎吉祥,招百福,除百病,长命无灾。

在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是忙碌和热闹的。上午是大扫除,搞卫生。把房前屋后、灶上床下都清扫一遍,防止夏季的蛇虫八脚生长。

大人们还要口含雄黄酒(绍兴老酒中加点雄黄粉搅和而成),对屋里角角落落象征性地喷洒一遍,据说可以除秽、避邪、驱虫。

家长们还会用雄黄酒给小孩的脸上胳膊上涂抹,在额头上写一个"王″字,说这样小孩夏天就不会生病。

民间相传,端午日午前阳气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所以午时前上山采草药,也成了端午的一个习俗。

男知青和村民们一起去采草药。在村民的指点下,回来的时候男知青们采到了车前草、青木香、前胡、荆芥以及一些叫不出名的草药。

除此之外他们还采集了益母草、夏枯草、木香根等常用的草药。

这些草药用大筐装着背回来后,按照村民们教的分类洗干净,再一把一把的扎好,然后挂在柱子上任其慢慢晾干,以备不时之需。俗传此日采草药,除病避邪效果好。

男知青们采药回来的时候,女知青们也把饭做好了,端午节的中午饭比较丰盛,多数人家会吃“五黄”,传说端午吃“五黄”可以祛五毒,增强精、气、神、血和好运。

“五黄”就是黄鱼、黄鳝、黄瓜、咸蛋黄和雄黄酒。黄鱼是提前买好的,黄鳝是村里的孩子们给送来的,李春红按两毛钱一斤给了孩子们钱,黄瓜是从自留地里采摘来的。

饭桌上还有猪肉与天雷蛋、大蒜混烧的红烧肉。所谓天雷蛋就是鸡蛋煮熟后,剥去蛋壳,然后放热油中煎炸,煎至皮层金黄后取出,像是被雷火烧过一样。民间相传,端午吃了天雷蛋,小孩不怕打雷,大人可避雷击。

桌上还有一大盆知青们都爱吃的凉拌什锦菜。一大盆各种各样的粽子。这是前一天大家一起包的,不论是甜粽,咸粽,还是肉粽,碱水粽,都包了很多。

知青们人多,能多包几种馅料的粽子。他们包的粽子形状也是五花八门,总算是煮熟后没有漏的。

除了这些还有从果园里摘的水果,洗的干干净净的放在盘子里,艳丽的果皮上还带着晶莹的水珠。

这些果子看起来个头不大,吃在口中味道却非常浓郁而且又清甜可口。

知青们还把各自的存货都拿出来,桌上堆着饼干,糕点,午餐肉罐头,糖果,还有吴远程不知道从哪里买来的雄黄酒。

知青们都坐在院子里吃饭,男知青们把院子收拾的非常干净整洁。

微风徐徐,旁边的果园里花香果香都飘了过来。有小鸟从天空飞过眨眼就不见了,随后果园那边就传来的悦耳的鸟鸣声。

吃过中饭后,知青们齐动手。或是取下屋中悬挂的钟馗像,卷好放着等明年端午再用。或是撤去门、窗上的蒲剑艾旗,取出几根菖蒲留着泡雄黄酒,其余的捆扎好,与草药一起挂在柱子上。

最后,大家各自捧着碗盆在知青宿舍的庭院、房前屋后喷洒雄黄酒,进行端午最后的祛邪驱毒仪式。

端午节的午后,知青和村民们成群结队的去村外看赛龙舟。

河岸边挤满了各村的村民和知青,岸边的树上也爬满了看热闹的小孩子,还有民兵在来来回回的维持着秩序。

眼前宽阔的水面上聚集了七八条龙舟,现在的龙舟不像后世,前有龙头后有龙尾,颜色缤纷又艳丽。现在的龙舟只是一条普通的船,船身狭长,两人一组,每条船上坐着十来组划手,船尾坐着一名舵手。

赛龙舟最早出现在春秋之前,战国中期。文献中最早有龙舟记载的是公元前318-296年。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说是祭曹娥的、有说是祭屈原的、还有说祭水神的。

多数人认为是为了纪念屈原。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了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很快随着一声哨响,七八条龙舟飞窜出去,开始飞快的在水面上前行,在船身后留下了一道道的水痕。

岸上的人乱七八糟的大声加油,喊哪个村加油的都有。大家密切的关注着水面,有条龙舟在前进中跑偏了,撞上了旁边的一条。两条龙舟上的人全都掉到了水里。岸边的人先是惊呼,随后又都大笑起来。

两艘船上的人从新爬上船,继续往前划去。还有一艘船快到终点的时候,转弯没转好,船翻了,一群光着上身的小伙子们像下饺子一样的落到了水里。他们也不着急,反而向岸边的人挥手。等别的船到达终点后,他们游过去,把别人的船也扒翻了,很快惊呼声和笑骂声响成了一片。

吴远程拿出了他藏在大筐里的几只野鸭子扔进了河里。

河里的小伙子们看见有鸭子被扔进水里,开始争先恐后的游过去抢鸭子。

几只鸭子惊慌失措的嘎嘎叫着,躲避着向它们游来的人群。它们被河里的小伙子们追的到处逃窜,羽毛乱飞。很快有人抓住了鸭子,并且高举着给岸上的人看。

等所有龙舟都回到终点之后,裁判宣布清源大队得了第一名,清源大队的知青们和村民们都欢呼起来。

所有的划手和舵手都发了一条白毛巾做为奖品。站在岸边一向表情严肃的清源大队大队长,也露出了微笑。

热闹喜庆的端午节结束了,村民们还意犹未尽。

现在乡下的娱乐活动很少,只偶尔会有放映员来村里放电影。

放电影的时候村子里能来的人全都会来,孩子们更是高兴的就像过节一样。

有人为了能有个好位置,天还没黑就来找地方等着开演了。林双只去过一次后,就不去了。

野外观影的体验并不好,电影画面不是很清晰,声音也嘈杂,而且都是她以前看过的。

林双虽然不爱看,但是周围的人却都看的目不转睛的,看完还津津有味的互相讨论,有时还要感慨一下剧中人物的遭遇。

端午过后田里还有很多农活要做。油菜籽,麦子都要收割了,收割完还要翻整土地,从新种上大豆,玉米,红薯等等作物。时间紧,任务重,村民们又要投入到繁忙而又紧张的劳动当中了。

最近的天气时阴时晴,大队长在田里到处看过之后决定,先开始收割油菜籽,收完油菜籽就可以收割麦子了。

并且全体村民上工的时间提前,中午不休息,早饭和午饭由每家每户送到地头上,工分按照春耕的时候给村民们加上。听了大队长的话,村民们没有人有怨言也没有人有异议。

油菜籽的收割要赶在露水未干的清晨。这样能防止成熟的菜籽在收割时脱落。

天蒙蒙亮的时候,村子里响起了集合的敲钟声。人们睡眼朦胧的来集合点儿集合,分完工后,村民们都去库房领工具,库管早已经等在了库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