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重生后怀了前夫上司的孩子 > 第25章 世界从不为任何人慢一秒

25

夜里十一点,宿舍的灯早已熄灭,只剩下风扇在天花板上咯吱咯吱地旋转。吹出来的风不再热,却也不凉,像一张濡湿的旧毛巾缓缓拂过皮肤。

寝室四人此时都已躺下,只有窗边的帘子还微微鼓起——徐知意大概率又在用手机偷偷刷帖子。夜色里,她的声音隔着布帘飘过来,压得很低,但依然透着疲倦:

“那女生的微博还是没更。”

三天了,从“长文举报导师性骚扰”登上热搜,到“台风带来百亿损失”“新能源车企崩盘”“顶流网红身亡事故”轮番接管舆论,她几乎是看着话题一点点被挤出屏幕。

世界没有停下来,它从不为任何人慢一秒。

“评论区好安静。”徐知意接着说,“那条‘说了也没用,对吗?’底下,现在连骂她的都少了。”

“舆论没记性。”赵芮翻了个身,“前几天那么多人喊得跟要在网上开庭一样,现在一夜之间全跑去刷台风水淹仓库了。”

常禄说:“也不能怪他们。台风冲了这么多地,农田、仓库、地铁口,全是实打实的损失。死了人,还有人家孩子冲走了都找不到。”

“是啊。”徐知意声音低了点,“一边是整片城市泡水,大面积停摆,光是快递就有几千个人都拿不到了,一边是博士生被导师性骚扰,受害者只有一个人。你说大众更关心哪个?”

沈蕙听着这话,忽然觉得胸口发紧。

她脑海里再次浮现出那个女生的文字:

“他说我腿真细,走起来跟猫一样。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自己不是人,而是超市货架上可以被随意点评的玩偶。”

那是她昨晚看到的一张截图。那女生并没有真正把这些发在主页上,而是在一篇被转发的小号帖子里提到的,“是她自己存下的描述段落,但删了,怕太‘情绪化’。”

她们没说话了。

寝室安静下来,只有风扇转动的咯吱声,不紧不慢地拂过这一夜。

沈蕙轻轻点开手机,屏幕冷光映在她脸上。她打开微博,手指滑到那个女生的页面。

最新一条仍是那句:“说了也没用,对吗?”

下方的评论少得可怜。被置顶的是一条只有十几个赞的留言:

“别放弃,我们都在。”

头像是明德大学的图书馆,灰蒙蒙的天,像是秋天下午四点钟拍的那种天气。

沈蕙往下翻了几条,在评论区的边角找到几条类似的留言:“我也被他约谈过。”

“当年面试感觉他很奇怪。”

“看到你说,我才敢承认那不是错觉。”

没有人名、没有证据、没有长文澄清。只是一些模糊的、散乱的片段,像在密林中系下的小布条,一条接一条,悄悄地连成一线。

她的心跳忽然慢了一拍。

评论区没有转发,没有争吵,连骂人都不多,像一场小型的纪念仪式,在浩大的世界舞台背后,悄悄地燃着微光。

她给这些评论都点了一遍赞,同时想了很多事。

那条“希望你不是为了流量做局”的质疑仍然挂在那女生的第一条热评下,像一道裂缝,被反复刷新、置顶、回踩,却始终不曾被真正移除。那是这个时代对“痛苦是否值得被倾听”的标准质询:你够真实吗?你够完整吗?你配得到关注吗?

可哪怕都够了,也不代表有人听。

沈蕙缓缓将手机扣在床边,躺了下来。

在那黑暗里,她忽然想起了之前读过的一段访谈。某位社会学者说:“我们这个时代,对声音不是‘能不能发出来’的问题,而是‘发出来之后,会不会被吞没’。”

她忽然觉得,自己仿佛也曾在什么地方喊过一声。那声音早就散了,像蒸汽一样,被日常生活、考试安排、社会大事、气候灾难、伦理混战一层层蒸发了。

所以现在,她更懂那女生说的那句“对吗?”是什么意思。

那不是一句问题,而是一种确认。

一种对这个世界的确认:

“我知道的,你不会听。只是,我还是说了。”

风扇还在转,夜色未退,手机那一抹冷光已熄。

她闭上眼,掌心还残留着一点发热的余温。

像某种极小的灯芯,在巨大而冷漠的引擎前,发出几乎察觉不到的光。

但它还没灭。

她相信,一定会有人看到。

保持乐观,希望是点亮世界的火种。

————

景市的秋天终于露出真实面目。夜风不再只是凉,而是真正能吹进骨头里的冷。实验楼外的树叶开始密集地落,像有人悄悄按下了“换季”的按钮。

B楼312寝室的窗户紧闭着,里面却没开灯。三个女生坐在床沿与椅子上,借着手机屏幕昏暗的光,看着微博那条早就被刷下去的热搜。

“她今天一个人去酒店住了,我有点担心她的状态。”林咏低声说,声音里带着种快要干涸的哑。

她抱着膝盖坐在床上,手机屏幕微亮,照出她眼底的青黑色。她已经连续三天没睡好觉,白天也不太说话,只是一直在翻那个女生的主页。

那位被性骚扰的研究生,是她的舍友,也是她在研一以来最亲近的人。两人一起做实验、一起看剧、讨论口红色号、共享深夜炸鸡,也曾在冬夜里偷偷摸摸溜出去,在校门口买热腾腾的炒栗子。

但她从没真正看见她。

林咏记起她有一次月经痛得脸色发白,问她要不要去校医室。她只是摆手说没事,过会儿自己就好。那时候她以为对方只是身体不好。现在回想起来,那种蜷缩着坐在书桌前、眼神游离、对声音过于敏感的状态……根本就是长期焦虑和睡眠障碍的表现。

“她没说。”林咏低头,“我们也没问。”

夏宇轻轻呼出一口气,把手机放到桌上。她把自己的情绪压得很稳,说:“不是你的错,也不是她的错。事情到今天,大家都不应该为此自责了。是那个导师的错,是这个权.力关系的问题。”

但林咏不听。她指节泛白,拽紧被子角落,像是在用力掐住某种尚未爆发的情绪。“可我天天跟她一起生活。我怎么就没看出来?”

她们从未想过,那个总是笑着的人,原来已经沉在水底那么久。

邢舟坐在窗边,脸色冷冷的,手指轻轻敲打着手机后盖。她最先转发了那条举报帖,也最早开始帮着在各个平台留评论。但现在她一言不发,只是忽然冷冷地说:“那导师是不是还没被处理?”

夏宇点头:“没进一步通报。可能还在‘核实’。”

“呵,核实。”邢舟讽刺地笑了一下,“她都快撑不下去了,他们还在核实。”

林咏闭上眼,像是终于下了决心一样抬起头:“我们得做点什么。她现在根本没法出门,更不能上网。外面说她证据不足、说她小题大做……我们得替她说话。”

寝室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

风在窗外吹得树叶簌簌作响,像是谁在黑夜里一遍遍重复着“不能继续沉默”的低语。

“如果我们不做点什么,”林咏咬牙,“她真的会觉得,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人为她站出来了。”

夏宇看了她一眼,没有反驳。邢舟也默默拿起手机,开始检索自己保存的微博小号和几个社群资源。

她们以前从来不是维权斗士,也没有做过“代言正义”的准备。但此刻,她们知道,她们必须把这份声音继续传下去——不只是为她,也是为了她们自己。

因为那个瞬间她们终于明白:

她,不是唯一一个曾在深夜里无声哭泣、怀疑自己是不是“太敏感”的人。

她,也不是唯一一个把创伤压成“正常”、把痛苦装进“懂事”里的人。

只是她说出来了,提前一步在风暴中心站出来了。

而现在,她需要的是——不再独自面对风暴。

林咏重新点亮手机,指尖轻轻划开微博页面。

她没有再看那条“说了也没用,对吗?”的置顶。

她开始写下一句新的话,不是回应黑暗,而是给黑暗里的人递过去一束小小的光:

“她不是一个人。我们就在这里。”

————

第二天起,寝室里的气氛变了。

林咏、夏宇和邢舟没有商量,但彼此心照不宣地进入了一种紧张而克制的协作状态。像是无声战壕中的哨兵,每个人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守住阵地。

林咏负责写帖——她原本是学报的实习编辑,习惯性地用文字替人表达。那晚她几乎是咬着牙码完了一篇长文,标题是:“实名之后,我们不能沉默”。她没有重复舍友的指控,只是冷静陈述了一个事实:

“一个年轻女性,在深夜举着身份证,实名举报她的导师,对着整个社交平台说出‘我不能再忍了’。我们不能让她成为孤岛。”

那篇文章发出去的前三小时转发量很高,但之后却陷入了某种令人心惊的沉默。平台没有下架,但流量明显被压了。

夏宇立刻切换到运营小号,开始用“非事件”方式维持热度——分享研究生困境的话题、讲述课题组黑话、转发旧有的“实验室生存指南”……

她在一个新号上发了一句:“上级不是神,下级不是祭品”,配的是舍友当天的照片,没露脸,只是她手里举着身份证那一瞬间,手指发白的特写。

那张图被好几个校园群当作“勇敢”的象征转发出去。有人评论:“这是今年最硬核的实名。”

也有人说:“图太吓人了,像遗照。”

评论很快被系统吞掉。

平台不删帖,但把“相关词条”搜索限制在了模糊圈层里。

流量没了。热度散了。

比起平台干预,更让人心凉的,是“沉默”。一夜之间,从热搜第二掉到了五十名开外。连相关话题的主持人都把首页头像换了。

最先感到不安的是邢舟。她一直在关注转评和评论区,但越来越多的留言不是在表达支持,而是在劝退:

“你已经举报了,他也停职了,还想怎样?”

“现在都在关注受灾群众,你这点事真的不重要了。”

“这时候搞这么一出,你考虑过学校和学院的名声吗?”

“你肯定觉得你是世界上最惨的人吧,但是别人也觉得自己是最惨的。”

“你这样做,是不是在借事情炒流量?”

林咏那天吃完晚饭时吐了,她说是反胃,但大家都知道不是。

她们三人都在社媒账号后面匿名,但她们也知道,有一些人已经猜到了她们是谁。

那天晚上,学校论坛里出现一张照片,是她们四人一起走出宿舍楼的背影。下面有人配字:“真·爆料小队。”

贴子很快被删,但她们心里明白,事情已经不只是一个“举报”那么简单了,而是变成了一场不对等的力量角逐。

那个晚上,夏宇坐在阳台上点燃了一支烟,是学校附近的小超市里最便宜的。她其实从来没有抽过烟,但今天结账的时候鬼使神差地从超市柜台拿了一包。她幻想着自己借着这个动作让心静下来。

“我们是不是搞砸了?”她轻声说。

林咏坐在她身边,一把把她的烟抢过来按灭了。

“你是嫌我们的环境毒性还不够强吗?”

夏宇蹬掉脚上的拖鞋,蹲在椅子上,头埋在膝盖里,突然哭了起来。她知道自己应该假装坚强,知道应该在舍友面前佯装轻松,她知道脆弱没有用——她知道有人在等着看她们的笑话。

纵使她不是受害者本人,但她也已经快到崩溃的边缘了。她才23岁,她想大哭一场,但是她不敢把宿舍的氛围搞得更糟,她忍住了哭腔,闭上嘴——半句哭声化作了一声搞笑的猪叫音效。

邢舟在屋里,安静地把门反锁了一次又一次,像在确认某种边界仍然存在。

她们不知道这场沉默会持续多久,也不知道实名举报是否会带来正义。但她们知道——如果她们也不再发声,那就真的只剩下她一个人了。

社交媒体不是安全屋,也本不应该是法.院——本来应该有更好的解决平台才对,但它至少曾经是一块能让受害者站上去说“我还活着”的台子。

她们还不能让这块台子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