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科幻灵异 > 围龙深处:梅州客家三百年 > 第18章 《梅江潮涌:八区烟火织就的客家长卷》

当晨雾像一层薄纱漫过梅江的水面,这座被群山温柔环抱的城,便从静谧的睡梦中缓缓醒来。梅江如一条碧绿的绸带,悠悠穿城而过,将梅江区的骑楼老街与梅县区的围龙屋轻轻连在一起,也悄然串起了兴宁的铁器寒光、大埔的茶香氤氲、丰顺的温泉暖意、五华的青石坚韧、平远的梯田金浪与蕉岭的竹海清幽——八个区县的烟火气息,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交融碰撞,最终汇聚成一首悠长婉转的客家歌谣,在时光里静静传唱。

梅江区的骑楼老街总是最先热闹起来。骑楼的廊柱被岁月的手掌摩挲得油光锃亮,每一道纹路里都藏着故事。商铺的木门“哗啦啦”被拉开,一连串清脆的声响打破了清晨的宁静。豆浆摊的铜勺在大铁锅里搅动,碰撞出“叮叮当当”的脆响,乳白的豆浆冒着热气,香气顺着骑楼的廊檐漫开。阿叔推着三轮车穿梭在街巷,车上的铁锅“滋啦”作响,猪油遇热泛起细密的泡沫,蒜蓉的辛香混着葱花的鲜爽,引得穿校服的学生们围拢上来,你一言我一语地催促着“阿叔,多放点辣椒”。骑楼的窗台上,盆栽的三角梅开得正艳,嫣红的花瓣不时飘落,落在青石板路上,被早起的行人踩出淡淡的红痕,像是给老街缀上了细碎的胭脂。江面上的浮桥晃晃悠悠,挑着菜篮的阿婆稳稳走过,木屐敲在木板上发出“笃笃”的声响,与远处码头传来的汽笛声交织在一起,像给这座城市的清晨打了个鲜活而温暖的结。

梅县区的围龙屋升起了袅袅炊烟。土楼那标志性的圆形屋檐在晨光里划出柔和的弧线,屋檐下悬挂的红灯笼还没摘下,红绸在微风里轻轻摆动,映得墙面也染上几分暖意。主妇们在天井里择菜,竹篮里的芥菜带着晶莹的露水,“咔嚓”一声被掰成两段,清冽的气息便顺着敞开的堂屋门漫进去,与灶间飘出的柴火香缠在一起。晒谷场上,金黄的稻谷堆成了小山,老人握着木耙缓缓翻晒,谷粒滚动的“沙沙”声里,藏着丰收的踏实与安稳。几个孩童围着龙形的排水槽奔跑嬉闹,槽里残留的雨水“叮咚”滴落,像是给这座古老的围龙屋奏响了一曲轻快的童谣,让沉寂的岁月也泛起了活泼的涟漪。

此时的兴宁,五金街早已是锤声叮当。铁匠铺的风箱“呼嗒呼嗒”不知疲倦地运作着,将炉膛里的炭火吹得通红透亮,火星子不时溅落在青砖地上,像撒下一把碎星,又很快与巷口豆腐摊蒸腾的蒸汽缠在一起,凝成淡淡的白雾。老王抡着锤子重重砸向烧红的铁坯,“叮当——叮当——”的声响震得屋檐下的铜铃轻轻摇晃,他嘴里哼着不成调的客家山歌,调子混着打铁声在街面上荡来荡去,久久不散。买镰刀的农夫蹲在铺子门口,专注地看着老王给铁刀淬火,铁刀浸入冷水的瞬间“嘶”地冒起白烟,他的鼻尖萦绕着铁屑的腥气与豆腐的清香——这是兴宁独有的味道,刚硬里裹着柔软,就像这里的人,骨子里藏着韧劲,日子里却满是烟火的温情。

大埔的茶香顺着蜿蜒的山路飘下来。凤凰山的茶园里,茶农们的指尖在茶树嫩芽间灵活翻飞,露水打湿了裤脚,带着清苦的茶叶气息混着山雾的温润,在山谷里慢慢漫开,沁人心脾。三河坝的老码头,青石板铺就的石阶上长满了青苔,吸足了水汽,踩上去湿滑而柔软。几个老人坐在石阶上抽旱烟,烟袋锅里的火星时明时灭,映着水面粼粼的波光,他们聊着当年商船往来的热闹,“那时候船挤着船,卸货的号子能传到河对岸呢”,话语里满是对过往的怀念。山脚下的茶坊里,炒茶的铁锅“滋啦”作响,茶师额头上的汗珠滴落在茶叶上,溅起细小的茶香,与锅里升腾的热气融在一起,酿成醇厚的味道。

丰顺的温泉池还冒着氤氲的热气。汤坑镇的老人们泡在池里,脸上带着满足的笑意,硫磺的微腥气顺着毛孔往骨头里钻,带走一身的疲惫。池边的老榕树垂下长长的气根,沾着水汽的叶片上,水珠“滴答”落在水面,与池底不断冒出的气泡融成一片,漾开圈圈涟漪。埔寨镇的祠堂前,老匠人正专注地给火龙的鳞片抹金粉,红布在竹架上展开,像一团燃烧的火焰,透着热烈的期盼。傍晚的食摊前,酸菜炒猪肠的酸香勾得人直咽口水,食客们捧着粗瓷碗吸溜着腌面,额头的汗珠混着温泉的暖意,顺着脸颊滑落,每一口都透着日子的**与酣畅。

五华的石匠街落满了青白的石粉,像是昨夜下过一场细雪。李伯的錾子“叮叮”敲在青石上,火星子偶尔溅在他皲裂的手背上,他眼皮都不抬一下,石屑在晨光里轻轻飘落,在空中划出细小的弧线。巷口的豆腐坊里,张婶正麻利地往豆腐泡里塞鱼肉馅,指尖的湿粉在竹筐边缘划出浅浅的白痕,旁边的油锅里“滋滋”作响,表皮煎成焦糖色的酿豆腐浮在油面,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藏着如石头般实在的滋味。围龙屋的青石墙下,几个老石匠凑在一起聊着凿碑的规矩,“刻字要深,石头才记得牢”,话里的硬气,就像他们手里的錾子,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强。

平远的梯田在阳光下铺成一片金浪,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腰,壮观而温暖。老农牵着水牛,木犁在水田里划出优美的弧线,稻苗的嫩芽沾着水珠,在光线下闪着细碎的光。风一吹,层层叠叠的稻浪便轻轻起伏,像大地在呼吸。王婶的厨房里,盐焗透着一股生机。竹节上的露水顺着青碧的竹身滚落,“滴答”砸在腐叶铺就的地上,洇出小小的湿痕,混着竹香的清冽在林间弥漫。陈阿婆的石臼里,糯米被木槌捶得黏软,泛着珍珠般的光泽,酿粄的甜香混着竹蒸笼的清香,飘满了整条老街,引得放学的孩童们频频回头。竹器铺的老板坐在门口编着竹篮,薄如蝉翼的竹篾在他指尖翻飞,他边编边说:“这竹器啊,经得住时光磨,越用越有味道。”

当夕阳为梅江镀上一层金边,八个区县的烟火便渐渐融成一片温暖的光晕。兴宁的锤声、大埔的茶香、丰顺的火龙、五华的石屑、平远的稻浪、蕉岭的竹影,还有梅江两岸的骑楼与围龙屋,都浸在这暖黄的光里,温柔而厚重。归鸟掠过江面,翅膀带起的风,轻轻掀动了梅县区晒谷场上的谷粒,也吹散了兴宁市豆腐摊的蒸汽,将所有的气息揉成一团,酿成梅州独有的味道。

这就是梅州。它的日子,藏在铁器的寒光里,裹在茶香的醇厚中,浸在温泉的暖汤里,刻在青石的錾痕间,铺在梯田的稻浪上,映在竹海的碧影中,最终都汇入梅江的流水里,悠悠淌过岁月,不曾停歇。八个区县的故事,像八根色彩各异的丝线,在时光的织机上,被精心织成了这幅客家长卷。它不花哨,却带着经得住时光打磨的韧劲与温润,在岭南的群山里,静静铺展,诉说着属于这片土地的过往与未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