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科幻灵异 > 围龙深处:梅州客家三百年 > 第19章 《客语呢喃:梅州八区藏在话语里的乡愁》

梅州的晨光里,总飘着几句客家话。阿婆在骑楼底下挥着蒲扇喊孙仔:“细佬哥,日头晒到屁股咯,快滴返来食朝哦!”(小孩,太阳晒到屁股了,快点回来吃早饭哦!)尾音拖着软软的调子,像梅江的水纹,在青石板巷子里荡开,撞在斑驳的墙面上,又弹回来,混着早点摊的油香,成了清晨最鲜活的闹钟。这乡音,藏在八区的烟火里,是比围龙屋的夯土更牢的根,比酿豆腐里的香菇馅更浓的味。

梅江区的菜市场,客家话混着鱼腥与菜香,热闹得像开了锅。卖鱼的阿叔赤着胳膊,挥着刀在砧板上“砰砰”剁着草鱼:“呢条鲩鱼鲜猛得很,酿鱼腐最好!”(这条草鱼很新鲜,做鱼腐最好!)买客家腌面的阿妹扎着马尾,笑着还价:“老板,多啲蒜子,少啲油嘛,涯怕肥。”(老板,多放点蒜,少点油呀,我怕胖。)阿叔手一抖,多加了半勺蒜蓉,嘴里嘟囔:“后生仔就是爱靓,蒜子才是灵魂咯!”骑楼的廊柱上,爬满了绿萝,叶片上的晨露被风吹落,滴在阿妹的帆布包上,洇出小小的圆痕,像客家话里那些软软的尾音,带着市井的热乎气。

梅县区的围龙屋里,客家话裹在炊烟里。主妇系着蓝布围裙,在灶台前忙得团团转,对着天井喊:“阿公,灶里火太旺嘞,减滴柴!”(阿公,灶里火太旺了,少添点柴!)晒谷场上的老人应着:“晓嘚咯,你莫急,急了菜就炒焦咯。”(知道啦,你别急,急了菜就炒糊了。)孩童们在禾坪上追着跑,手里挥着稻草扎的小风车,嘴里念着客家童谣:“月光光,照厅堂,阿妹梳头等情郎,情郎送花来,阿妹笑开怀……”稚嫩的声音撞在圆形的屋檐上,弹回来,落进排水槽的“叮咚”声里,成了老屋最鲜活的注脚。围龙屋的中堂里,供着祖宗牌位,逢年过节,长辈们用客家话念着祭文,每个字都像浸过米酒,带着敬重的醇。

兴宁的五金街,客家话混着铁屑的腥。铁匠老王抡着八磅锤,“铛铛”砸在烧红的铁坯上,火星溅到徒弟手背上,徒弟疼得龇牙咧嘴,却不敢躲。老王瞪着眼:“錾子要拿稳,莫‘腾手腾脚’!(手脚别乱动)学打铁还怕烫?”买锄头的农夫蹲在旁边,抽着旱烟,用客家话搭话:“王师傅,呢把要‘硬扎’滴哦,后山的石头硬得很。”(这把要结实点哦)老王头也不抬:“放心!涯打的锄头,能挖穿石头!”锤声“叮当”里,客家话的尾音被震得发颤,却透着股不服输的硬气,像铁坯淬火后,带着刚劲的温度。

大埔的茶坊里,客家话浸着茶香。茶农阿婆教后生摘茶:“摘茶要‘捻尖子’,一只手捏三只芽,莫‘薅’到老叶,老叶苦涩,卖唔出价钱。”(摘芽尖,别扯老叶)后生笨手笨脚,捏掉了半片叶子,阿婆用竹篾拍子轻轻打他手背:“傻古!(傻瓜)茶叶是命根嘞,要像摸阿妹的手一样轻哦。”茶师在炒茶锅前,额角冒汗,用客家话念叨:“火太猛会‘焦’,要‘慢慢嚟’,(慢慢来)急了就成炭咯。”竹筛里的茶叶翻卷,客家话的调子也跟着起落,像山雾漫过茶树,软乎乎的,却带着清冽的劲儿。

丰顺的温泉池边,客家话泡在暖汤里。阿婆给阿伯搓背,毛巾甩得“啪”一声响:“呢处‘酸痛’哇?(这里酸痛吗?)多泡阵就好,涯给你擦点艾草膏。”卖姜糖的阿婆挎着篮子,挨着池子走:“尝块咯,‘驱寒’嘅,(驱寒的)用老屋的红糖熬的,甜到心里。”泡在池子里的大叔们笑:“阿婆,你嘅姜糖比涯阿姆做的还甜!”阿婆笑得皱纹堆成花:“甜就多买点,给孙仔带回去嘛!”水汽蒸腾中,客家话的腔调也变得温吞,像温泉水漫过脚背,暖得人心里发颤,连“多谢”都带着水汽的润。

五华的石匠铺,客家话裹着石粉。李伯戴着老花镜,给徒弟比划狮头的轮廓:“凿狮头要‘有神’,眼眉要斜向上,才够凶!你呢个‘呆样’,(傻样)凿得像病猫!”徒弟红着脸,手里的錾子抖个不停:“阿公,涯‘学紧’嘞,(我正在学呢)下次一定好。”李伯叹口气,接过錾子:“学石匠,要‘坐得稳’,(坐得住)一天凿十下,十年就成师傅。你呀,心太浮。”錾子敲石头的“叮叮”声里,客家话带着石屑的糙,每个字都像凿在青石上,硬邦邦的,却藏着盼徒成才的软。

平远的田埂上,客家话混着稻香。老农教新媳妇插秧:“插秧要‘排匀’,(排整齐)一行行像线牵的,莫‘东倒西歪’,(东倒西歪)不然太阳晒唔匀,谷粒就不饱满。”新媳妇直起腰,裤脚沾满泥水,用袖子抹了把汗:“涯‘晓’,(我知道)阿爸,你看涯插的这行直不直?”风吹稻浪“沙沙”响,客家话的调子也跟着晃,像稻穗垂着沉甸甸的穗,每个字都沾着泥土的实在,连“累唔累”(累不累)都带着田埂的糙。

蕉岭的竹林里,客家话缠着竹影。山民背着竹篓,在林间穿梭,喊同伴:“笋要挖‘冇出土’嘅,(没出土的)‘鲜甜’滴,出土就老了!”陈阿婆在巷口摆着小摊,卖自己做的酿粄,用客家话吆喝:“细妹,来食‘酿粄’,(来吃酿粄)刚蒸好,**辣嘅,(热乎乎的)里面是花生馅,甜到心尖尖哦!”竹叶“沙沙”里,客家话的尾音被筛得细碎,像竹露落在腐叶上,清幽幽的,却带着糕点的甜。

当暮色漫过梅江,八区的客家话便融成一团暖。梅江区的夜市亮起红灯笼,摊主用客家话喊:“食唔食腌面?(吃不吃腌面)加肉加蛋,十蚊一碗!”梅县区的老屋亮起灯,母亲在门口喊:“细佬,洗脚睡嘞,(小孩,洗脚睡了)明日要上学!”兴宁铁匠铺的老王锁上门,对徒弟说:“收工咯,明日早滴来!”

这些腔调顺着梅江的水,流进每个客家人的耳朵里。或许字词有细微差别,或许调子有高低不同,但那股子“涯系客家人”的亲,都藏在“阿姆”的呼唤里,在“多谢”的诚恳里,在“慢慢来”的耐心里。

这就是梅州的客家话。它不在厚厚的词典里,而在阿婆的灶台上,在匠人的工具里,在田埂的泥土里,在温泉的水汽里。每个词都带着八区的烟火味,像酿豆腐里的馅,把乡愁包得严严实实,咬一口,全是家的滋味。

当最后一缕夕阳落在梅江的水面上,客家话的余音,还在岸边的芦苇荡里轻轻摇晃,像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