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在北宋给苏轼当儿子 > 第6章 第 6 章

在北宋给苏轼当儿子 第6章 第 6 章

作者:枕月听云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19:54:59 来源:文学城

“官家瞩意新政,诗作不过小事,立场才是关键。你若肯改弦更张,便是官至宰辅,也不过时间问题。”章惇仍有心劝苏轼,毕竟此次风波虽也算平稳度过,但若不改变根本,黄州不过只是被贬的开始而已。

苏轼虽经历了这遭,但他可是在科举时都敢编造典故的人,哪能轻易随波逐流。

“朝堂之争,何足挂齿。新政之法冠冕堂皇,却浮于表面,平增百姓负担。”

苏轼不是反对新政,而是在地方上见了太多改革主张被暴力执行。而且为了推行新政,竟然设立三司条例司,不经中书省审议就擅定法令,如此下去,非但不能拨乱反正,反而平增乱象。

苏过听了半天,原来他爹与章大佬也不是完全政见对立,只不过一个是激进派,一个是温和派而已。

哎,算什么大事儿。

要说起改革,在坐的两位都还太年轻。

他可是经历了近现代史大大小小无数改革理论洗礼的人,虽然都是纸上谈兵,但也绝对能说个一二。

于是苏小郎举手,表示自己有意见。

“儿子在书上曾看过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然二位都觉得自己所为是对百姓有益,那便试点看一下咯。”

要他说,老爹和章大佬都是文人思维太重,明明都有地方经验,却不摆事实讲道理,理论再多,哪有数据有说服力。

“此话虽直白,却很有道理,是哪位贤者所著。”章惇发问。

“出处小侄不太记得了,只记得是位名叫邓公的人所写。”苏小郎谦虚表示,自己只是偶然看到,并不记得那么多详情。

“这位邓公倒是通透,若能参与新政,何愁改革不成。”章惇感慨。

那可不是,这位邓公改革可是专业的,可惜还有好几百年才出世呢。

于是苏过开始劝他俩,既然都认可这句话,何不试一试,他们俩,好朋友,一个在中央主导理论,一个在地方多加实践,再一起多多讨论,那好的政策不就出来了么。

他爹还和荆国公王安石互相通信呢。这年头,大佬们都成天书信往来,不要只写诗互夸,多聊聊实际问题,真理越辩越明,把事情搞明白,落实下去,才真的利国利民。

不然也只是东风压倒西风,过几年换个官家,一个个都是轮流被贬的命,苦了自己,也苦了百姓。

而且道理越辩越明,感情越交往越深,他就不信,书信来往几十年,到时候章大佬还忍心看他爹春天睡个懒觉就不爽,再次贬谪。

听苏过讲的头头是道。章惇不禁感慨,“你我竟不如一个七岁小儿通透,此子肖父,以后必大有可为。”

苏轼点点头,儿子被夸比自己被夸高兴多了,“此子从小聪慧,此番波折之后更是稳重许多。”

家有麒麟儿的快乐,很值得写诗庆祝一番。

苏过被夸的不好意思,只能继续作腼腆状。今天为了劝和老爹跟章大佬,暴露太多了,以后得小心一点。

更何况,大有可为什么的,有大佬们忙活就好了,他就负责好吃好喝好好生活就好。

于是忙说去看看饭菜准备的怎么样,溜出了书房。

用膳的时候,章惇见桌上家乡美食,很是感动。又一尝,跟记忆中味道无二,甚至更胜一筹。

他自科举离家,已多年不曾回去,更非重口腹之欲之人,自然也不会关注这些吃食。数十年过去,再尝到家乡味道,倒生出些感慨来。他们这些人官场沉浮,多是少小离家老大回,辗转多地,终究难回故乡。

“黄州地处偏僻,子瞻你向来善吃善玩,不知到那儿能否习惯。”章大佬难得心生感慨。

老苏倒是天性乐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黄州自有黄州乐趣,且去看看。”

见两位大佬惺惺相惜,苏过实在想不通为什么后来章惇会主张将苏家两兄弟一贬再贬,还根据人家名字谐音来选地方,“苏子瞻谪儋州,以瞻与儋字相近也”。也许这是大佬的另一种照顾方式?

不懂不懂,以后再看吧。

一顿饭吃的宾主尽欢,老章和老苏差点聊的抵足而眠。但终究不是年轻人,于是告辞而去,约好以后多加书信。

苏过忙着陪亲爹招待亲友,却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大事。

火锅店!

因知道即将离开,苏过直接将各种大小事宜都交给李掌柜安排,自己只负责验收。

李掌柜也不负众望。

这一日,他的火锅店终于要开张啦!

苏过的新店名为沸春居,取自《东京梦华录》中“冬月虽寒,沸汤如春”,算是纪念这个开张在冬月的首家店铺。

北宋严禁官员经商,怕其与民争利。苏家的各种店铺都是挂在家中老仆名下。

苏过倒无心争利,他开店只为传播美食,挣更多满意值而已。

因此尽管菜色丰富,味道出众,也只定位平民美食。

开张这日,果然如苏过所言,锅香不怕巷子深。

苏过特地让李掌柜寻了两口大锅,在食肆门口熬煮汤底,熬的就是经过多日老苏品尝下来评选的最香味道,酸辣锅和胡椒猪肚鸡。

鲜味和香味往外飘了很远,再加上吃火锅本来就有种热闹氛围,围观百姓见店铺人声鼎沸的,一下子就忍不住往里走。

菜品明码标价并不昂贵,除锅底价格稍高外,别的菜品根据荤素不同,从几文到几十文不等,比别家一个菜便宜太多,与朋友几个人一起点个锅底,平均下来很是划算。新店开业还有折扣,几个活动组合拳下来,附近的百姓都被吸引过来,呼朋唤友想要尝尝鲜。

嫌大堂吵闹的,二楼也有设立包厢,清幽雅致,适合一些自持身份的人。

等以后打出知名度来,如果还有不肯屈尊降贵来店里的人,咱们也可以提供外卖服务,不过初期人手不够,而且也以控品为主,先不开放。

更何况就算官方不提供外卖服务,街上也有很多闲汉乐意替贵人跑腿。大宋商业发达,这类业务,可有人做呢。

苏过带着全家人坐在预留的包厢里。看楼下很快排起了长队。

幸好早有预见,让李掌柜做了许多号码牌,数桌开外的人可以领个号码牌,晚点再直接过来,不用现场干等。

尽管这些天在家也吃了好几顿火锅,但在店里,大家吃的还是很尽兴,尤其是老苏和苏二郎最捧场。

“这般烟雾缭绕的食物,自然要在最有烟火气的地方吃才最尽兴。”老苏还给自己找了个理由,与众人乐才是真的乐。“可惜定国明日就要前往宾州,不然约他们再聚一次,想必也会吃的尽兴。”

苏轼感慨完也不纠结,继续忙着吃饭,毕竟就这么会儿功夫,刚烫熟的肉丸就被苏迨夹走了。别看苏二郎瘦弱,但吃饭的战斗力可不弱。

忙了一天,苏过洗漱完正准备回房歇息,却见书房依旧亮着灯火。

轻轻敲门,待门内有回应后推门而入。老苏正坐在书桌后面研磨,面前铺了许多信纸。

“爹,你还不休息么?”苏过跑到老苏身边,仗着自己年纪小,赖着就要看老苏在干嘛。

苏轼倒是一下子将他抱到身前,吓了苏过一跳。毕竟古代讲究抱孙不抱子,苏过虽然只有七岁,但在北宋,也算半大小子了,更何况他内里还是个十六岁的“成年小伙”,一下子倒真的羞涩起来。

不过坐在老苏胸前,倒是方便看清了写到一半的诗作,是一首送别的诗。

想到今日苏轼的感叹,苏过挺能理解他们心情的。

毕竟这个年代,车马很慢,山高路远,谁也不知道哪次离别是不是就是永别,所以才那么多离愁别绪。

而且好友被贬宾州,虽然不能全怪自己,但总归是因自己而起,心中愧疚又哪是那么容易消解的。

夜深人静,自然感慨万千,最终落于纸上,想给好友写一首送别诗。

“不日我们也将启程前往黄州了,我儿害怕么?”苏轼低头看向自己最小的孩子。

这些天他忙上忙下给自己接风洗尘,照顾饮食,又热热闹闹的搞了个火锅店,看似稳重有章程,但何尝不是对未知的一种忙碌性防御呢。

长子已经成家,自然担得住事。二子体弱,三子年幼,都是需要照顾的年纪。就连王氏,也不免偶尔露出对黄州之行的担忧,更何况这两个孩子。

思及此处,乐观如苏轼,也不得不有一丝伤怀。

苏过没有读心术,如果知道老苏此时所想,一定大声摇醒他,想什么呢,这可是全国旅居,带薪游玩,求之不得好么,怎么会担忧!

虽然知道老苏的作品都是精华,每多一首就多一份文化遗产。

但见亲爹如此伤感,苏小郎还是于心不忍。“听说黄州湖泊众多,各类河鲜无数,等我们去了,一定要尝个遍。”

听到少年如此有元气的回答,苏轼一下子觉得自己的伤感有些莫名。

苏过推开老爹写到一半的诗作,拿起笔开始自己创作。

写诗固然直抒胸意,但哪有实际关怀打动人心。王伯父去那么远的地方,人生地不熟,最需要的是什么,当然是一份美食游玩指南啦。

好吃好喝身体好,发展经济少不了。美食的确定性才是抵抗远行忧虑的解药啊。

苏过唰唰唰写了好多张纸,满满都是广西美食。

苏轼见状,一下子开怀起来,将写到一半的诗作扔到废纸堆里。

好友即将远行,的确不宜伤感惜别,还是美食相赠好了。

见老苏扔掉草稿,心情好起来,苏过更加兴奋,于是笔下不停,食谱写了一张又一张。

苏轼越看越疑惑,“这么多食谱,三郎你都是哪里看的?为父不记得家里有这些书呀。”

写的正开心的苏过:嗯?

完了,我要怎么编。很急,在线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