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开局城郊中学,我的学生全是刺头 > 第2章 第二章:沉默的证词

第一堂课兵败 “花果山” 的硝烟,还没从李悦的鼻腔里散去。那是粉笔灰混着辣条味、汗味,再裹着几分少年人特有的野性的味道,呛得她胸口发闷。她坐在办公桌前,反复擦着教案上被扔过来的纸团印记,指尖擦得发红,可心头那股 “连一群孩子都搞不定” 的挫败感,却像顽固的污渍,怎么也抹不掉。

第一节:办公室的 “入学第一课”

“脸色这么难看,第一节课就栽跟头了?” 邻桌的赵老师端着个漆面斑驳的 “优秀教师” 保温杯走过来,语气里带着点过来人的了然。他教了二十年书,送走的 “刺头” 能凑一个班,看李悦这模样,就知道是撞上硬茬了。

李悦抬头,扯了扯嘴角,连笑都笑不出来:“赵老师,我跟他们讲纪律,讲学习的重要性,他们要么跟我顶嘴,要么趴着睡觉,还有人故意把书扔在地上…… 我准备的教案、想的互动环节,根本用不上。” 她顿了顿,声音低了下去,“我以为按教育学理论来,总能镇住他们,可现在才发现,我连跟他们沟通都做不到。”

赵老师在她旁边坐下,慢悠悠地吹了口热茶,把声音压得更低:“你是名校研究生毕业,满脑子都是理论,可咱们这城郊中学的孩子,吃不了‘理想未来’那套。他们从小见的是家长打工奔波、邻里为了几块钱争执,信的是‘拳头硬没人敢欺负’‘能闹的有糖吃’—— 这才是他们的‘规矩’。”

这话像把钝刀,一下戳破了李悦的认知。她低头翻着教案,上面密密麻麻的 “建构主义教学法”“个性化引导策略”,突然变得像天书一样陌生。这些在课堂上被奉为圭臬的理论,到了初一(3)班,连一句 “听得懂吗” 都换不回来。

“就说那个带头捣乱的王磊,” 赵老师呷了口茶,眼神飘向窗外的操场,“他奶奶去年摔断腿,没法干活,家里全靠老人家捡废品凑生活费。他爸在外地打零工,一年回不来一次,电话都没几个。那孩子上课横,是怕软下来被人欺负 —— 在这地方,你弱一点,连桌子都能被人掀了。”

李悦的心猛地一揪。课堂上王磊瞪着眼说 “你管得着吗” 的模样,和赵老师说的 “怕被欺负”,在她脑子里撞得生疼。她忽然想起王磊扔纸团时,眼神里闪过的那丝慌乱 —— 当时她只当是挑衅,现在才明白,那或许是个没安全感的孩子,在用最笨拙的方式 “保护” 自己。

“还有那个总低着头的林晓雪,” 赵老师接着说,“她爸前年在工地出事走了,她妈打两份工,早上五点起,半夜才回来,哪有精力管她。上次我夸她作文写得好,她红着眼圈问我‘老师是不是可怜我’。你以后跟她说话,别太直接,得绕着点弯子。”

办公室的日光慢慢西斜,落在教案上,把那些理论批注照得刺眼。李悦攥着笔的手松了松 —— 她一直以为自己面对的是 “问题学生”,现在才知道,这些孩子不过是提前把生活的苦,藏进了叛逆的壳子里。

第二节:档案里的 “另一面”

那天下午,李悦把自己关在办公室,翻出了初一(3)班的学生档案。以前她看档案,只扫一眼姓名、家庭住址、成绩,可现在,她逐字逐句地读,连小学老师的评语、家长的留言条都没放过,试图从这些冰冷的文字里,找出孩子们沉默的原因。

王磊的档案里,小学老师的评语写着 “多次与同学发生冲突,但主动帮助生病同学打扫卫生,会把自己的面包分给没带饭的同学”。李悦盯着 “主动帮助” 几个字,眼前浮现出王磊课堂上桀骜的样子 —— 原来这个爱打架的少年,也有偷偷照顾别人的一面,只是从来没让人看见。

林晓雪的档案最后一页,贴着张泛黄的 “小学三年级英语朗读比赛三等奖” 奖状,边角被摸得卷了毛,显然是被反复摩挲过。李悦想起课堂上,林晓雪把英文课本藏在抽屉里,在本子上画满扭曲的 “Nobody”—— 那些涂鸦背后,或许藏着她对英语的一点残存的喜欢,只是没人再问过她 “还想不想读英语”。

赵阔的档案里,夹着张家长留言条,是他妈妈写的:“老师,我家孩子脑子聪明,就是太皮,您该骂就骂,该打就打,别客气。” 字迹娟秀,却透着股焦虑的讨好。李悦能想象出赵阔妈妈在家长会上,一边给老师递水果,一边不停道歉的模样 —— 她把 “严管” 当成对老师的信任,却没问过赵阔,是不是想被人当成 “聪明的孩子”,而不是 “调皮的捣蛋鬼”。

窗外的蝉鸣渐渐弱了,办公室里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李悦在每个学生的名字旁边,写下赵老师说的故事,也记下自己课堂上的观察:王磊扔纸团时的慌乱、林晓雪低头时的躲闪、赵阔故意捣乱后的眼神闪烁…… 那些原本扁平的名字,慢慢变得立体起来,像一张张藏着心事的脸,等着被人读懂。

第三节:家访:触及真相的震颤

周五下午放学后,李悦揣着王磊的档案,按地址找到学校后身的城中村。巷子窄得只能容两个人并排走,两旁的出租屋歪歪扭扭,电线像蜘蛛网一样挂在天上,空气里飘着废品的霉味和油烟味,呛得她咳嗽了两声。

王磊家在一栋老旧居民楼的一层,窗户玻璃裂了道缝,用透明胶带粘了三层。李悦敲了敲门,里面传来一阵缓慢的挪动声,过了半分钟,门才吱呀一声打开。

开门的是王磊的奶奶,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佝偻着背,手里还攥着个没分拣完的塑料瓶。看到李悦,老人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慌,连忙用围裙擦了擦手:“老师…… 是磊磊在学校闯祸了吗?我跟他说过别惹事,这孩子怎么就是不听……”

“奶奶您别担心,我就是来看看您和王磊,没别的事。” 李悦赶紧扶住老人,怕她站不稳。

屋里比李悦想象的还小,十几平米的空间,一半堆着捆好的废品,另一半摆着张破旧的木板床和一张掉漆的桌子。桌子上放着半碗没吃完的咸菜,旁边是王磊的课本,书页卷了边,却擦得干干净净,连封皮上的污渍都被蹭掉了。

“磊磊呢?” 李悦环顾四周,没看到人。

老人叹了口气,指了指里屋:“在里面写作业呢,我说让他出来迎迎老师,他说怕给您添麻烦。”

李悦走到里屋门口,轻轻推开条缝。王磊正坐在小板凳上,借着昏暗的台灯写作业,后背挺得笔直,握笔的手用力得指节发白。听到动静,他猛地回头,看到李悦时,眼神里先是慌,接着又硬撑着摆出桀骜的样子,故意把脸扭向一边。

“王磊,老师能进来吗?” 李悦轻声问。

王磊没说话,却往旁边挪了挪,给她让出一点空间。李悦坐下,看到他的英语课本上,每个单词都用红、蓝两种笔做了标注,生僻词旁边还画着小图:“ambulance” 旁边画了辆简笔画救护车,“nurse” 旁边画了个戴护士帽的小人。

“这些都是你自己画的?” 李悦指着那些图,语气里满是惊讶。

王磊的耳朵红了,含糊地 “嗯” 了一声,还是不肯看她。

这时,李悦的目光落在了墙上 —— 那里用透明胶带歪歪扭扭地贴满了英语单词卡片,有些卡片边缘卷得厉害,显然是被反复翻看。最上面的一张写着 “family”,旁边用铅笔写了行小字,字迹歪歪扭扭:“奶奶 我 = 家”。

那一刻,李悦的喉咙突然发紧。她看着眼前这个故作坚强的少年,看着墙上那些用心贴好的卡片,突然明白:王磊课堂上的所有挑衅,不过是用坚硬的壳,裹着一颗怕被人看不起的脆弱的心。他扔纸团、顶嘴,或许只是想让别人注意到他,而不是把他当成 “捡废品奶奶的孙子”。

“王磊,” 李悦轻声说,“下周英语课,我想让你当小老师,带大家读单词,好不好?”

王磊猛地抬头,眼神里满是不敢信,像是听到了什么不可能的事。他张了张嘴,又闭上,好半天才小声问:“我…… 我要是读错了怎么办?”

“没关系,” 李悦笑了笑,“老师陪你一起准备,读错了我们一起改。”

夕阳的光透过窗户,落在王磊的脸上,给他的睫毛镀上一层金边。他抿了抿嘴,没再说话,却悄悄把英语课本往面前挪了挪,手指轻轻碰了碰 “family” 那页。

离开时,老人非要塞给李悦一袋自己种的小番茄,红得发亮。李悦推辞不过,只好收下。走出巷子时,她回头看了一眼,王磊正趴在窗台上,看到她回头,赶紧缩了回去,只露出半张通红的脸。

第四节:新的战场

回学校的路,李悦走得很慢。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坑坑洼洼的路上,像她此刻沉甸甸的心情。她终于明白,自己面对的从来不是一群需要 “驯服” 的孩子,而是一个个被生活磨得竖起尖刺,却又悄悄渴望被看见的灵魂。

教育的第一步,不是站在讲台上讲课,而是蹲下来,看懂他们没说出口的话。

李悦拿出手机,点开微信,手指在 “创建群聊” 按钮上犹豫了半天。她知道,要了解这些孩子,就得先走进他们的家庭 —— 那些藏在微信头像背后的家长,或许也有自己的无奈和挣扎。她输入群名时,删了又改,最后敲下 “初一(3)班和谐大家庭”。

这个名字有点理想化,甚至带着点自嘲。她能想到,群里会有赵阔妈妈那样强势的家长,会有林晓雪妈妈那样沉默的家长,也会有王磊爸爸那样常年在外、连消息都难得回一条的家长。以后的沟通,或许比课堂上的 “战争” 更难打。

但这一次,李悦没再退缩。她点击 “邀请成员”,把四十多个家长的微信一一加进去。看着屏幕上跳出的 “已加入群聊” 提示,她深吸了口气 —— 这场关于 “理解” 的战争,才刚刚开始。而这一次,她不再是拿着理论当武器的 “门外汉”,而是愿意蹲下来,倾听那些沉默证词的同行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