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掌中看 > 第73章 第七十二章

掌中看 第73章 第七十二章

作者:枕宋观唐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5-12 21:51:35 来源:文学城

山林树海间,一辆青篷马车在阴影处缓慢移动,马车篷几乎与林海融为一体,移动时像风拂过林间涌起的绿浪。

今岁北方多旱,山间的树木却长得格外好,绿幽幽一片,参天高树遮住了头顶日光,酷暑与烈日被崇山峻岭隔绝,一入山中,清爽之气扑面而来。

此行随姜见玥一道离京的是一个唤作绛音的婢女,绛音从小习武,是宋渭半个徒弟,人瞧着瘦弱,却习得一身好身手,便是在宋渭手底下也能拆上八招。为了不引人注意,姜见玥这一回明面上只带了绛音和一名伪装成车夫的王府护卫宋遇。

三人出了京畿,一开始还走官道,但是越往东南靠近黄河的几个郡,遇上的流民就越多,大晋太平久了,一旦不那么太平的时候,谁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于是宋遇提议走山林道。

起初姜见玥心有犹豫,她想早些到达楚州,担忧走山林道会耽误过江的时间,经过绛音的劝说,才勉强同意走山林。此次出来是微服,马车上既没插摄政王府的府旗,也没挂翊王府的府灯,大灾之年,活不下去的百姓难免会有落草为寇的,若是走官道被盯上,他们人多势众,即便绛音和宋遇能招架得住,她也不想对被世道所迫的百姓动手。

还是走山林吧。宋遇从前当过山野流寇,后来时运不济劫了萧九瑜的车,被宋渭打得心服口服,给比自己打了两轮的宋渭当干儿子,跟随萧九瑜天南海北地走过几年,萧九瑜游历时就分外喜欢往山林里头钻,因而宋遇对走山林道有经验,加上有堪舆图,应当不会耽搁几日。

入了山才发现,原来山里头这么凉快。

可是姜见玥的心却并未跟着安定下来,她担心楚州那边的情形,担心得彻夜难眠,大灾之下,人心难测,何况江南富庶之地,利益牵扯盘根错节,行事一个不慎,后果难料。而姜见黎行事有时候不计后果,什么饵都敢放,她怕她将江南道的水越搅越混,终至局势失控。

想到此,姜见玥忍不住倾身敲了敲马车门,“宋遇,我们何时才能渡河?”

“娘子,最迟三日后便可抵达黄河岸。”宋遇的声音隔着马车门传至姜见玥耳中,她闻言蹙眉问到,“能不能再快些?”

“娘子,若是再快,怕是马也吃不住。”

姜见玥只好按捺住焦躁不安的心,靠回了凭几上。绛音拧开水囊递给姜见玥,“娘子,稍安勿躁,我们的脚程已经很快了,不会耽搁几日的。”

姜见玥心不在焉地点了点头,手抵着水囊将它推回去,“绛音,我记得你是江南人吧?”

绛音拧上木塞,回道,“是,婢子江南道浙安郡人。”

姜见玥原还想问什么,但随即又记起绛音是个孤女,很小之时就被她阿娘带了回来随她北上京城,应当不记得家乡之事,便住了口,靠在凭几上阖眸。

绛音以为她在闭目养神,安静地坐在一旁不再打扰。

山间除了树叶被风扬起的“沙沙”声,再无其他,连只鸟鸣都不曾传出。

第二支白烛燃到底,火苗摇晃两下,转瞬而逝,只余一缕苒苒升起的白烟,在熹微晨光中氤氲。

姜见黎从案间堆积如山的文册中抬起头,看向从窗缝间漏进来的一线晨光,才恍然意识到,天都亮了。

揉着肿痛的双目来到盥架旁,用盆中冰凉的水揉搓了一会儿眼睛,待肿痛之感稍稍消散,她又重新坐回到案几后。

看了一夜的文册,思绪却还算清晰,她从文册中的万千数字之中抓住了一根细微的线,只要这根线是从承临末年伸展过来的,那么就意味着她的猜测是对的,如今就看傅缙那边是否有同样的发现了。

那边的文册多,姜见黎决定等一等再去瞧傅缙的门,她想先去留宫一趟,了解昨日宫门施药的情况。

才打开房门,就遇上了傅缙。

傅缙睁着一双熬得通红的双目,一只手高高抬起,两指微曲,显然是想敲她的门,结果她先一步打开了房门,傅缙急忙后退半步,躬身道,“下官有急事想讨饶主簿。”

楼下似有人影掠过,姜见黎佯装未觉,侧身让开了路,“太仓令请。”

房门重新阖上,姜见黎尚未来得及开口,就听见傅缙将怀中抱着的几摞文册重重放在案几上。

“这些文册有问题?”姜见黎走过去,低头瞧见最上面一本的落款是“熹和元年”,她便又补充了一句,“从熹和元年开始才出现问题?”

“确切地说,是熹和元年秋。”傅缙将文册翻至后半部分,指给姜见黎看,“这是熹和元年秋新粮入库时,隆化仓出纳的霉米数目。”

隆化仓规模宏大,四百多窖的粮食,难免会有保存不当的,每岁两季新粮入库前,发霉损坏的旧粮便会被清除出仓,一来给新粮腾地儿,二来,也是以防霉变的粮坏了其他的好粮。霉粮各仓皆有,不是什么稀奇事儿,只是傅缙单独指出来,就很不一般了。

“哦?这些霉粮怎么了?”

“主簿您请看,这熹和元年秋隆化仓出纳的霉米足有万石,”傅缙痛心疾首道,“万石,一整个一号粮窖之数!”

姜见黎顺着傅缙的指尖看过去,文册上果真记着“万石”之数。“这个数目不对?”她面露疑惑,虚心求解。

傅缙沉声回道,“熹和元年,风调雨顺,别说江南不曾遭灾,便是整个大晋,甚至是西北恶劣之地,都无大灾发生,而隆化仓却在熹和元年出纳的万石霉米,主簿您难道不觉得有异吗?”

“只一个熹和元年,并不能够说明什么。”

傅缙似乎早就料到她会这么说,急忙抽出压在最底下的一本文册,轻车熟路地翻到霉粮出纳那一篇指给姜见黎看,“这是承临二十七年的秋的出纳册,霉粮不足一千石,”生怕姜见黎发现不了其中差别,傅缙又补充说,“下官清除地急得,承临二十七年夏末,江宁郡发生过夏涝,规模不大,但是楚州亦有遭灾。”

“不止熹和元年,应当说从熹和元年开始,隆化仓每岁的霉粮都在两万石左右,下官只看到熹和二年,不知主簿有何发现?”

姜见黎拿出早就记下的数字丢给傅缙,“太仓令自己看吧。”

傅缙接过尺把长的白宣,定睛一瞧,双目差点瞪出来,“熹和三年,出霉粮,一万五千石?昭兴元年……”

“昭兴元年春,出霉粮五百石。”姜见黎想也不想就背出了数字,“这些文册上的数字意味着什么呢?太仓令?”

傅缙撑着白宣,声音发涩,“这,怎么可能呢?”

“可能什么?又不可能什么?”姜见黎笑道,“江南道不可能监守自盗?”

“若被发现,可是死罪!”傅缙压低了声音。

“若不是去岁起接连不断的天灾,未必就会被我们发现。”姜见黎反驳。

“这……”

“太仓令,你仔细想一想,隆化仓的存粮皆来自江淮之地,怎么会出现湘宁郡岳州的槐米稻?”姜见黎的眸光发冷,“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傅缙登时脊背发凉,“是,是为了,堵存粮数量上的缺口?”

“是为了不让我们发现隆化仓中的异常,”姜见黎从傅缙手中抽回白宣,铺开在砚台上,任浓黑的墨汁将上头的数字浸染,乌黑一片,什么痕迹都没了。

傅缙看着白宣上的一团乌迹,喃喃开口,“难道文册上的数目也是假的?”

二人谁都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傅缙忽然道,“不对,既然文册上的数目作假,那为何不作假如真?非得留出这么大一个破绽?从一千石到万石,未免太引人注目了些……”

姜见黎的眼前浮现了一个人影,一个面对她时战战兢兢,如临深渊,手足无措的人影,既然敢做这等监守自盗的事,会是胆小如鼠之辈?

留有破绽的何止是出纳册。

推开文册,露出案几一隅,不多时,屋中便响起了轻微的动静,像小猫的爪子抓过,又像老鼠啃食食物。

傅缙疑惑地看着姜见黎手中连贯的动作,按下好奇,极有眼力见儿地没开口,直觉告诉他,这不是他能探听的。

姜见黎的动作一停,窗户外陡然响起了一道轻微的风声。

莫名的,傅缙感到背上像被猫尾划过,整个人一激灵。

姜见黎掀起眼皮看他,“太仓令怎么了?”

傅缙摸了摸后脑勺,声若蚊讷,“没什么。”

既然傅缙没问,她也就无需多此一举主动告知,反正总有一天萧贞观会让他知道暗卫的存在的,姜见黎话锋一转,问,“那么对接下来的事,太仓令有何高见?”

“接下来?”傅缙显然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是没想出什么行之有效的法子,赈灾之事迫在眉睫,大疫又随时会蔓延开来,可短短数日之内就将江南道内的障碍全部清除,未免有些异想天开。

傅缙觉得,没可能。

姜见黎读出了他的为难,直接道,“虽是异想天开,但也并非全无可能。”

“凭什么?”傅缙闻言脱口而出,“就凭主簿与下官二人所率领的不足百人的赈灾队伍?还是凭主簿手中的濯缨剑?”

江淮重地,天下粮仓,延和末年永嘉初年,为拔出打头的几个世家大族,已经动荡过一次,后来便以□□为上,否则就凭文册漏洞百出的那几个数字,怎会从未有人质疑,调查过?

傅缙甚至怀疑京中对此心照不宣,若非大灾发生不得不动用隆化仓存粮,此事便会一直对此事置若罔闻。

“濯缨剑,也不是用不得。”

“主簿不可,”傅缙连忙出声阻止,“大灾之时人心本就不稳,若此时掀起血雨腥风,难保不会有人浑水摸鱼,趁乱行事。”

姜见黎不置可否,她还怕动静太小掀不起血雨腥风,不见血光,怎么能起震慑之用。

不过她没对傅缙挑明,而是诱导道,“太仓令,那么多的霉米总要有个去处,你觉得,这个去处在何处?”

赃物总是得销赃的,一直留在手中,就是活脱脱的罪证。

“下官想到一处地方。”傅缙拱手请示,“主簿能否容下官独自前往查探?”

“独自?”姜见黎略一思索便同意了,“那么你自己小心。”

傅缙领命而去,他离开后,屋内再度响起一阵轻微的动静,很快随风而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