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粉笔灰在晨光中打着旋落下。老教授用板擦敲了敲黑板,"距离期末考试还有两个月,《微分流形》要考到第九章,现在开始划重点。"
金琳的钢笔在笔记本上顿了顿。窗外的银杏叶擦着玻璃滑落,正好遮住她刚写下的"纤维丛"三个字。韩旭的胳膊肘突然碰过来,推过一张活页纸——上面用三种颜色标出的知识框架图,克莱因瓶形状的思维导图中央写着"咖啡因摄入计划"。
"第87页的引理。"他压低声音,藏青色毛衣袖口蹭上了黑板粉笔灰,"要用太平洋考察时那个参数化方法。"
林妍的齿轮手链咔嗒一响。她突然举起手:"教授,1999年《数学年刊》第302页的解法能用在期末考吗?"老教授眼镜片反着光:"能答对就加分。"说着把半截粉笔精准投进咖啡纸杯。
---
图书馆的暖气烘着油墨味。金琳把《微分流形》摊在L形自习区,扉页的咖啡渍心形正好盖住出版日期。韩旭的保温杯在木桌上磕出轻响,推过来的杯底残留着黎曼曲面拉花。
"你漏了共形映射。"他指尖点在她第三本笔记的空白处,"像这样——"钢笔尖突然被林妍抽走,她在空白处画了十九个咬合的齿轮,最中央的齿轮上写着"每天19:00记忆黄金期"。
陆明抱着一摞《代数拓扑》摔进沙发:"物理系说能借我们振动台,考前突击莫比乌斯带建模。"他的毛衣领口还别着太平洋考察队的青铜徽章,在灯光下闪着和韩旭胸针相似的光。
金琳突然发现自己的咖啡杯在共振。液面浮现出微型的太平洋等高线图,她抬头看见韩旭正用钢笔轻敲杯壁——那是考察时学来的频率共振技巧。
---
302教室的晚自习亮如白昼。金琳在草稿纸上反复演算引理3.15,橡皮屑堆成了小丘。韩旭突然抽走她的笔,在错误步骤旁画了个咖啡杯简笔画:"你忘了考察时那个双曲参数。"
林妍的圆规扎在课桌上。她正在把鱼骨辫拆开重组,发丝间缠绕的青铜细线排成纤维丛模型。"记忆法。"她说着把头发盘成纽结理论中的"三叶结","明早小测验我押这个。"
老教授推门进来时带了红茶香。他腋下夹着去年太平洋考察的数据册,封皮上还沾着深海淤泥。"附加题会考这个。"手指点向某页金属玫瑰的应力分析图,正好是韩旭胸针的放大版。
---
物理系实验室飘着松节油味。陆明调整着振动台频率,十九个齿轮模型在台面上组成莫比乌斯带。"看好了。"他按下开关,齿轮们开始咬合转动,在墙面投出∫dt/t的函数图像。
"考试绝对用得上。"韩旭突然脱下毛衣,只穿白衬衫跳上实验台。他锁骨处的疤痕在冷光下格外明显——那是太平洋考察时被金属玫瑰划伤的。金琳看见他手腕一抖,钢笔在空中划出完美的测地线。
林妍的齿轮手链突然自动解构。零件悬浮在空中重组,变成克莱因瓶的3D投影。"复习第302页。"她说着把发间的青铜细线缠上去,投影立刻显示出重点公式的推导过程。
---
雨夜图书馆像座发光的立方体。金琳把《九章算术》垫在《微分流形》下面,发现两个扉页的咖啡渍竟能拼成完整的心形。韩旭的保温杯突然溢出香气,杯底沉淀物排列成ζ函数的前三个非平凡零点。
"记忆锚点。"他指着自己太阳穴,"考察时发现的,咖啡因 特定频率..."话没说完就被林妍打断,她正用齿轮手链当圆规,在《数学年刊》上画出标准答案般的完美椭圆。
陆明浑身湿漉漉地冲进来:"物理系废纸堆找到宝了!"他抖出1999届学霸的《微分流形》手稿,页边写满咖啡渍味的批注,最难的那个定理旁边画着——太平洋海底的等高线简笔画。
---
倒数第七天的晨雾浓得像液态公式。金琳在银杏树下背纤维丛定义,落叶刚好卡在"局部平凡化"那行字上。韩旭的白衬衫领口别着青铜玫瑰胸针,在雾气中折射出黎曼曲面的光斑。
"最后冲刺。"他递来特浓拿铁,杯沿沾着微分符号形状的奶泡。林妍突然从雾中钻出,发间的青铜细线缠成莫比乌斯环:"老教授办公室飘出大吉岭茶香——绝对要考太平洋数据!"
自习室的灯光彻夜未灭。当金琳第三次验算引理3.15时,韩旭的钢笔尖突然在纸上烧出个小洞——透过它能看到去年考察时拍的星空图,那是他独创的记忆触发装置。
---
期末考试当天的阳光清透如公式推导。金琳走进考场时,银杏叶的影子正好落在考卷第三题位置——纤维丛的局部坐标变换,韩旭昨晚用咖啡渍重点标注过。
林妍的齿轮手链在安静中轻微作响。当金琳卡在第七小题时,听见韩旭轻叩桌面的摩尔斯电码——正是太平洋考察时用的求救频率,而答案就藏在去年那本数据册第87页。
交卷时一片银杏叶飘进来。金琳看见叶脉构成∫dt/t的符号,而韩旭胸前的青铜玫瑰不知何时绽放了七片花瓣——和《微分流形》第七章的插图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