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与夫君BE后重生了 > 第11章 第 11 章

与夫君BE后重生了 第11章 第 11 章

作者:却袖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01:06:49 来源:文学城

011

谢氏胸口剧烈起伏,好一会儿才平复下来,她紧紧握着沈怀薇的手,仿佛生怕一松手,女儿就会受委屈:“薇儿,别怕,只要母亲在一日,就绝不容他们这般作践你!”

沈怀薇心中暖流涌动,反手握住母亲冰凉的手指,轻轻摇头:“女儿不怕。只是连累母亲动气了。”

她看着母亲眼角的细纹和眉宇间的郁色,想到前世母亲晚景凄凉,心中酸楚更甚,一股强烈的眷恋涌上心头。

“母亲,”

她声音带着一丝撒娇的意味,轻轻摇晃着谢氏的手臂,“女儿今晚想歇在这里,陪母亲说说话,可好?”

谢氏闻言,脸上的寒冰消融,露出慈爱又带点好笑的神情:“你这孩子,都多大的人了,还这般黏着母亲。”

话虽如此,她眼底的笑意却藏不住,显然极为受用女儿的亲近。

自女儿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心思,这般亲昵已是少有。

“多大也是母亲的女儿。”

沈怀薇将头靠在母亲肩上,汲取着这失而复得的温暖与安宁。

夜色渐浓,烛影摇红。

晚膳撤下,换上清茶。

母女二人移步内室,在榻上相对而坐。

烛火摇曳,映得一室温馨。

谢氏挥退左右,这才拉着沈怀薇的手,细细问起今日春日宴的细节,尤其是关于那位张公子。

沈怀薇略去重生及与崔煊前世的纠葛,只将今日如何选中张淮湛,如何配合投壶,他如何沉稳抱壶、言语鼓励,赛后坦然言明志向,甚至不忘打包点心等事,一五一十,细细说与母亲听。

谢氏听得十分认真,时而蹙眉,时而颔首。

待沈怀薇说完,室内一时静默,只闻烛芯偶尔爆开的细微声响。

谢氏沉吟片刻,方才开口,语气郑重而慈爱:

“薇儿,为娘支持你选自己想选的人。婚姻是一辈子的事,若所托非人,便是金山银山堆在眼前,也是无尽的苦楚。听你今日所言,这位张公子,确是个端方君子。身处寒微而不自卑,面对权贵而不谄媚,心思纯净,行事坦荡,更难得是这份待人的尊重与诚恳,不似那些纨绔子弟轻浮虚妄。单看这份心性气度,便胜过许多徒有虚名的世家子了。”

她话锋一转,语重心长地提醒道:“但是,薇儿,你需知,婚姻大事,非同儿戏。光看一日投壶场上的表现,是远远不够的。人心隔肚皮,有些人初识时千好万好,日久方见真章。你需得沉下心来,多多了解他的为人处世、性情习惯、志向喜好,乃至他结交的都是些什么朋友,处理琐事时是何态度。切莫因一时意气,或是为了与谁赌气,就草率地定下终身。日久,才能见人心呐。”

母亲这番话,如同醍醐灌顶,让沈怀薇瞬间清醒。

她心中暗忖,是啊,前世岂不就是被崔煊那惊鸿一瞥的皮相和冷傲气质所惑,一头栽了进去,却从未真正窥见他内里的冷酷与偏执?

重活一世,岂能再重蹈覆辙?

对张淮湛的好感是真的,但这份好感必须建立在更坚实的了解之上,而非一时的冲动或对某些人事的逃避。

“母亲教诲的是,女儿明白了。”

沈怀薇郑重地点点头,“女儿会谨记母亲的话,慎重行事。”

既定了主意,便要有所行动。

沈怀薇并非鲁莽之人,她深知闺阁女子与外男接触多有不便,需得寻个稳妥的法子。她命青萝悄悄打听张淮湛的日常行踪,尤其是休沐日的安排。

很快,消息传来,这位张编修俸禄有限,休沐时若无同僚邀约,多半会去位于城西、书卷种类齐全且价格相对公道的“墨韵斋”看书、淘书。

她决定,要亲自、暗中观察张淮湛,看看他在日常琐事中,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到了翰林院休沐那日,沈怀薇早早起身,进行了一番精心的乔装。

她让心腹丫鬟青萝找来一套半旧的月白色书生袍,用细布仔细束紧了初具规模的胸脯,又在肩头垫了些许软布,让身形看起来更显单薄挺拔。

青丝全部束起,戴上一顶同色的方巾,遮掩了女儿家的发式。

她对镜自照,又刻意将眉毛描得粗了些,压低嗓音练习了几句寻常寒暄,镜中俨然一位面容清秀、略带腼腆的年轻书生。

“小姐,您这模样,可真像个俊俏的小郎君!”

青萝也换上了一身灰扑扑的小厮衣裳,围着沈怀薇啧啧称奇,眼中却难掩紧张,“只是……这要是被侯爷或是旁人认出来……”

“放心,”

沈怀薇镇定地整理着衣襟,“我们只是去‘墨韵斋’看看,不招惹是非。你机灵些,莫要露了马脚。”

主仆二人悄无声息地出了侯府后门,融入清晨的市井人潮。

城西较城东更为喧闹,三教九流汇聚,叫卖声、车马声、交谈声不绝于耳。

沈怀薇虽自幼长在深闺,但前世母仪天下,并非毫无见识,此刻混在人群中,虽有些许不适,倒也稳得住心神。

青萝则亦步亦趋地跟着,一双眼睛警惕地四下张望。

按照打听来的路线,她们朝着“墨韵斋”的方向走去。

途经一个岔路口,旁边支着几个简陋的食摊,烟火气十足。

沈怀薇目光不经意一扫,竟在其中一个面摊上,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正是张淮湛。

他依旧穿着那身半旧的青衫,与另外两个穿着同样朴素的年轻男子坐在一张小方桌旁。

桌上摆着三碗清汤寡水的阳春面,几碟咸菜。

他正侧耳听着其中一人说话,神色专注,偶尔点头,唇边带着浅淡的笑意,并无半分身处市井的不适与嫌弃。

沈怀薇心中一动,拉着青萝悄无声息地退到不远处一个卖针线的摊位后,借着人群的掩护,静静观察。

只见张淮湛吃相斯文,却并不浪费,将碗中的面条和汤水都用得干干净净。

同桌的其中一人似乎抱怨了几句衙署的琐事,语气有些激愤。

张淮湛却摇了摇头,温声道:“在其位,谋其政。些微琐碎,亦是分内之事,做好便是,何必徒增烦恼。”

他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平和的力量。

另一人笑道:“淮湛兄总是这般好脾气。自己在这京城,也太清苦了些。”

张淮湛神色坦然:“家中父母年迈,弟妹尚需读书,淮湛既已为官,自当尽力。至于清苦,”

他看了看碗中见底的面汤,微微一笑,“能饱腹,有书读,已足矣。”

他说话时,目光清正,语气真诚,毫无沽名钓誉之态。

对待那忙碌的面摊老板,他也十分客气,用完饭后,还特意将碗筷摆放整齐,才对老板点了点头方才离开。

沈怀薇看着他与同僚说笑着汇入人流,朝着“墨韵斋”的方向走去,心中对他的印象又清晰了几分。

节俭,顾家,性情温和,尽职尽责,身处清贫却能安之若素……这些品质,在见惯了豪门子弟奢靡浮躁的她看来,显得尤为珍贵。

主仆二人继续不远不近地跟着。

行至一处相对僻静的街角,只见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农蹲在墙角,手里捏着一封皱巴巴的信纸,满脸愁苦,对着信纸唉声叹气,似乎识字不多。

张淮湛脚步顿住,对同僚说了句什么,便独自走向那老农。

他蹲下身,与老农平视,语气温和地询问了几句。

原来老农的儿子在外乡做工,托人捎回书信,他却大半不识。

“老伯莫急,我念给您听。”

张淮湛接过那封沾染了汗渍和泥土的信,毫不介意地展开,用清晰而缓慢的语调,一字一句地读了起来。

信中多是报平安和琐碎问候,他却读得十分认真,遇到老农听不懂的词语,还会耐心解释。

读完信,老农激动地连连道谢,又从怀里摸索出几枚铜钱,想要酬谢。

张淮湛却摆手推拒,和声道:“举手之劳,老伯不必客气。您儿子在外平安,便是好事。”

他见老农似乎还想写回信,便又道,“若老伯信得过,我可帮您代笔。”

老农自是千恩万谢。

张淮湛便向旁边的店铺借了纸笔,就着店门口的石阶坐下,根据老农磕磕绊绊的叙述,一字一句地斟酌着写下回信。

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落在他专注的侧脸上和那挥毫的衣袖间,仿佛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

他写得极慢,力求将老农那份朴素的牵挂与叮嘱都融入字里行间。

沈怀薇站在不远处,静静地看着这一幕。

心中那片因前世阴霾而冰封的角落,仿佛被这温暖的画面悄然融化了一丝。

她见过太多勋贵子弟施舍时的倨傲,或是为了名声的伪善,却从未见过有人能如此自然、平等地蹲在街角,为一个素不相识的贫苦老农读信、写信,不取分文,唯有真诚。

这份发自内心的尊重与善意,远比任何才华或富贵,更打动她重活一世、渴望真心的心。

待张淮湛写好信,仔细吹干墨迹,交给千恩万谢的老农后,他才起身,拍了拍衣袍上的灰尘,继续走向“墨韵斋”。

就在此时,异变突生。

茶寮旁一个卖竹编物事的老翁,因躲避疾驰的马车不慎撞翻了货架,小巧的竹编蜻蜓、蚱蜢散落一地。

老翁焦急地蹲下身收拾,手脚却不大利索。

过往行人匆匆,无人驻足。

沈怀薇看到,张淮湛正要往书肆方向走去,目光扫过那狼狈的老翁,脚步便顿住了。他几乎没有犹豫,转身便走了过去,默不作声地蹲下身,帮老翁将散落的竹编小物一一拾起,重新摆放整齐。

他的动作细致耐心,甚至还将一个摔得有些变形的竹蜻蜓轻轻整理复原。

老翁连声道谢,从怀里摸索出两文钱想要塞给他。

张淮湛却摆手推拒,清俊的脸上露出一抹浅淡而真诚的笑意,指了指不远处的墨韵斋,似乎说了句什么,大概是表明自己顺路帮忙,不必客气。

随后,他便起身,掸了掸衣袍上沾染的灰尘,步履从容地走向了书肆。

沈怀薇站在原地,看着那青衫背影消失在书肆门口,心中触动颇深。

这份发自内心的、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善意,犹如润物无声的春雨,悄然浸润着她的心田。

他并非刻意表现,而是自然而然地做了他认为该做的事。

她定了定神,也带着青萝走进了墨韵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