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
一整个下午的时间大半耗费在了对前文的总结上。
艾尔海森本想继续聊一聊后续,却被意外的通讯打断了话题。
他下意识站起身、踱步向露台,将隔音的大门合上,手势比划着让我先行思考。
应当不是工作单位的电话,下班后他向来不理会相关的资讯。倒是朋友的电话能够打通。
没准是聚会邀请。
·
发呆时,我又重新回看了一遍刚才的记录。
有来有回的聊天话题里,似乎藏着并未深思的隐晦空间。——舆情。
可大可小、但确实藏着攻击性的一个回敬方式。
说是回敬,其实是夸大说辞的调侃。
对比当初B无心无意的发言,看清事实的【艾尔海森】并不会、也不该做到这种地步的报复。一旦没有把控好度量,这对于人本身是难以挽回的伤害。
【艾尔海森】后续带着B去各地执行委托,确实是存有避开舆论伤害的心。
但选择舆情这一攻心计的动机,绝不完全如他所说的那样,仅仅是为了控制变量。只是见好就收、浅尝辄止,才使得这一措施呈现有趣又搞笑的一幕情节。
实际上,这是【艾尔海森】没有控制好内心的攻击性,下意识选择了一个将他人排斥、推离的行动。
而在理智回归的第一时间,他及时做出了挽救措施,才使得情节得到圆满的收场。
攻击性。
没错,一个贯穿【艾尔海森】性格线索的关键词。
他没有和他人亲近往来的经验。习惯独身一人后,对亲密关系的不自在与退避、使得他下意识选择了攻击B、防御自身的措施。
——这是体现了两人信任关系上升、好感度上升的最大证明。
——只有这份潜意识想要保护自己的心防措施启动了,才能说明B确确实实被他开始信任、开始认同,甚至走近心灵的距离。
这并不奇怪,人的心防绝不可能是完全敞开的。
尤其是像艾尔海森这样游走于群体边缘、客观看待事物的人。他的心防更像是一座山、一片树海,找不到坦然敞开的通道。
艾尔海森可以在很多事情上表现从容,当然也包括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上轻描淡写的略过。
这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手段。
所以,刚才的坦白【“……我确实很好奇在舆论压力下,B的反应。不过她似乎没什么想法,甚至没有第一时间驳斥【艾尔海森】的提议。”艾尔海森终于坦言。】是他试图揭露自己、又下意识遮掩的一个表现。
迷惑性的剧情分析,实则是让我沉浸于解析,省略甚至忽略他末了提出的真实想法。
——他试图对我坦白,又害怕被察觉真心后、我的不接纳。
——他的不安感其实一直存在。……无论故事内外。
——不能因为艾尔海森平日里的表现独立又清醒,就忽略掉他是人、存在脆弱之处的可能。
而带着这样的视角去看待【艾尔海森】,很多行为便可以看得更为清晰。
为什么在沙漠的赤王遗迹里,他暗示了一众人及时的逃亡,自己却不躲不避?即使他早已做好了完全的后手准备,这份试探的心情也不可能忽略。
B气愤、恼怒、一时无法克制情绪的动手反而满足了他因微妙且陌生的不安感、引起空乏的心。向内寻求、思索的注意力被疼痛强行拉扯到对外界的关注上,避开了钻牛角尖的可能?
·
回到空试验罐装知识的第三十章。
【我没有说话,担心自己的声音会妨碍到艾尔海森的记录。却没想到他主动开口:“很奇怪?我竟然会愿意主动帮忙?”
我并没有说出心声,也没有面露异样,所以他的这番话不过是基于对我的了解,做出的可能性的回应。
我点点头,听到他的回复:“既然已经有了交际,那么稍微花些功夫赢得好感,后续的合作才会更加顺利。”】
【艾尔海森】主动跟B提及帮忙的理由……以现在的视角来看,是否代表着一份预告?【我】(艾尔海森)只是为了让合作更加顺利,才会试图赢得你的好感?
或是说,【艾尔海森】在发表观点,让B逐步的熟悉、更深入地了解他?
以他平日里更倾向于观察的态度,不主动倾吐观点的习惯,B根本无法从他冷淡的面容与克制的动作中看出情绪一二。
所以,【艾尔海森】在提供一个拉近距离的途径?
正如猫打碎了花瓶后会主动凑近、自知理亏地贴靠在旁,【艾尔海森】同样如此?
他有意无意地展露自己的阴影,而非全然的光辉形象……而B,一无所觉又坦然地接纳了,仅仅是当做“这是艾尔海森做出的事情,原来他会这样做”来接受。
·
模糊不清的交谈声戛然而止。
阳台门被推开,简单披上外套就出门通讯的艾尔海森携带沁凉的晚风靠近。
我撑着脸,目光移向他,见艾尔海森脱下外套放置一旁,自然又熟悉地贴靠着坐在身边。平光镜还未戴上,他青绿的眼眸在白炽灯光下如水般透亮。
他略一低头,纤长的睫毛便覆盖了这层光晕,于眼周投落晦涩的阴影。
我突然想起他当初和我无意间、聊起大学生活的那次对话。
他难得地提及黑历史,包括那次舆论风波。
同样的轻描淡写,同样的点到为止。而那时候的我是怎么回答的?
似乎是……光顾着惊叹了:
“你还蛮厉害的哎,连对手抄袭的诗歌出处也知道?不是说那部分的诗早就失传了吗?”
艾尔海森沉默了一瞬,垂眸扫视我,不动声色地打量后,才开口:“把这些写进文章里。我不需要你的感叹,而是来提供解决方案的。”
……
谁能想到这是在展露阴影啊?
·
其实一直在想要不要写出这部分阴影,但是有光有影才算是完整的一个人。
想要形象饱满,这就不可或缺。我曾经认为读者想看艾尔海森的故事,应当会更想看他解决事情的提前预判,他的冷静与果决。
所以我一直没怎么提到他晦涩的那一部分,但到了总结篇,果然还是想要写清楚。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63章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