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他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相对平和而饱满的状态,迎来了中考。
考场之上,他沉着冷静,发挥稳定。中考结束的铃声余音未散,他没有给自己任何喘息的机会,转身又立刻投入了“青云梯”笔试的最后冲刺。
当陆青拿着那张承载着无限重量的准考证,踏入设在市中心一所重点大学里的专用考场时,初夏的暑气已然开始蒸腾。
高大恢宏的教学楼,光可鉴人的大理石地板,安静得只剩下空调低鸣与笔尖沙沙声的考场环境……这一切,都与他所熟悉的青阳中学截然不同,带着一种无形的、令人心悸的庄严与压迫感。
陆青强迫自己深深呼吸,指甲狠狠掐入掌心的软肉,借助清晰的痛感来对抗生理性的紧张与恐慌。试卷下发,他几乎是凭借着融入血液的肌肉记忆和刻入骨髓的知识点,强忍着微微颤抖的手,开始答题。
笔迹不可避免地比平时潦草了许多,额角的汗水不断渗出,顺着脸颊滑落,偶尔滴在答题卡上,晕开一小团模糊的墨迹。
他已无暇顾及,只是近乎机械地、拼尽全力地书写着,大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与飞速流逝的时间赛跑,也与自己几近失控的身体本能激烈搏斗。
两个半小时的笔试,如同在布满荆棘的沼泽中艰难跋涉了千百年。当象征结束的铃声尖锐响起,陆青几乎是虚脱般地瘫靠在椅背上,脸色苍白如纸,仿佛全身的力气都被抽空。
陪同前来的班主任李老师一直在考场外焦急等候,看到他这副模样,心瞬间揪紧了。她连忙上前,没敢问那句最关键的“考得怎么样”。
只是轻轻拍着他汗湿的背,用尽可能温和的声音安抚:“结束了,结束了就好。什么都别想了,回去好好休息,睡一觉。一次考试而已,决定不了整个人生的,陆青。”
陆青虚弱地点点头,连说一个字的力气都匮乏。他知道李老师说的是对的,是理智的。
但他更清楚地知道,对于一无所有、毫无退路的他而言,这一次考试,很可能就是他命运天平上最重、也可能是唯一的砝码。
暑假如期来临。然而,等待笔试结果的日子,远比高强度的备考更加煎熬,如同在油锅中反复煎炸。
陆青强迫自己停止无谓的胡思乱想。他将所有关于“青云梯”的复习资料仔细整理、封存,然后毅然转身,为自己开辟了新的战场——系统预习高中课程。
他不惜每天徒步长跑三公里,赶到距离福利院最近的市图书馆,借阅高一的数理化教材和权威辅导书。
回到春晖福利院那间狭小却安静的活动室,头顶是嗡嗡作响、摇摇欲坠的老旧吊扇,他一坐就是一整天。
汗水浸湿了廉价的T恤衫,紧贴在瘦削的脊背上,笔尖则在粗糙的草稿纸上,一遍遍演算着那些陌生而奇妙的公式与符号。
他不断地告诉自己:即使“青云梯”最终折戟沉沙,他也要凭借优异的中考成绩,稳稳踏入市重点高中的大门。
现在多学一点,未来的求学之路或许就能平坦一分,从容一寸。他的人生,从无退路可言,唯有目不斜视,砥砺前行。
就在暑假过半,窗外蝉鸣最为聒噪、燥热达到顶峰的时候,一个电话如同天籁,骤然划破了福利院的宁静。
是班主任李雯菁老师打来的,她的声音因极度的激动而微微变调,隔着听筒都能感受到那股澎湃的喜悦:“陆青!陆青!过了!笔试过了!你是我们学校唯一一个!唯一一个过笔试的!快!快准备面试!面试地点在广深市!”
巨大的、足以淹没一切的喜悦,如同高压电流瞬间贯穿陆青的四肢百骸!他握着那部老旧的暗红色电话听筒,手抖得如同秋风中的落叶,几乎要拿捏不住。
陆青只能对着话筒,一遍又一遍地、声音哽咽地重复:“谢谢老师!谢谢老师!……”
滚烫的泪水毫无预兆地夺眶而出,模糊了视线。他距离那个璀璨的梦想,只剩下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然而,汹涌的喜悦浪潮退去后,裸露出的是一片更为陌生的、充满未知的焦虑滩涂:面试。他从未离开过生养他的这座小城,更从未参加过这种决定命运走向的、需要直面一群陌生而权威的考官的大型结构化面试。
他甚至,连一套能够登堂入室的、像样的正装都没有。
陈伯和刘姨得知喜讯,高兴得手足无措,翻箱倒柜地想为他凑出一身像样的行头。就在这时,校长李立军亲自找到了陆青。
这位平日里总是不苟言笑、令人敬畏的中年男人,看着眼前这个即将代表学校、乃至代表青阳市去冲击更高荣誉的寒门学子,眼神异常复杂,里面交织着毫不掩饰的赞赏、深切的期许,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对前路艰险的忧虑。
他沉吟片刻,从办公桌抽屉里拿出一个略显厚重的信封,不容置疑地塞到陆青手里,语气沉稳:“这里面是学校……不,是我个人,给你准备的面试费用。包括了专业培训、来回车费、还有在广深市的食宿。不许推辞。”
他顿了顿,目光灼灼地看着陆青,“你现在,是我们青阳中学的骄傲,也是我们这座小城的骄傲。我在市里有个老同学,开了间不错的培训机构,我已经打好招呼,你去那里,专门学学该怎么说话,怎么在那种大场面下清晰地表达自己。”
他用力拍了拍陆青瘦削的肩膀,话语重心长:“记住,真到了面试那天,核心就四个字——‘不卑不亢’。那些考官,是为国家选拔真正的人才,不是故意去刁难你一个孩子。”
“遇到实在不会、不懂的问题,就诚实地告诉考官‘这个领域我目前还不了解’,千万别耍小聪明,不懂装懂,那才最要不得。”
李校长这番朴实却充满力量的话语,如同一颗定心丸,瞬间抚平了陆青大半的惶惑与不安。他紧紧握着那叠带着校长体温与信任的纸币,喉头哽咽。
最终,只能朝着这位可敬的师长,深深地、近乎九十度地鞠了一躬。这份沉甸甸的期望与毫无保留的支持,他刻骨铭心。
面试培训班设在市区一家颇具规模的教育机构,负责一对一指导陆青的,正是李校长的老相识——谢莹老师。
谢老师年近四十,齐耳短发,衣着干练,眼神锐利,行事作风雷厉风行。
她迅速判断出陆青在面试经验上几乎是一张白纸,便将辅导重点集中在他的语言表达流畅度、逻辑思维层次感和临场应变能力上。
陆青学得异常刻苦,他像一块被投入知识海洋的海绵,拼命吸收着那些对他而言陌生却又至关重要的技巧:如何组织语言才能条理清晰、层层递进;
如何通过呼吸调整和积极心理暗示来克服紧张情绪;如何在展现自信与实力的同时,不失谦逊与真诚的态度。
谢莹老师经验丰富,一针见血地指出:“青云梯面试的核心,绝非考察你们掌握了多少超纲知识,而是要穿透表面,看清你们的品行、志向和抗压能力。”
“问题必然会紧密围绕你们的个人理想、对未来人生的规划、以及遇到巨大困难时如何思考与解决来展开。”
“记住,真诚、坦荡、有礼有节,这八个字的份量,远胜过任何精心编织的华丽辞藻。”
陆青将“不卑不亢”这四个字,连同这八字真言,一同牢牢刻在心间。
在深入了解陆青立志攻克病毒难题、报效国家的人生规划后,谢莹老师展现出惊人的负责与投入。
她花费大量个人时间,熬夜查阅资料,收集整理了大量与病毒学、微生物学相关的基础知识与前沿动态,精心编纂出一份详尽的应试参考手稿。
这份手稿她反复修改,字斟句酌,大到整体框架与遣词造句,小到每一个术语的准确性与表达的严谨性,都力求完美。
她围绕着面试最可能涉及的五大核心领域——“我为何参加青云梯”、“我的特长与潜力”、“如何克服学习困境”、“人生理想与规划”、“如果未被录取该如何面对”。
进行了高强度的、具有极强针对性的押题式准备,并勒令陆青必须将所有要点理解透彻,并背诵得滚瓜烂熟!
谢老师性格中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特质体现得淋漓尽致。
她从面试时的着装搭配(最终选定了一套最合身、最干净的校服作为正装替代品)、进门敲门的礼仪、与考官的眼神交流、鞠躬的角度,到回答问题的语速快慢、语音语调的起伏、乃至每个字的咬字是否清晰,都提出了严格到近乎苛刻的要求。
“细节决定成败,”她反复强调,“任何一个细微的疏忽,都可能让你前期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
她模拟真实面试场景,进行全流程演练,刻意营造考官的压迫感,甚至故意提出尖锐刁钻的问题,设置各种意外情况,以此不断挑战并修正陆青身上暴露出的任何一点问题。
面对如此高强度的训练,陆青没有喊过一句苦,叫过一声累。他只是埋下头,更加拼命地背诵、理解、消化那些面试题目,力求将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做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极致完美。
有时,谢莹老师甚至表现得比陆青还要焦虑,她每天两眼一睁,就是到处搜寻、分析青云梯面试可能出现的各种新题型、新动向。
她比任何人都更清醒地认识到“青云梯计划”那令人窒息的竞争激烈程度。这可谓是真正的“优中选优”,其难度堪比千军万马争夺通过高考独木桥的省状元!
她曾私下对同事感叹:“全国笔试筛选后还有十五万佼佼者,而最终,只有区区一千八百个幸运儿,能真正享受到高中三年一切费用全免的国士待遇!”
“国家现在各方面都急需建设,百废待兴,这简直是勒紧了全国人民的裤腰带,才挤出这一笔无比宝贵、寄托着未来希望的教育基金!甚至有可能,这一批就是空前绝后的唯一一批!”
几天后,陆青在谢莹老师的亲自陪同下,穿着那身洗熨得干干净净、代表着青阳中学的校服,怀揣着全校师生的殷切期望,更怀揣着自己对那片更广阔天地、对那个锦绣前程的全部向往,踏上了那列南下的、喷着白色蒸汽、呼啸着开往梦想之城——广深市的绿皮火车。
站台上,陈伯、刘姨、李雯菁老师,以及许多闻讯赶来的老师同学都在用力挥手。火车缓缓启动,加速,窗外的景物开始飞速后退。
陆青将额头抵在微凉的车窗玻璃上,看着生活了十几年的小城在视野中逐渐缩小、模糊,最终消失在地平线上。
前方,是未知的广深市,是决定命运的面试考场,也是一条真正通往“青云之上”的、漫长而崭新的征途。
他清澈的眼眸中,倒映着窗外飞速流转的风景,那里面,有离乡的淡淡怅惘,有对未知的些微忐忑,但更多的,是一种破釜沉舟般的沉静,以及一往无前的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