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嫡长孙的科举路[穿书] > 第10章 月考场中显锋芒 经义策论定乾坤

月考之日,天刚破晓,京城县学的明伦堂已坐满学子。案几一字排开,笔墨纸砚摆放整齐,监考官手持戒尺来回踱步,气氛肃穆得连呼吸都轻了几分。

谢淮安、林泽宇与李秀才分坐相邻的案前,三人交换了个眼神,各自深吸一口气。不多时,考官分发考卷,首页是经义题,题目取自《孟子·离娄上》——“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要求按八股格式作答;第二页是策论题,问“如何平衡法与德,以安民心”。

谢淮安先看经义题,笔尖轻点纸面。他记得周衍曾说,八股文虽格式固定,却能见真章,关键在破题要准、承题要稳、中股要深。他略一思忖,提笔破题:“善为德本,法为治器,二者相济,方可行政安民。” 短短十四字,既点破题目核心,又亮出核心观点。

承题部分,他承接破题展开:“圣人言此,盖谓政无德则失民心,治无法则失秩序,德法分离,虽有良愿,终难成事。” 随后起讲用“夫”字领起,引出“德为法之魂,法为德之骨”的论点,再自然入题,过渡到核心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中股部分,他用对仗句式层层递进:“以德润民,则民心向化,如春风拂草;以法束吏,则吏治清明,若秋霜肃贪”“德不治顽劣,法可绳之;法不解人心,德可融之”。每一句都对仗工整,既符合八股要求,又把德法互补的道理讲得透彻,还悄悄融入了《资治通鉴》中“汉用儒法并治而兴”的史例。

策论题上,谢淮安更是得心应手。他以经义为基,结合漕运见闻,写道:“平衡德法,首在制良法——法当轻徭薄赋,如孟子所言‘制产保民’,让百姓有恒产;次在修德政——官当廉洁自守,以仁心待民,如唐之魏征,执法严明却不失体恤;终在民知法懂德,设乡学讲经普法,使民心有敬畏、有归依。” 文末还提到“漕运之弊,既因法纪松弛,亦因官吏失德,若以法查贪墨,以德劝清廉,漕运自通”,将书本道理与现实问题结合,立意瞬间高出一截。

另一边,林泽宇按着谢淮安教的导图逻辑,先梳理经义脉络:“善是民心所向,法是行事准则,缺一则乱”,破题虽朴实却准确。他牢记八股格式,起股、中股部分模仿谢淮安的对仗写法,虽不及谢淮安深刻,却也条理清晰,没有跑偏。

李秀才则发挥自己学识扎实的优势,在经义中援引多家注疏,从朱熹的“德主法辅”到汉代董仲舒的“阳德阴刑”,论据详实,束股部分收尾有力:“德法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此乃治国安邦之正道。”

考场上静悄悄的,只有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声。谢淮安写完时,离交卷还有半个时辰,他回头看了眼林泽宇,见他正认真修改策论,李秀才则在检查经义的对仗句式,两人都神情专注。而不远处的林博文,正对着策论题抓耳挠腮,纸上只写了寥寥数语,脸色焦躁。

交卷后,林泽宇拉着谢淮安的袖子,激动地说:“经义的八股格式,我居然没写错!策论我还引用了你说的‘以工代赈’,说用此法既合规又显德政!”

李秀才也点头:“谢小公子教的导图,让我答题时思路没乱,策论里我结合了家乡的情况,说乡学普法能减少纷争,应该能得不错的分数。”

三日后放榜,明伦堂前的红榜下挤满了学子。谢淮安一眼就看到自己的名字排在榜首,旁边标注着“经义第一,策论第一,总评第一”;李秀才位列第三,林泽宇排在第七。而林博文的名字,赫然在三十名开外。

“我中第七了!”林泽宇跳起来,一把抱住谢淮安,“淮安,你太厉害了!真的拿了第一!”

李秀才看着红榜上的名字,眼眶微红,对着谢淮安深深一揖:“谢小公子,若不是你相助,我断无今日之成绩。”

谢淮安连忙扶起他:“是你自己学识扎实,我只是略尽绵力。”

这时,林博文怒气冲冲地挤过来,指着谢淮安怒吼:“你肯定是作弊了!你一个六岁孩童,怎么可能考得比我好?”

“林兄这话可有证据?”谢淮安神色平静,“考场有考官监督,考卷有先生评阅,若我作弊,先生怎会给我经义第一?”

恰好评卷的张先生路过,听见这话,开口道:“林博文,休得胡言!谢淮安的经义,破题精准,中股对仗工整,策论结合史事与现实,见解独到,实乃本次月考最佳,何来作弊之说?”

张先生顿了顿,又看向谢淮安,眼里满是赞许:“你那篇策论里‘德法相济,以安民心’的观点,连府学的教授都赞不绝口,说你有治国之才。”

林博文被张先生训斥,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却不敢再反驳,只能愤愤地瞪了谢淮安一眼,转身离去。

周围的学子纷纷围上来,对着谢淮安拱手道贺。王景明拍着他的肩膀:“谢小公子,果然名不虚传!以后有不懂的经义,还请你多指教!”

其他学子也跟着附和,连之前性子冷淡的赵彦,都对谢淮安投来敬佩的目光。

谢淮安一一回礼,心里清楚,这一次月考的胜利,不仅让他在县学站稳了脚跟,更让他收获了人心。林泽宇的真诚、李秀才的感恩、其他学子的认可,都是他对抗原书剧情、铺就科举路的重要力量。

回到斋舍,三人坐在灯下,林泽宇提议:“我们效仿古人,结为异姓兄弟如何?以后一起读书、一起应考,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李秀才连忙点头:“我愿意!能与谢小公子、林小公子结为兄弟,是我的荣幸。”

谢淮安看着两人真挚的眼神,心中暖流涌动。他想起古代书院的朋辈之谊,想起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同窗情深,笑着点头:“好!今日我们就撮土为香,结为兄弟!”

三人在斋舍中央,以茶代酒,焚香立誓:“今日结为异姓兄弟,同心同德,共研经义,共赴科举,不离不弃!”

誓言声在斋舍里回荡,窗外的月光洒进来,照亮了三张年轻而坚定的脸庞。谢淮安知道,他的科举路,从此不再是孤身一人。有了这两位志同道合的兄弟相伴,无论未来遇到多少风雨,他都有了并肩前行的勇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