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汴京食滋味 > 第4章 家常豆腐

汴京食滋味 第4章 家常豆腐

作者:炽柳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6 21:56:48 来源:文学城

当江知味一家子沉浸在讨论美食的喜悦中时,沈寻却一个人恹恹的,举着鱼竿往蔡河边上走。

蔡河本名惠民河,因接通蔡地,才有了这个俗称。

它从城中流出,分为两个支流。由北向南,横穿高桥、横桥子,再经云骑桥、宣泰桥和观桥,之后一路缓行,向着外城墙边的蔡河水门去。

此时的沈寻,在云骑桥下找了块空地打盘坐下,随后捻了块午食吃剩的糯米团子做饵,随手抛竿出去。

公事不忙的时候,沈寻都会到蔡河边上钓鱼。

此处远离琐事纷扰,有的只是寻常百姓家的烟火气,光闻闻嗅嗅,都让他觉得身心舒畅。

可惜今日天色已晚,这鱼恐怕,也钓不着了。

方才他与大理寺评事刘廉斡旋许久。这厮不知犯了什么抽,非说自己前日在那苦主家中说了许多违心话,这几日心里越想越难受。

于是邀他到樊楼小酌,以纾解内心的苦闷。

樊楼那地方,菜色花哨,于他而言又无甚味道。

况且他不喜饮酒。酒水辛辣,喝在口中连舌头都要灼没了半根。若非实在苦闷,何必如此自我折磨。

因此他百般拒绝,找了千百种理由终于脱身。但从大理寺出来时,还是已近天黑。

这会儿周围已经掌上了灯。但蔡河水面却黑漆漆的,全然看不清上面浮起的浮漂。

沈寻伸了个懒腰,又打了个极为深长的哈欠。

罢了,没鱼就没鱼吧。吹吹河边带着丁点腥气的风,早点回小苑歇息也挺好。

沈寻收拾起渔具,打算打道回府。

余光瞥见了桥上飞跳着的两个发包。偏头看去,有一双手五指张开高高举起,交叉着在那发包的顶上来回摆动。

“大人——”

“大人啊——”

“郎君捎人来口信了,大人——”

沈寻收回视线,依旧不紧不慢地收拾东西:“下来说。”

连池高声应“好”,三步并作两步来到岸边,跑得气都喘了,好半天憋不出句整话:“大人,郎君……郎君要你……”

“要我什么?”沈寻顺手把打包好的渔具递给他,在河边涮了手,“该不会又要我回去用晡食吧?”

“说是老夫人的意思。大人总是住在小苑不回家,老夫人说想你了,想同你一道吃顿饭。”

沈寻甩干手上的水,面无表情地望着桥上的灯火:“知道了。”

连池见他答应,高兴地蹦起来,飞快地把渔具包袱安到驴背上,又轻拍两下,示意沈寻上驴:“大人快来。”

沈寻却摆手:“你骑吧,我给你牵着。”

连池瑟缩了下脖子。

这换作平日里是无妨,可万一给郎君看见,他家大人又得挨上好一顿数落。说他不懂管教下人,不懂得主仆有别……

他可不想让大人平白挨骂:“大人何必揶揄奴,奴懂的。咱慢慢走回去,慢慢的。”

*

沈家宅院,沈父在堂屋等候许久,始终不见人来,已然耐心全无。

沈老太太倒是没有半点埋怨。她午后吃了一碗槐叶冷淘垫肚,如今不饿也不乏。

劝道:“觅之公务繁忙,耽搁了也是常事。你这个做父亲的,怎得这点都不晓得体谅。”

沈父一肚子窝火:“我天刚黑就派人去寻过。大理寺那地方一盏灯都没有,可见里头已是人去楼空。我看他就是不肯回家,又和上回那样,慢悠悠地逛了大半个汴京,非得熬到半夜三更,才舍得回来。”

沈老太太叉腰起身,弹了他儿子一个脑瓜崩:“上回那是我外出礼佛不在,今日既是以我的名义去叫的,保准能早些过来。”

正当宅子里的两人争执不休时,外头传来了驴子立定的咴儿咴儿叫声。

沈父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你说说。好好一个大理寺少卿,放着自家马厩里多少珍稀名马不骑,非要骑那头不识路还总掉毛的蠢驴。要给别人家瞧见,这像什么话。”

沈老太太权当耳旁风,白了沈父一眼,两腿一蹬就出去了:“哎哟我的乖孙儿啊,甭听你爹的。饿了吧,快进来。”

沈寻见着沈老太太,恭恭敬敬作了个揖,之后胳膊被老人家一扯,嗖的一阵风过,还没反应过来,就坐到了席上。

十道大菜已经上桌。梅子青釉色的瓷盘里,盛着炙羊肉、莲花鸭签、沙鱼两熟等,都是一等一的好菜。

可到了沈寻面前,只觉得荤腻厚重。执箸入口,果然一如往常,索然无味。

沈老太太面露不满:“不是说了么,要准备汤水,汤水。觅之只喜欢吃那些汤汤水水的,这些荤油味大,生冷腥膻的,他吃不下。”

沈父一脸冷肃,仿似要滴出水来:“您就惯着他。这么大人了,就算口腹之欲不得足又如何。与长辈一同进食,还非摆出一副冷硬的嘴脸。要我说,这顿饭,就是不爱吃,也得给我都吃进去。”

沈寻一言不发,默默续着吃了几口。

味如嚼蜡。准确的说,他连蜡是什么味道都不知道。这就是他与旁人的不同。

上天赐予他一副异于常人的聪慧头脑,却回收了他品尝五味的先天之能。看过大夫,求过神佛,却无一生效。

因沈父视这个缺陷为人身之耻,沈寻被勒令,不许在旁人面前表现出自己没有味觉这事。当旁人大快朵颐之时,他只能硬着头皮咀嚼口中的吃食。

为了减少进食过程带来的痛苦,沈寻打小养成了吃快饭的习惯。结果还没长到七岁,就得了严重的胃疾。每逢夜半时分,总腹痛难耐,辗转难眠。

之后进了太学读书,得以和沈父分居,他便爱上了吃汤水。

汤水利于吞咽,尤其是放了少量胡椒的鱼汤。鱼肉和鱼骨都融化在了汤里,喝起来醇香顺滑。睡前来上一碗,还能缓解胃痛。

但沈父总不乐意见他吃得与常人不同,为这事没少苛责打压。

因此他躲着避着,庆幸在太学读书期间,考上了童子科进士。获官家恩典,任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龙图阁、知嘉州事。[注]得以赴任蜀地,捡了多年的自由。

十年后重返汴京,业已长大成人。

官至正五品秘书省监,知大理寺少卿事后,便以大理寺公事繁忙为由,在旧曹门边的枣冢子巷里,租了一间小苑定居。

如今二十二岁,对于沈父的言行种种,沈寻习以为常。

他与沈父本就无甚感情。尤其七岁那年,生母病重。沈父明明能请郎中医治,却一拖再拖,拖到母亲咽气。

等他从太学回来,母亲已被拉去城外,烧成一抔飞灰。而家中多了一棵枣树,祖母要他对着枣树磕头,因为那棵树下,埋了母亲的衣冠。

他始终不解沈父为何这般绝情。唯一感激,便是家中做的是衣料生意,提供了足够的银钱,送他进太学读书。

他对沈父的所有忠孝,都打这些银钱来,仅此而已。

沈老太太见他食不下咽,拍拍他的胳膊:“觅之啊,吃不下就算了。但不能饿着自己啊,一会儿回去,路上买碗馉饳儿,再来杯香饮子喝。都是汤汤水水的,一顿就过去了。”

谢过沈老太太,在沈父灼热的目光中,沈寻躬身离开。

连池牵着驴子在外头等,见他出来笑嘻嘻的:“大人今日比前日出来得更快了。奴寻思,都不用带驴子进去吃草料了,就在外头等,不用耽搁,立马就能走。”

沈寻默不吭声,翻身上驴,任由连池牵着走。

隔日,江记豆腐铺子生意大好。

只因铺子里多添了一样平日里没有的腐竹,许多周边街邻都来凑热闹尝鲜。

宋时已经有腐竹了。毕竟早在隋末唐初那会儿,腐竹就已在浔州,也就是后世的广西桂平市问世。

但或许由于古代的信息传播速度慢,这东西的做法始终没传到汴京来,因此在这一方天地,腐竹还属于稀罕物。

江知味延续了传统的制作工艺,取天然井水煮豆浆,之后捞出表面凝结的那层皮子,便是后世常吃的腐竹。

甚至没等晒干,就来了不少人把腐竹打包买走了。

巳时未至,豆腐铺子里,除了凌花偷偷留下的一点儿豆腐,别的都被扫荡一空。

她怕仅剩的一块老豆腐也和腐竹一样被人抢去,匆忙安上门板闭门谢客,转头和两小只一起守在灶房门边等吃了。

此处,江知味乌发束起,正卷起袖管,披上围裙,等待大显身手。

今日要做的是家常豆腐。

豆腐需得切成厚片,这样下锅煎的过程中不容易煎碎。原本应该下入的青红椒,因宋时还没引进,被江知味用切片胡萝卜替代。

早市买来的青蒜已经根叶分离。泡发的木耳、姜末和蒜末,都整齐地码在一旁等候下锅。

宋人爱好做酱,像后世常吃的豆瓣酱,在这会儿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而家烧豆腐的关键,就是那一勺浓浓的豆瓣酱,也是整道菜咸味的主要来源。

热锅下冷油,等铁锅整个儿润透,便可逐个下豆腐,煎至两面金黄。

捞出备用后,锅里留有底油。放入切好的五花肉薄片,煸出一层薄薄的猪油来。之后下入姜蒜末炒香,挨个放入研碎的豆瓣酱、酱油、清水还有少量白糖。

此时,家常豆腐的香味已至全盛,惹得门外等吃的三人争相咽起口水。江晓更是馋得双眼发直,两腿扑腾着就要往灶房里跑,被凌花两手扒门,死死拦住。

江知味笑看他们一眼,手边搅弄个不停,转头听见了锅里咕嘟嘟的水沸声。

旋即揭开锅盖,下入豆腐、木耳,煮个片刻,再加入切好的青蒜、胡萝卜,待大火收汁后,淋入了小半碗豌豆淀粉水勾芡。

如此便可出锅了。

出锅后的家常豆腐油光锃亮,每一块豆腐都保留着原本的完整形态。往碗里一装,配菜色泽鲜艳,豆腐金黄莹润。衬得缺了口的陶碗,都变得明亮贵气起来。

江知味笑得灿烂,端起盛满豆腐的海碗,对灶房门边挤得不可开交的三人略一摇晃:“娘,暖姐儿,晓哥儿,开饭啦。”

[注]北宋元丰改制前的文官官衔中含:寄禄官、差遣官、散阶。寄禄官决定享受待遇和工资,差遣官代表真正的职责权力。相当于男主领尚书工部员外郎(从六品)工资加一份补贴,借调到嘉州(今四川乐山)当父母官。后在大理寺时期同理。文中后期出现的配角官职默认差遣官,不然废话太多了有水字数嫌疑TvT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章 家常豆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