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一代女帝 武曌传奇 > 第11章 感业重逢,帝后引回宫

一代女帝 武曌传奇 第11章 感业重逢,帝后引回宫

作者:沁紫云杉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4 18:13:08 来源:文学城

永徽元年的暮春,长安城外的感业寺被一场连绵的春雨浇得湿漉漉的。寺前的老槐树抽出新绿,垂落的枝条上挂着晶莹的水珠,滴落在青石板上,溅起细碎的水花。武曌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灰色僧袍,跪在佛堂的蒲团上,手里捻着一串磨得光滑的念珠,目光却透过佛堂的窗棂,望向长安的方向——那里有她日思夜想的人,也有她未竟的执念。

自贞观二十三年太宗驾崩,她被迫入寺为尼,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这一年里,她每日听钟诵经、挑水舂米,把日子过得像寺里的古井一样平静,可心底的波澜却从未平息。怀里贴身藏着的羊脂玉凤佩,是李治临别时所赠,玉佩的温度贴着心口,像他当年在东宫廊下看她时的眼神,温和却带着力量。

“明空师姐,该去后厨帮忙了。”慧能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这个比她小两岁的师妹,是她在感业寺唯一的慰藉。慧能手里端着一个豁口的粗瓷碗,碗里盛着半块冷硬的麦饼,“这是今天的干粮,你快吃点垫垫肚子,后厨还要蒸馒头呢。”

武曌接过麦饼,咬了一口,粗糙的麦麸剌得喉咙发疼。她看着慧能冻得发红的手,心里一阵发酸:“师妹,你也吃点。”

“我吃过了。”慧能摆了摆手,压低声音说,“刚才听住持说,明天是太宗皇帝的忌日,宫里会派人来上香,听说……陛下也会来。”

武曌的心跳猛地漏了一拍,手里的麦饼差点掉在地上。她强装镇定,指尖却忍不住颤抖:“知道了。”可只有她自己清楚,这简单的三个字背后,是压抑了一年的狂喜与不安——她终于有机会见到李治了,可长孙无忌的眼线遍布感业寺,他们的重逢,或许会是一场新的灾难。

当晚,武曌辗转难眠。她躺在冰冷的木板床上,听着窗外的雨声,脑海里反复回放着东宫的点滴:他陪她看腊梅时的浅笑,她为他研墨时的默契,太宗榻前他紧握她手时的承诺……这些记忆像潮水般涌来,让她既温暖又苦涩。她摸出怀里的玉凤佩,在昏暗的光线下摩挲着上面的凤凰纹路,暗暗下定决心:明天无论如何,都要让他看到自己,让他记得他们的约定。

第二天一早,春雨停了,天空放晴,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感业寺的尼姑们都换上了整洁的僧袍,列队在寺门两侧等候。武曌站在队伍的末尾,尽量让自己显得不起眼,目光却紧紧盯着通往长安的官道。

巳时左右,远处传来了马蹄声和仪仗的喧嚣。只见一队身着铠甲的侍卫开路,后面跟着数十名太监宫女,簇拥着一顶明黄色的轿子——那是李治的御轿。武曌的呼吸瞬间急促起来,手心全是冷汗。

御轿在寺门前停下,李治身着一身素色龙袍,腰系白色孝带,走下轿来。他比一年前清瘦了些,眉宇间多了几分帝王的威严,却也藏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他在住持的引领下,缓步向佛堂走去,目光不经意地扫过列队的尼姑,却没有在武曌身上停留——或许是她的短发和僧袍太过普通,或许是他碍于身份,不敢轻易流露情绪。

武曌的心沉了下去,像被雨水浸泡过的石头。她看着他的背影,嘴唇动了动,却发不出任何声音。就在这时,李治转身交代太监李德全几句,目光再次扫过队伍,这一次,他的视线与武曌的撞在了一起。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了。李治的眼神里先是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化为深深的痛楚与愧疚,他的嘴唇微微颤抖,却最终只是抿成一条直线,转身走进了佛堂。武曌的眼眶一热,眼泪差点掉下来,可她知道,现在不是哭的时候,她必须抓住这个机会。

佛堂内,香烟缭绕,李治跪在太宗的牌位前,上香叩拜。他的动作虔诚,却难掩心神不宁——刚才那一眼,他看到了武曌眼底的期盼与委屈,像针一样扎在他心上。这一年来,他何尝不想接她回宫?可长孙无忌以“先帝遗妃不得入宫”为由百般阻挠,朝堂上的关陇门阀大臣也纷纷附和,他刚登基根基未稳,根本无力对抗。

“陛下,节哀顺变。”长孙无忌的声音在身后响起,他穿着一身紫色官服,腰系孝带,眼神里带着惯有的审视,“先帝忌日,陛下更要保重龙体,以江山社稷为重。”

李治站起身,点了点头,语气平淡:“太尉所言极是。朕有些乏了,想在寺中歇息片刻。”

长孙无忌皱了皱眉,刚想劝阻,却见李治已经迈步向寺后的禅房走去,只能无奈地跟上。他知道李治的心思,却没想到他会在感业寺表现得如此明显,这让他更加断定,武曌是个隐患,必须尽快除之。

李治来到一间僻静的禅房,打发走随从,却迟迟不见武曌的身影。他焦躁地踱来踱去,心里既期待又担忧——他让李德全暗中传话,让武曌来禅房见他,可她会不会来?会不会被长孙无忌发现?

就在这时,门被轻轻推开,武曌低着头走了进来,身上还带着淡淡的香火味。她走到李治面前,扑通一声跪下,声音哽咽:“陛下……”

“快起来!”李治赶紧扶起她,看到她消瘦的脸庞和粗糙的手,心里一阵心疼,“这一年,你受苦了。”

武曌抬起头,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下来:“陛下,您还记得当年的约定吗?您说过,会接我回宫的。”

“朕记得!朕一直都记得!”李治握住她的手,语气急切,“可长孙无忌把持朝政,大臣们也都反对,朕实在……实在是身不由己啊!”他的声音里带着深深的无奈,像个无助的孩子。

武曌看着他眼底的疲惫与愧疚,心里的委屈渐渐消散。她知道,他不是无情,只是无力。她擦了擦眼泪,语气坚定:“陛下,臣妾不怪您。但臣妾不想一辈子待在这感业寺,臣妾想帮您,帮您夺回权力,除掉长孙无忌!”

李治愣住了,他没想到武曌会说出这样的话。在他印象里,她是聪明的,却也是柔弱的,可此刻她的眼神里,却闪烁着他从未见过的锋芒。他看着她,突然想起太宗当年对她说的“有你父亲的风骨”,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力量:“好!朕答应你,朕一定会想办法接你回宫!只是……现在还需要等待时机。”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李德全的声音:“陛下,长孙太尉求见。”

两人的脸色都变了。武曌赶紧躲到禅房的屏风后面,李治整理了一下衣袍,沉声道:“让他进来。”

长孙无忌走进禅房,目光扫过房间,最终落在屏风上,眼神里带着怀疑:“陛下,刚才老臣看到一个尼姑进了这里,不知是……”

“只是一个尼姑送茶进来,已经走了。”李治的语气很平静,心里却捏了一把汗。

长孙无忌点了点头,却没有离开,反而说道:“陛下,老臣有一事启奏。感业寺的尼姑明空,本为先帝才人,却不安分守己,近日常有流言说她与外人勾结,恐对陛下不利。老臣恳请陛下,将她迁往京郊的白马寺,永不得返回长安。”

屏风后的武曌心里一紧,知道长孙无忌是针对她。她屏住呼吸,等着李治的回答。

李治的脸色沉了下来:“太尉,明空只是一个普通的尼姑,何来勾结外人之说?此事休要再提!”他的语气很坚定,带着一丝帝王的威严——这是他第一次公开反驳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没想到李治会拒绝得如此干脆,愣了一下,随即躬身道:“是老臣失言,陛下恕罪。”心里却更加警惕,他知道,李治已经开始反抗他了,而武曌,就是点燃这场反抗的导火索。

长孙无忌离开后,武曌从屏风后走出来,看着李治,眼神里充满了感激:“陛下,谢谢您。”

“这是朕应该做的。”李治握住她的手,“但你也要小心,长孙无忌不会善罢甘休的。朕会尽快想办法,你再等等。”

武曌点了点头,从怀里掏出一片干枯的红叶,上面是她去年写下的诗句:“感业青灯苦,相思意难平。”她把红叶递给李治:“陛下,这是臣妾去年写的,今天终于能亲手交给您了。”

李治接过红叶,看着上面娟秀的字迹,眼眶一热:“朕会好好保管它,就像保管我们的约定一样。”

两人又说了一会儿话,武曌怕被人发现,只能依依不舍地离开禅房。走出禅房的那一刻,她回头看了一眼,看到李治站在门口,眼神里满是不舍与坚定。她知道,他们的重逢,是希望的开始,也是风暴的前奏。

感业寺重逢后,李治加快了夺回权力的步伐。他暗中拉拢那些被长孙无忌打压的寒门官员,培养自己的势力,同时也在寻找接武曌回宫的契机。而武曌在感业寺的日子,却越发艰难——长孙无忌虽然没能把她迁走,却让静空加倍刁难她,不仅减少她的口粮,还让她做最苦最累的活。

这天,武曌正在后院劈柴,手臂酸痛得几乎抬不起来。慧能跑过来,递给她一块热乎乎的红薯:“师姐,快吃点,这是我偷偷给你留的。”

武曌接过红薯,咬了一口,暖意在胃里散开。她看着慧能,叹了口气:“师妹,连累你了,每次都要帮我藏食物。”

“我们是朋友啊,互相帮忙是应该的。”慧能笑了笑,压低声音说,“对了,师姐,刚才我去前殿送水,听到住持和一个宫里来的太监说话,好像是皇后娘娘宫里的人,说皇后娘娘想找个尼姑进宫抄写经文。”

武曌的眼睛亮了起来——皇后王氏!她是李治的原配皇后,出身太原王氏,也是关陇门阀之一,却因为无子而失宠,与得宠的萧淑妃势同水火。如果能通过王皇后进宫,或许是个机会!

“师妹,你知道那个太监什么时候走吗?”武曌急切地问。

“应该还在住持的禅房里。”慧能说。

武曌放下斧头,擦了擦手:“我去看看。”她快步走到前殿,躲在廊柱后,看到住持的禅房里,一个穿着黄色宦官服的太监正和静空说话。她认出那个太监是王皇后宫里的总管太监王伏胜,以前在东宫见过几次。

武曌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僧袍,走到禅房门口,躬身道:“弟子明空,求见住持和公公。”

静空的声音传来:“进来。”

武曌走进禅房,跪在地上:“住持,公公,弟子听说宫里需要尼姑抄写经文,弟子自幼读书,熟悉经文,愿意前往。”

静空的脸色一变,厉声说:“明空,你凑什么热闹?宫里的差事岂是你能随便揽的?”

王伏胜却摆了摆手,打量着武曌:“哦?你熟悉经文?会写字吗?”

“回公公,弟子会写,也熟悉各种经文。”武曌的语气很诚恳。

王伏胜点了点头,对静空说:“住持,既然这位尼姑愿意去,不如就选她吧。皇后娘娘要的是能做事的,不是只会念经的。”

静空不敢违抗王伏胜的命令,只能不甘心地说:“是,公公。”

就这样,武曌成功获得了入宫抄写经文的机会。离开禅房时,她看到静空恶狠狠的眼神,却毫不在意——她终于离长安,离李治,又近了一步。

回到后院,武曌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慧能,慧能既开心又担忧:“师姐,进宫虽然是好事,但宫里比感业寺更危险,尤其是皇后和萧淑妃不和,你一定要小心啊。”

“我知道。”武曌点了点头,“师妹,我走以后,你要照顾好自己,要是有机会,我会想办法把你也接出去的。”

慧能的眼睛红了:“师姐,我等着你。”

第二天一早,王伏胜就派人来接武曌入宫。离开感业寺时,武曌回头看了一眼这座待了一年多的寺庙,心里百感交集——这里有她的苦难,也有她的坚持,如今,她终于可以离开了。

马车驶入长安,穿过繁华的街道,最终停在了皇宫的后门。武曌跟着王伏胜走进皇宫,看到朱红的宫墙、金色的琉璃瓦,心里既激动又忐忑。她知道,这座金碧辉煌的宫殿里,藏着无数的阴谋与争斗,而她,即将卷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王伏胜把她带到皇后的立政殿,躬身道:“娘娘,感业寺的尼姑明空带来了。”

武曌跪在地上,看到坐在宝座上的王皇后。她穿着一身华丽的皇后朝服,容貌端庄,眼神里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阴郁。“抬起头来。”王皇后的声音很平淡。

武曌抬起头,迎上王皇后的目光,既不卑不亢,又带着恰到好处的恭敬。

王皇后打量着她,点了点头:“听说你熟悉经文,会写字?”

“回娘娘,弟子略懂一些。”武曌回答。

“好,那你就留在立政殿,抄写《金刚经》,为哀家祈福。”王皇后的语气没有起伏,“记住,在宫里要守规矩,不该问的别问,不该看的别看,否则,休怪哀家无情。”

“是,弟子记住了。”武曌躬身应道。

就这样,武曌留在了立政殿,开始了抄写经文的日子。她知道,王皇后之所以留下她,不仅仅是因为她会抄写经文,更因为她是李治在意的人——王皇后想利用她来对抗萧淑妃,这是她的机会,也是她的危机。

在立政殿的日子,武曌过得小心翼翼。她每天按时抄写经文,从不轻易说话,也不与其他宫女太监交往,尽量让自己显得不起眼。可她知道,王皇后的目光一直落在她身上,观察着她的一举一动。

这天,武曌正在抄写经文,王伏胜走进来,躬身道:“明空师傅,陛下来看皇后娘娘了,娘娘让你去偏殿伺候茶水。”

武曌的心里一紧,握着笔的手顿了顿。她知道,这是王皇后的试探,也是她见到李治的机会。她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僧袍,跟着王伏胜向偏殿走去。

偏殿里,李治正和王皇后说话,脸色有些冷淡。看到武曌走进来,他的眼神里闪过一丝惊喜,却很快掩饰过去。武曌跪在地上,奉上茶水:“陛下,娘娘,请用茶。”

王皇后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看着武曌:“明空,你在感业寺待了多久?”

“回娘娘,一年多了。”武曌回答。

“那你在感业寺,有没有见过陛下?”王皇后的语气带着一丝试探。

武曌的心里一沉,知道王皇后是在试探她和李治的关系。她定了定神,回答:“先帝忌日那天,陛下曾来感业寺上香,弟子远远见过一面。”

王皇后点了点头,没有再问,眼神里却带着一丝满意——她要的就是这个答案,只要武曌承认和李治只是“远远见过”,她就可以放心地利用她。

李治看着武曌,心里既心疼又无奈。他知道王皇后的心思,却只能配合她演戏,以免给武曌带来麻烦。

从偏殿出来,武曌的后背已经被冷汗浸湿。她知道,这场试探只是开始,以后还会有更多的考验等着她。

接下来的几天,王皇后经常让武曌在李治来的时候伺候茶水,有意无意地让他们见面。武曌和李治都很有默契,从不私下说话,甚至连眼神交流都很少,可王皇后却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她能感觉到,李治对武曌的在意,这正是她想要的。

这天,萧淑妃突然来到立政殿,她穿着一身艳红色的宫装,怀里抱着刚出生不久的皇子李素节,神色傲慢。“皇后姐姐,妹妹来看你了。”她的语气带着挑衅。

王皇后的脸色沉了下来:“妹妹有心了。”

萧淑妃的目光扫过正在抄写经文的武曌,皱了皱眉:“姐姐这里怎么来了个尼姑?难道姐姐觉得宫里的香火还不够旺吗?”

“哀家只是想抄写经文祈福,与妹妹无关。”王皇后的语气很冷淡。

萧淑妃笑了笑,走到武曌面前,抬起她的下巴,语气轻蔑:“长得倒是有几分姿色,可惜是个尼姑。姐姐,你可别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

武曌的心里很生气,却只能忍气吞声,低下头:“弟子不敢。”

“不敢就好。”萧淑妃松开手,冷哼一声,抱着李素节转身离开了。

王皇后看着萧淑妃的背影,眼神里充满了嫉妒与愤怒。她走到武曌面前,语气坚定:“明空,哀家决定了,让你还俗入宫,做陛下的昭仪。”

武曌愣住了,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娘娘,这……这不合规矩啊。”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王皇后的语气很坚决,“只要你能帮哀家对付萧淑妃,哀家就能让你留在宫里,甚至……成为更高位分的妃嫔。”

武曌的心里涌起一股狂喜,却很快冷静下来。她知道,王皇后是想利用她来争宠,可这也是她留在宫里的唯一机会。她跪在地上,语气诚恳:“若娘娘肯成全,弟子愿为娘娘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王皇后满意地点了点头:“好,那哀家就为你安排。”

接下来的几天,王皇后开始在李治面前吹风,说武曌如何温顺、如何懂事,又说“先帝遗妃入宫虽不合旧例,但陛下仁厚,念及旧情,也未尝不可”。李治本就想接武曌回宫,自然顺水推舟,答应了王皇后的请求。

永徽元年五月,李治下旨,册封感业寺尼姑明空为昭仪,赐名武媚娘,接入宫中。旨意下达的那天,武曌正在抄写经文,听到王伏胜宣读旨意,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下来——她终于回来了,回到了这个她既渴望又恐惧的地方。

入宫前,王皇后召见了她,送给她一身华丽的昭仪朝服:“媚娘,从今天起,你就是陛下的昭仪了。记住你的承诺,帮哀家对付萧淑妃。”

“臣妾记住了,谢娘娘成全。”武曌躬身行礼,接过朝服。她知道,从她穿上这身朝服的那一刻起,她就再也没有回头路了。

穿上朝服,对着铜镜,武曌看着镜中的自己——长发已经慢慢长出来,梳成了宫中流行的发髻,脸上略施粉黛,眼神里带着一丝锋芒。她不再是感业寺的尼姑明空,而是大唐的武昭仪。

就在这时,王伏胜走进来:“昭仪娘娘,陛下在甘露殿等您。”

武曌深吸一口气,走出了立政殿,向甘露殿走去。穿过长长的宫道,看到远处的甘露殿灯火通明,李治正站在殿门口等她。她的心跳越来越快,既期待与他重逢,又担忧未来的命运。

走到李治面前,武曌跪下:“臣妾武媚娘,参见陛下。”

李治扶起她,看着她穿着朝服的样子,眼神里充满了喜悦:“媚娘,欢迎你回宫。”

就在两人相视而笑时,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长孙无忌带着几个大臣匆匆走来,脸色阴沉。武曌的心里一紧,知道麻烦来了——长孙无忌绝不会允许她留在宫里,一场新的风暴,即将来临。

李治看到长孙无忌,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握住武曌的手,语气坚定:“媚娘,别怕,有朕在。”

武曌点了点头,迎上长孙无忌的目光,眼神里没有丝毫畏惧。她知道,这场战争,她必须赢,不仅为了自己,也为了李治,为了那些未竟的执念。而长孙无忌身后的阴影里,一个穿着黑色官服的人正盯着她,眼神里带着一丝诡异的笑容,让她莫名地感到一阵寒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