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花妖医经 > 第91章 祖孙

花妖医经 第91章 祖孙

作者:清旷舟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9 21:38:52 来源:文学城

永初三年,秋八月,宣训宫。

主殿四周种着十几株灰桑,秋分节后叶子刚刚熟黄,殿中几名宫娥便赶忙趁着晨阳方暖,露气初干前来拾叶。灰桑又名柘木,树叶秋黄,以薄布覆之,晒干后可作染料,染出一种近赤的黄色,称作柘黄,十分珍异。

所以年年仲秋前后,满殿宫娥拾叶,几乎成为宫中一景。

几个女孩子拾叶无聊,便边忙手头的活计边开始闲嗑牙——太后娘娘性子寡静,不止深居简出,也并不像寻常的祖母那样喜欢皇子王孙一帮小孩儿来她这儿凑热闹。除了当今天子每日雷打不动地晨昏定省外,偌大的宫中,一年到头也见不到几个外人,所以难得有什么八卦。

不过,今日却是个罕见的例外。

“几位姊姊晓不晓得,里头这位大师究竟是何方人物?”一个才来徽音殿不久,看上去只有十二三岁模样,梳着双丫髻的小宫娥,一面将新拾起的几枚柘叶放进竹织的圆匾里,一面好奇地抻长颈子瞅了眼殿中正室的方向,“我往日竟从未听过她的名号。”

毕竟,依她这几个月的观察,太后娘娘的性子,实在是她生平仅见。作为如今国中身份最最尊贵的女人,她既不在乎衣掌钗钿的式样,也不关心每日餐食的品类,更不插手前朝那些个家国大事,除了那满满当当堆了好几间厢室的画,好像啥都不放在心上。

所以,眼下能有人得娘娘亲自召见,入殿坐谈,真是让人难以置信。

“这位令宗大师,在名尼高僧遍地的建康,的确算不得太出挑……我都是她九年前头回得太后召见,才仔细打听了她的事儿,算是说得清头尾。”

一个年约花信的宫娥不紧不慢地开了口,颇有些耐心地同辈闲话:“这位大师俗姓满,家住高平金乡,是个苦出身,小小的年纪便饱经战乱,甚至好几回落入贼人之手,佛祖保佑才逃得一条性命。”

“后来,她便出了家,据说学行精恳,几年以后便以晓畅佛理而声名远扬,甚至,前朝那位孝武皇帝,都曾写信与她谈经论法。”年长的宫娥又拾了几片叶,语气更郑重起来,“十多年前,淮南大疫,她倾尽寺中积蓄,用以赈给,又以六十余岁的高龄,奔波于数地,救治病患,活人不可计数。”

“当真是菩萨心肠!”小宫娥听到这儿,也惊叹了一句,又问“太后娘娘,也是因此才召见她的么?”

“那倒不是。”年长的宫娥摇了摇头,“太后娘娘初次见令宗大师,是为一幅画。”

太后娘娘,似乎自许多年前,便开始收集画白鹿的卷轴,若是遇到极其特殊的——她也不晓得,太后娘娘的“特殊”,是指什么,便会千方百计寻到作画之人。

“据说,令宗大师昔年逃难到孟津时,河上无船可济,更惊惶焦心时,忽见一白鹿,不知所从来,下涉河流,沙尘随起,无有波澜。大师她随鹿而济,衣裳一点儿都没有沾湿。

后来,大师便将那鹿画了下来,太后娘娘多年遣人在民间收集此类画作,而这幅画中的白鹿……便是太后娘娘召见令宗大师的缘由。”说到这儿,年长的宫娥有些叹息,“只可惜,仔细问过令宗大师后,那鹿也不是娘娘这些年来一直在找的那头。”

“不过,令宗大师却与太后娘娘十分投缘,从此以后,每年娘娘都会在秋分后召见大师。”说着,她也看了眼正室的方向,“而且,回回坐谈,至少二三个时辰。”

“两三个时辰!”小宫娥咋舌,不由问,“今日殿中,侍奉茶水的是哪位姊姊?”

——可真要受累了。

“这回侍茶的可不是殿中姊妹,是临川王殿下呢!”

说起这位年方十七的少年王侯,一群宫娥忍不住嬉笑起来,揶揄小姊妹道“你若再磨蹭些,待会儿能与殿下在这儿偶遇也说不定呢!”

因为太后惯喜疏朗,是以宣训宫的主殿十分宽敞,中间以一座四折竹屏隔成了东西两处。竹屏东侧的一张卷耳漆几畔,两位老媪南北向而坐,正边闲话边抿着茶水。

而侍坐在竹屏边的青衣少年——临川王刘义庆,尚不知自己被一群宫娥议论,正十分精神地侍坐在前殿西而那张竹木折屏畔,抻长了耳光,仔细听着两位老婆婆扯闲话。

尽管知道皇祖母并不喜欢他们这些小辈来这徽音殿扰她清静,但听到令宗大师入宫的消息,他还是马不停蹄地厚着脸皮撵了过来——他自小惯爱听故事,长到这么大,建康城里的名人逸事早听腻了,怎么及得上眼前这位当世名尼带来的山寺生活有趣?

而且,这位令宗大师,在他见过的出家人里,简直是个异类。说话既不爱打机锋,也不喜欢装高深莫测,浑身上下都没有多少所谓的‘出尘’之气,反倒挺接地气。听她和祖母聊天,真是舒服极了。

“前些年栽的那五亩刺榆,如今都已经长到碗口粗,有二十来棵结荚不繁,我便带着孩子们斫树卖了。这般粗的榆木可以做檩条,也能做轼木,所以一根作价二十文也卖得顺当,不止替她们添置了冬衣,还颇余了些。”她年愈七旬,但嗓音依旧清晰有力,抿了口茶,又悠慢地续话,“便由那群小妮子们做主,又买回了些红蓝花、茜草、栀子、地黄的籽实,打算开春种下去。而今,江南承平,民间的衣裳料子织染越来越鲜丽,这些染料,实实在在能卖上价儿。”

刘义庆知道,大师口中的那些女孩子们,是这些年来寺中收养的弃婴。

那怕太平年间,民间弃婴亦屡禁不止。后来,祖母便与令宗大师商议,由司州寺出面,收养近处村镇为家人所弃的稚儿婴幼。或许是因为祖母的身份,不久,诸多僧寺尼庵便纷纷仿效。几年之间,单单他熟悉些的建康与京畿之地二十几座寺庵,便收容了五千有余,实在是好大一桩功德。

祖母一惯生活俭素,除去每每买画的那一笔用度,根本没甚花销,不止每年五千石的田?几乎没动过,还有皇伯父日常送来的金玉珍玩、名瓷古砚之类——但凡是得了好东西,他总会先送一份来宣训宫。

而近十多年来,这些能换钱的东西,都一批又一批悄然送去了司州寺。

寺中捡养弃婴,待她们渐渐世事后,不止教她们认字读书,识经诵卷,也会教她们田耕机织、饲蚕养牛、染潢制漆、造酒煮胶之类的手艺,待其长大,任由去留。教人意外的是,年年自愿留在寺中,像自己的师父、师姐们一样,守着山间这一座寒寺,晨钟暮鼓,莳木耕田,照护一群小娃娃的,竟不在少数。

因此,寺中能收养的弃婴便一年较一年多了起来,范围也由附近的村镇一直扩展到了郡城,单单去年一冬,便捡三百多个孩子——冬日青黄不接,家中最易断顿,也是每年弃婴最频的时候。

幸好,赖着祖母的布施,还有寺中众多的人手,这些孩子里除却两个先天重病、药石罔效的,其他竟尽数熬过严冬活了下来。

而令宗大师,年年秋日入京,便是同太后闲叙寺中近况,常常带来不少趣话。

“说起来,上月倒有桩事,险些令我犯难……有个孩子的爹娘,打听到当年是我当年自河边捡养了这孩子,便上山来认亲。说是家中境况如今好了许多,想接她回去。”

落音才落,刘义庆便留意到,原本垂眉抿茶的祖母,动作倏忽一顿。

“那孩子毕竟才十一岁,打小无父无母长大,往年随寺里诸人下山采买时,也曾羡慕旁人家父慈母爱,所以听闻爹娘来寻自己,心生犹豫,几天都没睡个好觉。”

“你是如何打发的他们?”太后没有抬眼,问得不假思索。

刘义庆听得津津有味,他向来擅长观察世情人性,这世上啊,举凡像他的祖母和令宗大师这般,老大年纪却能一见如故,那就只有一种原因——骨子里便是同类。

所以,祖母绝不担忧这慈眉善面的老友因着心软吃了无谓的亏,放心得很。

“太后玩笑了,这可说不上是‘打发’。。”慈眉善面的司州寺住持轻轻笑了下,眼角深深的褶皱一路延伸到了眉尾,“只是老尼活得久了,多疑成癖,须得试探一二他们的真心,才好结这一桩善缘。是以,便托熟识的医工告诉他们,这孩子幼时被弃在河边,染了极重的寒疾,从此落下病根儿,往后不止不宜嫁娶,还须常年服药,细心照看。”

“结果么……不须老尼啰嗦了罢?”说到这儿,她轻轻叹了口气,转而又抿了口茶,释然似的笑着自我解嘲,“虽说出家人不打诳语,但点拔弟子,救人于危,也算一桩功德,释祖大约不会怪罪的。”

太后闻言,温温淡淡地吹了下茶汤,继续抿茶。

“说起来,这趟老尼下山时,还特意绕道去了那户人家,打听了旧年之事,方才知道,那家中竟并不贫苦,当年扔了这孩子,是相士所卜,道她命格妨父。”说着,她脸色肃然了几分,手上微微扣紧了青瓷的茶盏,“只凭相士几句谶语,便弃杀亲女,当下焚身狱!”

刘义庆听到令宗大师这一句无心之语,却不由眼皮一跳,头皮霎时发紧——

这位令宗大师是当时的名尼,关于她的传说很有意思~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91章 祖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