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嫡长孙的科举路[穿书] > 第11章 藏书楼秘档 漕运贪墨踪

月考结束后,京城县学为嘉奖名列前茅的学子,特批谢淮安、李秀才与林泽宇进入府学藏书楼查阅孤本——那是大靖朝文人趋之若鹜的地方,藏有不少前朝孤本、名家手札,甚至还有部分未刊印的官府卷宗。

获准进入的那日,天刚蒙蒙亮,三人便踏着晨露赶往府学。藏书楼建在府学后院的竹林深处,三层楼阁飞檐翘角,朱漆大门上挂着“文宗阁”的匾额,门旁立着两位须发皆白的老吏,负责登记查阅者的姓名与所查书目。

“三位小公子,藏书楼内禁止喧哗、禁止私带纸笔,查阅孤本需戴手套,损坏一页,按律治罪。”老吏神情严肃地叮嘱,随后递来三副细棉手套。

谢淮安三人恭敬应下,戴上手套,跟着老吏走进藏书楼。一楼是经史子集的普通刊本,二楼是名家注疏与手札,三楼则是孤本与官府卷宗,需单独登记才能进入。

“我想去三楼看看前朝的漕运卷宗。”谢淮安对老吏说——他始终惦记着漕运的问题,想从孤本中找找更多线索。

老吏愣了一下:“小公子年纪轻轻,怎么对漕运感兴趣?三楼的官府卷宗多是枯燥的账目,怕是没什么意思。”

“学生想研究历代漕运的利弊,为日后策论积累素材。”谢淮安拱手答道。

老吏点了点头,登记后领着三人上了三楼。三楼的光线较暗,书架高耸入顶,空气中弥漫着纸张发霉的味道。老吏指着西侧的书架:“那里是漕运相关的卷宗,你们自行查阅,切莫乱翻其他书架。”

待老吏离开,林泽宇看着密密麻麻的卷宗,忍不住咋舌:“这么多书,得查到什么时候?”

“我们分工合作。”谢淮安提议,“我查永安朝以来的漕运账目,李兄查前朝漕运改革的案例,泽宇你帮我们留意有没有提到‘柳成’或‘漕运司贪墨’的记载。”

三人立刻行动起来。谢淮安从书架上取下《永安朝漕运总录》,一页页仔细翻阅,里面详细记载了每年的漕运数量、损耗情况、清淤记录。翻到永安二十年的账目时,他发现一条异常记录:“江南漕粮起运十五万石,到港八万石,损耗七万石——备注:邗沟段遇暴雨,沉船十艘。”

旁边还有一行小字批注:“沉船数量与损耗不符,疑有贪墨。”

谢淮安心里一动,继续往下翻,发现自永安二十一年柳成的女婿出任漕运司郎中后,漕运损耗率逐年攀升,从原来的三成涨到了四成以上,且每次损耗都以“沉船”“暴雨”为借口,却没有详细的沉船清单与受灾记录。

与此同时,李秀才在《前朝漕运考》中发现了一段关于“漕运贪墨”的记载:“宋真宗时,漕运司官员与地方乡绅勾结,虚报损耗,将贪墨的漕粮转卖至黑市,后因账目不符被揭发,涉案官员二十余人,皆被处斩。”

“淮安,你看这个!”林泽宇忽然压低声音喊道,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漕运司密记》,“这里面提到了柳成的女婿!”

谢淮安连忙凑过去,只见书页上写着:“永安二十二年,漕运司郎中张承业(柳成女婿),令下属虚报沉船数量,贪墨漕粮三万石,转卖至京城黑市,获利白银五万两,分与柳成两万两。”

下面还有一行模糊的字迹:“密报御史台,未获批复——御史台御史李大人,为柳成门生。”

三人面面相觑,林泽宇忍不住怒道:“原来损耗都是假的,都是他们贪墨了!”

李秀才眉头紧锁:“御史台被柳成掌控,密报都石沉大海,这可如何是好?”

谢淮安指尖划过书页上的字迹,眼神沉了下来——他终于明白,柳成的势力比他想象的更庞大,不仅掌控漕运司,还渗透到了御史台,难怪祖父当年的奏折石沉大海。

“现在还不是揭发他们的时候。”谢淮安低声说,“我们手里只有这一本密记,证据不足,而且柳成权势滔天,贸然揭发,只会打草惊蛇,甚至引来杀身之祸。”

林泽宇急道:“那难道就眼睁睁看着他们贪墨漕粮,让百姓挨饿?”

“当然不是。”谢淮安把《漕运司密记》放回书架,“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收集更多证据,同时努力读书,尽快考中科举,进入朝堂——只有拥有了话语权,我们才能将这些贪墨之事公之于众,推动漕运改革。”

李秀才点头附和:“谢兄说得对,我们现在人微言轻,就算拿着这本密记去告状,也没人会信。只有等我们金榜题名,进入仕途,才能真正做些实事。”

林泽宇虽仍有不甘,但也知道谢淮安说得有理,只能重重点头:“好!我们就先忍着,等考中进士,一定要让这些贪官污吏付出代价!”

三人继续在藏书楼查阅,谢淮安又找到了几本《永安朝漕运账目》,将其中异常的损耗记录、虚增的水脚银条目都记在心里——他没有纸笔,只能靠超强的记忆力,将关键信息一一烙印在脑海中。

临近午时,老吏前来催促,三人不得不离开藏书楼。走出竹林时,林泽宇回头看了眼文宗阁,感慨道:“没想到藏书楼里还藏着这么多秘密。”

“藏在书里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真相。”谢淮安语气坚定,“我们今日所见,只是冰山一角——大靖朝的朝堂,还有很多这样的黑暗,等着我们去照亮。”

李秀才看着谢淮安的背影,心中愈发敬佩——这个年仅六岁的少年,不仅学识渊博,还有着超越年龄的沉稳与远见。他相信,跟着谢淮安,总有一天,他们能实现“澄清玉宇”的抱负。

回到县学,谢淮安把今日在藏书楼发现的信息,在脑海中整理成一份“漕运贪墨证据链”:

1. 柳成女婿张承业出任漕运司郎中后,漕运损耗率大幅攀升;

2. 《漕运司密记》记载张承业虚报沉船数量,贪墨漕粮三万石,分与柳成;

3. 御史台被柳成渗透,密报未获批复;

4. 漕运账目与实际损耗不符,虚增水脚银。

他知道,这份证据链还不够完整,缺少具体的沉船清单、黑市交易记录等关键证据。但他并不着急——他还有时间,还有科举这条路可以走。

当晚,谢淮安在日记中写道:“藏书楼一行,知漕运之弊,源于贪墨;贪墨之根,在于权势。欲除弊,先掌权;欲掌权,先科举。前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照亮了日记本上的字迹,也照亮了少年心中的理想与抱负。谢淮安知道,他的科举路,早已不仅仅是为了摆脱炮灰命运,更是为了守护身边的人,为了澄清这乱世的黑暗,为了给大靖朝的百姓,开辟一条真正的康庄大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