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季风过境 > 第5章 第 5 章

季风过境 第5章 第 5 章

作者:皮皮久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7 18:53:43 来源:文学城

七月的北平,暑气与紧张气氛一同蒸腾。伪政府大楼内,一种不同寻常的忙碌取代了往日的官僚习气。日语通话的频率明显增高,穿着不同样式军装的日军军官步履匆匆,各种加密电文在各部门间流转。季淮敏锐地嗅到了大战将至的气息。

他利用翻译和整理文件的机会,捕捉到零碎的信息:“正太路”、“同蒲路”、“兵力调动”、“物资集结”。这些词汇像散落的珍珠,需要一根线才能串起。终于,在一天深夜,他借口加班,潜入机要档案室,在一份标有“绝密”字样的华北方面军后勤调度概要中,看到了关键内容:要求各地在八月中旬前,确保通往山西、河北主要铁路、公路干线畅通,并储备大量作战物资。

“八月中旬”、“主要干线”、“大规模作战物资”——季淮的心脏剧烈跳动。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扫荡,而将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战役!目标直指八路军在华北的交通命脉和根据地。必须尽快将情报送出去,尤其是日军在北平周边铁路、公路的兵力部署、防御工事和运输细节。

然而,这次的情报不同于春季扫荡的预警,它需要极其精确的地理信息——碉堡位置、桥梁结构、守备力量、列车时刻表。这远超文字描述的能力,必须依靠实地勘察和测绘。但北平四周戒备森严,如何能大范围侦察而不引起怀疑?

与此同时,沈慕云也接到了北平地下党负责人“管家”(李剑秋)的紧急指令:不惜一切代价,尽快摸清北平周边,特别是平汉、北宁铁路沿线日军据点、碉堡、桥梁守备及军列运行规律,为一场“重大行动”提供支持。指令虽未明说,但“重大行动”四个字已让沈慕云意识到了事态的严峻。

压力如山。地下党能动用的力量有限,且大规模、长时间的野外侦察极易暴露。谁能担此重任?需要胆大心细,更需要具备快速识别地形、记忆细节甚至简易绘图的能力。沈慕云想到了一个人——那个在纺织厂展现出惊人冷静和空间掌控力的季淮。可他身处敌营核心,如何能长时间离开岗位进行野外勘察?

仿佛是命运的巧合,几天后,伪政府文化协会接到一个“美差”:陪同两位来自日本的“汉学家”,考察北平西北郊的明清皇家园林和古迹,美其名曰“文化寻根”,实则是日方高层在大战前的一种放松和巡视。季淮再次被指定为陪同翻译和向导。

一个更大胆的计划在季淮脑中成型。他主动向协会提出,考察路线可以更“丰富”一些,除了园林,还应包括一些能体现“北平和华北地理枢纽地位”的近现代交通设施,如著名的卢沟桥、南口等战略要地,以便日本学者“更全面了解□□”。这个提议冠冕堂皇,日方学者也颇感兴趣,很快被批准。

季淮知道,他需要一双可靠的眼睛和一个绝对信任的助手。他再次动用了紧急联络渠道,向沈慕云传递了信息:以燕京大学历史地理专业助教身份,加入考察队,协助收集“学术资料”。

盛夏清晨,考察队出发了。除了两位真正的日本老学者沉浸于山水古迹,队伍中还有几名看似随从、实则警惕的日方便衣人员。季淮从容地周旋其间,用流利的日语讲解着风景背后的“历史故事”,而沈慕云则扮演着勤奋好学的记录者角色,不停地在本子上写写画画。

车队沿着计划路线行驶。每当接近铁路线、公路桥梁或军事设施附近时,季淮总会巧妙地引导话题,或者以“最佳观赏角度”为由,让车辆在关键位置短暂停留。

在卢沟桥,季淮扶着石狮子,感慨“卢沟晓月”的诗意,目光却快速扫过桥头新加固的碉堡和守军人数。沈慕云则拿着相机,看似在拍摄石狮细节,镜头却将桥体结构、附近铁轨岔道尽收眼底。

在南口附近的一个高地,季淮以“俯瞰燕山壮阔”为名,让车队停下。他陪着日本学者指点江山,沈慕云则利用这个时间,以写生为掩护,在笔记本上用只有自己能看懂的符号,快速勾勒出下方铁路编组站的布局、日军巡逻队的路线和间隔时间。

最危险的一次是在西直门火车站附近。季淮借口要去买当地特产,带着沈慕云脱离大队,走向车站外围。他一边和摊主讨价还价,一边用余光记录着进出的军列型号和装载的物资(是火炮还是坦克?)。沈慕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因为不远处就有日军的岗哨。突然,一个日本宪兵朝他们走来。季淮神色不变,顺手将刚买的一包香烟塞给宪兵,用日语笑着说了句“天气真热,辛苦了”,自然而然地拦下了宪兵的盘问,拉着沈慕云从容离开。

整个考察过程,就像在悬崖边行走。季淮的机智、镇定和对局面的掌控力,让沈慕云叹为观止。他不仅是在收集情报,更是在用生命掩护着沈慕云,为他创造观察和记录的条件。两人之间几乎不需要言语,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就能明白对方的意图。这种在极度危险中培养出的默契,让沈慕云对季淮的敬佩和信任达到了新的高度。

几天考察结束,沈慕云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布满了各种符号、简图和数字。返回北平后,他连夜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整理、拼接,最终形成了一份极其珍贵的示意图,清晰标注了平汉铁路北平至保定段、北宁铁路北平至天津段沿线共12个主要碉堡的位置、3处关键铁路桥梁的守备情况以及军列运行的初步规律。

然而,如何将这份包含地图的情报安全送出?传统的微缩胶卷或密写方式风险极高,日伪对进出城人员、物品的检查达到了空前严厉的程度。

危急关头,季淮提出了一个极具创造性的方案:“密码歌谣”。将地图上的关键信息,如碉堡位置、桥梁编号、兵力数量,转化为一套只有特定接收人才能破译的民歌或童谣歌词。由交通员背诵下来,人脑就是移动的保险箱,抵达根据地后复述出来,情报随即销毁,不留任何物理痕迹。

沈慕云负责将地图信息编码,季淮则运用他深厚的语言学功底,将枯燥的代码编成一首合乎北方民间小调韵律、听起来毫无破绽的《探妹郎》:

“永定河水长又长,七七过后心慌慌,

桥头堡住着鬼呀嘛鬼班长,手下共有兵三两。

西直门外柳树庄,三岔路口有只狼,

狼眼瞪得像铜铃,守着铁轨响叮当。

……”

歌词俚俗上口,即使被敌人听到,也只会当作是乡野小调。但根据地的译电员只要拿到对应的密码本(事先约定的编码规则),就能还原出精确的军事部署图。

一名经验丰富、记忆力超群的老交通员接受了任务。他将这首“歌谣”反复背诵,直至烂熟于心。然后,他化身成一个走街串巷的卖唱乞丐,哼着各种小曲,混出了北平城。

八月初,这首看似寻常的歌谣,穿过封锁线,一路传唱,最终抵达八路军前线指挥部。当情报被成功破译后,指挥官们无不为之动容。这份来自敌人心脏地带、用智慧和勇气换来的精确情报,为即将发起的、旨在破袭日军交通线的“重大行动”——即后来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战场支撑。

北平的夏日,闷热难耐。但季淮和沈慕云知道,在遥远的华北群山和平原上,一场由无数细微情报、无数默默牺牲汇聚而成的狂潮,正以雷霆万钧之势,扑向敌人。而他们,是这场狂潮中,两颗无声却至关重要的水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