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花妖医经 > 第74章 竹灯

花妖医经 第74章 竹灯

作者:清旷舟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22:01:19 来源:文学城

她围着竹林前前后后转了好几圈儿,最后挑挑拣拣只砍了三棵野竹——制几盏竹灯实在用不了多少篾条。

劈竹为篾是个细致活儿,锯竹、卷节、剖竹、开间、劈篾、劈丝、抽篾、抽丝、刮篾,最终便把粗大的青竹,变成了一堆极细极薄的竹丝篾条,所谓“薄如纸,明如玉,平如水,柔如帛”,这样,就可以制灯了。

平明时分,晨光熹微,抬眼从竹格长窗望出来,安安静静的浅青色天穹上,淡淡地染着大片大片薄白的云,衬着青灰色瓦檐的剪影,宁谧安然。

刘恬席地坐在窗下的竹木曲几边,手指飞快地将细得丝线一般的竹丝编成寰形,熟极而流……

一盏竹灯在她手中成了形,只差灯铭。

“也不晓得谢三会喜欢怎样的词句?”她自言自语了一句。

这几年,他每路过京口,总会来看她。

不止逗留好些时日,还会赠她许多小物什——游历各地时带回的罕见的草种、在山中捡到的极美的鸟羽、古战场中拾来的三棱铁矢、水涧采得的夜间发光的异石……各式各样让她惊异不已的东西。

他甚至会将沿途的见闻,从民俗童谣到奇丽的山水景致,或者夜里偶遇的殒星,都提笔一一记下来,辑录成册,和信件一道寄给她。

那册子近乎于游记,或者说是日志,详叙了自己沿途所见种种,陈郡谢氏不愧以文名世,谢三又是其中翘楚,她自小没什么耐性读正经书,对这个却成瘾一般,每每丢不开手,实在上头……

后来,他送的册子愈来愈厚,愈来愈多,只好用匣子来装。

直到今年七月七晒书,她整理书房,才发现那个少年赠的小东西、寄来的书信、送的小册子,已经满满当当摞满了她的书柜,才蓦然意识到,这个人的痕迹,也印满了她这三年间的寒暑光阴。

唔……收了人家那么多东西,总得回礼罢?

所以,她打算自己做竹灯的时候,顺便织一盏给谢三。

想了一会儿,她捻起了席边的一根柔绿的缯丝,开始在灯围上织字,“晃晃华灯,含滋炳灵。素膏流液,元炷亭亭。丹水阳辉,飞景兰……”

织到“兰”字,才到第三笔,忽然顿了顿,一下子心虚起来——她生在孟秋七月,幼名便唤作“兰生”。

她急失忙慌住了手,和那织了一半的“兰”字面面相觑。仿佛,刻意在送给他的东西上,留下自己私密的印记似的。

她长叹了口气,然后,心下一横,拾起缯丝,继续织完了“飞景兰庭”几个字——

就算是刻意的,又怎样呢?承认自己对谢三动了心,又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

其实,察觉到这一点,是去年的事了。

去年秋末,谢三带一老仆渡江北上,到了胡人的地界。结果不久便在南阳遇到二三个鲜卑兵奉命劫掠汉民——鲜卑的官员,没有“俸禄”之说,到了一地为官,治下百姓,便任其搜刮,以此自肥。

谢三毕竟年少,心下忿怒,设计将几个鲜卑兵引走,虞伯设伏,一击毙命,只是其中有个兵士临死一击,刺中了谢三腹处……险些丧命。

所以,他的音信,断了整整三月有余。

她一直收不到回信,成日里坐立难安。十多天后,甚至忍不住去了临江的荆州,日日去渡口等。直到某一日,终于得又收到了他的信……信里只说自己遇到些许意外,如今已无恙,会继续北上。还随信寄来了南阳特有的一种树叶,正值深秋,几片树叶却有的苍绿,有的殷红,还有一片半绿半红,可以想见他采叶的那棵树有多绚烂了。

将这信与其中已经风干的树叶,一齐收进书柜时,刘恬才猛然明白,自己对那个少年,生了什么样的心思。

而此时此刻,想开了的刘恬织好了竹灯,决定不再和自己为难……要不,送灯时,直接和他表明心迹?

但,谢三究竟对她是不是根本无意呢?

……刘恬手指扣着竹编的灯壁,纠结起来,直到灯花爆开。

相识三载,她已年过笄龄,他年年相访,却从举止到言谈,甚至书信里的措词,却从来清清正正,看起来,就像最寻常不过的朋友往来。

女孩子最终抬手给竹灯翻了个身,开始系缯绳,方便挂到檐下阴干……算了,下个月他再来,她直接当面问清楚就好了。

不过,谁也不曾料到,这盏竹灯,竟未能送出。

——谢家三郎,谢安,失约了。

*

刘恬有一位阿兄。

小时候,在她的整个世界里,长兄刘惔是最为亲近也最了不起的存在。

那会儿,阿父整日忙于郡署的公务——他为政一惯兢兢业业,治下清明,在晋陵一地颇有些官声。

阿母则忙于后院妇人们的应酬交际,她出身北地高门,但南渡之后已然落魄。嫁了阿父之后,虽琴瑟相谐,但每每与江左的高门巨族们交际,她便有些小心翼翼,总怕自己行事不妥,出了什么差错损及阿父的颜面。所以,大到送刺史夫人的节礼,小到赴梅花宴时,白狐裘衣要配什么颜色的禓衣,又该戴哪几件儿首饰,都得仔细斟酌上半天。

刘恬自小对后院这些事没甚兴趣,不太能和阿母一道儿选钗环挑口脂,倒是更爱和阿兄一道儿赖在父亲的书房。阿兄长了她好几岁,一手教她开蒙识字、扶笔临帖,也教她看地舆图,算钱粮账务。

家人里告诉她,阿兄他很小的时候便显露出众的天赋,不止忆力惊人,过目成诵,而且无论看书还是习字,都能一坐好几个时辰,一意专注,绝不分心。

——实在是读书的好苗子。

到十四岁上,阿兄不止策论与诗文在同侪中出类拔萃,连田亩、吏治之类的实务都十分精熟,甚至比阿父身边的幕僚还有得用。阿父于是荐他去了建康,附学于琅邪王氏,连在那样才俊济济的学堂里,阿兄也很快崭露头角。那年的除夕家宴,阿父难得喝得尽兴,欣然醉倒,迷迷糊糊里,拍了拍前来搀他的阿兄,道:“吾家千里驹也。”

但,这样优秀的阿兄,却不喜欢清谈会之类的场合,更没有以此晋身的打算。

“可是,清谈会不是能更快出名,好早点儿被举荐么?”她年纪还小,却也晓得清谈是入仕的捷径,于是有一回在书房里写字时,忍不住问。

“但,除了出名,清谈还有旁的用么?”阿兄正帮阿父看当年的户籍册,一面朱笔圈出了几处疑点,一面答着话。

“那……阿兄觉得,哪些事儿才有用?”她于是追问。

少年于是搁了笔,沉默好一会儿后,侧过头来正视向她,开口说起了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一件事——

“去年孟春,我同阿父往无锡去赈灾,一路都能看见流民沿途乞食,还有些,已经冻饿而死。”

自从永嘉之难以来,年年大批北人南渡,晋陵沿江,首当其冲成了他们落脚的第一站。头等的士族们,稍作中转就会流向建康,次一等的也在京畿之地寻田问舍。而下等的士族,只能在晋陵、江夏等地落户。至于寻常百姓,无根无蒂,若不幸正遇着灾年,大多都会沦为四处乞活的流民。

这些人里,能活下来的,不过十之一二。

“其中有一具尸首,身子肿得有常人两倍宽,身上的衣裳已经被乞丐们扒去了,有几只野犬正在啃食她的腿。”少年握卷的手已经收紧,指节发白,“那是一个小女孩儿,年纪比阿恬还小。”

五岁的她已经被吓得呆住,愣愣地半张着嘴说不出话来。

“所以,我觉得有用的事……便是好好学些编理户籍、劝课农桑、平准谷价的本事,让地里长出更多的谷米,让更多的人能在灾年活下来,让像阿恬一样的小孩子,好好地长大。”十四岁的少年在自己清简的书案前,向五岁的妹妹述说着生平志向,平静极了,但平水似的湖面下,却有湖石一般坚硬的某种东西,直刺人心。

“嗯,阿恬懂了。”她其实只有一点点明白,却愣愣地点了头。

那会儿,尚未成年的他们,从未想过,短短一月之后,便是风云剧变。

他们的父亲刘耽,死在了这一年的立冬。那个冬天,是他们兄妹有生以来过得最冷最煎熬的一个寒冬。

刘氏一族的本家,当年留了在洛阳,后来皆殁于兵祸,死在了北地胡虏手上。于是,整个晋陵,他们无亲可依。父亲生平既不喜攀附,也不爱交际,所以如今他们也无朋可靠。甚至,因着父亲为官清正,在任多年不曾贪渎分毫,所以家中根本没有多少积蓄。

阿兄当时已经在建康上学,阿母既不许阿兄中断学业,也舍不得卖掉阿父留下的那些藏书。于是,只得便变卖了宅子,带着她往进了北固山下一处简陋小院。次年开春,母女二人上山打草,织履为生……

而阿兄也在京中做书佣,赚一些用度,终于勉强度日,完成了学业。

她那时天真地以为,总算阴云散尽,云开月明,一切总算好了起来,可,谁晓得——

“女公子,到了。”

谢三出事的次日,钟山暮色里,细草渗径的漫长石阶尽头,随行的仆妇一声轻唤,打断了刘恬的思绪。她驻了足,目光东向了前方延回数里的巨大山墅。

此处,正是庐陵公主的别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