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考之日,天刚破晓,京城县学的明伦堂已坐满学子。案几一字排开,笔墨纸砚摆放整齐,监考官手持戒尺来回踱步,气氛肃穆得连呼吸都轻了几分。
谢淮安、林泽宇与李秀才分坐相邻的案前,三人交换了个眼神,各自深吸一口气。不多时,考官分发考卷,首页是经义题,题目取自《孟子·离娄上》——“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要求按八股格式作答;第二页是策论题,问“如何平衡法与德,以安民心”。
谢淮安先看经义题,笔尖轻点纸面。他记得周衍曾说,八股文虽格式固定,却能见真章,关键在破题要准、承题要稳、中股要深。他略一思忖,提笔破题:“善为德本,法为治器,二者相济,方可行政安民。” 短短十四字,既点破题目核心,又亮出核心观点。
承题部分,他承接破题展开:“圣人言此,盖谓政无德则失民心,治无法则失秩序,德法分离,虽有良愿,终难成事。” 随后起讲用“夫”字领起,引出“德为法之魂,法为德之骨”的论点,再自然入题,过渡到核心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中股部分,他用对仗句式层层递进:“以德润民,则民心向化,如春风拂草;以法束吏,则吏治清明,若秋霜肃贪”“德不治顽劣,法可绳之;法不解人心,德可融之”。每一句都对仗工整,既符合八股要求,又把德法互补的道理讲得透彻,还悄悄融入了《资治通鉴》中“汉用儒法并治而兴”的史例。
策论题上,谢淮安更是得心应手。他以经义为基,结合漕运见闻,写道:“平衡德法,首在制良法——法当轻徭薄赋,如孟子所言‘制产保民’,让百姓有恒产;次在修德政——官当廉洁自守,以仁心待民,如唐之魏征,执法严明却不失体恤;终在民知法懂德,设乡学讲经普法,使民心有敬畏、有归依。” 文末还提到“漕运之弊,既因法纪松弛,亦因官吏失德,若以法查贪墨,以德劝清廉,漕运自通”,将书本道理与现实问题结合,立意瞬间高出一截。
另一边,林泽宇按着谢淮安教的导图逻辑,先梳理经义脉络:“善是民心所向,法是行事准则,缺一则乱”,破题虽朴实却准确。他牢记八股格式,起股、中股部分模仿谢淮安的对仗写法,虽不及谢淮安深刻,却也条理清晰,没有跑偏。
李秀才则发挥自己学识扎实的优势,在经义中援引多家注疏,从朱熹的“德主法辅”到汉代董仲舒的“阳德阴刑”,论据详实,束股部分收尾有力:“德法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此乃治国安邦之正道。”
考场上静悄悄的,只有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声。谢淮安写完时,离交卷还有半个时辰,他回头看了眼林泽宇,见他正认真修改策论,李秀才则在检查经义的对仗句式,两人都神情专注。而不远处的林博文,正对着策论题抓耳挠腮,纸上只写了寥寥数语,脸色焦躁。
交卷后,林泽宇拉着谢淮安的袖子,激动地说:“经义的八股格式,我居然没写错!策论我还引用了你说的‘以工代赈’,说用此法既合规又显德政!”
李秀才也点头:“谢小公子教的导图,让我答题时思路没乱,策论里我结合了家乡的情况,说乡学普法能减少纷争,应该能得不错的分数。”
三日后放榜,明伦堂前的红榜下挤满了学子。谢淮安一眼就看到自己的名字排在榜首,旁边标注着“经义第一,策论第一,总评第一”;李秀才位列第三,林泽宇排在第七。而林博文的名字,赫然在三十名开外。
“我中第七了!”林泽宇跳起来,一把抱住谢淮安,“淮安,你太厉害了!真的拿了第一!”
李秀才看着红榜上的名字,眼眶微红,对着谢淮安深深一揖:“谢小公子,若不是你相助,我断无今日之成绩。”
谢淮安连忙扶起他:“是你自己学识扎实,我只是略尽绵力。”
这时,林博文怒气冲冲地挤过来,指着谢淮安怒吼:“你肯定是作弊了!你一个六岁孩童,怎么可能考得比我好?”
“林兄这话可有证据?”谢淮安神色平静,“考场有考官监督,考卷有先生评阅,若我作弊,先生怎会给我经义第一?”
恰好评卷的张先生路过,听见这话,开口道:“林博文,休得胡言!谢淮安的经义,破题精准,中股对仗工整,策论结合史事与现实,见解独到,实乃本次月考最佳,何来作弊之说?”
张先生顿了顿,又看向谢淮安,眼里满是赞许:“你那篇策论里‘德法相济,以安民心’的观点,连府学的教授都赞不绝口,说你有治国之才。”
林博文被张先生训斥,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却不敢再反驳,只能愤愤地瞪了谢淮安一眼,转身离去。
周围的学子纷纷围上来,对着谢淮安拱手道贺。王景明拍着他的肩膀:“谢小公子,果然名不虚传!以后有不懂的经义,还请你多指教!”
其他学子也跟着附和,连之前性子冷淡的赵彦,都对谢淮安投来敬佩的目光。
谢淮安一一回礼,心里清楚,这一次月考的胜利,不仅让他在县学站稳了脚跟,更让他收获了人心。林泽宇的真诚、李秀才的感恩、其他学子的认可,都是他对抗原书剧情、铺就科举路的重要力量。
回到斋舍,三人坐在灯下,林泽宇提议:“我们效仿古人,结为异姓兄弟如何?以后一起读书、一起应考,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李秀才连忙点头:“我愿意!能与谢小公子、林小公子结为兄弟,是我的荣幸。”
谢淮安看着两人真挚的眼神,心中暖流涌动。他想起古代书院的朋辈之谊,想起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同窗情深,笑着点头:“好!今日我们就撮土为香,结为兄弟!”
三人在斋舍中央,以茶代酒,焚香立誓:“今日结为异姓兄弟,同心同德,共研经义,共赴科举,不离不弃!”
誓言声在斋舍里回荡,窗外的月光洒进来,照亮了三张年轻而坚定的脸庞。谢淮安知道,他的科举路,从此不再是孤身一人。有了这两位志同道合的兄弟相伴,无论未来遇到多少风雨,他都有了并肩前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