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帝忍不住站起身子。
此时满朝的朝臣跪倒一半。
“莫非是陛下罔顾社稷,立皇七子为皇嗣,老天降下神罚?”一个年轻的御史道。
“就是说嘛!七皇子那身板怎么能担得起神器?德不配位,必受灾祸。”
一时之间,朝堂人心惶惶。
就在他们胡乱猜测时,一道清朗响起。
「哈喽啊!大噶好,明人不说暗话,我是魏太宗的黑粉,我又来了。
最近昭陵进一步被挖掘,又开始有人无脑吹捧魏太宗了,甚至还有粉丝碰瓷秦皇汉武唐宗,博主实在看不下去,决定出九期视频,揭示魏太宗神经病的一生。
中华上下三千年,奇葩皇帝数不胜数,前几个系列博主介绍了行为艺术大师高纬、荒诞变态的刘子业、宦官治国刘鋹……与前面这几位动辄对臣工烹炸煎炒涮的极品不同,本期我们要介绍的是魏太宗文庄皇帝,说到这里,相信很多魏太宗的粉丝要对博主口吐芬芳了。」
群臣满心问号。
魏太宗?什么魏太宗?这,没听说过有什么魏太宗啊!
唯一一个有庙号的皇帝就是魏太祖,就这,群臣打心眼里都觉得太祖皇帝配不上这庙号。原因无他,这天下根本不是魏太祖打来的,而是他运气好,从他义父那儿继承了小半拉江山,与当时的汉王和宋王三分天下,后来汉宋内部生乱,太祖抓住机会搞阴谋,两国没奈何,太祖才被人推举为皇帝。
而汉王和宋王虽失了江山,势力其实保存了下来,如今大魏严格来说,都不算是个大一统的国家。
幸好这些年汉王和宋王陪他们一道烂了下来,这些年互相才没生出大动静来。不过小摩擦不断就是了。
而凭此得来江山的魏太祖威望很低,许多人觉得太祖的庙号他实实是配不上的。
许是因为武德不沛,魏朝自建立之时便政权不稳,时有民变,到了今年算下来已经过了六十载,换了四位皇帝,竟然稀里糊涂的过下来了。
六十年里,遗留的问题太多太多,如今魏朝依然岌岌可危。
这四位皇帝里,太祖就不说了,毛病很多,但好歹是个开国皇帝,就给他个太祖罢。
第二位,戾帝,把皇室宗亲杀了个遍,自个儿儿子都没放过,差点把自己杀到绝后。
第三位,灵帝,贪财好色,贪才好色就算了,还偏好人妻,皇宫里的妃嫔爱答不理,日日昭幸臣妻,晚年更是昏庸无道,恶事做尽。
第四位就是今上了。与前面几位相比,是个难得的仁慈之人,对待朝臣对待百姓对待后宫都很宽仁。虽无大的功绩,但他在位这十几年里休养生息,勤政爱民,给岌岌可危的魏朝续了几十年命。
这几位里若说配有庙号的,只能是今上了。
不过,说陛下是奇葩皇帝不至于吧?
陛下是挺正常一个人啊!
陛下立七皇子为太子确实荒唐些,可这奇葩皇帝就有些无中生有了。
神明也不能乱说。
「我知道你们很激动,但你们先别激动。」
降神罚还不让人激动了?
「博主把魏太宗皇帝归为奇葩并非凭空泼脏水。有图有真相,这是上个月魏太宗的昭陵中出土的季秉礼手札,里面详细记载了笃信佛学的文庄皇帝,以佛学教化臣子的经典事例,季秉礼将之记录在案,妄图凭此名单索贿……
说到这里,大家一定以为魏太宗必定也是一个对佛学了解甚深之人?」
“啊,这,陛下也不信佛啊!这是哪位皇帝?”
首辅崔寿忍不住皱眉,“我朝至今还没有出现过笃信佛家的皇帝。”
这位“博主”到底是哪路神明?若是他随意给陛下头上安罪名,他们做臣子的是不会认的。
至于拿着陛下给的名单索贿,这又是什么大奸臣,陛下洞察秋毫,怎会重用这等奸佞?
「据最新出土的资料所载,魏太宗很可能对佛学一窍不通,我严重怀疑他推崇所谓的鱼宗新佛法,只是出于恶趣味,想折腾折腾与他做对的臣子。
毕竟魏太宗从来不持守斋戒,每年都要造点杀孽,遇事从不想着导人向善只会选择粗暴的解决有问题的人,办事效率高的让人害怕。
这样的皇帝你告诉我他信佛?
闹呢?
信佛不是装的博主吃一斤屎。」
闻言,众人心情复杂。
吃屎?还一斤?
神明似乎不太讲究啊!
“这听着不像咱们陛下,陛下最是仁善,这么多年鲜少造杀。”户部尚书梁浮道,“这应该不是神罚。”
众臣纷纷点头。
别的不说,元丰帝的仁慈深入人心,说他嗜杀,朝中没一个人认同。
有人突发奇想,“这会不会是某个后世之君?”
天幕继续道:「史书评价他仁善,博主只想呵呵。
这要不是史官美化,博主倒立吃屎。」
“这怎么和吃屎杠上了?”朝臣心中有了画面,心中直犯恶心。
“爱吃让他吃!”左佥都御史是个暴脾气,指着天幕怒骂,“陛下本就仁善,史官可没有美化半分,说的都是实话。”
「好吧,博主承认他的功绩,但是他的私德他做事的手段让人无法直视。他比得上秦皇汉武一根手指头吗?
在位六十年,他的骚操作数不胜数。
咳咳咳,总而言之,博主认为他的缺点远大于优点。」
“在位六十年?”左佥都御史闻言忍不住小声嘀咕,“丝,陛下如今在位才十几年,后面还有四十多年,四十多年里陛下是否继续保持仁善,这很难保证啊!”
这。
兴许陛下后面变了也说不定。
众臣也是这么想的。
他们看向元丰帝。
“岂有此理!”元丰帝坐不住了,“这是污蔑。”
可是他的臣子没有人帮他说一句话。
元丰帝觉得心里那个凉。
如果说自己从现在开始变得残暴不仁,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满朝都是些狼心狗肺不记人好的东西。
「我们不能因为他文治武功远超后世皇帝,就对他毫无底线的吹捧吧?
我们不能因为他在位六十年让国土面积扩大了数倍就碰瓷武帝吧?」
刚刚被天幕三两句就挑拨的君臣关系破裂的君臣们在听到让国土扩大了数倍都怔住了。
“什,什么?陛下这么猛?”老臣震惊。
如果陛下做到这个地步都还有人骂,那这个人的心必定是瞎了。
可是没人回复他。
大家都很好奇啊!
天幕继续道:
「好了,话不多说,咱们先从元丰十六年说起,此时作为元丰帝嫡长子的魏太宗,地位尊贵本该入主东宫,却悲催的在沧州的一座小庙里做着花和尚。」
彭!
王皇后刚刚还不明所以,闻言猛地坐起,脚下一个不稳,撞到了一旁的柱子上。
元丰帝再次蹭的站起来。
“朕的……嫡长子?”
对上元丰帝满是问号的眼神,群臣心说,你的嫡长子,你自己都不知道,我们从哪里知道去?
“王垚,这是怎么回事?你可有听说过?”元丰帝点名皇后的兄长王垚。
王垚一脸战战兢兢,“陛下的嫡长子?不是七殿下吗?”
他妹背着他到底做了什么?
怎么不提前通个气?
听这意思,七皇子身世有问题?
他的,嫡长子?
元丰帝来回踱步,索性直接吩咐内侍,“去请皇后过来。”
此时的王皇后被七皇子拽住袖子,他的声音发颤:“母后,儿臣不是父皇的嫡长子吗?”
这一刻,他脑补了无数家庭伦理剧情。
狸猫换太子?
他只是不是父皇的嫡长子,还是根本就不是父皇的孩子?
一想到这种可能,七皇子后脖颈直发凉。
王皇后安抚道:“你是你父皇的嫡子,是母后十月怀胎生下来的。这点毋庸置疑。儿啊,你身子不好,切莫大喜大悲。”
七皇子还想问什么,天幕又开始演了。
「据魏史记载,元丰十六年,魏太宗十六岁,还在沧州一间寺庙里当小沙弥,而其长子却是在元丰十七年出生的。。
可见魏太宗当和尚那十六年里当的不是什么正经和尚,不然也做不出寺庙生子的事来。」
长什么?
王皇后一个趔趄。
她就说,那小兔崽子为什么这么多年,一本经书都念不下去,原来是做了花和尚。
花和尚,那能是正经人吗?
陛下定然也知道了……王皇后脸色一白,栽到在地。
“娘,你怎么了?娘?”七皇子慌了,忙去扶她,“快去请太医,皇后娘娘晕倒了。”
「魏史记载,元丰十七年,帝还俗归京。
但是当年元丰帝并没有立马与魏太宗相认,在此期间魏太祖认了三个干娘,谢氏、曹氏、王氏。这三位妇人身份贵重,史书上均有记载。
各位魏太宗粉猜猜,身无分文的太宗皇帝在与元丰帝相认前的这几年是凭什么活下来的?还养活了一个小婴儿?
据说魏太宗身高八尺,相貌俊美,哄几个富婆不是难事。想必大家应该都懂,所谓的干娘就如现在所说的干爹,多半不是什么正经干娘。嘿嘿嘿嘿嘿……」
笑声很是猥琐。
大殿下,众臣八卦的眼神藏都藏不住,时不时的瞟向元丰帝,元丰帝脸都绿了。
若这真是真的,就太丢人!
然而事实上,裴蓉真的冤啊!
除了孩子的事是真的。
就这,孩子还不是亲生的。
其他的娘都是正经的干娘。
不过他不知道这说的是自己,暂时没有申辩的想法。
眼下他已经拉着板车,板车上坐着干娘谢氏和他的儿子裴绒绒前往京城了。
此番进京是为了寻亲。
他猜测自己极有可能是宁远侯方靖之子。
这可不是他瞎猜,他是有理有据的。
两位师叔曾开导过他,经书能念便念,念不进去不必强求,等过些年去了京城,他爹娘给他另谋个差事养家糊口。
裴蓉听了长了心眼。
他两个师叔头脑简单,嘴也不严实,多次试探终于是获取了部分有效信息:
他有个双生弟弟。
他是在元丰元年被送出京城的。
如此一来,寻找的范围就小多了。
来到京畿之地后,他多番打听,得知当年京城生了双生子又被丢出京城的好像也就是方侯爷家了。
当年因为先皇那个昏君说什么双生子是为不详,方夫人恰巧生了两个儿子,无奈,只好将其中一个儿子送走了。
一件两件的……不能这么巧吧?
再瞅瞅他那两位师傅,佛学不精,武艺倒是挺不错。
穷文富武,一般人家根本没条件习武。
若是出自武将出身的方家,那就很说得通了。
“瓜娃子,要不要喝口水。”板车上的老太太把水壶递给他。这是裴蓉路上认得干娘,她救了自己一命,裴蓉见她孤苦无依,便将她一同带回京了,这一路上他们三人相依为命,日子倒也不难过。
能找到亲爹娘,他们仨后半生就不愁了。
“干娘,俺……我不渴。”呸呸呸!和干娘待久了,不自觉间染上了她的乡音。
他的心早已非去京城,他恨不得现在就问问方夫人,为什么不扔弟弟要扔他?
他也没什么缺陷啊!
扔了他这些年她有没有后悔?
如果她后悔了,他就原谅她。
毕竟天幕都说了,连皇帝的嫡长子都能丢,他这情况不一样,是个先皇不能容的双生子,娘她一定有苦衷的。
要是不后悔。
裴蓉板着张还有几分稚嫩的脸,那他就哪儿来回哪儿去。
不行,不能就这样走了,得想办法捞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