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汴京食滋味 > 第3章 白菘炝锅汤饼

汴京食滋味 第3章 白菘炝锅汤饼

作者:炽柳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6 21:56:48 来源:文学城

江知味是个急性子,既定下了,便着手动起来。

先盘算了一番摆摊需要的一干物什。流动摊贩嘛,少不了准备车子、炉灶、锅具,以及碗盘筷子、油盐罐子一类,还有一柄标配的大伞,自家小摊的摊名招子等。

这些都是从其他小摊贩那儿学来的。

当时初至汴京,江大带她逛了好几日的桥头夜市。像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集市,还有古籍中赫赫有名的州桥夜市,还有潘楼街上的土市子,她都挨个瞧过了。

总结下来就是,人多,热闹,尤其是吃食摊子,但凡有点名气的,旁边围着的食客都不少。

宋朝经济繁荣。宋人但凡条件好点的,各个儿都是老饕。在“吃”这一字上讲究颇多,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

这恰恰与她的专业对口。

要知道,江知味身负母系传承的厨艺天分,在普通孩子还把不住尿的年纪,就是个小有名气的厨师了。

她的外婆是个说一不二的大厨神,80年代那会儿就在全国范围内开了数十家餐饮连锁店。家里有整两间屋子,专门用来收纳厨艺比赛存下来的奖杯和证书。

用她老人家的话来说,都是她这些年打下的半壁江山。

而江知味的母亲,很不幸,是个厨房杀手。当外婆痛心疾首,觉得自己一身本领要随水东流时,她这个犹如开了厨神外挂的娃娃出生了。

加上隔代亲,江知味三岁那年,便成了外婆手下“知味楼”的唯一继承人,由外婆亲自培养,一直到她车祸前,在全球名厨汇集的厨神争霸赛中亮相。

想到这儿,江知味不禁有些伤感。这么些日子过去了,外婆白发人送黑发人,也不知道有没有从悲痛中走出来一些。

还有她爸妈。虽然她上辈子还活着的时候,爸妈成日里如胶似漆,常常显得她这个女儿有些多余。

但每回在外婆这头受了累,爸爸总会像儿时那般,带她去老家的河沟里钓小龙虾。

妈妈就负责把厨房炸了,做一些自家狗子都不乐意吃的黑暗料理,还非得哄她这个先天味觉灵敏到不行的女儿含泪吃下。

弹指一挥间,过去那些鲜明的回忆,竟都成了蜃楼幻梦。

江知味不敢再想下去。

这时凌花喂完了江大,从房里出来:“我把葱油饼放蛋黄粥里,泡软了喂给你爹吃。你猜怎么着,平日里你爹总是食不下咽,我还担心他是不是躺多了,连五脏庙的克化也出了问题。没想到今日竟吃得狼吞虎咽,原来是嫌我平日里做得不好吃啊。”

她这般扼腕叹息,惹得江知味扑哧笑出声,顺着聊了几句,正好把要去摆摊卖吃食的事儿说了。

凌花不置可否,只道:“家里有一辆平头车,平日里运豆子用的。不过自打你爹病后,家里豆子磨得少,用扁担挑挑也足够。你且拿去改改,还能省些开销。”

又往灶房一指:“家里的银钱都藏在灶台后头,这阵子吃喝、买药、修屋顶用去了一些,还有四贯来钱。要是不够,娘再去找街坊邻居借点。”

家里既有现成的小车,只买些零碎的,应该不至于差钱。

江知味道:“娘,这些够了,够了。你且等等,等摊子开起来,很快就能回本了。”

凌花笑着抚上她的后脑:“知姐儿高了,娘都快摸不着头了。娘还是那句,你要做什么,尽管做就是。就算摊子摆得不好也没事,咱家还有豆腐铺子呢。只要铺子还在,咱一家子就饿不死。”

江知味刚从伤感的情绪里爬出来,听她这话,眼角差点儿又湿了。稳了稳心绪,她与凌花商量过后,决定从夜市摆摊做起。

选址就定在离家不远的横桥子夜市。因毗邻保康门瓦子,那一带夜里来往听评书的客人繁多。

再过去些跨过护城壕,还有大片旅店。从南方过来的商贾和兵丁,基本都在周边住宿,人流量很有保障。

再就是经营许可的问题了。

宋时对占道经营管理不算太严。那种专门划出来的夜市,街道司会以表木为界,划定小摊安置的具体位置。

像他们这种摆摊卖吃食的小贩,与沿街盘卖的货郎一样,享受民生利好政策,既不需要登记,也不需要纳税。

只要老实本分些,在表木划定的界限里摆摊子,就不会碰上被宋时的城管,也就是街道司士兵杖责的事情。

这些琐碎,都是江知味从桥头摆摊的神棍杨三那儿问来的。这人算命不准,消息倒是灵通。

既了解得差不多,江知味没耽搁,立马带着弟弟江风去街上采买。

江风平日里都在民办的学塾念书,吃住都在那儿。

今日一早说是学塾教算学的学究身体抱恙,破天荒地得了一日休沐,赶紧收拾了回家,就为了和二姐姐见见。

这不,正好和江知味在桥头碰上。

江风正在抽条的年纪,已经长得比她高一个头了。今日穿一身洗得有些发黄的素白圆领袍,笑起来眉眼弯弯,露出两颗尖尖的虎牙,瞧着还有些稚气未脱。

开口便是:“二姐姐,我好想你啊。”

江知味与这个三弟实际没见过几面,却架不住骨子里流着同样的血,没来由地觉得和他亲近。

家里的驴子前阵子被凌花卖了换钱,他们便租了辆敞篷驴车,一路上笑着聊了许多,从学塾里的见闻,聊到他们今日要去的各家铺子。

江风一一同她介绍:“下土桥那边有家陶器铺子,家里用的陶碗和水缸都是从那处买的,用了许多年,还是很结实。”

“要买粮食,就过汴河,往广济仓去。”

“猪肉、羊肉,还有瓜果菜蔬,就得往反方向去了。因为果子行都在朱雀门外,还有州桥西那一带,不少肉贩也选择在那边上卸摊子,可以一齐买了。”

江风说得滔滔不绝。江知味则边听边记,了解了这些日常所需的大致方位。

先去定了两个炉子并数十个陶碗和四个陶罐,又挑了两口大肚水缸,叫那店家复量了一遍尺寸,确保能安置在家中那辆平头车上。

再去木材店,买了现成的大纸伞、装调料用的木匣子套盒,还专程定了一个用以固定炉子和水缸,又能放食材和杂物的木架子。

再是竹篮、筷子、铲子、油、煤炭,以及一点儿自家吃的猪肉和菜蔬。

最后带着大包小包,去了趟铁匠铺。一直与那李铁匠动了半个时辰的嘴皮,将姓名、住址、摊位计划所在、自家亲眷关系通通写了下来,并签署了一份免责协议,才定下来一块用以做饭的铁板。

还没现成的,得三日后来取。

到这会儿,带出来的四贯钱已经所剩无几。剩下的一点零头,江知味揣在怀里,感觉空落落的。

果然,幸福总是沉重的,金钱才是安全感的来源呐。

等一切杂项都忙完,到家已是昏时。

江知味不在,两小只的午食吃的又是锅巴水饭。凌花搅了个蛋花进去,依旧不能改变这锅乱七八糟的东西相当难吃的事实。

看见江知味回来,俩孩子跟看见了救星似的飞扑上去:“二姐姐,饿了。”

江知味和江风的午食吃得也不如意。

他俩花四文钱,各啃了个街边卖的胡饼。上头的芝麻烤得都有些焦糊了,在口中嚼着阵阵发苦。

要在后世,江知味会选择放弃这个饼子,转送给家里那只什么都乐意接纳的大黄狗子。可这会儿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就算难吃,也只能硬着头皮往肚子里咽。

胡饼没甚油水,吃着不顶饱。江知味这会儿也饥肠辘辘,将买回来的东西搁在一边,单独拎了猪肉、白菘和大葱来。

切下来的肥肉,先放锅里煸出肥油。等肥肉煸成指甲盖大小的油渣样,放入切好的葱花炝出香味。后下切得细长的肉丝,直炒到断红断生,变成淡淡的藕色。

这时切好的白菘棒子紧跟着下锅翻炒。待淋入酱油与清水,添盐、少量酱与糖提鲜后,便只需静候水沸。

今日晡食吃的是白菘肉丝炝锅汤饼,也就是后世常吃的白菜肉丝炝锅面。

江知味特地没把面条拉得太细,这样吃起来口感更好,放锅里多煮一会儿也不至于失去嚼劲。

待把余下的白菘叶子放进锅里,锅铲一搅和,再来一把葱花,就宣告着大功告成。

江风分好碗筷,将汤饼端上桌。

每人面前一海碗的白菘肉丝汤饼,正呼啦啦冒着热气。

平民家里吃饭没什么讲究,谁饿谁先吃,不必管他尊卑老少。因此俩双胞胎抓着筷子,就埋头下去,呼噜噜吸溜起汤饼来。

白菘炝锅汤饼的灵魂,就是最初下锅那一块肥猪肉。泡软的油渣少了酥脆的口感,却多了几分韧劲。

用后槽牙细细地磨,满嘴都是猪油浑厚的香味。

肉丝切得细长,吃起来嫩滑不带半点阻力。面条也是筋道得刚刚好,挑起白菘一起吃,一口生脆,一口绵密。

汤水喝起来糊糊的又带葱花香气,咸鲜中伴着白菜的清甜,一碗下肚,发出一身大汗,格外得舒爽。

江风满足地闭上眼,舔嘴角的同时,倏地又把双眼睁开了:“想不到二姐姐做饭这般好吃!娘,以后我不想在学塾吃饭了,我要回家吃。”

“学塾离家有半个汴京城了,我都不晓得你今日几时启程,这么早就到了家。每日往返何其辛苦,哪还有心思读书,净说这种糊涂话。”

江风吃瘪,默默低头,把余下的面汤喝了。

江知味却笑:“风哥儿胃口好是好事。今日来不及了,下回你休沐回来,二姐姐给你做点儿零嘴,让你带去学塾,分同窗们吃。”

“真的?!”江风喜出望外,“那敢情好啊。二姐姐,你如此能耐,一整日却神神秘秘的,也不告诉我们究竟要卖何种吃食。我想了一整日,馋虫就在五脏庙里翻腾了一整日,越想越好奇。”

江暖也道:“是啊二姐姐,晓哥儿今天一直流口水,走哪儿都想着二姐姐要卖的吃食。你就说说呗,要不晓哥儿要被馋哭了。”

江知味勾勾手指,示意他们凑过来:“我要做的吃食啊,咱家里天天能得见。暖姐儿且想想,咱们这个家里,什么是最多的?”

咬着嘴唇,江暖摇头晃脑。看看墙边靠着的麻袋,看看院子里的石磨:“最多的?”

又见她娘亲笑得眼珠子都瞧不见了,猛地想到:“豆腐,是豆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