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一代女帝 武曌传奇 > 第12章 后宫立足,昭仪斗萧王

一代女帝 武曌传奇 第12章 后宫立足,昭仪斗萧王

作者:沁紫云杉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4 18:13:08 来源:文学城

永徽元年的初夏,大明宫的凌霄花攀着朱红宫墙开得热烈,一簇簇橘红色的花朵缀在碧叶间,像点燃的火焰,却照不进宫墙深处的阴冷。武媚娘穿着一身淡紫色的昭仪朝服,坐在长乐宫的窗前,手里捻着一串紫檀佛珠——这是她入宫时王皇后“赏赐”的,说是“助你静心”,实则是提醒她“别忘了是谁让你回来的”。

窗外,几个宫女正低着头打扫庭院,动作迟缓,眼神里带着几分轻视。自她入宫半个月来,长乐宫的下人就没把她放在眼里——论家世,她是罪臣之女(武士彟虽追赠国公,但武元庆兄弟早因罪被贬),远不及王皇后的太原王氏、萧淑妃的兰陵萧氏;论恩宠,她刚回宫,还没来得及侍寝,自然比不上连生两子一女的萧淑妃。就连掌事宫女锦儿,都敢借着“分配宫用”的由头,把最旧的被褥、最粗的瓷器送到她宫里。

“昭仪娘娘,该用晚膳了。”锦儿端着一个托盘走进来,盘子里摆着两碟青菜、一碗糙米饭,连点荤腥都没有。她的语气敷衍,连行礼都只是象征性地弯了弯腰。

武媚娘放下佛珠,看着托盘里的饭菜,眼神没有丝毫波动。她知道,这是锦儿故意刁难,也是王皇后的试探——王皇后想看看她是不是个“安分”的棋子,会不会一受委屈就哭闹着找李治告状。

“放下吧。”武媚娘的声音很平淡,拿起筷子,慢慢吃了起来。青菜寡淡,糙米饭剌嗓子,可她吃得很从容,仿佛在享用山珍海味。

锦儿愣住了,她以为武媚娘会发脾气,会摔盘子,没想到她这么“温顺”。她撇了撇嘴,转身就要走,却被武媚娘叫住了:“锦儿,你过来。”

锦儿心里一紧,不情不愿地走到跟前:“娘娘有何吩咐?”

武媚娘放下筷子,从袖筒里掏出一锭银子,放在桌上:“这锭银子给你,你去御膳房一趟,给我打一壶上好的碧螺春,再买两碟点心。记住,要刚出炉的桂花糕。”

锦儿看着银子,眼睛亮了亮,却还是故作矜持:“娘娘,宫规规定,昭仪的用度是定好的,不能随意……”

“宫规是死的,人是活的。”武媚娘打断她,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威严,“这银子是我自己的私房钱,不算违规。你要是不去,我就亲自去御膳房,问问总管太监,是不是长乐宫的昭仪,连喝壶好茶的资格都没有。”

锦儿的脸色变了变,她知道武媚娘虽然刚入宫,但毕竟是陛下亲封的昭仪,真闹到御膳房总管那里,丢人的是她自己。她赶紧拿起银子,躬身道:“奴婢这就去。”

看着锦儿匆匆离去的背影,武媚娘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她清楚,在后宫立足,光靠“温顺”是没用的,必须有手段,有底气,才能让这些趋炎附势的下人服帖。这锭银子,既是收买,也是警告——她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

很快,锦儿端着热茶和桂花糕回来了,态度恭敬了许多:“娘娘,您要的碧螺春和桂花糕。”

“放在这里吧。”武媚娘点了点头,拿起一块桂花糕,尝了一口,甜而不腻,带着淡淡的桂花香。她看着锦儿,缓缓道:“锦儿,我知道你以前是皇后宫里的人,跟着皇后娘娘久了,难免对我这个‘新来的’有看法。但你要记住,现在我是长乐宫的昭仪,你是我的掌事宫女,我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要你好好伺候我,将来我不会亏待你;若是你再敢阳奉阴违,就别怪我不客气。”

锦儿赶紧跪下:“奴婢不敢了!奴婢以后一定好好伺候娘娘!”

“起来吧。”武媚娘摆了摆手,“去把宫里的其他宫女太监都叫来,我有话要说。”

不一会儿,长乐宫的十几个下人都跪在了庭院里。武媚娘站在台阶上,目光扫过他们,语气严肃:“从今天起,长乐宫的规矩由我来定。各司其职,不许偷懒,不许搬弄是非,更不许私通外宫。做得好,有赏;做得不好,轻则杖责,重则赶出宫去!”

下人们吓得纷纷磕头:“奴婢/奴才遵旨!”

武媚娘满意地点了点头:“都起来吧,各司其职去。”

整顿完宫务,武媚娘回到房间,重新拿起那串紫檀佛珠。她知道,收服下人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是对付王皇后和萧淑妃,是获得李治的长久宠爱。她走到窗前,看着宫墙外的凌霄花,眼神里闪过一丝锋芒——她不会再像在感业寺那样任人宰割,这后宫的棋局,她要亲自下场,落子无悔。

永徽元年六月,李治终于第一次驾临长乐宫。那天傍晚,晚霞染红了半边天,李治穿着一身常服,带着几个太监,不宣而至。武媚娘正在抄写《金刚经》,听到通报,赶紧起身迎接,心跳得飞快。

“臣妾参见陛下。”武媚娘跪在地上,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娇羞与恭敬。

李治扶起她,看着她穿着淡粉色襦裙的样子,眼神里充满了温柔:“媚娘,别多礼。朕这些天政务繁忙,一直没来看你,让你受委屈了。”

“陛下国事为重,臣妾不敢埋怨。”武媚娘的眼睛红了,声音带着一丝哽咽,“只要陛下心里有臣妾,臣妾就满足了。”

李治握住她的手,感觉她的手很凉:“怎么这么凉?是不是宫里的人待你不好?”

武媚娘犹豫了一下,还是摇了摇头:“没有,下人们都很恭敬,皇后娘娘也很照顾臣妾。”她知道,现在还不是告状的时候,若是在李治面前说王皇后或下人的坏话,只会显得自己小肚鸡肠,反而惹他厌烦。

李治松了口气,笑了笑:“那就好。朕特意让人从御膳房带来了你爱吃的胡饼和酪浆,我们一起尝尝。”

太监们很快摆上了饭菜,都是武媚娘在东宫时爱吃的。两人相对而坐,一边吃饭,一边回忆起东宫的日子,气氛温馨而融洽。李治说起朝堂上的烦心事——长孙无忌又在朝堂上打压寒门官员,萧淑妃的父亲萧瑀也处处掣肘,他觉得很疲惫。

武媚娘静静地听着,偶尔插一两句话,既不发表尖锐的意见,也不盲目附和,只是温和地安慰他:“陛下是真龙天子,只要坚守本心,任人唯贤,总有一天能摆脱掣肘,成就一番大业。臣妾虽然是女子,不懂朝政,但愿意永远陪在陛下身边,为陛下分忧。”

李治看着她温柔的眼神,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觉得,武媚娘和王皇后、萧淑妃都不一样——王皇后总是逼他对付萧淑妃,萧淑妃总是索要赏赐、争风吃醋,只有武媚娘,能真正理解他的疲惫,能给她温暖的慰藉。

那晚,李治留在了长乐宫。武媚娘知道,这是她获得宠爱的开始,也是她在后宫立足的关键一步。

自那以后,李治越来越频繁地驾临长乐宫。武媚娘也渐渐摸透了他的脾气——他仁厚但优柔,需要的是既能温柔陪伴,又能在关键时刻给他建议的伴侣。于是,她不再只谈风花雪月,偶尔也会和他讨论一些简单的朝政,比如如何安抚受灾的百姓,如何选拔有才华的寒门学子,每次都能说到他的心坎里。

李治对她越来越信任,赏赐也越来越多——名贵的珠宝、华丽的绸缎、稀有的补品,源源不断地送到长乐宫。长乐宫的下人们再也不敢轻视她,态度越发恭敬;宫里的其他妃嫔也开始注意到这位“新晋”的昭仪,有人嫉妒,有人观望。

最不满的,当属萧淑妃。她自恃生有皇子,一直深得李治宠爱,如今武媚娘分走了李治的注意力,让她又气又恨。这天,她特意带着一群宫女,来到长乐宫,说是“探望”武媚娘,实则是来挑衅。

“武昭仪,妹妹听说陛下最近常来你这里,特意来看看你,是不是有什么独门秘籍,能让陛下如此着迷?”萧淑妃穿着一身艳红色的宫装,戴着满头的金饰,语气里充满了讽刺。

武媚娘正在赏花,看到萧淑妃,心里冷笑,脸上却带着笑容:“萧淑妃说笑了。陛下只是觉得臣妾这里清净,愿意过来坐坐罢了。哪有什么独门秘籍?”

“清净?”萧淑妃环顾了一下长乐宫,故意提高声音,“我看是寒酸吧?就这些破花烂草,也配得上陛下的身份?”她说着,伸手摘下一朵盛开的牡丹,扔在地上,用脚踩了踩,“这种廉价的花,还是扔了吧,别污了陛下的眼。”

武媚娘的脸色沉了下来,眼神里闪过一丝怒意。那株牡丹是李治特意让人送来的,她很喜欢。可她知道,不能和萧淑妃硬碰硬——萧淑妃有皇子撑腰,又有娘家势力,她刚入宫,还不是她的对手。

她深吸一口气,压下怒意,语气平静:“萧淑妃说的是。这牡丹确实配不上陛下,臣妾稍后就让人拔掉。只是,花虽廉价,也是生命,随意践踏,恐怕会惹陛下不高兴吧?”

萧淑妃愣了一下,她没想到武媚娘会这么说。她知道李治仁厚,最讨厌浪费和残忍,若是让他知道自己踩了牡丹,肯定会生气。她的脸色变了变,却还是强装镇定:“我只是随口说说,武昭仪不必当真。”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太监的通报:“陛下驾到——”

萧淑妃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她没想到李治会来。武媚娘却心里一喜,知道这是个机会。她赶紧迎上去,跪在地上:“臣妾参见陛下。”

李治走进来,看到地上的牡丹,又看了看萧淑妃,皱了皱眉:“这是怎么回事?”

萧淑妃赶紧跪下:“陛下恕罪,臣妾不是故意的,只是不小心碰掉了。”

武媚娘却没有说话,只是低着头,眼神里带着委屈。她知道,有时候,沉默比辩解更有力量。

李治看着武媚娘委屈的样子,又看了看萧淑妃慌乱的神情,心里已经明白了七八分。他的语气沉了下来:“萧淑妃,你太过分了!武昭仪刚入宫,你不仅不照顾,还故意刁难她!朕看你是太骄纵了!罚你禁足景仁宫一个月,好好反省!”

“陛下!”萧淑妃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哭着说,“臣妾知道错了,求陛下饶了臣妾这一次吧!”

“不必多言!来人,送萧淑妃回宫禁足!”李治的语气很坚定。

侍卫们走上来,架起哭闹的萧淑妃,向景仁宫走去。看着萧淑妃的背影,武媚娘的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笑容——这一局,她赢了。

李治走到武媚娘面前,心疼地说:“媚娘,让你受委屈了。”

“陛下,臣妾不委屈。”武媚娘抬起头,眼神里带着温柔,“只要陛下相信臣妾,臣妾就什么都不怕。”

李治握住她的手,更加坚定了对她的宠爱。他知道,武媚娘不仅温柔,还很隐忍,这样的女子,才值得他珍惜。

萧淑妃被禁足后,武媚娘在后宫的地位更加稳固。李治几乎每天都来长乐宫,对她言听计从。可武媚娘知道,这还不够——王皇后还在,她是中宫之主,有关陇门阀撑腰,只要她在一天,自己就永远是“妾”,随时可能被扳倒。而且,王皇后之所以支持她入宫,是想让她对付萧淑妃,如今萧淑妃失宠,王皇后的矛头,很快就会指向她。

果然,没过多久,王皇后就开始找她的麻烦。先是以“后宫用度超标”为由,削减了长乐宫的赏赐;然后又在太后(长孙皇后的母亲高士廉之妻)面前说她“狐媚惑主”,让太后对她产生不满。

武媚娘意识到,必须主动出击,不能坐以待毙。她开始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拉拢被王皇后打压的宫女太监,安插眼线在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宫里,收集她们的把柄。同时,她也开始在李治面前,不动声色地说一些王皇后的“不是”,比如“皇后娘娘最近和长孙太尉走得很近,经常商量朝政”“皇后娘娘对太后很恭敬,只是有时候太过严厉,下人们都很怕她”。

这些话看似平常,却渐渐在李治心里埋下了怀疑的种子——他最忌惮的就是长孙无忌专权,若是王皇后和长孙无忌勾结,那他的皇权就更危险了。

永徽二年春天,武媚娘怀孕了。这个消息让李治欣喜若狂,赏赐了无数珍宝给长乐宫,还特意派了太医院的院判来给她安胎。王皇后得知后,既嫉妒又担忧——她入宫多年一直无子,若是武媚娘生下皇子,地位肯定会超过她。她开始频繁地去长孙无忌府中,商量如何对付武媚娘。

武媚娘知道王皇后不会善罢甘休,更加小心谨慎。她让锦儿加强长乐宫的守卫,不许任何陌生人进入;同时,她也开始策划一个更大的计划——她要借王皇后的手,彻底除掉萧淑妃,然后再反过来扳倒王皇后,夺取后位。

这天,武媚娘故意让锦儿在宫里散布流言,说“萧淑妃被禁足后,心怀不满,经常诅咒昭仪娘娘腹中的胎儿”。流言很快传到了王皇后的耳朵里。王皇后大喜,觉得这是除掉萧淑妃的好机会。她立刻去见李治,添油加醋地说萧淑妃如何诅咒武媚娘,如何心怀不轨,请求李治废黜萧淑妃的妃位,贬为庶人。

李治本就因为萧淑妃之前的骄纵而不满,听到流言,又被王皇后煽动,果然动了怒,下旨废黜萧淑妃为庶人,囚禁在掖庭宫。

武媚娘得知后,心里暗暗高兴——第一步计划成功了。接下来,就该对付王皇后了。

她知道,王皇后最大的靠山是长孙无忌,要扳倒她,必须先削弱长孙无忌的势力。于是,她开始向李治推荐一些寒门官员,比如许敬宗、李义府等人,说他们“有才华,忠于陛下”。李治本就想培养自己的势力,立刻提拔了这些人,让他们在朝堂上对抗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得知后,又气又恨,知道这是武媚娘的主意。他开始在朝堂上公开反对李治提拔寒门官员,甚至以“辞职”相威胁。李治虽然不满,却因为长孙无忌势力太大,暂时不敢和他翻脸。

武媚娘看出了李治的顾虑,决定再加一把火。她知道王皇后因为无子,一直很着急,最近正在偷偷找偏方求子。于是,她让人伪造了一份“厌胜符”,上面写着“武媚娘及腹中胎儿必死”,偷偷放在了王皇后的枕头下。

然后,她故意在李治面前说自己“最近总做噩梦,梦见有人要害自己和腹中胎儿”。李治很担心,立刻派人在后宫搜查“厌胜之物”。不出所料,侍卫们在王皇后的枕头下找到了那份伪造的厌胜符。

李治看到厌胜符,勃然大怒——厌胜之术是宫中大忌,尤其是诅咒怀孕的妃嫔,更是罪无可赦。他立刻下令将王皇后禁足在立政殿,彻查此事。

王皇后百口莫辩,只能不停地喊冤。可李治已经认定了是她做的,根本不听她的辩解。长孙无忌得知后,赶紧入宫求情,却被李治拒之门外。

武媚娘看着这一切,心里很清楚,扳倒王皇后的机会来了。但她也知道,废后是大事,必须得到大臣们的支持,尤其是那些寒门官员的支持。于是,她让许敬宗、李义府等人在朝堂上联名上书,请求废黜王皇后,立武昭仪为后。

朝堂上立刻分成了两派——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门阀大臣坚决反对,认为“废后事关国本,不可轻易为之”;以许敬宗为首的寒门官员则坚决支持,认为“王皇后行厌胜之术,罪该万死,武昭仪贤良淑德,堪为皇后”。两派争论不休,李治也拿不定主意。

武媚娘知道,李治需要一个“台阶”。于是,她亲自去见李治,跪在地上哭着说:“陛下,臣妾知道废后事关重大,若是因为臣妾引起朝堂动荡,臣妾宁愿不要后位,只求陛下平安,只求腹中胎儿平安。”

李治看着她委屈的样子,更加坚定了废后的决心。他知道,废后不仅是为了武媚娘,更是为了夺回权力,摆脱长孙无忌的控制。

永徽二年冬,李治在太极殿召开朝会,正式提出废黜王皇后,立武昭仪为后。朝堂上再次爆发激烈争论,长孙无忌跪在地上,声泪俱下地说:“陛下,王皇后出身名门,贤良淑德,只是无子,并无大错。武昭仪虽受宠爱,但出身寒微,又曾是先帝才人,立为皇后,恐遭天下人耻笑啊!”

许敬宗立刻反驳:“长孙太尉此言差矣!皇后之位,应以贤德为准,不以出身为准。武昭仪贤良淑德,深得陛下宠爱,又怀龙胎,立为皇后,天经地义!王皇后行厌胜之术,谋害皇嗣,罪该万死,废黜后位,理所当然!”

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有的支持长孙无忌,有的支持许敬宗,争论得面红耳赤。李治看着混乱的朝堂,心里很生气,却又无可奈何——长孙无忌的势力太大,若是强行废后,恐怕会引起兵变。

就在这时,武媚娘突然走进太极殿,跪在地上:“陛下,各位大臣,臣妾有话要说。”

所有人都愣住了——后宫妃嫔不得干预朝政,武媚娘竟敢闯入太极殿,实在是胆大包天!长孙无忌立刻厉声说:“武昭仪,后宫不得干政,你快退下去!”

武媚娘却没有动,抬起头,目光扫过群臣,语气坚定:“臣妾并非干预朝政,只是想为自己辩白。长孙太尉说臣妾出身寒微,曾是先帝才人,不配做皇后。可臣妾想问,出身寒微有错吗?先帝才人又有错吗?臣妾入宫以来,一心伺候陛下,从未有过二心;王皇后行厌胜之术,谋害臣妾腹中胎儿,证据确凿,难道不该废黜吗?”

她的声音不大,却充满了力量,让所有人都沉默了。李治看着她,眼神里充满了欣赏与感动——他没想到,武媚娘竟敢在朝堂上为自己辩白,为他解围。

许敬宗立刻附和:“昭仪娘娘说得对!出身不能代表一切,贤德才是最重要的!请陛下立刻下旨,废黜王皇后,立武昭仪为后!”

其他寒门官员也纷纷跪下:“请陛下下旨!”

长孙无忌看着这一幕,知道大势已去,却还是不甘心:“陛下,若是立武昭仪为后,老臣恳请辞职!”

“准奏!”李治终于下定决心,语气坚定,“长孙无忌辞去太尉之职,改任太傅,不再参与朝政!王皇后废黜后位,贬为庶人,囚禁于掖庭宫!武昭仪贤良淑德,深得朕心,即日起立为皇后!”

群臣纷纷跪下:“陛下圣明!”

武媚娘看着李治,眼泪掉了下来——她终于做到了,从感业寺的尼姑,到大唐的皇后,她付出了太多太多。

永徽三年正月,李治举行了隆重的册封大典,正式立武媚娘为皇后。那天,武媚娘穿着华丽的皇后朝服,戴着十二旒的凤冠,接受百官的朝拜。阳光洒在她身上,像镀了一层金光,她的眼神里充满了威仪与坚定。

册封大典结束后,武媚娘回到立政殿,看着镜中的自己,嘴角勾起一抹笑容。她知道,成为皇后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她要辅佐李治,夺回皇权,除掉长孙无忌,让大唐的江山,真正掌握在他们手中。

就在这时,锦儿匆匆走进来,脸色苍白:“皇后娘娘,不好了!掖庭宫传来消息,废后王氏和废妃萧氏……自尽了!”

武媚娘的脸色变了变,眼神里闪过一丝惊讶——她没有下令处死她们,是谁做的?她立刻说:“备轿,朕要去掖庭宫看看!”

来到掖庭宫,武媚娘看到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尸体躺在地上,脸色青紫,显然是被毒死的,而不是自尽。她皱了皱眉,问道:“是谁发现的?她们死前有没有见过什么人?”

掖庭宫的总管太监跪下:“回皇后娘娘,是奴婢发现的。她们死前,只有长孙太傅府的人来过,说是奉太傅之命,送她们最后一程。”

武媚娘的心里一沉——是长孙无忌!他虽然被罢免了太尉之职,却还在暗中动手,杀了王皇后和萧淑妃,一是为了灭口,二是为了嫁祸给她!

她深吸一口气,压下心里的怒意。她知道,长孙无忌还没有彻底倒台,他的势力还在,这场斗争,还没有结束。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太监的通报:“陛下驾到——”

武媚娘赶紧整理了一下衣服,迎了上去。李治走进来,看到地上的尸体,脸色大变:“这是怎么回事?是谁干的?”

武媚娘跪在地上,语气坚定:“陛下,臣妾不知道。但臣妾恳请陛下彻查此事,一定要找出凶手,还废后和废妃一个公道!”

李治看着她,眼神里充满了信任:“朕相信你。朕立刻下令,彻查此事!”

武媚娘知道,彻查只是表面文章,她必须亲自出手,彻底除掉长孙无忌。她抬起头,看着李治,眼神里闪过一丝狠厉——长孙无忌,你的死期,不远了。

而此时,长孙无忌正在府中,看着窗外的雪景,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知道,杀了王皇后和萧淑妃,既能灭口,又能嫁祸给武媚娘,让李治对她产生怀疑。他坚信,只要自己还在,武媚娘就永远别想真正掌握权力。

一场新的风暴,正在大明宫悄然酝酿。武媚娘站在掖庭宫的庭院里,看着飘落的雪花,心里充满了坚定。她知道,前路艰难,但她不会退缩——为了自己,为了李治,为了大唐的江山,她必须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