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不是冯家害死的?逼得她只能自杀以明志,一尸两命,这不是害死的吗?”
在围观群众的娓娓讲述下,把骨笛杀人案的前情讲述了出来。
在杨金穗的小说里,其实是楚惊鸿致力于通过那些诡异的俺就爱你探查出背后和反派们的关系,这才四处奔波,去往骨笛杀人案所在的小城。
杨金穗之所以这么写,一方面是为了让不同的单元案件衔接紧密,引导读者追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开辟新地图做铺垫,不然每次还得为楚惊鸿四处游荡找理由。
而且,这种先听到恐怖传说再深入探险的设定,也方便营造紧张气氛。
只不过,对于连莲这种只单拎出一个案件来排演的情况,原来的编排就不适合了,因此她巧妙地把设定改成了楚惊鸿落脚小城后,听到骨笛声后,从当地人口中获得消息,这样一改,剧情紧凑,又能让观众立刻得知前情。
剧情仍在缓缓推进,楚惊鸿为探明真相去了冯家,却见冯家朱红色的大门上,挂着八卦镜、长剑、门上还隐隐有朱砂痕迹,地上还有硫磺的味道,可见在这样的冤魂索命之下,冯家也是想了不少办法。
楚惊鸿本想表明身份进去,毕竟作为江湖上名声不错的大侠,他自报身份往往能轻易在任何一个家族成为座上宾。
但他转念一想,他固然能因为自己的身份进入冯家,但冯家为了名声,肯定会尽力隐瞒实情,反而增加探案的难度,于是,楚惊鸿摇身一变,扮做一名道士前去叩门。
扮演楚惊鸿的学生,是连莲特意选的个子最高,身段最好的男孩,换上一身道服更显得仙气飘飘,轻易地吸引了女观众们的视线,杨金穗都能听到,前座连莲的姑姑在问侄女:“这小伙子叫什么?可真讨人喜欢。”
连莲祖母跟着说:“是不错,可以带回家里做客。”
连莲有些羞恼:“哎呀,我排了这么好的戏,你们不认真看,只盯着我的同学了。”
旁边连莲的父亲连尹轻哼:“你最好是只在认真排戏。”
杨金穗忍不住好奇,这是什么话?话里有话。
不过,开头还能轻松聊天,关注一下帅气的男主演,随着剧情进展,很快就没工夫想东想西了,因为在杨金穗的出谋划策下塑造出来的“女鬼”冯夫人的形象终于上场了。
冯夫人穿了身嫁衣,因为杨金穗在小说里的设定,就是她穿着嫁衣自杀的,而嫁衣身上,还有斑斑氧化成暗红色的血迹。这个演员的身形极瘦,嫁衣在身上飘飘荡荡,脸极白,这是扑了厚重的粉的原因,冷冷的偏蓝色打光打在她的脸上,投出深深浅浅的阴影,竟有种非人般的美感。
她是个在镜头下会更漂亮的女生,骨相太好了,杨金穗心想。
随着冯夫人的出现,剧情终于进入了紧张的情节,楚惊鸿一层层抽丝剥茧,去探查冯家背后隐瞒的事情,而冯夫人也步步紧逼,不断在冯家制造着惨案,怪笑声,婴儿哭泣,女人的尖叫、呢喃、哭诉、怒骂......
连莲真的很有天赋,也很喜欢这项工作,她把杨金穗随口提到的声音的运用方式发挥到极致,营造出了又恐怖又凄惨的氛围。
即使是前世看过一些制作精良、特效逼真的恐怖电影的杨金穗都这么觉得,就更别说此时的观众了,说是场试听盛宴也不为过。
不过这就难为了那些错估了剧情而带着小孩子来凑人数的家长了——比如连莲家的长辈们,本来连莲有提醒他们,剧情会比较可怕,不用带着弟弟妹妹们来,但连家祖母大手一挥,能有多恐怖啊,带上带上。
有类似想法的家长还真不少,于是戏院里断断续续传来了小孩的哭声,然后这些家长们只能一边不舍地扭回头看一眼,再看一眼,然后带着小孩子出去,送到自家的仆人或者车夫那里,让他们把孩子送回家。至于没有仆人或者车夫的呢,那只能自己带着孩子回去了,路上还得买点糖果之类的,哄哄孩子。
这场戏一共一个小时左右,不算短,但在场的人都认真看完了,其中还包括一名由许霏学校请来的记者。
这毕竟是学校里比较重要的一项学生社团活动,他们中学提倡进行“全人教育”,致力于培养兼具“德智体美群”五育素养的现代公民,也是以此为招生宣传,吸引那些能出得起比较高昂学费的学生家庭的,因此,对于这种“政绩”,自然会大力宣传,积极配合。
记者应邀而来,其实并没有很大的期待,近些年排演话剧、舞台剧的学生社团不少,尤其是在北平,新式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头,各个都在组织学生活动,但真正有影响力的并不多。
记者本来以为这次也和之前一样,最多是在报纸上发一个小豆腐块的新闻——这还是看在校长的面子上,却不想做得这么好。
好到出乎他的意料。
早知道就把纸笔带来了,他懊恼地想着,原本他们出门采访都会带纸笔的,方便随时随地记录,但因为对这个演出并不看好,他就没带,结果在一个小时的演出中,他只能一边看,一边拼命记住那些值得一些的细节。
作为传媒界人士,他也看过《楚惊鸿探幽录》,也知道前些日子的允许进行二次创作的声明,因此,等主创们在观众们的掌声中谢幕后,他便挤过去问连莲有没有获得作者的允许。
连莲挑眉:“我们这不属于用于商业上的创作,应该不需要获得作者的授权吧?”
“是这样的,我觉得这次的话剧做得很好,所以也想采访一下作者,了解一下他的评价。”
“不好意思,我并不了解作者的身份。”
杨金穗正跟许霏一起挤过来想祝贺一下连莲,就听到了作者这句话,她一下子就想到了一个双赢甚至是多赢的办法,那就是在此时就公开“身是客”这个马甲!
原本,她和编辑商量的是,等出版的时候再公开身份,营销一下出版的小说,并给她的新文增加一些关注度,但如今,她发现也此时也是个好机会。
按她前两天和主编的沟通,对方说第一批的《楚惊鸿探幽录》已经印出,即将开售,目前正在进行宣传预热,她也可以正好借这件事进行一下联动宣传。
而且,既然那个笔名要公开了,让如许霏这种通过小说和她认识的朋友们最后通过报纸知道实情,也显得不够礼貌,那还不如趁他们在的时候先公开一下。
种种思绪只是电光火石间闪过,杨金穗拉了拉许霏的手,低声说,“许霏姐,我就是写了《楚惊鸿探幽录》的身是客,我想现在就接受这名记者的采访,给莲姐的话剧宣传一下,你觉得怎么样?”
“你说什么??”许霏此时脸上的惊讶,比《京报》主编冯知明还要更深,毕竟冯知明只是惊讶于杨金穗的年龄和性别,而,许霏还在惊讶,这是自己认识的人!
许霆的表现就更震惊了,一副完全无法相信的样子,“不可能,这不可能,你怎么会是身是客先生呢?你一点都不睿智,不深沉,不有才华。”
哦,对了,她忘记了,许霏是因为许霆才开始看《楚惊鸿探幽录》的,而且对方还特意做了剪贴本,但即使如此,也不能说她“不睿智,不深沉,不有才华”啊。
“诶,你小子怎么说话呢?”杨金穗忍不住推了这小胖子一把。
许霆一副失魂落魄的表情,都没有回手,全然不似他之前的小心眼,杨金穗觉得稀奇,推了一把,又推了一把,就看他左右摇摆,却不吱一声。
许霏终于回过神来,想起杨金穗说要接受记者的采访,再一看记者已经和连莲说完话,正准备往外走,连忙一手一个拉起两个小学生,冲记者身边跑去。
记者姓李,在《文艺报》工作,但因为刚上班不久,又没有文艺界的人脉,拿不到重点人物的采访和最新的新闻,并不怎么受报社重视,这才被安排来报道一个小小的学校社团活动。
此时一个大新闻迎头砸过来,说他不兴奋是假的,他兴奋得手都抖了,却还在努力保持着语气的镇定,他有几分质疑,怕是一个孩子在这里出风头而说假话哄骗他,但又很难开口表达质疑,因为怕这真的是个、那个作者,凭空得罪了人家,在这样的天人交战下,李记者的脸上透露出一种清澈又愚蠢的茫然表情,就很职场小白了。
连莲正在附近,连家人,以及他们社团的同学们,学校的老师们,都在附近,很难不听到杨金穗投下的这颗石子传来的巨响,连莲迟疑地走过来,站定,回忆起她和杨金穗见面的场景。
严格来说,她对杨金穗并不熟悉,加上这次,也才见过两面,而且都是关于“骨笛杀人案”的排演,这么看来,对方对于这个话剧的表演状态未免太上心了,尤其是第一次见面时,杨金穗对于如何营造气氛可提了不少想法,那时候连莲被新奇的手法吸引,尚还没注意更多,此时再一回想,就意识到,杨金穗当时表现得对剧情太过熟悉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5章 记者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