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嫡长孙的科举路[穿书] > 第8章 书院初遇风波起

嫡长孙的科举路[穿书] 第8章 书院初遇风波起

作者:浮生相思豆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24 16:07:17 来源:文学城

永安二十四年夏,林泽宇要参加京城县学的入门考,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县学考《论语》注疏和对句,他对着朱熹的注疏,越背越糊涂。

“淮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注疏,我背了三天还记混!”林泽宇趴在谢淮安的书案上,把《论语集注》翻得哗哗响,“先生说注疏要一字不差,可我总把‘朋’的注疏和‘友’的弄混。”

谢淮安放下手里的户部卷宗,取了张宣纸,飞快画了张导图:“你看,‘朋’和‘友’在注疏里是两个意思——‘朋’是‘同门曰朋’,指一起读书的人;‘友’是‘同志曰友’,指志向相同的人。”

他在“朋”下面画了个小圈,写“同门→读书→悦”;在“友”下面画了个圈,写“同志→行道→乐”:“所以‘有朋自远方来’是因读书相遇而悦,‘四海之内皆兄弟’是因志向相同而乐——这样一拆,就不会混了。”

林泽宇盯着导图看了半晌,拍着大腿笑:“原来这么简单!我以前总把两个注疏堆在一起背,越背越乱。”

谢淮安又教他用“关键词串联法”记注疏:“把‘朋’的注疏里,‘同门’‘学问’‘相聚’这几个关键词挑出来,串成‘同门来学,相聚为悦’,比背整段话好记。”

接下来的十日,林泽宇每日都来谢府,跟着谢淮安画导图、记关键词。县学入门考那日,他走出考场时,脸上是藏不住的笑意:“淮安,考的注疏全是你教我记的!对句我也对上来了,先生出的‘春风拂柳绿’,我对的‘秋雨润花红’!”

谢淮安笑着递给他一杯凉茶:“等放榜了,我请你吃桂花糕。”

三日后,县学放榜,林泽宇的名字赫然在列,而且名次在前二十——林府上下都乐坏了,林夫人特意让人送了一篮新鲜的水蜜桃到谢府,说是“谢小公子的功劳”。

谢承看着榜单,对柳氏笑道:“泽宇这孩子,以前总被张秀才说资质平平,现在跟着淮安,倒是开窍了。”

“都是孩子们互相帮衬。”柳氏剥了个水蜜桃递给谢淮安,“下个月淮安也该进县学了,正好和泽宇做同窗。”

谢淮安咬着水蜜桃,心里却在盘算——县学里有不少世家子弟,其中就有原书里和原主作对的几个纨绔,还有林泽宇的嫡兄林博文。原主当年在县学里,就是因为和林博文起冲突,才落下“骄纵”的名声。

他必须避开这条路。

九月初,谢淮安和林泽宇一同进了县学。县学的书院建在京郊的青山脚下,进门是“明伦堂”,后面是藏书楼,两侧是学子的斋舍。

他们被分在同一个斋舍,同舍的还有三位学子:礼部侍郎家的二公子王景明,吏部尚书家的庶子赵彦,还有一个是寒门出身的李秀才。

王景明是个自来熟,见谢淮安和林泽宇进来,立刻起身招呼:“早就听说谢家嫡长孙和林家小公子是好友,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谢小公子的导图解经,连国子监的先生都夸呢!”

谢淮安拱手行礼:“不过是些小聪明,让王兄见笑了。”

林泽宇也跟着拱手:“以后还请王兄、赵兄、李兄多指教。”

赵彦性子冷淡,只是点了点头;李秀才则有些拘谨,连忙回礼:“谢小公子、林小公子客气了。”

几人刚收拾好行李,就听见斋舍外传来一阵喧哗,一个穿宝蓝锦袍的少年带着几个仆从,大摇大摆地走了进来。

少年面如冠玉,却带着几分傲气,目光落在林泽宇身上时,嘴角勾起一抹讥讽:“林泽宇,你也配进县学?不过是靠母亲吹枕边风,走了后门罢了。”

林泽宇的脸瞬间红了:“林博文!我是凭自己的本事考进来的!”

谢淮安心里一沉——这就是林泽宇的嫡兄林博文,原书里第一个陷害原主的反派。

林博文瞥了谢淮安一眼,语气更傲:“谢淮安?听说你总帮着这个庶子?谢家也是名门望族,怎么和庶子混在一起,不怕丢了身份?”

谢淮安没生气,反而笑着拱手:“林兄这话就错了。县学是读书的地方,不分嫡庶,只分学问——泽宇考了前二十,比某些靠家族关系进县学的人强多了。”

这话戳中了林博文的痛处——他是靠林尚书的关系进的县学,连入门考都没参加。

林博文脸色一沉:“谢淮安,你敢嘲讽我?”

“不敢。”谢淮安语气平淡,“只是实话实说。林兄要是觉得不服,不如下次月考,我们比一比谁的经义做得好——输的人,给赢的人磨一个月的墨,如何?”

斋舍里的其他学子都愣住了——谢淮安才六岁,居然敢挑战林博文?

林博文冷笑一声:“好!我就不信,我还比不过你一个毛孩子!”

说完,他带着仆从转身就走,临走前还瞪了林泽宇一眼。

等林博文走了,王景明凑过来:“谢小公子,你胆子也太大了!林博文在县学里出了名的护短,他肯定会找你麻烦的。”

“找我麻烦也不怕。”谢淮安拿起桌上的《论语》,“读书人的事,自然用学问解决。”

林泽宇握着拳头:“淮安,都是我连累你了。”

“我们是朋友,谈不上连累。”谢淮安拍了拍他的肩膀,“而且我早就想和林博文比一比——让他知道,嫡庶不重要,学问才重要。”

当晚,谢淮安在自己的小账本上写:

【县学目标】:

1. 月考经义拔得头筹,赢林博文;

2. 结交王景明、李秀才,建立自己的人脉;

3. 读完县学藏书楼里的《漕运考》。

他放下笔,看着窗外的月光——县学是他进入朝堂的第一站,这里不仅有学问,还有世家子弟间的明争暗斗。但他不怕,因为他手里有导图,有经史,还有最靠谱的朋友。

月光透过窗棂,落在《论语》的书页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八个字,在夜色里格外清晰。谢淮安知道,他的科举路,从这一刻起,才算真正踏入了“战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