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写给十六年的无名书 > 第66章 第 66 章

写给十六年的无名书 第66章 第 66 章

作者:许端阳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6-12 17:19:01 来源:文学城

十日后的清晨,吕良城南门大开,姨斛,羽昆和子昆三人领着二十个子弟自南门而出。出南门几步外,羽昆忽然转头,顺着南门大道往前望去。

从这里,依稀可以看到城台之上飞翅般的屋顶。刚刚,城台之下,母亲,姐姐,和各姨姐妹们来给她们送行,当时她笑着说不必做伤感之态。

可是此时站在南门之外,不得不承认,此刻她心底弥漫的,名为不舍。

“二姐,”见她久久不动,子昆喊道。

羽昆深吸口气。姨母正和蔼看着她,羽昆不好意思般笑了笑。

“走吧。”姨母道。于是他们在稻禾的清香中,慢慢行远。

从羌族吕良去往姜寨王城,有两条道路。一条便是羽昆他们现在走的这一条,这条道路也是两族日常交往的通道。为当年姜寨北上走通的一条路。

从吕良出发,向东行约四五日,然后折北上行,穿过大桐山与之相连的一大片连绵丘陵后,进入一片广袤平地,然后一直北行,全程三十日左右,即到达姜寨王城。

另一条,则是出吕良向西,折过郑城,然后斜插伏牛山,过阳地后向东至王城。这条线路开辟于十多年前,为一条隐道。

他们向北行了十来日后,出了丘陵之中最后一座城池,举城,便进入了一片广袤原野。原野上,茅草丛生,一望无际。远望之,恍如动物身上的厚毛,随风飘动。

如果沿着这条丘陵地带一直往西,会看到山势逐渐走高,即到了大桐山。从此处羽昆他们脚下,到大桐山以西尽头,这一长片,都是这般原始的旷野。

这是羌族和姜寨两族之间约定俗成的缓冲地带,也即为两族地域界限。

再向北行半日左右,便到达这片旷野的边缘。再往前行一日,就出现了姜寨在此地的第一座城池,南城。从此城开始,就算进入了姜寨地域范围之内。

到了南城,核对符节,换通关符契,派道礼官随行如此等等不必细说。出南城,继续北行十来日后,则终于到达此行的目的地:姜寨王城。

羽昆一行于前一日下午时分到达王城附近名为桓端邑的村邑。此地位于通往王城南门的大道边上,距离王城不过三四十里,虽为村邑,但是屋宇连绵,人烟繁盛,农田广袤。实际上,自出南城以来,越往北行,则越可见人口之丰。

此次随行的子弟中有第一次来姜寨者,虽然见惯了本族内人烟如炽,但仍有些惊讶于姜寨人口之多。

他们在桓端邑修整一日,次日一早即出发,往王城南门而去。桓端邑到王城的大道宽而平整,两边修有水沟,与道两旁的农田相隔绝。

此时太阳虽已升空,但是远处农田之上,半空之中仍有薄雾笼罩。大片农田之间,植有高树,片片农田,排排高树,远处更有村落,如此一程程望下去,不知边际在何处。

“姜寨这块地方,真不错啊。”队伍中一子弟发出如此赞叹。他们羌族所据之地,水系丰富,泥土肥沃,物产丰饶。族内人说起来,常自夸祖先眼光好,占据了如此好一块地。但这一路所见,当年率族北上的姜寨先祖眼光也不差。

当太阳的热度越来越高,远远前方地平线上,出现了一座伟岸城池。那便是姜寨王城。姜寨王城重建于十余年之前。自它建成之日起,就夺走了羌族吕良城保持了将近百年的天下第一城的赞誉。

如果说羌族的吕良城,是一座卧在绿野中的褐色古朴之城。那么姜寨王城,则是一座笼罩在一片淡黄色烟雾中的巍峨崭新大城。

这黄色烟雾,也许是从它身后百里外的滔滔大河中腾起弥漫而来;又也许是从它仿佛高耸入云的黄色城墙中蒸腾而起。

这烟雾如此迷蒙,叫所有看到王城的人心中都莫名增添了几分景仰。而离王城越近,一种仰视和压迫感便越重。

他们还没有进入王城之内,但只要远远看到王城的城墙一眼,所有人便知道,姜寨王城确实无愧于当今天下第一城的美誉。

在凤凰台的三年之中,羽昆多次往来王城,因此她心中早已没有了当初第一眼看到时的震惊之感。而队伍中那几个第一次见到王城的子弟,则忍不住心中的赞叹。羽昆听得身后赞叹之声不绝,不过一笑。

南门这条大道上,主要为各族往来使者进出,因此守卫最多,而路上行人最少。这一路行来,他们仅碰到两个身穿黑袍,仿佛是甲士之人向南而去。

看到他们时,羽昆便格外留心,这二人看到羽昆他们,按礼节要求在十几步之外退到道路一旁,拱手以待羽昆他们过去。羽昆从这两人外表上没有看出什么来。等他们走过了,这两人才继续往下行。

他们还未到达南门,便见南门外已站了一个身穿青袍之人,身后立有一个副手和两个黑甲守卫。见到羽昆他们,青袍人远远就拱手行礼迎了上来。

待走至近前时,问道:“三位可是羌族姨斛,二公主和小公子?小人在此恭迎三位。”

此人便是王城左礼官。专门负责各族之间来往使者的迎来送往。姨斛道了声是。

南城道礼官奉上南城守所核发的通关木契。姨斛示意身后子弟将所携带符节和符契递与对方核验。左礼官身后副礼官核验之后,双手将符节和符契送还。

左礼官道:“小官奉大母之命,在此等候三位。三位远道而来,路途辛苦。请先随我至客舍歇下,稍作洗尘。大母曰:去年一别,骤闻噩耗,深感悲痛,叹天命不公。幸喜天神庇佑,二公主福泽深厚,竟还有相见之日,喜甚,幸甚。”

羽昆等三人同拱手还礼。羽昆道:“去年两人作别,如今剩我一人归来。每当想起姜环音容笑貌,心中哀痛不已。我一人侥幸从山中逃脱却未能带姜环一同出山,让他永留于伏牛山中,心中时时愧疚。本不敢再面对大母和二长老。但思及母子骨肉相连,因此大胆再次登门,不敢说告慰二长老失子之情,只盼能稍稍缓解二长老之悲痛。”

“二公主慈心。”左礼官恭敬道,他抬手领路,道:“三位请随我先至客馆休息。”

姨斛道了声“有劳”。于是一行人连南城道礼官便入南门。

南门内一条大道直通明台。明台者,即为姜寨大母所居之处。一入城门,高大,雄伟的明台便夺走了所有目光和注意力。此时恰是阳光正好之时,金黄的阳光照射在明台白色的栏杆,台阶以及苍色翘起的檐角之上,发出耀眼光芒,几乎令人无法直视。如此光华灿烂,叫人油然心生赞叹。

这是人力的成就,这是心血的彰显,这是人匍匐于地千百年之后,极力想要靠近上天的明证!

纵使羽昆心中对王城再不喜,她也不得不承认,王城,明台,激动人心,令人惊叹!

南门大道两旁,间植高树。行了一时,见绿树掩映中的连绵屋宇,鳞次栉比,却又规准严明。此便为王城百姓所居之地。此地不比东西两门喧闹,安静祥和,行在其中,便感觉到一片安宁之气。

羽昆他们自南门大道行来,一直到客馆附近,路上鲜有人声,想来,这南门为百姓所居,外为厚墙宽街,内皆为高门敞宇,故墙外路人不易闻墙内之声了。

客馆位于靠近明台的左侧巷内。巷内有一长段土石垒就墙壁,即为客馆外墙。墙内,一座座院落互相独立,却又有道路相连。

馆门口,馆正领着三人等候在门外。见到左礼官和羽昆他们一行,拱手行礼,然后退到一旁。左礼官向羽昆做了介绍,然后由馆正领路,到了羽昆他们所居之院。

两座小院均为四方院落,三间正房,两排厢房。左边一座为姨母之所,羽昆和子昆便住于旁边之院。

左礼官等羌族子弟稍将行礼归置,便告辞道:“今日请三位先行休息,明日一早,我再来迎三位上明台。小官先行告退。”

姨斛道了声“有劳。”命人奉上一块玉佩,道:“辛苦礼官远路迎接,请不要推辞。”左礼官微笑着收下了这块玉,然手拱手告辞。

左礼官走后,馆正领人上来道已备下热水和饭食。一时洗刷之后,吃过饭,便各归院落休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