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食骨記 > 第23章 大都丽正门外-工匠荞麦饼-营造初心

食骨記 第23章 大都丽正门外-工匠荞麦饼-营造初心

作者:夜拾嫣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6 21:20:13 来源:文学城

丽正门饼:荞麦饼里的匠心传承(完整版)

元代的大都,远比泉州港和杭州城多了几分雄浑气象。丽正门外的大街上车马络绎不绝,驼队载着西域的香料与丝绸从城门下经过,车轮碾过青石板路,留下一串清脆的声响。街边的店铺鳞次栉比,其中一家不起眼的饼铺格外特别 —— 铺子没有花哨的招牌,只在门前挂着一块木牌,上面用炭笔写着 “李记荞麦饼”,字迹苍劲,却透着几分岁月的磨损。铺子的主人李老栓,是个年过六旬的老工匠,满脸的皱纹里藏着风霜,手上布满了老茧,那是几十年与木料、刨子打交道留下的印记。

每天清晨,李老栓都会准时支起鏊子,开始烙荞麦饼。他用的荞麦粉是从北方乡下收来的,颗粒饱满,磨出的粉带着淡淡的麦香。和面时,他总会加少许温水,顺时针搅动,力道均匀,直到面团变得光滑筋道;醒面的间隙,他会把芝麻炒得微黄,撒在面团里,再擀成薄薄的圆饼,放在鏊子上慢慢烙。饼香飘出铺子时,早起的工匠、赶路的商人都会被吸引过来,围在铺子前等着买饼:“李老栓,今天的饼烙得咋样?给我来两个!”

李老栓总是笑着应着,手里的动作却不停,鏊子上的荞麦饼渐渐鼓起,边缘泛起金黄,芝麻的香气混着荞麦的咸香,在空气里弥漫开来。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那香气里藏着一丝未竟的壮阔,像丽正门外正在修建的宫城角楼,宏伟却还未完工,让人心里总悬着一块。

陈墨是在离开杭州后,特意来大都的。他听说大都的营造技艺冠绝天下,尤其是正在修建的宫城角楼,采用了 “十字脊” 的精巧结构,木料拼接之处严丝合缝,便想着来亲眼看看,顺便为《味魂录》寻找新的故事。这天上午,他背着行囊走到丽正门外,刚拐过街角,就被荞麦饼的香气吸引了,顺着香气走到铺子前,正好看到李老栓在烙饼。

“老伯,来两个荞麦饼。” 陈墨笑着开口,目光落在了铺子角落的一张小桌上,桌上摆着几个粗瓷碗,旁边还放着一把银汤勺 —— 这勺子和他在泉州港、杭州见过的银汤勺一模一样,只是勺身上没有缠枝纹,也没有桂花纹,只有一道浅浅的刻痕,像是被什么硬物划出来的。

李老栓抬头看了陈墨一眼,点点头,从鏊子上取下两个刚烙好的荞麦饼,用油纸包好递给他:“刚烙好的,趁热吃,抗饿。” 陈墨接过饼,咬了一口,饼皮酥脆,内里柔软,荞麦的咸香混着芝麻的醇厚,在嘴里散开,果然如李老栓所说,格外抗饿。他拿起桌上的银汤勺,想舀点水喝,刚握住勺子,就发现勺身泛出淡淡的棕色光晕,像把阳光里的尘埃都揉进了银器里。

陈墨心里一动 —— 这光晕,和他在阿妹糕铺、柳氏绣坊看到的一模一样!他凑近些仔细看,光晕里竟映出个青年的身影:青年穿着青色的工匠服,腰间系着工具袋,手里握着一把曲尺,正低头在木料上测量,眉头微微皱着,眼神专注又认真,仿佛在琢磨什么精巧的结构。“老伯,您看这勺子……” 陈墨指着银汤勺,声音有些惊讶。

李老栓顺着他的手指看去,银汤勺上的光晕却瞬间散了,只留下冰冷的银器反光。他握着勺子的手微微一颤,眼眶突然红了,过了好一会儿才轻声说:“许是光线太亮,晃了眼。” 可陈墨分明看见,他的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声音里也带着不易察觉的哽咽。

陈墨没再多问,只是默默吃着荞麦饼。饼的味道确实好,可他总觉得,那咸香里藏着一丝遗憾,像宫城角楼未完工的飞檐,悬在半空,让人心里不安。吃完饼,他没有立刻走,而是和李老栓聊了起来,说起自己在泉州港遇到的赛义德、杭州的柳娘,说起葡萄糕和桂花糖粥里藏着的故事。

李老栓听着,手里的烙饼动作慢了下来,过了好久才开口:“你说的那些念想,我懂。那勺子里的身影,是我儿子李春。”

李春是李老栓唯一的儿子,从小就跟着他学木匠活。李春手巧,悟性又高,十几岁就能独立打造桌椅,二十岁时更是被选进了大都营造司,参与宫城的修建。营造司的工匠都是百里挑一的好手,李春在里面格外刻苦,每天天不亮就去工地,天黑了才回来,手里总握着一把曲尺,走到哪儿都在琢磨木料的尺寸、结构的拼接。李老栓常说:“春儿这孩子,是块做工匠的料,将来肯定能造出传世的建筑。”

两年前,宫城角楼开始修建,李春主动申请负责角楼的木料校正。角楼的结构复杂,光是屋顶的 “十字脊” 就需要数百根木料精准拼接,差一分一毫都不行。李春每天都守在工地上,拿着曲尺反复测量,有时候为了校正一根木料的角度,能在脚手架上站一整天。李老栓心疼他,每天都会烙些荞麦饼让他带去工地,说 “荞麦抗饿,能多干会儿活”。李春每次都笑着接过,说 “爹,等角楼完工了,我带您来看看,咱们父子俩在这儿吃荞麦饼,好好聊聊”。

可谁也没想到,就在角楼即将封顶的前一天,李春为了校正最高处一根横梁的尺寸,爬上了三丈高的脚手架。那天风很大,吹得脚手架微微摇晃,李春一手抓着横梁,一手拿着曲尺测量,突然脚下一滑,从脚手架上摔了下来。工友们赶紧把他送到医馆,可他头部受了重伤,再也没醒过来。人们在他的手里,发现了那把紧紧攥着的曲尺,曲尺上还刻着角楼横梁的尺寸,墨迹都没干。

从那以后,李老栓就像变了个人。他不再做木匠活,而是开了这家荞麦饼铺,每天烙饼时,都会多烙一个,放在铺子靠窗的位置,说 “春儿要是回来了,就能第一时间吃到,要是他的魂魄能看到,也能知道爹在等他,等他一起看角楼完工”。

“我每天都去角楼工地附近转一圈,看看工程进度,心里想着,春儿还在那儿等着我,等着和我一起吃荞麦饼。” 李老栓说着,指了指靠窗的那个空盘子,盘子里还留着一点芝麻的碎屑,“那是今天给春儿留的饼,我总觉得,他还在我身边,没走。”

陈墨看着那个空盘子,心里酸酸的。他想起在泉州港,林阿妹每天给赛义德留葡萄糕;在杭州,柳娘给阿桃留桂花糖粥。原来,不管是爱情、师徒情,还是父子情,那份牵挂都是一样的深沉,一样的难舍。他突然觉得,自己该做点什么,帮李春了却心愿,也帮李老栓走出这无尽的思念。

“老伯,” 陈墨犹豫了半天,还是开口了,“我在泉州港和杭州时,曾见过魂魄缠在珍视的物件上显形。李春大哥最珍视的,不就是您和这角楼、这曲尺吗?说不定他的魂魄,就缠在这银汤勺和荞麦饼里,等着有人帮他完成心愿。”

李老栓身子一震,手里的擀面杖 “啪” 地掉在地上,他赶紧捡起来,声音带着颤抖:“真的吗?春儿他…… 真的还在?”

陈墨点点头,拿起那把银汤勺:“老伯,您把勺子借我,我试着找找李春大哥的念想。”

李老栓赶紧把勺子递给陈墨,眼里满是期待,像是抓住了最后一根稻草。陈墨握着银汤勺,顺着丽正门的大街往宫城角楼工地走。工地上一片繁忙,工匠们有的在搬运木料,有的在搭建脚手架,锯子、刨子的声音此起彼伏。走到角楼的脚手架旁时,银汤勺突然泛出棕色光晕,这次光晕里映出的,是脚手架下的一堆木料,木料缝隙里,似乎藏着什么东西 —— 是一把曲尺!

“是李春大哥的曲尺!” 陈墨激动地叫出声。他赶紧蹲下身,在木料缝隙里摸索,果然摸到了一把黄铜曲尺。曲尺的手柄处被磨得光滑,显然是经常使用;尺身上刻着密密麻麻的尺寸,最下面还刻着一行小字,字迹稚嫩却有力:“爹,等完工了一起吃饼”。

陈墨握着曲尺,心里一阵发酸。他能想象到,李春在工地上测量时,一边刻下尺寸,一边想着父亲,想着角楼完工后和父亲一起吃荞麦饼的场景。这份父子情,藏在冰冷的曲尺里,藏在咸香的荞麦饼里,比任何言语都来得动人。

他赶紧拿着曲尺回到饼铺。李老栓正站在铺子门口张望,看到陈墨手里的曲尺,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赶紧跑过来:“这是…… 这是春儿的曲尺!” 他接过曲尺,手指轻轻拂过上面的字迹,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落下来,滴在曲尺上,晕开一小片湿痕。“春儿…… 我的春儿…… 你还想着爹,想着和爹一起吃饼……”

陈墨看着李老栓伤心的样子,心里也不好受。他想了想,对李老栓说:“老伯,李春大哥肯定希望您能亲眼看到角楼完工,也希望您能帮他核对一下角楼的尺寸,看看是不是和他刻的一样。我虽然不懂营造技艺,但可以帮您打下手,给您递工具、扶梯子,您看行吗?”

李老栓抬起头,眼里满是感激:“谢谢你,孩子,要是能完成春儿的心愿,我这辈子都感激你。”

接下来的日子,陈墨就留在了大都,帮李老栓核对角楼的尺寸。每天清晨,李老栓依旧会先烙一锅荞麦饼,多烙的那个依旧放在靠窗的位置;然后,他会带着曲尺和陈墨一起去角楼工地。李老栓的眼睛有些花,看尺寸时需要眯着眼,凑得很近;手也有些抖,拿着曲尺测量时,需要陈墨在一旁扶着他的胳膊。可他从没想过放弃,每次测量完一根木料,都会对着空气轻声说:“春儿,尺寸对得上,你做得好,爹为你骄傲。”

陈墨看着李老栓测量的样子,心里满是敬佩。他想起李春生前在工地上忙碌的样子,想必也是这样专注、这样认真。有时候,他会忍不住问李老栓:“老伯,李春大哥学木匠活的时候,是不是也像您这样认真?他刻曲尺的时候,是不是也会想起您?”

李老栓点点头,脸上露出温柔的笑:“春儿学活的时候,最较真,一根木料刨得不平,他能刨一下午,直到满意为止;他第一次做曲尺时,还在上面刻了我的名字,说‘这是我爹的儿子做的第一把曲尺,要留着当念想’。他还说,等角楼完工了,要把这把曲尺送给我,让我以后做木匠活时用,说‘爹老了,眼神不好,这把曲尺上的尺寸清楚,您用着方便’。”

陈墨听着,心里暗暗记下。他想着,等角楼完工了,一定要帮李春完成这个心愿,让李老栓好好拿着这把曲尺,感受到儿子的孝心。

日子一天天过去,角楼的工程也渐渐接近尾声。李老栓和陈墨每天都在工地上核对尺寸,从底层的立柱到上层的横梁,从屋顶的椽子到飞檐的斗拱,每一个部位都不放过。有时候,工匠们会围过来看,对李老栓的认真赞不绝口:“李老栓,您这手艺,真是没话说!您儿子要是在,肯定也为您骄傲!”

李老栓听着,脸上会露出一丝笑容,眼神里却满是思念。他知道,李春一直都在,在他身边,在这角楼的每一根木料里,在每一把测量的工具里。

终于,在一个秋高气爽的上午,宫城角楼正式完工了。工匠们敲锣打鼓,庆祝这一时刻;丽正门外的百姓也围过来看热闹,对着角楼啧啧称赞。角楼高耸入云,屋顶的 “十字脊” 错落有致,飞檐上的走兽栩栩如生,阳光洒在角楼上,木料的纹理泛着温润的光,美得让人移不开眼。

李老栓拿着曲尺,站在角楼前,陈墨陪在他身边。“春儿,角楼成了,你看到了吗?” 李老栓对着角楼轻声说,声音里满是温柔,“你刻的尺寸都对,这角楼,比咱们父子俩想象的还要壮观。爹没让你失望,你给爹的曲尺,爹还好好收着,以后做木匠活,爹就用它。”

就在这时,陈墨手里的银汤勺突然泛出棕色光晕,这次光晕里的青年身影格外清晰 —— 李春穿着青色的工匠服,手里拿着曲尺,对着李老栓深深鞠了一躬,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然后身影渐渐淡去,消失在光晕里。银汤勺的光晕也随之散去,只留下一阵浓郁的荞麦饼香气,那香气里,没了之前的遗憾,只剩满满的温情和工匠的坚守,像宫城角楼的飞檐,坚定而温暖。

“春儿…… 春儿走了……” 李老栓看着光晕消失的方向,又摸了摸手里的曲尺,眼泪又落了下来,可这次的眼泪里,没有了悲伤,只有释然和欣慰。他知道,李春看到角楼完工了,看到父亲好好的,终于可以安心地走了。

陈墨撰写《味魂录》:笔墨间的匠心回响

那天夜里,陈墨回到李老栓为他安排的小房间,桌上摆着一盏油灯,灯芯跳动着微弱的光,映得他面前的《味魂录》格外清晰。他翻开本子,前面几页写着泉州港的葡萄糕、杭州的桂花糖粥,字迹里满是对爱情、师徒情的敬佩。现在,他要写下大都丽正门的荞麦饼,写下李老栓和李春的父子情,写下那份藏在营造技艺里的匠心传承。

他先从荞麦饼的做法写起,笔尖落在纸上,脑海里却浮现出李老栓烙饼时的样子:他站在鏊子前,手里拿着擀面杖,慢慢擀着面团,动作熟练而沉稳,靠窗的小桌上放着给李春留的荞麦饼,阳光洒在他的脸上,眼神专注而温柔,仿佛在呵护一件稀世珍宝。“荞麦饼,取北方荞麦粉五斤,加温水揉至面团光滑,醒面一个时辰,撒白芝麻半两,擀成圆饼,鏊子文火烙至两面金黄……” 他一边写,一边想起李老栓说的,李春生前最爱带荞麦饼去工地,总说 “荞麦抗饿,能多干会儿活”;想起李春在工地上拿着荞麦饼,一边吃一边琢磨木料尺寸的样子。陈墨的嘴角不自觉地向上扬,心里却有些发酸 —— 李春带荞麦饼去工地,哪里是只为了抗饿,分明是想把父亲的牵挂带在身边,让父亲的爱陪着自己完成每一项工作。

写到 “鏊子文火烙至两面金黄” 时,陈墨的笔顿了顿,眼前突然闪过两幅画面:一幅是李老栓和李春坐在自家的小院里,李春拿着刚做好的曲尺,递给李老栓,两人一起吃着荞麦饼,笑得格外开心;另一幅是李春在角楼工地上,手里拿着荞麦饼,一边吃一边对着曲尺琢磨,眉头微微皱着,眼神却满是坚定。陈墨的眼眶有些发热,他突然明白,这荞麦饼的方子,哪里只是简单的食材配比,分明是李老栓和李春的父子密码,每一个步骤,都藏着他们的牵挂与匠心。他赶紧擦了擦眼睛,继续往下写,字迹却比之前更重了些,像是要把这份温情和坚守,牢牢地刻在纸上。

写完做法,陈墨开始写李老栓和李春的故事。他先写李春跟着李老栓学木匠活的场景,“李春蹲在院子里,手里拿着刨子,认真地刨着一根木料,李老栓站在一旁,手把手地教他,阳光洒在父子俩身上,温暖而明亮”。写到这里,他想起自己小时候,父亲教他记录美食方子的样子,父亲也是这样耐心,这样认真。他突然觉得,李老栓对李春的爱,和父亲对自己的爱,一模一样,都是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 —— 手艺、匠心、牵挂,毫无保留地传给下一代。

写到李春从角楼上摔下来时,陈墨的手忍不住颤抖起来,笔尖在纸上划出一道长长的痕迹。他仿佛能看到当时的场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