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掌中看 > 第72章 守几

掌中看 第72章 守几

作者:枕宋观唐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5-12 21:51:35 来源:文学城

盐窖从外头瞧上去,同粮窖无甚差别,入内细看,墙壁四周悬了一串串巴掌大的布袋,像农家过正旦时晾晒的香肠。

不等姜见黎开口询问,林沽便主动解释,“特使,这些布袋里都是干灰,盐比稻更容易受潮,这些干灰是用来除潮的。”

盐窖里头的盐都是粗盐,泛着淡淡的青色,姜见黎只瞥了一眼就不看了,“走吧。”

出去的路上,姜见黎想起了此行最为重要之事,便问道,“眼下四百二十座粮窖,可有空窖?”

她不问四百二十座粮窖是否满窖,而是问是否有空窖,听得林沽脚下一顿,随即才反应过来,“回特使,确有空窖。”

“哦?”姜见黎意味深长的一句话让林沽低下了头,她脚下不停,继续问,“那么空窖有多少?”

林沽神色紧绷,含糊道,“约莫二十窖之数。”

“粮窖因何而空?”姜见黎追问。

林沽再次用帕子抹了抹额上的汗珠,“不瞒特使,楚州前一段时日的雨实在太多太大了些,冲毁了西面巷子里的一座酒楼,酒楼倒塌之时又砸到了西面的仓墙,水渗了进来,前几日下官开仓查验存粮时,发现那些稻子都被泡发得不成样子,于是就做了空窖,将霉米全部清走了。”

“西面?”姜见黎盯着一处走出,“就是那里的一片?”

“是,是最西面的二十窖。”林沽急匆匆地追上姜见黎的脚步,“这几日天才好转,破漏的仓墙修得仓促,还不曾完全建好……”

“无事,本官只是看看,”姜见黎走到近处,只见断壁残垣上果真有雨水浸染过的痕迹,便不再细究,转身看向林沽。

林沽心下狂跳不止,“特使您还想去何处瞧一瞧?”

“不必了,”姜见黎以手遮额,林沽见状立即接过下吏手中的伞,撑在姜见黎的头上,提议道,“眼看日头就要至中天了,午时将至,想来特使您也累了,不若臣引您去饭堂用膳?”

姜见黎摇头道,“不必,林总管将五年内隆化仓进出粮食的造册给本官就好。”

林沽握着伞的手隐隐发白,极力克制之下,才使自己的声音听上去不那么怪异,“特使您想看五年的出纳册?”

“不可吗?”姜见黎又摆出一副“不能就算了”的无畏模样,林沽敛眸调整了呼吸,才张口道,“文书都在文司,恐需时间整理。”

“无妨,本官等得,”姜见黎慢悠悠地从林沽手中抽出伞柄,而后将他维持着撑伞姿势的那只胳膊缓缓按下,拍了拍道,“文司在何处?一同前去瞧瞧,劳烦林总管了。”

宫门前,监门卫整肃而立,二三十位身着宫服的宫人架着药庐,在搭起的凉棚下煮药,煮好的药被一壶接着一壶地倒入那口大锅中,浓重的药气飘荡得到处都是,引来了许多百姓好奇地围观,却谁都不敢上前询问一句。

待大锅中装满药汤,距离开炉煮药已经过去了一个时辰。

留宫之中也有司药司,只是这里的司药司不负责给皇亲贵胄看病,平素里只负责给留宫之中看守殿宇的宫人看病,她们隐于深宫,与宫人一样鲜少出现在人前,这还是楚州百姓第一回在大庭广众之下见到她们。

宫医们检查完锅中的药汤,又将余下的药材分发给宫人继续熬煮后,在为首的邓司药的带领下自动分成了两列,来到一旁搭建好的单独的凉棚下。

邓司药是江宁郡扬州人士,承临二十三年任留宫司药司的司药一职,差不多十年过去,还有三四年便要卸任告老,她从未想过在任的最后几年里,有朝一日会在宫门前摆摊给百姓看病,与市井里头的郎中一般无二。起初还倍感局促,不过一个时辰过去,众目睽睽盯得多了久了,她也能从容自若起来,想着等日后告老还乡,去集市上支个摊子,或者在坊间盘下个药铺,大抵也不错。

“司药,一切都按您说的备好了,接下来下官等该如何做?”紧挨着邓司药的一名宫医问。

“准备好了那便开始吧。”邓司药朝拎着铜锣的监门卫卫长点了点头,霎时,一声铜锣的脆响贯彻天地。

宫门前闹出这么大地动静,消息早就被探子报到了江南道府衙,与宫门施药一并传过来的,还有赈灾特使将隆化仓五年内的出纳册全部抬走的消息。

楚州刺史贺准在府上急得团团转,坐立不安了大半日,最终还是等上了江南道府衙的门,不过不是从前门进的。

仇良弼刚从府军营回来,在后堂看见了贺准,眉心的倒“川”纹愈发明显起来,“你来作什么?”

贺准瞅着仇良弼的模样,就知他心情不好,暗道来得不是时候,可这也怪不得他,若是不来,接下来整个江南道都得遭殃,于是舔着脸战战兢兢上前,“仇总管,今日留宫还有隆化仓发生的事,您都知道了吧?”

仇良弼走到廊下的鱼缸旁,用里头的水洗手,将鱼缸里的鱼惊吓得四处乱窜,水面泛出杂乱的涟漪,他冷笑了一声道,“没出息的东西,吓成了这样。”

贺准将头埋得更低,连再次开口询问的胆量都没有了。

仇良弼甩了甩手上的水珠,踏上了廊下的石阶,等到一只脚迈进屋内才头也不回地开口,“进来吧。”

贺准急忙跟了上去。

姜见黎没去留宫,出了隆化仓就带着人,还有三箱新鲜打劫来的文书回了驿站。有权势才行,还得是重权在握,一开始她要文书时,林沽磨磨唧唧推三阻四的,结果她有意无意地露出了摄政王印,林沽才二话不说将文书给了她。

林总管此人,可真有意思。今日就没见他不紧张,不心虚的,也不知是胆子天生就小,还是见机行事。

江南道这些官吏的脸上都像蒙了一层面具,面具之下的面容,她暂且还看不清。看不清,便一视同仁吧,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姜主簿,这些文册您打算如何处置?”傅缙问。

姜见黎俯身打开脚边的一只木箱,随手从中取出一本,最外头一页上的落款是“熹和元年”。

“这些文册从承临二十七年一直到昭兴元年,太仓令可精于算术?”姜见黎问。

“下官略懂一二,”傅缙回答。

傅缙这人说话惯来自谦,他这般说便不是略懂了,姜见黎很满意,“承临二十七年、熹和元年、熹和二年的文册归你,熹和三年、昭兴元年的文册本官亲自看。”

“是。”傅缙目光一亮,颇有摩拳擦掌之势。

“对了,”姜见黎想起一事,朝傅缙摊开手,“今日捡到的东西呢?”

傅缙这才想起此事,从装鱼符的锦袋中翻找了好一会儿,才捏出一粒未脱壳的稻谷交给姜见黎,“姜主簿,臣不明白。”

他的确不明白,但是接受到姜见黎递过来的目光后,他还是假意摔倒,趁机从青石板的缝隙间抠出了这一粒稻谷。

姜见黎将稻谷托在掌心仔细端详了一会儿,问傅缙,“太仓令可知隆化仓的储粮来自何处?”

傅缙脱口而出,“苏、湖、兴、庐、安、庆六州。”

“湖州是太仓令的家乡,太仓令可还记得湖州产什么稻?”姜见黎又问。

“湖州所产自是湖州稻,”傅缙仍旧不解,“姜主簿为何这般问。”

姜见黎将掌心的稻谷放到案几上,“湖州稻只是一种称谓,实则湖州稻有两种,北湖州稻为青芒稻,南湖州稻为九曲稻,一色深,一色浅,颗粒圆而大,你还记得一号粮窖边的木牌上写了什么吗?”

傅缙回忆了一番,如实说,“下官不曾留心。”

“一号粮窖的存粮皆为湖州九曲稻。”姜见黎又点了点案几上的稻谷,“若是本官没看错,这是槐米稻,因形如槐花而得名。”

傅缙越听越糊涂,“槐米稻?”

“大晋只有一处产槐米稻,”姜见黎身子后靠在凭几上,目视前方,平静地说出了一个地名,“潭州。”

“潭州?”傅缙喃喃道,“潭州不是隶属湘宁郡?”

“是啊,所以隆化仓中怎会出现潭州的槐米稻?”姜见黎问的是傅缙,也是她自己。

傅缙渐渐回转过来,开口时气息隐有不稳,“姜主簿,那一号粮窖的粮,是湖州粮吗?”

姜见黎意外地挑眉,没想到傅缙这么快就意识到了不寻常之处,她告诉他,“不是,是岳州的清暨稻,且,并非两年以上的旧粮。”

“莫非是新粮?”傅缙倒抽一口凉气,“岳州也在湘宁郡,湘宁郡去岁遭了雪灾,怎会有新粮?”

“遭雪灾是去岁腊月的事,可不影响去岁秋收。”

傅缙沉吟,“若真如主簿所言,隆化仓,怕是有问题。”

姜见黎拍了拍文册,“所以要查,只要查出一处,我们就能动手了。”

“动手?”

“将拦路的全部都扫去,才能让余下的人齐心协力。”

傅缙叹了声,“只是怕江南的百姓等不及我们查清。”

姜见黎不再开口,傅缙见状便知她拿定了主意不会再改,应承道,“下官这就去翻阅文册,争取早日理清头绪。”

傅缙唤人来将文册抬走,姜见黎走到窗前轻轻推开了窗子,她的寝卧在驿站的二楼,这面窗户又正对着留宫的方向,放眼远眺,隐约能看到留宫前围满了人。

抬手撑在窗棂上,指尖叩击两下,两下就戛然而止。

隐在暗处的暗卫百思不得其解,前奏分明已经响起,为何偏又断了?黎娘子不会是随意叩的吧?

姜见黎临窗站了约有一炷香的时间,等到暑气渐渐涌上来,才阖上了窗。

四周安静得像皇陵地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