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许颜晨在晨光中醒来,第一个念头就是交换生的事。她深吸一口气,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出乎她的意料,父母在仔细听她说明了情况后,虽然对女儿要远行一年充满不舍和担忧,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支持。
他们了解女儿在专业上的追求和倔强,也相信她能照顾好自己。得到家里的认可,许颜晨心里一块大石落地,办理手续的步伐更快了。
离别的日子转眼即至。机场大厅里,人流熙攘,广播声此起彼伏,空气里弥漫着离愁别绪。许颜晨办理好托运,站在安检口前,看着面前的姜曦,强忍的泪水还是在眼眶里打转。
“到了那边,记得随时报平安。”姜曦帮她理了理额前有些凌乱的碎发,声音一如既往的温柔,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租房子的地方确认安全吗?地址和电话我都存好了。”
“嗯,都确认好了,离学校很近,治安也不错。”许颜晨用力点头,像个保证听话的孩子。
“好好吃饭,别总凑合。那边冬天冷,我给你带的厚衣服记得穿。”姜曦事无巨细地叮嘱着,仿佛要把未来一年的关心都在这一刻说完。
“知道啦,姐姐,你也是,别总是熬夜备课。”许颜晨吸了吸鼻子,努力想挤出一个笑容,却比哭还难看。
广播再次响起,催促着前往那个国度的旅客登机。许颜晨知道,不能再拖了。
她猛地扑进姜曦怀里,紧紧抱住她,将脸埋在她的肩头,贪婪地呼吸着那熟悉安心的气息,闷声说:“姐姐,我会想你的,每天都想。”
姜曦回抱住她,手臂收得很紧,仿佛想将她揉进骨血里。她低下头,在许颜晨发顶轻轻印下一吻,声音轻得像叹息:“我也是。好好照顾自己,我忙完这阵子,就找机会去看你。”
最终,许颜晨还是一步三回头地走进了安检通道。隔着玻璃,她看到姜曦一直站在原地,朝她挥手,脸上带着鼓励的微笑,直到她的身影彻底消失在拐角。
坐在飞往异国的航班上,看着舷窗外逐渐缩小的城市,许颜晨的眼泪终于无声地滑落。对未知的忐忑,对姜曦汹涌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交织在一起,让她心绪难平。
初到异国的日子,远比想象中艰难。尽管有一定的语言基础,但真正的日常生活、课堂学习、与当地人交流,都充满了挑战。口音、语速、还有那些课本上没教过的俚语,都成了拦路虎。
去超市买东西,她对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标签发懵,结账时收银员语速飞快地问了她一个问题,她没听懂,愣在原地,后面排队的人投来不耐烦的目光,让她瞬间面红耳赤。最后还是靠手势勉强沟通。
上课更是如此。教授讲课节奏很快,涉及大量专业术语,她即使全神贯注,也只能听懂六七成。小组讨论时,她常常插不上话,只能尴尬地坐在一边,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
有一次,她按照地图去找一家据说很不错的二手相机店,结果在复杂的街区里迷了路,手机又快没电。天色渐晚,异国的街头霓虹闪烁,她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无助。最后是一位好心的老太太用缓慢的语速给她指了路,她才终于找到回去的方向。
那段时间,她格外想念姜曦,想念那个无论发生什么都能给她温暖怀抱的人。视频通话成了她最大的慰藉。她们小心翼翼地计算着时差,常常是姜曦那边刚入夜,许颜晨这边已是清晨或午后。
“今天上课怎么样?”姜曦在屏幕那头,背景是她们熟悉的书房。
“还行……就是有点跟不上。”许颜晨尽量让自
己的语气听起来轻松,但眼底的疲惫瞒不过姜曦。
“慢慢来,别给自己太大压力。语言环境需要适应过程。”姜曦总是这样温柔地开导她,“记得按时吃饭,我看你好像又瘦了点。”
“嗯,吃了。姐姐,你那边呢?工作忙吗?”
“还好,期末事情多一些,都在按计划进行。”姜曦从不跟她抱怨工作的繁琐,总是报喜不报忧。
她们互相分享着各自生活的点滴,琐碎,却充满了牵挂。隔着屏幕,她们都能感受到对方努力传递过来的力量和温暖。
她们默契地将重心放在了各自的学习和工作上,仿佛只有这样全力以赴,才对得起这份分离,才对得起彼此的期待和牺牲。
日子在忙碌和思念中悄然流逝。许颜晨的语言能力在磕磕绊绊中慢慢提升,课堂笔记记得越来越满,也开始能鼓起勇气在小组讨论中发表一些简单的看法。
她强迫自己走出舒适区,参加了一些学校组织的国际学生活动,认识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
姜曦在国内,则投入到了紧张的期末工作中。批改堆积如山的论文和试卷,准备期末总结,参加各种会议。但她心里一直记着一件事——她们的纪念日快到了。
一个念头在她心中疯狂滋长——她要去看她。
这个想法一旦产生,就再也无法遏制。她开始秘密筹划。先是利用所有空闲时间,甚至熬夜,提前备好了后面几周的课。然后,她找了关系不错的同事,小心翼翼地调开了纪念日那几天的课程。
最后,她以“家里有事”为由,向学院请了几天假,连同周末,凑出了一个短暂却宝贵的假期。
她记得许颜晨在视频里提过,最近对一款新出的广角镜头很心动,但觉得太贵没舍得买。姜曦悄悄记下型号,用自己的积蓄买了下来,精心包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