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不婚不育在七十年代 > 第29章 端午节(一)

不婚不育在七十年代 第29章 端午节(一)

作者:凤凰飞于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7-28 09:06:04 来源:文学城

高桥大队的人回去之后,就把在清源大队发生的事情跟本村的人都说了。

村民们原本就对高家的事儿议论很长时间了,这回可倒好,丢人都丢到外村去了。

清源大队处处压他们大队一头,原本他们还不服气。高家的事情弄的他们村的人都不好意思去清源大队了。

高桥大队的大队长听说了之后都没跟高家的人商量,就把高明玉的结婚介绍信开好,给清源大队送过来了。这件事儿之后高桥大队的村民才觉得去清源大队的时候不那么别扭了。

拿到结婚介绍信的当天,李柱子就和高明玉去县里领了结婚证。紧接着胖婶儿一家很快就张罗好了李柱子和高明玉结婚的事儿,现在不是农忙时节,村民们都过来帮忙。

林双和婉仪因为跟李柱子一起在食堂上过工,也来凑了个热闹,婚礼的时候高明玉的娘家人一个都没来。

结完婚送走了亲戚、邻居和帮忙的人,胖婶儿家的人也都去休息了。晚上不用做饭,婚礼剩下的饭菜他们家一时半会儿也吃不完,晚上热热剩饭当晚饭就行了。

新房是柱子原来的房间改成的,说是新房其实和以前也差不多。

房间里新添置了一个箱子,是给高明玉装衣服用的,床上还添了一床新被子。其他的都和以前一样,只有屋子里贴的红喜字给这个简陋的房间带来了几分喜庆。

“后不后悔嫁给我?”柱子靠坐在床头问明玉。

“你说什么傻话呢?”明玉嗔了他一眼说道。

“我是怕你以后会怨我,耽误了你进城过好日子。”柱子看着明玉说道。

“要不是你,我都快让他们给饿死了,你好不容易才把我救出来,我怎么会怨你。还好你想出了落水的这个办法,要不然咋们也没这么快结婚。”明玉走过来坐在柱子旁边。

“现在我家的日子是难了一点儿,不过你放心以后我会让你过上好日子的,你跟着我,我也不会让你受委屈。我家人都挺好,不过你要是和他们处不来,也没关系,我带你搬出去住。”柱子拉着明玉的手说道,明玉点了点头。

五月,旧时视为恶月、毒月,有颇多禁忌。时近盛夏,蚊蝇百虫将危害人们。于是,民间便有了“恶月禳疫”的习俗。

村民采来菖蒲、艾草。用菖蒲根浸酒,可以饮用,也可以洒在墙角,借以驱避蛇虫。

把艾草点燃,可以薰除蚊蝇。还有人用菖蒲、艾草等煮成“香汤”,用来沐浴可以杀菌消毒。

另外,人们还有“辟五毒”的做法。五毒是指:蜈蚣、蝎子、壁虎、蜘蛛和蛇。

人们相信雄黄酒和老虎可以避五毒。于是有人蘸着雄黄酒在小儿额头写“王”字,取健壮如虎之意。又用大红纸剪“五毒”以及老虎,贴在屋内,厅堂上悬挂钟馗画像,以避毒镇邪。

幼儿们会头戴虎形帽,身穿五毒衣(缝有五毒图案的衣裳),背上老虎袋,穿着老虎鞋,还要在手腕上系名为“百索”的五色彩钱。

妇女们则是两鬓簪艾叶、插榴花、戴“老虎”绒花(又称“端午景”)。

清·韦柏森《菱川竹枝词》载:“金炉一瓣降香焚,和以雄黄酒半醺。绝好梳妆端午景,虎花斜插女儿云。”即是描写了苏北高邮一带端午时节的乡风民情。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又称“端五”或“端阳”,是我国民间传统三大节(过年、端午、中秋)之一。

是远古华夏族祭祀其祖先——龙的日子。后来相传楚国的三闾大夫、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五月初五,自沉于汨罗江。

人们为纪念他而举行追念仪式,从形成佳节,歌咏不绝。据学者考证,端午纪念屈原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说起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四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据古籍记载,有说是晋国人纪念不慕富贵自行焚死的介子推的。又有说是楚国人纪念忧时爱国投水而死的屈原的。还有说是纪念文昭关、鱼肠剑的主角伍子胥的。

实际上,端午的起源,更有可能是我们华夏先民庆祝夏收的一个节日。

我国以农立国,“四月南风大麦黄”,到了五月初,正是夏收作物渐次登场的时候。

我们的先人历来有,以月、日相同的时间为节日的习俗。比如三月初三为上巳节,九月初九为重阳节。

这样,在夏初五月初五的这个日子庆祝早半年的耕耘成果,应当是很自然的了。

古时五字与午字通用,所以五月初五又称端午节或重午节,“午”其实就是“五”的通假。

端午节始于中原地区,渐次普及全国。后来各个地方在欢庆节日的同时,又结合纪念了大家所热爱景仰的人物。

无论是荆楚之地纪念屈原,中原之地纪念介子推,抑或是东吴之地纪念伍子胥,大约都是后人附会上去的。

但是却在形式和内容上丰富了这个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其世代相传,历久不衰。时至今日,端午仍是我国民间一个重要的节庆。

端午节的前奏,从村子里的姑娘小媳妇们开始。

她们会提前几天就开始忙碌。找出一些彩色碎布料,裁裁缝缝,做成各种形状的小布袋。

装入一些晒干的香草、菊花之类,再洒上一点雄黄粉,就成了能“避邪气”的香袋,她们或是送给弟弟、妹妹,或是挂床头,或是放在身上。

香袋能散发出阵阵特别的香味,会让蚊子避而远之。而大伯大妈们则会提前2~3天,割一些新鲜的昌蒲杆,削成宝剑的形状,和艾草一起挂在大门口。这些能散发出持久的芳香,寓意驱毒避邪,保佑全家人平安健康。

接下来是编织五色长命缕。长命缕又叫百索原为汉代端午节用以装饰门户的朱索,后演变成五色丝线,用以缠臂。

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骛角黍……造百索系臂”。宋代,民间用百索缚棕,称“百索粽”,又用彩丝结钮为“百索钮”。明代,小孩周岁,头系五彩丝线。

有的会在七月初六这天将孩童的“长命线”剪下丢到屋顶上。说是让喜鹊衔去天河搭桥,让牛郎织女相会。

也有的用百索中“辟邪铜钱”、“长命富贵”锁片,系彩绢符挂胸前的,苏州地区称“衷绒铜钱”。

又或是用丝、纱织成鸡心、虎头、菱角、茄子、葫芦等形状的网袋,内装大蒜或咸鸭蛋、桃核猴、麻姑花蓝、打狗棒等物系孩儿胸前或腕间的。

五色长命缕,就是取青、红、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绒线编织成带。

这五种颜色,代表五行、五个方位和五种动物。

青色属木,代表东方;红色属火,代表南方;黄色属土,代表中央;白色属金,代表西方;黑色属水,代表北方。

与动物对应的,东方是苍龙,南方是朱雀,西方是白虎,北方是玄武,中央是黄龙,均为灵物。

五种颜色很神圣,可以保佑人们驱鬼辟邪,百病不生。

村里的小伙子们会在端午节的前几天,把村里已搁置了一年的龙舟抬入河中清洗干净,然后开始训练划龙舟。

各村都会挑选出身强力壮水性又好的十多个人。在划龙舟的时候他们分别坐在龙舟两侧,负责奋力划浆,再由一名年龄稍长的人坐在船尾“把舵”。在“一二、一二……”的口号声中,龙舟一起一伏,有节奏的快速跃进。

有的地方则不同,人们五月初一开始扎竹制龙船,在端午日裱糊、上色,再由一人敲锣绕船转三周后,由七名男青年推“船”而行,同时响锣、鸣炮仗,称“推龙船”。

沿街的人家和商店纷纷向“龙船”里撒茶叶、米,最后将龙船推到水中。大家认为,这样做可驱恶鬼保境内平安,称为“推端午船”。

端午适逢春末夏初,正是花团锦簇、缤彩纷呈的时节。

果园里的樱桃、梅子、枇杷等水果渐渐成熟。樱桃的时间太短,一瞥即逝。梅子滋味太酸,爱吃的人终究不多。只有枇杷柔甜多汁,甘酸适口,最受村民们的欢迎。

栽种枇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东汉时期,枇杷就已经是经济作物。到了唐代,枇杷栽培更为广泛。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诗云:“淮山侧畔楚江阴,五月枇杷正满林。”就说明了当时栽培枇杷的盛况。

清源大队果园里的枇杷树上,挂满了金黄的枇杷,稠密的像夏夜的繁星。大队长组织村民们把枇杷摘下来,给各家各户都分了。樱桃和梅子留在了枝头,有喜欢吃的自己去摘就好了。

知青宿舍紧挨着果园,方便了知青们。来摘樱桃和梅子的一般都是知青和小孩子们。

吴远程和香柔两人经常结伴来摘,每次都会摘不少,拿回来给大家吃。樱桃还好,梅子摘了一回他俩就不摘了。梅子太酸了,知青们全都不爱吃。

村里分的枇杷很受知青们的喜爱和欢迎,大家经常吃的汁水四溢。

其实最讲究的吃枇杷的方法是将枇杷皮从底部向柄梗方向剥去,随后将丰满多汁的果实整个送进口中,吐核吃肉。

吐核时,还要将果实内部的那层衣膜一并吐出来,否则会有涩味。一般人那种先去柄梗,再剥皮吃肉的法子,极有可能会把枇杷皮上的毛茸物质一起吃进嘴里。这在吴远程这种“吃货”看来实在是太不正宗了。

其他村民家里的枇杷没有像知青们一样都留给自己吃。他们的枇杷是要送“端午担”的。

“端午担”,是指给岳父岳母送端午礼,大多是在端午前几天送去。

礼品一般是四到十尺粽子,一只新鸡,外加一些酒、面条和大蒜之类的东西,根据各家的情况礼品有所不同。像高明玉和牛三牛四这种情况的,他们就没有送。

礼品不分轻重,主要是礼数要到,体现的是一种尊老敬长的礼俗。

现在虽然经济困难,但是年轻夫妻必须买些礼品、带点土产去探望女方的父母长辈。偶尔也会有小夫妻因为礼物送的多少闹点别扭的。如果去送礼的是新女婿,岳家还会回赠一套新衣服。

而对那些已经订亲准备结婚的“毛脚女婿”来说,端午节可是一个“难关”。

除了烟酒,糖,糕点是必不可少的之外,还要穿着整洁,谈吐得体,处处小心,唯恐大意失荆州。

要知道现在可是凭票供应,要攒糖票、烟票、酒票、粮票,可不是容易的事。

端午节用来包粽子的叶子有很多种,一般常用的是箬叶和芦苇叶。

在端午前六、七天,有的村民会去山上采摘箬叶,割龙须草。挑回家浸在水中,以备包粽、捆粽之用。

但是大部分村民会图省事儿,去河边劈苇叶。

劈苇叶要捡着宽的、长的苇叶劈。劈苇叶看似简单实则很难,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工作。

端午节前后村西的苇叶长到了一人多高。

村民们不仅要钻进密不透风的芦苇荡里承受芦苇荡里的闷热潮湿,有时还会被被苇叶划破皮,破损的皮肤被汗水蛰的火辣辣的疼。

而且从芦苇上取下苇叶的时候要当心,稍不小心苇叶就会开裂,裂开的苇叶就不能再包粽子了,所以这也算是一个技术活了。

苇叶劈回来,要马上放锅里煮,不光要去掉上面的虫子还要把它煮熟。

在密密麻麻的芦苇荡里劈苇叶的时候偶尔还会见到鸟蛋。芦苇荡里的鸟叫“苇扎栏”,据说是因为鸟筑巢时把几根芦苇扎起来而得名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