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食骨記 > 第24章 甘州驿站-丝路葡萄酿-驿友约定

食骨記 第24章 甘州驿站-丝路葡萄酿-驿友约定

作者:夜拾嫣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6 21:20:13 来源:文学城

甘州驿酿:葡萄酿里的丝路约定

元代的丝绸之路,远比江南的水乡多了几分苍茫与壮阔。甘州作为丝路中段的重要驿站,每天都有驼队、驿卒从这里经过,驼铃的叮当声、马蹄的踏击声,混着西域的胡商叫卖、中原的驿卒吆喝,在黄沙漫天的街道上交织成独特的声响。驿站旁的 “阿福酒肆”,是往来旅人最爱落脚的地方 —— 酒肆的木门上挂着一块褪色的蓝布幌子,上面用汉隶写着 “阿福酒肆”,旁边还缀着几个歪歪扭扭的波斯文字,是酒肆主人张阿福的挚友伊斯坎德尔亲手绣的。

张阿福是甘州驿站的老驿卒,年过五十,皮肤被风沙吹得黝黑,手上布满了老茧,那是常年握马鞭、捆驿信留下的痕迹。除了送信,他最大的爱好就是酿葡萄酿 —— 用伊斯坎德尔从波斯带来的葡萄种子种出的葡萄,混合中原的米酒工艺,在陶坛里密封发酵三个月,开坛时酒香能飘出半条街。每天清晨,张阿福都会先去酒肆后院的葡萄架下转一圈,看看葡萄藤的长势,然后再回到店里擦拭酒坛;傍晚打烊后,他又会拿出一个空酒杯,倒上半杯葡萄酿,放在靠窗的位置,说 “伊斯坎德尔要是回来了,就能第一时间喝到,要是他的魂魄能看到,也能闻到酒香,知道我在等他兑现约定”。

陈墨是在离开大都后,沿着丝绸之路往西域走的。他听说甘州驿站的葡萄酿是丝路一绝,更想看看这条连接东西方的古道上,藏着怎样的故事,便特意绕到甘州。这天午后,黄沙漫天,陈墨背着行囊走进 “阿福酒肆”,刚一进门,就被浓郁的酒香吸引了 —— 那香气里既有西域葡萄的甜润,又有中原米酒的醇厚,混着淡淡的木质香,让人一闻就觉得温暖。

“客官,来碗葡萄酿?” 张阿福笑着迎上来,手里拿着一块干净的布,正擦着一个陶坛。他的笑容很亲切,眼角的皱纹里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落寞,像甘州上空偶尔飘过的云,轻轻的,却散不去。

“老伯,来一碗,再要块驼骨饼。” 陈墨笑着点头,目光落在了桌角的一把银汤勺上 —— 这勺子和他在泉州港、杭州、大都见过的银汤勺一模一样,只是勺身上刻着一串波斯文字,虽然有些磨损,却依旧能看出字迹的工整。

张阿福点点头,转身去后厨端葡萄酿。不一会儿,他端着一碗晶莹的葡萄酿走出来,酒液呈淡红色,像西域的晚霞,碗边还放着一块金黄的驼骨饼,饼上撒着少许芝麻,香气扑鼻。陈墨接过碗,拿起那把银汤勺,刚要舀起酒,突然发现勺身泛出淡淡的红色光晕,像把夕阳的余晖都揉进了银器里。

陈墨心里一动 —— 这光晕,和他之前在各地看到的一模一样!他凑近些仔细看,光晕里竟映出个男子的身影:男子穿着西域驿卒的服饰,头戴白色头巾,腰间系着皮质的驿信袋,手里拿着一串葡萄,正笑着递给对面的人,眉眼间满是爽朗,仿佛能听到他的笑声。“老伯,您看这勺子……” 陈墨指着银汤勺,声音有些惊讶。

张阿福顺着他的手指看去,银汤勺上的光晕却瞬间散了,只留下冰冷的银器反光。他握着勺子的手微微一颤,眼眶突然红了,过了好一会儿才轻声说:“许是风沙太大,晃了眼。” 可陈墨分明看见,他的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声音里也带着不易察觉的哽咽。

陈墨没再多问,只是默默喝着葡萄酿。酒的味道确实好,甜润中带着一丝微酸,醇厚却不腻口,一口下去,暖意从胃里散开,连带着被风沙吹得发紧的喉咙都舒服了许多。可他总觉得,那酒香里藏着一丝未竟的约定,像丝绸之路上未走完的旅程,悬在心头,让人不安。

吃完驼骨饼,陈墨没有立刻走,而是和张阿福聊了起来,说起自己在泉州港遇到的赛义德、杭州的柳娘、大都的李老栓,说起葡萄糕、桂花糖粥、荞麦饼里藏着的故事。张阿福听着,手里的擦坛布动作慢了下来,过了好久才开口:“你说的那些念想,我懂。那勺子里的身影,是我的挚友伊斯坎德尔,一个从波斯来的驿卒。”

伊斯坎德尔是三年前来到甘州驿站的。那时他刚从波斯出发,要把一封重要的驿信送到大都,路过甘州时,因为风沙太大,骆驼受了惊,驿信袋掉在地上,是张阿福帮他捡了起来,还邀请他到酒肆里喝了碗葡萄酿。两人一见如故,聊起丝路的风景、各自的家乡,越聊越投机。伊斯坎德尔说,波斯的葡萄架能长到两人高,秋天的时候,葡萄挂满枝头,像一串串紫色的宝石;张阿福说,中原的米酒酿出来带着米香,冬天喝着暖身,还能驱寒。

第二年春天,伊斯坎德尔要送一封紧急驿信去西域,路途艰险,张阿福心里放心不下。出发前一晚,两人在酒肆里坐了很久,张阿福从里屋拿出一块红色的绸缎,伊斯坎德尔则取出一小截波斯产的羊毛线 —— 那是他从家乡带来的,颜色鲜亮,不易褪色。“咱们一起做个平安符吧,你带着它去西域,我留一个在身边,就像咱们互相陪着一样。” 张阿福笑着说。

两人坐在油灯下,一针一线地缝制平安符。张阿福擅长中原的刺绣,在绸缎上绣了一朵小小的葡萄花,说 “葡萄是你带来的,看到它,就像看到你一样”;伊斯坎德尔则用波斯的编结手法,在平安符边缘编了一串小小的驼铃结,说 “驼铃是丝路的声音,听到它,就像我在跟你说话”。缝好后,两人各拿一个,伊斯坎德尔把平安符放进驿信袋最里面,说 “阿福,等我回来,咱们还在这酒肆里喝葡萄酿,我给你讲西域的故事”;张阿福则把平安符挂在酒坛上,说 “我等你,回来咱们一醉方休”。

从那以后,伊斯坎德尔每次经过甘州,都会来 “阿福酒肆” 喝一碗葡萄酿,还会给张阿福带些波斯的特产 —— 有时是一把葡萄干,有时是一块波斯地毯,有时是一包葡萄种子。张阿福则会给伊斯坎德尔准备他最爱吃的驼骨饼,还会跟他讲驿站里发生的趣事。两人约定,等伊斯坎德尔送完最后一次驿信,就一起在酒肆后院的葡萄架下喝葡萄酿、吃驼骨饼,张阿福还要跟着伊斯坎德尔去波斯看看,看看那里的葡萄架到底有多高。

“我儿子小远,去年画了幅画像,让伊斯坎德尔帮忙带给在大都做工的媳妇,说让她看看孩子长壮了没。” 张阿福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张叠得整齐的纸,打开来,是一幅孩童的画像,画里的孩子虎头虎脑,正笑着举着一串葡萄,“伊斯坎德尔走之前,还特意跟我说,一定要把画像安全送到,回来就和我喝最烈的葡萄酿。可他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

三年前的冬天,伊斯坎德尔从大都送完驿信,往甘州回赶。路过黑沙岭时,突然遭遇了特大沙暴。沙暴来得又快又猛,瞬间就淹没了道路,伊斯坎德尔的骆驼受惊跑散了,他自己也被风沙吹得站不稳。同行的驿卒后来回忆说,当时伊斯坎德尔怀里紧紧抱着驿信袋,里面装着小远的画像,还有那个张阿福和他一起做的平安符,他一边往风沙小的地方跑,一边喊着 “阿福还在等我”,可最后还是被流沙掩埋了。等沙暴过去,同行的驿卒在流沙里找了好久,只找到了他的驿信袋、半串葡萄,还有那个染了沙尘的平安符,人却再也找不到了。

从那以后,张阿福就像变了个人。他依旧每天酿葡萄酿,却再也没开怀笑过;他依旧每天擦拭酒坛,却总会在擦到挂着平安符的那只时,停下来摩挲着符上的葡萄花,久久不语;他在酒肆后院种上了伊斯坎德尔带来的葡萄种子,盼着葡萄藤能早日结果,盼着伊斯坎德尔能回来看看。

“我每天都酿一碗葡萄酿放在窗边,想着伊斯坎德尔要是回来了,就能第一时间喝到;我每天都去后院看看葡萄藤,摸一摸这个平安符,想着他要是能看到,也能知道我没忘咱们的约定,没忘咱们一起做的平安符。” 张阿福说着,从酒坛上取下那个红色的平安符,符上的葡萄花已经有些褪色,却依旧能看出针脚的细密,“这是咱们一起做的平安符,他走后,我就一直挂在酒坛上,像他还在我身边一样。”

陈墨看着那个平安符,指尖轻轻拂过上面的葡萄花和驼铃结,能感受到布料里残留的温度,仿佛还能看到张阿福和伊斯坎德尔在油灯下缝制平安符的样子 —— 两人低着头,偶尔对视一笑,油灯的光映在他们脸上,温暖而明亮。他心里酸酸的,突然明白,张阿福和伊斯坎德尔的友情,早已超越了地域和语言的隔阂,藏在平安符的针脚里,藏在葡萄酿的酒香里,藏在每一个彼此牵挂的日子里。

“老伯,” 陈墨犹豫了半天,还是开口了,“我在泉州港、杭州、大都时,曾见过魂魄缠在珍视的物件上显形。伊斯坎德尔大哥最珍视的,不就是您、这葡萄酿、这平安符和约定吗?说不定他的魂魄,就缠在这银汤勺、葡萄酿和平安符里,等着有人帮他完成心愿。”

张阿福身子一震,手里的平安符差点掉在地上,他赶紧握紧,声音带着颤抖:“真的吗?伊斯坎德尔他…… 真的还在?”

陈墨点点头,拿起那把银汤勺:“老伯,您把勺子借我,我试着找找伊斯坎德尔大哥的念想。”

张阿福赶紧把勺子递给陈墨,眼里满是期待,像是抓住了最后一根稻草。陈墨握着银汤勺,跟着张阿福往酒肆后院走。后院里种着几株葡萄藤,藤上还没有结果,只有几片嫩绿的叶子在风沙中轻轻摇晃。走到一个旧驼鞍旁时,银汤勺突然泛出红色光晕,这次光晕里映出的,是驼鞍下的一个布包,布包里似乎装着什么东西 —— 是一包葡萄种子!

“是伊斯坎德尔大哥的葡萄种子!” 陈墨激动地叫出声。他赶紧蹲下身,在驼鞍下摸索,果然摸到了一个布包。打开布包,里面是一包饱满的葡萄种子,种子袋上用波斯文和汉文写着一行字,字迹爽朗有力:“给阿福,种出波斯的葡萄,等我回来一起喝酿”。

陈墨握着种子袋,心里一阵发酸。他能想象到,伊斯坎德尔在送驿信的路上,一边护着种子袋和平安符,一边想着回来和张阿福一起种葡萄、喝葡萄酿的场景。这份友情,藏在小小的种子里,藏在温暖的平安符里,藏在醇厚的葡萄酿里,比丝绸之路上的任何珍宝都来得珍贵。

他赶紧拿着种子袋回到前院。张阿福正站在门口张望,看到陈墨手里的种子袋,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赶紧跑过来:“这是…… 这是伊斯坎德尔的种子袋!” 他接过种子袋,手指轻轻拂过上面的字迹,又摸了摸手里的平安符,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落下来,滴在种子袋和平安符上,晕开一小片湿痕。“伊斯坎德尔…… 我的兄弟…… 你还想着给我带种子,想着咱们的平安符……”

陈墨看着张阿福伤心的样子,心里也不好受。他想了想,对张阿福说:“老伯,伊斯坎德尔大哥肯定希望您能把这些葡萄种子种好,让它们长出满架的葡萄,也希望您能好好的,戴着咱们的平安符,等着葡萄熟了,和他一起喝葡萄酿。我虽然不懂酿酒,但可以帮您松土、浇水、搭葡萄架,您看行吗?”

张阿福抬起头,眼里满是感激:“谢谢你,孩子,要是能完成伊斯坎德尔的心愿,我这辈子都感激你。”

接下来的日子,陈墨就留在了甘州,帮张阿福种植葡萄种子。每天清晨,张阿福依旧会先酿一碗葡萄酿放在窗边,把平安符系在手腕上,然后和陈墨一起去后院松土、播种;傍晚,他们会一起搭葡萄架,张阿福拿着锤子钉木桩,时不时摸一摸手腕上的平安符,像是在和伊斯坎德尔说话;陈墨则帮忙拉绳子、绑藤蔓,偶尔会给张阿福讲些江南的故事,让他能开心些。每次种下一粒种子,张阿福都会对着种子轻声说:“伊斯坎德尔,咱们的葡萄种子种下去了,平安符我带着呢,等它们发芽、结果,咱们就一起喝葡萄酿,好不好?”

陈墨看着张阿福播种的样子,心里满是敬佩。他想起伊斯坎德尔生前和张阿福一起喝葡萄酿、做平安符的样子,想必也是这样爽朗、这样开心。有时候,他会忍不住问张阿福:“老伯,伊斯坎德尔大哥带着平安符去西域的时候,是不是也会像您这样,经常摸一摸它?他给您带葡萄种子的时候,是不是也会说起平安符在旅途中帮他挡过险?”

张阿福点点头,脸上露出温柔的笑:“伊斯坎德尔从西域回来的时候,跟我说过,有一次他在沙漠里迷了路,靠着平安符上的驼铃结反光,才被商队发现;他给我带葡萄种子的时候,还特意说‘这种子要和平安符一起守护着,等长出葡萄,就像咱们的友情一样,越长越旺’。他还说,等咱们的葡萄架长起来了,要在架下挂个秋千,让小远能在上面玩,再把咱们的平安符挂在秋千上,说‘这样咱们就能一直陪着小远,看着他长大’。”

陈墨听着,心里暗暗记下。他想着,等葡萄种子发芽、葡萄架搭好,一定要帮伊斯坎德尔完成这个心愿,在葡萄架下挂个秋千,把平安符挂在秋千上,让小远能在上面开开心心地玩,也让张阿福能感受到伊斯坎德尔的陪伴。

日子一天天过去,葡萄种子渐渐发了芽,嫩绿的芽尖从土里钻出来,像一个个小小的希望,在风沙中顽强地生长着。张阿福和陈墨每天都会去后院看看,给芽苗浇水、施肥,看着它们一点点长高。有时候,往来的驿卒、旅人会来酒肆喝酒,看到后院的葡萄芽和张阿福手腕上的平安符,都会问张阿福:“阿福,这是新种的葡萄?这平安符真好看。” 张阿福就会笑着说:“是我兄弟从波斯带来的种子,这是咱们一起做的平安符,等葡萄结果了,就请大家喝葡萄酿,让大家也沾沾咱们的友情和福气。”

终于,在一个春日的早晨,第一株葡萄藤上长出了小小的花苞。张阿福拿着水壶,站在葡萄架下,手腕上的平安符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红光,他看着那些花苞,眼里满是欣慰。“伊斯坎德尔,你看到了吗?咱们的葡萄发芽、长花苞了,平安符我一直带着呢,再过不久,就能结果了。” 他轻声说,声音里满是温柔,“等葡萄熟了,我就酿最烈的葡萄酿,放在窗边,把平安符挂在葡萄架上,等你来喝。”

就在这时,陈墨手里的银汤勺突然泛出红色光晕,这次光晕里的男子身影格外清晰 —— 伊斯坎德尔穿着西域驿卒的服饰,手里拿着那个染了沙尘的平安符,另一只手拿着一串饱满的葡萄,对着张阿福深深鞠了一躬,脸上露出了爽朗的笑,然后身影渐渐淡去,消失在光晕里。银汤勺的光晕也随之散去,只留下一阵浓郁的葡萄酿香气,那香气里,没了之前的遗憾,只剩满满的温情和丝路的壮阔,像甘州上空的阳光,温暖而明亮。

“伊斯坎德尔…… 我的兄弟…… 你走了……” 张阿福看着光晕消失的方向,又摸了摸手腕上的平安符,眼泪又落了下来,可这次的眼泪里,没有了悲伤,只有释然和欣慰。他知道,伊斯坎德尔看到葡萄种子发芽了,看到平安符还好好的,看到自己好好的,终于可以安心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