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科幻灵异 > 围龙深处:梅州客家三百年 > 第20章 《梅州客家话双调:硬声敲石与软语缠藤》

梅州的客家话里,“硬声”与“软声”从来不是孤立的,它们像一对孪生兄妹,在柴米油盐里纠缠,在田埂屋檐下碰撞,把日子过成了一碗有滋有味的酿豆腐——硬声是紧实的肉馅,软声是嫩滑的豆腐,咬下去,香得层次分明。

先说硬声,那是带着“筋骨”的。兴宁的铁匠铺里,师傅抡锤的吆喝能震碎晨露:“烧红!再烧红!这点火候还想淬出好钢?”铁锤砸在铁坯上,“铛——”的一声,火星溅在徒弟手背上,徒弟没躲,反而往前凑了凑:“师傅,再打三下就成了吧?”“成?”师傅眼睛一瞪,硬声砸下来,“差着三成火候!今日练不完这把刀,晚饭别吃!”徒弟咬着牙抡锤,手臂酸得发抖,却在铁锤与铁坯的撞击声里,慢慢品出“硬”的门道——不是蛮劲,是分寸里的坚持。他看着师傅额角的汗滴进火炉,看着铁坯在千锤百炼后渐渐显露出刀刃的锋芒,忽然懂了:硬声里藏着的,是怕你走捷径、怕你学不精的苦心。就像那把刀,少了一锤火候,便经不住岁月的打磨,用着用着就卷了刃。

田埂上的硬声更实在。秋分前后,老农挥着竹鞭赶牛,“走快点!这块田今日必须耕完,明日要下雨!”牛慢吞吞地挪,他就用鞭梢抽了抽牛屁股,声音比鞭梢还硬:“懒东西!开春给你少喂两把料!”话虽狠,牛栏里的草料却总比别家多铺一层;骂完牛,他又蹲下来摸了摸刚冒头的麦苗,指腹蹭过叶片上的露水——硬声里藏着的,是怕误了农时的急。

他见过太多因贪懒误了播种的年景,也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实在。后生仔在旁边学耕地,把犁耙扶歪了,他眼睛一瞪:“瞎了?线都对不准!”骂完却默默走过去,握住后生的手,一点点把犁耙扶正,“看清楚,犁尖要贴着土皮,深了费牛,浅了没翻透,这学问,硬声教不会,得手把着手练。”

再看软声,像梅江的水,绕着石头走,却把石头磨得温润。梅县的骑楼下,阿婆卖腌面,竹篮里的面线冒着热气,她对每个客人都笑:“阿妹,加不加蒜?今早的蒜蓉特别香——”声音软得像棉花糖,客人说“少放点”,她就用竹筷挑出一点点,嘴里念叨:“好嘞,少点蒜,多滴香油,香得很呢。”有学生仔忘带钱,她摆摆手:“下次补来就好,饿坏肚子可不行。”软声里的体谅,比腌面的香油还润。学生仔后来带了双倍的钱来,她却只收了一份:“说过下次补,就不算欠,做生意嘛,人心比钱重。”旁边摊主笑她傻,她也不恼:“谁没个忘事的时候?软声软气地帮一把,比硬邦邦地拒人千里,心里舒坦。”

家里的软声最是缠人。妈妈在灶台前煎酿豆腐,油花溅到手背,她“嘶”了一声,转身对客厅喊:“细佬,帮阿妈把酱油递过来——”尾音拖得长长的,像根丝线。细佬正打游戏,没动静,她又喊:“听话哦,递完酱油带你去买冰棍——”声音软得能掐出蜜,细佬“嗖”地跑过来,还不忘嘴硬:“我才不是为了冰棍!”她笑着拍他后背:“是是是,我仔最乖了。”锅里的豆腐滋滋响,软声裹着油烟味,成了家里最暖的香。有回细佬考试没考好,垂着头不敢说话,她没骂,只是软声说:“没关系,下次仔细点就好,阿妈知道你尽力了。”话刚落,细佬的眼泪就掉了下来——有时候,软声比硬声更有力量,像春雨,润物无声,却能让心田长出新绿。

硬声和软声撞在一起,才是生活的正味。市场里讨价还价,卖菜阿婆硬声喊:“五块一斤,一分不少!”买主软声笑:“阿婆,四块五行不?我常来你这儿买呢。”阿婆绷着脸坚持几秒,终究舀了勺菜添进袋子:“下次再讲价,我可不卖了!”嘴上硬,手却诚实地多给了两把菜。买主知道,这硬声是怕亏了本,软声是念着老主顾的情;阿婆也明白,这软声不是示弱,是带着烟火气的体谅。两人一来一往,像在跳一支默契的舞,把买卖做成了交情。

田埂上的“对话”更妙。后生仔学插秧,行距歪歪扭扭,老农硬声骂:“眼睛长到头顶了?线都对不齐!”骂完蹲下来,软声教:“看,左手捏住秧苗,右手拇指顶根部,轻轻一按,深浅才合适。”后生仔红着脸学,老农在旁边数:“这棵正,那棵深了……”硬声是尺子,量的是规矩;软声是量绳,测的是人心。后生仔后来成了种粮能手,逢人就说:“当年阿公骂得狠,教得细,那硬声里的软心肠,现在才品透。”

就连孩子吵架,都带着这两种调调。“你凭啥抢我画册!”硬声里带着哭腔;“我就看一眼,看完还你嘛——”软声里晃着讨好。没过三分钟,两人凑在一起看画册,刚才的别扭像被风吹走的蒲公英。大人们在旁边笑,“这硬声软声的,倒像模像样学起大人来了。”其实孩子最懂,硬声是护着自己的宝贝,软声是怕失去朋友,这道理,大人教不会,是生活里耳濡目染的本能。

傍晚的村口,硬声和软声融在炊烟里。“阿爸,牛喂了没?”硬声撞在土墙上,弹回来;“喂了喂了,你妈煮了艾草粥,快回——”软声裹着粥香,漫过门槛。屋檐下的燕子窝,雏鸟张着嘴叫,母鸟叼着虫子飞回来,叽叽喳喳的,像在学这屋里的腔调。有回台风天,村里的老树倒了,压在王伯家的屋顶,村支书硬声喊:“男人们都出来!搬树!”喊完却软声对王伯说:“别怕,人没事就好,大家帮你一起弄。”硬声聚起了力气,软声稳住了人心,没多久,树就被挪开了,屋顶的破洞上,很快盖起了新的塑料布。

月亮爬上山头时,硬声歇了,软声也轻了。铁匠铺的铁锤停了,阿婆的腌面收摊了,只有稻田里的虫鸣,在模仿着白天的对话。那些硬声里的坚持,软声里的体谅,像稻穗上的颗粒,饱满地结在岁月里。有外地来的游客问:“你们客家话,怎么听着又硬又软?”村里的老人笑:“硬声是骨头,软声是肉,有骨有肉,才是活得扎实的人。”

客家人的日子,就是这样被硬声和软声串起来的。硬声不是凶,是怕日子过散了;软声不是弱,是怕人心离远了。就像那碗酿豆腐,肉馅的紧实撞着豆腐的嫩滑,才出最地道的味——这味道里,有认真,有温柔,有一辈辈传下来的过日子的智慧,浓得化不开,也淡不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