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溯流光 > 第52章 第 52 章

溯流光 第52章 第 52 章

作者:四五爻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8 16:43:55 来源:文学城

澄心堂投玉,如同将一颗巨石投入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的深潭。楚玲珑回到客栈,一连数日,扬州城内风平浪静,荣王行馆那边再无消息传来,仿佛那夜的惊心动魄只是一场幻梦。

她并不急躁。庙堂之高,决策需时,尤其是这等牵扯皇室颜面、江湖稳定乃至前朝秘辛的复杂事由,绝非旦夕可决。她依旧每日外出,流连于茶坊酒肆,看似赏玩风物,实则密切关注着任何可能与皇室、江湖相关的风吹草动。

这日,她正在城南一家临河的茶馆二楼凭窗而坐,耳中忽然捕捉到邻桌几名商贩模样的汉子压低的议论。

“……听说了吗?北边来的消息,青州那边出了件奇事!”一个留着络腮胡的汉子神神秘秘地说道。

“奇事?这年头还能有什么奇事比得上……”另一人接口,话未说尽,但众人都明白他指的是长公主那桩公案。

“嘿,这回还真不一样!”络腮胡汉子呷了口茶,声音更低了,“说是青州府境内,靠近芒山的那片地界,前些日子地龙翻身(地震),不大,却震出了一处前朝的古墓!”

“前朝古墓?这有何奇?”旁人兴趣缺缺。

“奇就奇在,那古墓规制不高,像是個落魄宗室的,但里面出土了几件陪葬的玉器,还有一方残碑!”络腮胡汉子吊足了胃口,才继续道,“那碑文模糊,但隐约能辨出,似乎提到了当年那位……懿德太子!还有他那枚据说能‘明心见性、辨忠奸’的什么……赤螭玉玦!”

“赤螭玦?”旁边几人显然也听过这传说,顿时来了精神,“真的假的?那玩意儿不是早就毁了吗?”

“谁知道呢?反正消息是这么传的。还说那碑文暗示,当年太子蒙冤,与此玦未能上达天听有关……啧啧,这要是真的,可是捅破天的大案啊!”络腮胡汉子啧啧称奇。

“这消息怎么传得这么快?都到扬州了?”有人疑惑。

“这就不清楚了,反正漕帮的兄弟从北边运货回来,都这么说。如今北地几个州府,这传闻可是沸沸扬扬,连说书先生都开始编上段子了!”

几人又议论了一阵,话题便转向了其他。

楚玲珑端着茶杯的手稳如磐石,心中却已掀起波澜。

青州?芒山?前朝古墓?碑文?

这时间点,这内容,未免太过巧合!

她几乎可以肯定,这绝非偶然的天灾或考古发现。这分明是有人,在澄心堂会面之后,刻意散布的消息!目的就是将“赤螭玦”与前朝太子冤案关联的舆论,从高层的小范围知情,迅速扩散到民间,造成一种“众口铄金”的态势!

是谁的手笔?老荣王?他想借此向皇帝施压,表明此事已捂不住?还是那位神秘的栗袍大宦,乃至他背后的皇帝本人,在试探民间反应,或者……是在为后续可能的“翻案”或“宽恕”营造舆论氛围?

无论是哪一种,都说明她投下的石子,确实激起了涟漪,而且这涟漪正以超乎她预料的速度和方式扩散开来。

她放下茶钱,起身离开茶馆。走在熙攘的街道上,她能感觉到空气中似乎弥漫着一种无形的躁动。关于“前朝太子”、“赤螭玦”、“冤案”的只言片语,开始从不同角落飘入耳中。消息如同瘟疫,在漕帮、商队、茶馆酒肆间飞速传递。

这还不够。楚玲珑心想。民间舆论固然重要,但最终拍板的,仍是深宫里的皇帝。而能影响皇帝决策的,除了舆论,还有实实在在的“势”。

她需要将这股风,吹向江湖。

当夜,楚玲珑并未返回客栈,而是凭着记忆和之前打探到的信息,找到了扬州漕帮的一处暗舵。那是一家看似普通的货栈,但门口悬挂的灯笼样式,以及隐约可闻的内息吞吐声,都表明了它的不寻常。

她没有硬闯,只是将一封没有署名的短信,用一枚普通的铜钱压着,射入了货栈半开的窗户内。信上只有寥寥数语:

“赤螭现世,旧案重提。风波将起,江湖何往?望传讯盟主,早做绸缪。知名不具。”

漕帮势力遍布南北水道,消息灵通不下于朝廷驿马,且与武林盟主萧千山素有往来。这封信,必会以最快速度送到萧千山手中。

做完这一切,楚玲珑如同一个幽灵,悄然消失在扬州城的夜色里。她知道,自己不能再留在扬州了。澄心堂露面,青州传闻起,她已成了一些人眼中的焦点。无论是荣王、那栗袍大宦,还是其他势力,都可能随时找上她。

她需要再次隐匿起来,静观其变。

就在楚玲珑离开扬州的第二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冲突,将本就暗流涌动的局势,骤然推向了**。

地点在距离扬州不远的淮安府。一队押送漕粮的官兵,与当地一个依附于漕帮的小帮派“金钩帮”发生了摩擦。起因不过是几句口角,但不知为何,双方火气极大,竟动起来手来。混乱中,一名官兵小头目失手打死了一名金钩帮的帮众。

若在平时,这或许只是地方上的一桩治安案件。但在此刻,关于“前朝太子冤案”、“朝廷打压江湖”的传闻正甚嚣尘上,金钩帮群情激奋,认为这是朝廷故意挑衅,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当即扣下了那队官兵,并飞鸽传书向漕帮总舵求援。

漕帮高层本就因近来朝廷对水路控制加紧而心怀不满,又刚收到楚玲珑那封语焉不详却暗示风波将至的密信,接到求援后,认为这是朝廷试探江湖底线的信号,绝不能退让。于是,大批漕帮高手迅速赶往淮安。

另一边,淮安府衙见事态扩大,一面紧急上报,一面调集附近卫所官兵前往弹压。

双方在淮安城外运河码头对峙,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漕帮指责官兵滥杀无辜,朝廷欺压江湖;官府则斥责漕帮聚众作乱,对抗王法。

消息像插了翅膀一样飞向四面八方。

原本还在为“赤螭玦”传闻而议论纷纷的各方势力,瞬间被这突如其来的现实冲突吸引了全部注意力。所有目光都投向了淮安。

江湖各大门派反应不一。有激进的派系摩拳擦掌,认为这是江湖向朝廷展示力量、争取权益的机会;也有保守的门派忧心忡忡,生怕事态失控,引来朝廷大军镇压;更多人则在观望,看武林盟主萧千山如何应对。

朝廷内部,同样争论不休。强硬派主张立即调兵,以雷霆手段镇压漕帮,震慑江湖;稳健派则认为此时不宜将事态进一步扩大,应以调解为主,避免落入某些人(可能指江湖中激进势力,也可能指幕后推手)的圈套。

这场突如其来的冲突,就像一根导火索,点燃了积压已久的火药桶。而“赤螭玦”的传闻,则成了弥漫在空气中的助燃剂。

就在淮安局势最紧张、双方即将爆发大规模流血冲突的前夜,一骑快马冲破夜色,驰入淮安城。马上之人,手持武林盟主令旗,高声宣布:

“盟主有令!江湖同道,即刻罢手,不得与官府冲突!盟主已亲自北上,面圣陈情!”

几乎是同一时间,一道加盖了皇帝玉玺、由八百里加急送出的明发谕旨,也抵达了淮安府衙。

谕旨内容出乎所有人意料:严厉申饬了肇事官兵,将其革职查办;对死者家属予以抚恤;要求淮安官府与漕帮就地谈判,妥善解决争端,不得再生事端。更令人惊讶的是,谕旨最后还特意强调,“朝廷与江湖,皆为朕之子民,当以和为贵”。

这道谕旨,语气之缓和,处置之“偏袒”(相对江湖而言),在近十几年来是前所未有的!

淮安城外的紧张对峙,就在这双方最高层的干预下,骤然降温。虽然谈判细节仍在扯皮,但大规模流血冲突的危机,暂时解除了。

消息传出,朝野江湖,一片哗然。

所有人都意识到,风向……真的变了。

皇帝的态度,出现了微妙的,但却是至关重要的松动。而武林盟主萧千山的“面圣陈情”,更是十几年来破天荒的头一遭!

这背后,那枚突然现世的“赤螭玦”,那场恰到好处的地龙翻身和碑文传闻,那封神秘的预警信,以及淮安那场看似偶然、实则关键的冲突……种种线索,似乎都指向了一个无形的推手。

很多人开始暗中打听,那个曾在荣王行馆出现、献上“赤螭玦”的神秘女子,究竟是何方神圣?

而此刻的楚玲珑,早已远离了风波中心的扬州和淮安,正泛舟于烟波浩渺的太湖之上。

她听着船家说起淮安事件的最新进展和那道石破天惊的谕旨,脸上并无太多意外之色,只是淡淡一笑,伸手掬起一捧清澈冰凉的湖水。

水波在她掌心荡漾,映着天光云影,也映着她清澈而深邃的眼眸。

棋子已落,局已搅动。接下来,就该是棋手们,亲自下场对弈的时候了。

她很好奇,那位高高在上的皇帝陛下,和那位肩负江湖命运的萧盟主,当他们终于面对面时,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而她和阿凝、萧琰所期盼的那个“了断”,是否真的能在这一片混沌与变局中,孕育而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