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重生后怀了前夫上司的孩子 > 第24章 并非所有人都能登上那艘方舟

24

夜里十一点,宿舍的灯刚熄不久。只有窗边那台风扇还旋转着,吹出一股微弱的晚夏余温。

床帘半合,沈蕙正倚在床头翻看一篇加密技术的短论文。耳边却断断续续传来舍友们压低音量的夜聊声。

“你们还记得前几天那个明德大学女生发长文举报教授性骚扰的事吗?”徐知意轻声说。

“当然记得啊。”赵芮翻了个身,声音闷在枕头里,“那天爆得多厉害,朋友圈、社交媒体全在刷。结果呢?这都过了快一周了,一点后续都没有。我还以为这次能闹出点结果。”

“现在都快过一周了。”常禄轻哼一声,“一点后续都没有。明德发了个通报,跟没说一样,‘高度重视,正在调查’,真是鬼才公.文写手。一点实感都没有。”

“我昨晚翻她的微博。”徐知意的语气低了下来,“她已经两天没发东西了。最后一条只有一句话:‘说了也没用,对吗?’”

寝室静了一瞬。

只有风扇在窗边咯吱咯吱,仿佛重复着某种模糊又疲惫的节奏。

沈蕙合上书,把它放到床边。她没有接话,只是望着床帘上被风吹动的微弱褶皱,默默想起前几天自己读完那篇长文时的心情——那句“说了也没用”像一颗缓慢沉降的石子。不是愤怒,也不是悲伤,而是一种麻木后的迟疑。

一只南美洲的蝴蝶扇动翅膀,结果可能引发德州的一场龙卷风。

她这只蝴蝶的重生,最多跟高中白月光换个大学学籍。

她也挥一挥翅膀,这个世界还会变好吗?

一种“这一切是否会再次重演”的预感在刹那之间席卷而来。

赵芮有些不甘地说:“她微博下现在留言都少得可怜,好几个以前转发的大V也把那条删了。”

“热搜也早没了。”常禄翻着手机,“现在是台风、财政爆雷、新能源龙头企业股价断崖式下跌、还有那个宇宙级网红的车祸——每天都是十万加。那女生的事儿,根本刷不上去。”

“这就像……”徐知意轻声说,“你刚好在境况最坏的时候喊了一声,可风太大,声音吹散了。”

她们陷入短暂的沉默。

风扇的咯吱声继续,像是被风吞没的念头。

沈蕙没回应,但她知道徐知意说的没错。

台风席卷了南部沿海,洪涝带来几十亿经济损失。农人一年的收成毁于一夜,救援队在齐腰的深水中连夜挖人;一个汽车巨头突然宣布大规模裁员,市值蒸发百亿;再加上网红车祸的现场照片流出——巨大的视觉冲击,一时间整个互联网就像被按下了频道切换。

在这些铺天盖地、图文并茂的“巨响”之中,一个匿名女生的举报,显得如此安静,如此微小。

在影响世界的重大议题和滔天的流量以外,个体的声量如此渺小。台风刮倒房子,雨水淹没城市,宇宙大网红在国外车祸,几处骨折。一个性骚扰举报在社交媒体上似乎也不算什么大事了。

地球自转的速度太快了——地球上的人也太多了。那些其他的人,因为天灾而损失一年收获的农人、眼看着他人被水冲走却来不及救下的救援人员,他们的痛苦也是如此真实而且具体。

世界上总有人在受苦,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得救。

——并非所有人都能登上那艘方舟。

那个女生,她只是说了自己经历的故事。

可也正因如此,事情变得更加复杂。

那篇长文爆出来时,受害人只提供了与导师的微信聊天截图。截图里没有露骨暗示,没有任何生理描述,连“你真漂亮”都没有。导师的话语极其谨慎,永远站在暧昧边缘,比如:

“你最近是不是压力太大?如果信得过我,下次咱们可以一起吃个饭聊聊。”

“你做presentation的时候眼神很有感染力,我挺欣赏有灵气的学生。”

而女生的描述则充满细节——办公室门半掩、他眼神停留的位置、她因为恐惧而定格在那里、他如何一遍遍质问她为什么拒绝调到主项目组。

但网友们看见的是“对不上”的文本:

“微信记录看着挺正常的啊,怎么就性骚扰了?”

“是不是因为导师没给她进核心项目,她不爽了?”

“拜托,二十多岁的人了,分不清暧昧和指导?”

更难听的是: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你说是性骚扰就是性骚扰?证据呢?”

“她肯定是觉得自己上位无望才举报的,结果还把自己搭进去了。”

还有几条转发极高的微博,甚至将女生的头像P上“捏造者”的红字,配图讽刺她“装无辜”。

一个个“怀疑她动机”的声音,把她逼进了舆论的死角。

她沉默了,不再发声。

微博首页最上方是那一条——“说了也没用,对吗?”

像一道被风反复吹拂的裂缝,暴露着她最后的自问。

沈蕙望着那行字,觉得那不只是某个人的痛苦,而是某个群体的沉默。

——那些在办公室里听着黄色玩笑硬着头皮佯装微笑的人,那些在项目申请时“被建议做行政助理”的人,那些在离开学校时默默关掉微博、注销社交媒体、不再说出“为什么”的人。

她知道,有些人被伤害,却永远找不到“证据”;有些话本就不该被记录,却最能刺入骨髓。

沈蕙缓缓躺下,拉好床帘。手机屏幕在她掌心里亮了一下,一条新推送闪过:

明德大学通报回应导师被举报性骚扰事件:正在核查,涉事教师已暂停教学工作。

她眉头轻微动了动,点开评论区——寥寥几个点赞,没有一个在讨论案件本身。大多数留言都在骂“高校是个大染缸”,或者转头去讨论别的八卦热搜。

在那个发长文的女生主页下,她看到一条评论写着:

“希望你不是为了流量做局。”

沈蕙没有点“举报”,也没有点“喜欢”。她只是把这句话默默读了几遍,又将手机放在一边。

“说了也没用”的沉默,不是因为没有人愿意听,而是因为所有能让声音变大的路径,都太容易被稀释、扭曲、折叠,直到它变成另一个哑掉的热搜。

————

她已经三天没有下过楼了。

阳光落在宿舍窗台边的防盗网里,投下碎裂的光斑,照亮她床头堆着的药盒、眼罩、没拆封的外卖和一瓶不知是前天还是昨天泡的速溶咖啡。

她背对着光,把自己整个人蜷进被子里。手机反扣在枕头底下,振动时像一颗被按住的心脏,无声跳动。

她不敢看屏幕。

自从她在微博发出那篇举报长文的那天起,生活像是一只被掐住脖子的鸟,扑腾几下后就僵在空中。

那之后,世界没有沉默——反而太喧哗了。

几千条私信、上万条评论、各类媒体的采访请求、问询邮件、八卦群的围观截图,全都压进她的手机里。她关了提醒,删了APP,再装回来,又删掉,再装回来。

她戒断不掉。

有人骂她“蹭热度”,说她“毁掉整个组的声誉”;有人问她是不是谈恋爱失败才“反咬一口”;还有人对她发了PDF格式的“性别正义批判讲义”,嘲讽她是“学院派情绪动物”;更有人留言:

“台风刚刚过境,数十亿的损失,全国上下在抗灾,你倒好,挑这个时候制造混乱,你良心不会痛吗?”

“你导师已经停职了,还想怎样?就不能等社会稳定一点再说话?”

“你这不是举报,这是道德讹诈。”

她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该在那个夜晚按下“发布”按钮。

现在世界这么乱,她是不是要等待一个最好的时机?是不是要等台风来完了,等大家都平静下来,等一个没有重要新闻的时候,等到收集到更多证据……

可一想到那间办公室,导师说“你这样的人以后走学术不容易,要找个能理解你的人指点指点”的语气,她就觉得如果不说出来,自己连“活下去”这件事都做不成。

她的诊断报告还压在抽屉里:中度抑郁,伴中度焦虑。那是去年冬天她被导师约谈四次后去看的心理医生。

她一开始不敢告诉父母。

直到发文那晚,手机电量只剩6%,她用最后的电给妈妈发了一些语音,说:“我想告诉你一件可能会让你不高兴的事情。”

第二天早晨醒来,手机里是母亲发来的十几条未读语音。每一条语气都在变,先是惊讶,接着担忧,最后是哽咽。

她父亲则更直接——每天早上八点、下午三点、晚上十点都会拨来视频通话。

“你今天吃饭了吗?”

“学校有没有人找你谈话?”

“要不然先回家吧,学校住宿条件也不好吧,回家吃点好的。”

“少上点网,你知道吗,其实社会也就是这些年才高速发展起来,其实很多人都没接受过什么教育的。”

可他越这么说,她越是每晚偷偷点开那些评论,一条条读完。然后眼睛发热,背脊僵硬,睡不着觉。

舍友不敢和她提那条热搜,只说:“要不要我带你出去吃点饭?”

她摇头,说不出话。

她的导师在她发文后的第二天被“暂时停职”,但学校没有更多通报。相关微博被压热度,大V不再转发,媒体的稿件也慢慢退到首页以外。

她曾在社交平台上尝试补充更多细节,解释为什么自己认为那些话语是“边界外的暗示”,可很快就有人说:

“你写得那么感性,怎么让人信?”

“欢迎上网,分享你刚编的故事。”

于是她删除了那条长评,设了锁,换了头像。再也没有说话。

可消息还是会穿透锁屏抵达。

一个不认识的学妹私信她:“学姐,我一直关注你,今天我们课题组开组会,有人说你毁了整个实验室的名声。我哭着顶嘴了,但真的好怕。”

还有一个跨校项目的合作者给她发来一句:“不好意思,我们导师建议我‘避嫌’,之后的项目可能得中止。”

她没有回。

她太累了。

她真的没想到,世界的运转速度这么快。她没有预料到会有台风,没有预料到会有车祸新闻、经济爆雷、舆情风暴——就像没有人能预料风从哪个方向吹来。

她只是说了实话而已,为什么却像是投下了一颗炸弹?

她曾以为舆论是她最后的希望。

但现在她知道,它也是一只巨兽。你靠近它,它就吞掉你。

她甚至想,对于“读者”——对于新闻的读者,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也是一段充满光环的苦难。但是如果……

如果她只是一个刚成年、对权.力没有认知的小女孩呢?

如果她不懂社交媒体呢?

如果她上的是小地方的专科呢?

如果她不是所谓“社会精英”预备役之一呢?

如果骚扰她的人不是名人,如果她长得不漂亮,如果她不是单身女性呢……

她会发声吗?

她会忍下去吗?

别人会怎么说她?

她的举报还能上热搜吗?

她的痛苦会不会比现在再放大成千上万倍?

如果她不是明德大学的,如果她不是尖端领域知名课题组的研究生,如果她不是一路资优路线成长起来,也许她更得不到舆论的同情和支持。

但她要的不是同情,而是正义。

她需要支持,也期待审判。

她把手机调成飞行模式,把所有的社交应用卸载。然后闭上眼,开始慢慢数呼吸,试图照着心理医生教的方式,把注意力从喧嚣的回忆中抽离出来。

一只手轻轻搭在她肩膀上。

是舍友。

她什么都没说,只是躺下来,靠着她,像是在以一种更慢、更温柔的方式,告诉她:

你还在这里。我们都在这里。

夜色沉沉,风吹过门缝,带来几丝草木的潮意。

她没有再哭。

只是拉紧被角,在黑暗里小声说:

“我……好像,真的不想说话了。”

沉默是一种创伤的后遗症。

写着写着,就思考了很多。虽然是几个月前写的啦,一边写一边梳理自己的想法,同时自己的想法也在不停地改变,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呢。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4章 并非所有人都能登上那艘方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