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知夏 > 第5章 小组作业

知夏 第5章 小组作业

作者:柠阿盛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23 04:59:36 来源:文学城

周五的语文课像浸在蜜里的棉花糖,软乎乎的让人发困。李老师站在讲台上念着下周的作业安排,粉笔末簌簌落在黑板槽里,许夏盯着叶知转笔的手指数圈数,数到第二十三圈时,突然听见“小组调查报告”几个字。

“……两人一组,下周五课前交初稿,题材自选,侧重实地调研。”李老师推了推眼镜,目光扫过全班,“现在可以自由组队了。”

教室里瞬间炸开了锅,桌椅摩擦的声响混着兴奋的讨论声,像撒了把跳跳糖。许夏还没反应过来,前桌的赵磊已经转过身,胳膊肘支在他桌上:“许夏,组队不?我跟王浩本来想一组,但他说要跟数学课代表一组……”

“我跟叶知一组。”

清冷的声音突然从旁边冒出来,赵磊的话卡在喉咙里,表情像被按了暂停键。许夏也愣了,转头看叶知——他还在转笔,侧脸对着窗外,阳光落在他耳尖上,泛着点不自然的红。

“啊?哦好。”许夏赶紧点头,心跳莫名快了半拍。

赵磊“啧”了一声,冲许夏挤眉弄眼:“行吧,学神组就是不一样,我去找别人了。”

叶知这才停下转笔,笔尖在笔记本上敲了敲:“你想选什么题材?”

“都可以啊,”许夏凑过去看他的笔记本,“你有想法吗?”

“明城老街的变迁。”叶知写下这行字,笔锋比平时重了点,“离学校不远,周末可以去调研。”

许夏看着那几个字眨了眨眼。明城老街他听说过,是这片城区仅存的老巷子,据说还保留着几十年前的青石板路,上次路过时瞥见巷口有棵歪脖子槐树,枝桠上挂着褪色的红灯笼。

“挺好的,”他笑着点头,左边脸颊的梨涡陷得浅浅的,“我还没去过呢,正好去看看。”

叶知“嗯”了一声,撕下笔记本的一角,写下自己的手机号递过来:“周末联系。”

纸条上的字迹还是那么利落,数字像排队站好的士兵。许夏赶紧摸出笔,把自己的号码写在背面递回去,指尖碰到他的掌心时,两人都像被烫到似的缩了手。

放学铃响时,许夏正对着叶知画的调研路线图发呆。图上用不同颜色的笔标了重点——红色是需要采访的老字号店铺,蓝色是建筑特色明显的院落,绿色是居民聚集的小广场,连哪段路适合拍照片都标得清清楚楚。

“画得好详细啊。”许夏忍不住感叹,“你以前去过?”

“陪我姐去过一次,她喜欢拍老房子。”叶知把路线图折成小方块,塞进许夏手里,“周末上午九点,老街北口见。”

“好。”许夏把纸条小心翼翼地放进笔袋,像藏了块滚烫的小太阳。

周六早上的风带着点秋意,吹得巷口的槐树叶子沙沙响。许夏提前十分钟到了老街北口,远远就看见叶知站在红灯笼底下,背着个黑色双肩包,手里拿着本牛皮纸封面的笔记本。

他今天没穿校服,换了件浅灰色连帽卫衣,拉链没拉到底,露出里面白色的T恤领口。阳光穿过槐树叶的缝隙落在他身上,碎成星星点点的光斑,少了些平日的冷硬,多了点少年气。

“你来啦。”许夏跑过去,手里提着个帆布包,“我妈早上烤了饼干,给你带了点。”

叶知接过帆布包,指尖碰到包带时顿了顿——包上绣着只歪歪扭扭的小猫,针脚松松垮垮的,一看就是新手的作品。“你绣的?”

“嗯,昨晚绣到半夜。”许夏有点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是不是很丑?”

“不丑。”叶知把帆布包背在肩上,位置刚好遮住卫衣上的图案,“挺可爱的。”

许夏的心跳又开始乱撞,赶紧转移话题:“我们先从哪开始?”

叶知打开笔记本,指着第一页的路线图:“先去巷尾的修表铺,老板是老街住了一辈子的老人,应该知道不少故事。”

老街比许夏想的更窄,青石板路被踩得光溜溜的,两侧的房子多是青砖灰瓦,墙头上冒出几丛野蔷薇,花瓣落了一地。偶尔有三轮车驶过,铃铛叮铃铃响,惊得屋檐下的鸽子扑棱棱飞起。

“这里好像时光停住了一样。”许夏边走边看,手指拂过斑驳的墙壁,墙缝里还嵌着几片干枯的花瓣。

“嗯,开发商来谈过好几次拆迁,居民没同意。”叶知的声音混在鸽哨声里,“我姐说,这里的老人们怕搬走了,就找不着回家的路了。”

许夏心里动了一下。他想起南城的老家,巷口也有棵老槐树,奶奶总在树下择菜,喊他回家吃饭的声音能绕三个弯。转学那天奶奶塞给他一包桂花糖,说“到了新地方,甜的能压惊”。

“你看那个。”叶知突然停下脚步,指着右侧一扇木门。

门楣上挂着块褪色的木牌,上面刻着“陈记修表铺”,字是手写的,笔画里带着点抖,像老人的手。门虚掩着,里面传来齿轮转动的轻响。

叶知敲了敲门,里面传来苍老的应答声:“进来吧。”

修表铺比想象中更小,靠墙摆着玻璃柜台,里面整齐地码着各式各样的钟表,从黄铜怀表到电子表,像个浓缩的时光博物馆。柜台后坐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鼻梁上架着老花镜,正低头摆弄一只旧闹钟。

“陈爷爷,我们是明城中学的学生,来做老街调研。”叶知把学生证递过去,语气比平时温和了些。

老人推了推老花镜,接过学生证看了看,又打量着他们俩,突然笑了:“叶丫头的弟弟?上次跟她来拍过照片的那个?”

叶知点头:“是我。”

“这是你同学?”老人看向许夏,眼睛眯成两条缝,“长得真好,像年画里的娃娃。”

许夏的脸一下子红了,赶紧鞠了一躬:“爷爷好,我叫许夏。”

“好好好。”老人笑得更开心了,从柜台下摸出两个橘子,“来,吃橘子,自家种的。”

许夏刚想说谢谢,就见叶知已经接过橘子,熟练地剥了皮,还把橘络理得干干净净,递给他一半:“陈爷爷种的橘子特别甜。”

许夏咬了一口,果然甜得像蜜,汁水顺着嘴角往下淌。叶知从包里摸出纸巾递过来,指尖擦过他的下巴时,两人都顿了一下——老人在旁边慢悠悠地说:“叶丫头总说你性子冷,我看跟同学在一块儿挺热乎嘛。”

叶知的耳尖瞬间红了,低头剥自己的橘子,没接话。许夏憋着笑,把橘子核吐在手心里,听老人讲老街的故事:哪家的门槛被磨矮了三寸,哪家的窗棂雕着百年前的花样,哪家的院子里藏着能治咳嗽的枇杷树。

“……以前啊,这条街可热闹了,”老人指着墙上泛黄的照片,“逢年过节,耍龙灯的能从街头排到巷尾,我爹就在这修表铺门口摆个糖画摊,孩子们能围着转一天。”

叶知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着,偶尔抬头问一两句:“那时候这些老房子就有了吗?”“您还记得最早的店铺是哪一家?”许夏则拿着手机拍照,镜头里的青石板路、斑驳的木门、墙角的青苔,都带着时光沉淀的温柔。

离开修表铺时,老人送他们到门口,指着斜对面的院子说:“那家的门楼是民国时候的,砖雕特别讲究,你们可以去看看,张奶奶在家呢,她最爱跟年轻人说话。”

道谢后往前走,许夏看着叶知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忍不住说:“你记得好详细啊,连陈爷爷说的糖画摊位置都记了。”

“细节很重要。”叶知把笔记本合上,“调研报告要真实。”

许夏突然发现,叶知认真起来的样子有种特别的吸引力,像工匠在打磨一件玉器,专注又虔诚。他低头看了看手机里的照片,叶知的侧影混在老街的背景里,卫衣帽子被风吹得鼓起来,像只收拢翅膀的鸟。

走到张奶奶家的院子时,正赶上老太太在门口晒被子。蓝底白花的被单在风里飘着,拂过叶知的肩膀,他伸手轻轻拨开,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什么。

“张奶奶好。”叶知先打了招呼。

老太太抬起头,看见他们俩,眼睛一亮:“哎哟,是小叶啊,这是你同学?”

“奶奶好,我叫许夏。”许夏笑得乖巧。

“好好好,快进来坐。”张奶奶拉着许夏的手往里走,力道比看起来大得多,“我刚煮了绿豆汤,冰镇的,快来喝。”

院子里铺着青石板,墙角种着几株月季,开得正艳。张奶奶把他们往堂屋里让,许夏刚坐下,就被墙上的照片吸引了——相框里的年轻人穿着军装,眉眼跟叶知有几分像,笑得特别精神。

“这是我儿子,”张奶奶端着绿豆汤过来,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眼神软下来,“当年去当兵,驻守在南边,可惜啊……”

后面的话没说下去,但许夏看懂了她眼里的落寞。叶知默默递过一杯绿豆汤,轻声说:“奶奶,您给我们讲讲这院子的故事吧。”

张奶奶叹了口气,接过杯子喝了一口,开始讲门楼的砖雕:“那只凤凰是我公公找人刻的,说是能保家宅平安,你看这翅膀上的花纹,一点一点凿出来的,花了整整三个月……”

叶知听得认真,偶尔插话问细节,许夏则拿着手机对着门楼拍特写,阳光透过雕花窗棂照进来,在他手背上投下细碎的影子。绿豆汤甜丝丝的,带着冰糖的清润,冰镇过的碗壁凝着水珠,滴在桌布上,晕开小小的湿痕。

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张奶奶留他们吃晚饭,说要做拿手的红烧肉。叶知看了看表,婉拒道:“不了奶奶,我们还得去拍傍晚的街景,下次再来拜访您。”

“那你们等等。”张奶奶转身进了里屋,出来时手里拿着两个布包,“这是自家做的酱菜,配粥吃特别香,带回去给你们爸妈尝尝。”

推辞不过,两人只好收下。走出院子时,夕阳正把老街染成蜜糖色,青石板路泛着暖光,连风吹过都带着点甜意。

“现在去小广场?”许夏看了看路线图。

“嗯,那边傍晚人多,适合做问卷调查。”叶知从包里拿出打印好的问卷,“我打印了二十份,应该够了。”

小广场其实就是个巴掌大的空地,中间有棵老槐树,树下摆着几张石桌石凳,几位老人正凑在一起下棋。叶知刚拿出问卷,就有个下棋的老爷爷抬头问:“小伙子,你们这是做啥呢?”

“爷爷,我们做调研,想问问大家对老街的看法。”许夏蹲在老爷爷旁边,笑得一脸真诚。

老爷爷眼睛一亮,拍着石桌说:“这我可有话说!就说这路灯吧,去年才换的LED灯,亮是亮,就是照得人心里慌,哪有以前的黄灯泡暖和……”

叶知赶紧拿出笔记录,许夏则拿着问卷挨个儿找路人填。有推着婴儿车的年轻妈妈,有挎着菜篮的阿姨,有放学回家的小学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有人说怀念巷口的爆米花摊,有人说希望能修修下雨天总积水的路面,有人说舍不得搬走,因为这里的邻居比亲人还亲。

夕阳落下去的时候,问卷刚好填完。叶知把问卷整理好,许夏数了数,不多不少正好二十份。“运气真好。”他笑着说。

叶知看了看他被风吹乱的头发,伸手替他理了理,指尖碰到发梢时顿了顿,又很快收回去:“嗯,该回去了。”

往巷口走的时候,路灯一盏盏亮起来,暖黄色的光洒在青石板路上,像铺了层碎金。许夏看着两人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几乎要叠在一起,突然说:“叶知,你觉不觉得,这里跟我们学校很像?”

“不像。”叶知毫不犹豫地反驳,“这里慢,学校快。”

“不是说这个,”许夏踢着路边的小石子,“是感觉。你看啊,我们教室后面的香樟树,跟张奶奶家的月季一样,都在慢慢长;赵磊他们吵吵闹闹,跟广场上下棋的爷爷们一样,都热热闹闹的。”

叶知停下脚步,转头看他。路灯的光落在许夏脸上,睫毛投下浅浅的阴影,左边的梨涡里像盛着星光。“你总能发现这些。”他低声说。

“发现什么?”

“没用的细节。”叶知的嘴角弯了弯,“但挺有意思的。”

许夏笑起来,刚想说什么,肚子突然“咕噜”叫了一声。他的脸一下子红了,尴尬地低下头:“中午就吃了个橘子……”

“去吃饭。”叶知拉起他的手腕就往前走,他的手心很暖,带着点绿豆汤的清甜气息。

巷口有家面馆,挂着“老街面馆”的木牌,玻璃门上贴着“营业至晚八点”的字条。叶知推开门,风铃叮铃铃响起来,老板从后厨探出头:“两位?里面坐。”

店里就三张桌子,墙角摆着台老式电风扇,嗡嗡地转着。叶知让许夏坐着,自己去前台点单:“两碗牛肉面,加蛋,少辣。”

“好嘞!”老板应着,又冲许夏喊,“你同学对你挺好啊,知道你不能吃辣?”

许夏愣了愣,才想起自己中午吃橘子时随口说过“不太能吃辣”。他看向叶知,发现他正望着窗外,耳根在暖黄的灯光下泛着点红。

面很快端上来,粗瓷碗里飘着翠绿的葱花,牛肉片码得整整齐齐,溏心蛋的蛋黄轻轻一碰就流出来。许夏拿起筷子,刚吹凉一口面,就看见叶知把自己碗里的牛肉夹了一半过来。

“你吃吧,我不爱吃这个。”叶知说得理所当然,低头喝了口汤。

许夏看着碗里堆起来的牛肉,心里像被热汤烫过似的,暖烘烘的。他把自己碗里的溏心蛋夹过去:“那这个给你,我喜欢吃蛋白。”

叶知没拒绝,用筷子把蛋黄戳破,混在面里吃起来。风扇的风带着面汤的热气吹过来,吹得许夏额角冒汗,他抬头看叶知,发现他也在冒汗,却没像平时那样急着擦,只是慢慢吃着面,偶尔抬眼看他一下,目光像浸在汤里的蛋,软乎乎的。

吃完面出来,天已经全黑了。老街的路灯昏黄,偶尔有晚归的人走过,脚步声在巷子里荡出回音。走到北口时,许夏突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拿出个东西递给叶知。

是个小小的相册,封面是他昨天绣的那只歪头小猫。“今天拍的照片,我洗出来放进去了,你看看。”

叶知接过相册,翻开第一页,是修表铺的玻璃柜台,里面的钟表整齐地排列着,像列队的士兵;第二页是张奶奶家的门楼,砖雕的凤凰在夕阳下泛着光;第三页是小广场的石桌,上面还留着没下完的棋局……最后一页是两人的影子,在暖黄的路灯下,紧紧挨着。

“最后一张是我趁你不注意拍的。”许夏有点不好意思,“是不是很傻?”

叶知合上相册,放进背包里,拉上拉链时格外用力,像是在保护什么珍贵的东西。“不傻。”他看着许夏的眼睛,路灯的光在他瞳仁里晃,“很好看。”

送许夏到小区门口时,叶知从包里拿出个东西递给他——是今天张奶奶给的酱菜,他分了一半出来,装在个干净的玻璃罐里。“回去配粥吃。”

“你也留着吃。”许夏接过罐子,指尖碰到他的手背,这次谁都没躲。

“嗯。”叶知往后退了一步,“周末把报告整理出来,周一再对一遍。”

“好。”许夏点头,看着他转身离开的背影,突然喊了一声,“叶知!”

叶知停下脚步,回头看他。

“今天谢谢你。”许夏笑得眉眼弯弯,“牛肉面很好吃。”

叶知的嘴角动了动,没说话,只是挥了挥手,转身走进夜色里。

许夏站在路灯下,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拐角,才抱着玻璃罐上楼。进家门时,妈妈正在厨房收拾,看见他手里的罐子,笑着问:“跟同学调研去了?这是啥好东西?”

“张奶奶给的酱菜,特别香。”许夏把罐子放进冰箱,鼻尖还萦绕着老街的烟火气,“妈,我跟你说,今天去的老街可有意思了,有修表铺的爷爷,还有会做红烧肉的张奶奶……”

他絮絮叨叨地说着,妈妈在旁边听着,时不时插一句“那下次带点水果去看看老人家”,许夏点头应着,心里却在想叶知认真记录的样子,想他替自己理头发的指尖,想他把牛肉夹给自己时那句“我不爱吃”。

周日晚上,许夏抱着笔记本电脑在书桌前坐了快两小时。文档里已经敲了三千多字,从老街的历史沿革到居民生活现状,连陈爷爷提到的糖画摊位置都标了坐标。他看着屏幕上的文字,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手指在键盘上悬着,半天没敲下一个字。

手机突然震动了一下,是叶知发来的消息:“报告写得怎么样了?”

许夏赶紧回复:“写了大半,但是感觉有点干巴巴的。”

那边几乎是秒回:“我把采访录音整理成文字了,发你邮箱,你看看能不能加进去。”

“好!”

点开邮件,附件里是个Word文档,文件名是“老街访谈记录”。许夏点开文档,叶知的字迹(虽然是电子版)依旧工整,连老人说话时的语气词都标注得清清楚楚——陈爷爷说“那时候啊”后面画了个波浪线,张奶奶叹气时标了“(停顿三秒)”,下棋的老爷爷拍桌子时写着“(声音洪亮)”。

许夏看着这些细节,突然笑了。他把录音整理里的鲜活对话穿插进报告里,原本干巴巴的文字瞬间有了温度。写到张奶奶讲砖雕凤凰时,他想起叶知仰头观察门楼的样子,忍不住加了句:“阳光穿过雕花时,砖缝里的尘埃像在跳舞。”

改完报告时已经快十一点了,许夏把文档发给叶知,附带一条消息:“你看看这样行不行,不行我再改。”

叶知几乎是立刻就回了消息:“很好。我加了几张照片,排版发给你。”

十分钟后,排版好的报告躺在了许夏的邮箱里。叶知选的照片都是许夏拍的,修表铺的钟表、张奶奶家的月季、小广场的棋局,每张照片下面都有一行小字注解,最后一张是两人的影子,注解是“调研结束时摄于老街北口”。

许夏盯着那句注解看了很久,手指在屏幕上敲出:“排版好好看。”

“你拍得好。”叶知回得很快。

许夏的心跳又开始不规律,他咬着唇想了想,敲下:“明天早上早点去教室,我们再对一遍?”

“七点半。”

“好。”

放下手机,许夏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上的吊灯发呆。老街的青石板路、暖黄的路灯、面馆里的牛肉面,还有叶知指尖的温度,像电影片段一样在脑海里回放。他摸出那个小猫相册,翻开最后一页的影子,突然觉得,这次的小组作业,好像比想象中更有意义。

周一早上七点十五分,许夏站在教室门口,发现叶知已经到了。他坐在窗边,晨光落在他摊开的报告上,纸页边缘泛着金边。许夏放轻脚步走过去,看见他正用红笔在报告上修改什么。

“早。”许夏放下书包。

“早。”叶知把报告推过来,“这里有个数据错了,我改过来了。”

许夏凑过去看,是陈爷爷提到的修表铺开业年份,他写成了1985年,叶知改成了1983年,旁边还标着“录音13分20秒处核实”。“你听得也太仔细了吧。”许夏忍不住感叹。

叶知没说话,从包里拿出个三明治放在他桌上:“没吃早饭吧?”

“你怎么知道?”许夏惊讶地睁大眼睛。

“看你眼下的黑眼圈。”叶知说得理所当然,自己也拆开一个三明治吃起来,“快吃,吃完对报告。”

三明治是火腿鸡蛋馅的,温热的,咬下去时面包的麦香混着火腿的咸香,在嘴里散开。许夏边吃边看报告,叶知的声音在旁边响起,一句句核对细节,偶尔有不同意见,就停下来讨论两句。

“这里说‘年轻人大多搬走了’,但我们采访的张奶奶儿子是驻守在南边,不算搬走。”许夏指着其中一段。

叶知点头:“改成‘多数年轻人因工作离开’。”

“还有这里,”许夏翻到后面,“提到老槐树时,是不是可以加一句‘夏天会开白色的花,香得能飘半条街’?陈爷爷说的。”

“可以。”叶知拿出笔添上去,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音很轻,“你记得挺清楚。”

“因为觉得很美好啊。”许夏笑得坦诚。

叶知抬眼看他,晨光落在他脸上,左边的梨涡陷得浅浅的,像盛着清晨的阳光。他突然低下头,继续修改报告,耳尖又开始泛红。

七点五十分,李老师走进教室时,两人刚好改完最后一个字。许夏把报告合上,看着封面上“明城老街变迁调研——叶知、许夏”的名字,突然觉得这几个字放在一起,格外顺眼。

“叶知,”许夏碰了碰他的胳膊,“下次再有小组作业,我们还一组吧?”

叶知正在收拾笔袋,闻言动作顿了顿,没回头,却轻轻“嗯”了一声。

早读铃声响起时,许夏翻开语文书,目光却忍不住飘向旁边。叶知正在背英语单词,晨光顺着他的发梢滑下来,落在他握着单词本的手上,那只手昨天帮他理过头发,夹过牛肉,修改过报告,带着让人安心的温度。

许夏低下头,看着课本上“惠风和畅”四个字,突然觉得,这个秋天好像比夏天更让人期待。老街的青石板路还在那里,张奶奶家的月季还在开,而他和叶知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窗外的香樟树沙沙作响,像在为这个秘密的约定伴奏。许夏握紧手里的笔,在笔记本的角落里画了个小小的笑脸,旁边写着“老街”两个字,像在给这段时光盖了个温柔的邮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