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八识规矩颂 > 第12章 第12集《八识规矩颂》

八识规矩颂 第12章 第12集《八识规矩颂》

作者:妙音0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5-03 18:17:28 来源:文学城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面。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

这一段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注解分成两段,第一段是个总标,第二段是个别释。看第一段:

言此第六识心。

这以下的情况是讲哪一个识呢,是讲第六意识的心王,第六意识的心王它能够在这个性、界、受这三种情况恒常地转易。先看这个性:

或时与信等相连,则为善性。

换句话说,不管我们表现在外的一个行为是如何,是如何的粗暴,是如何的具足威仪,只要内心跟信等相连,内心跟善心所相应,那么这个就是善。

或时与根随烦恼相连,则为恶性。

不管你外面表现得怎么地有威仪,内心有根本烦恼、有随烦恼相连,这个就是恶。

或时不与善恶相连,但与遍行、别境相连,则便为无记性。

这个是无记,他也不是善,也不是恶,这个是无记。这个无记多分来说都是有覆无记,它是有烦恼,有无明的遮盖,虽然不起贪瞋的烦恼,但是内心的本质还是跟无明、我执、法执相应的。这个叫做有覆无记。

故三性恒转易也。

这个是先说明这个性。说这个第六意识在我们的八识当中它是我们造业的主角,但这个主角它也不完全是善,也不完全是恶,它会变化。别说我们今生是一个出家人,我们的内心多分是善,就是你今生忏除罪障,积集资粮,你下辈子来你不一定会作善,不一定。你可能福报大做一个大国王,遇到这个五欲的境界,烦恼生起活动也可能。你今生是个善人,你下一生也不一定是个善人。要讲得微细一点,你现在的念头是善,你下一个念头不一定是善。就是会有变化,这个体性是会有变化的,我们讲观心无常就是这个道理。

这个内心的本质它不是有一个独立自主的体性,这个内心的本质是由因缘有的,不是自生的,不是自然自己生起的。说这个心是自己有独立自主的体性,那么它是善就永远都是善,它是恶就永远是恶,但是它不是。这个内心的本质是因缘有,这个因缘有变化,体性就会有变化,所以讲三性恒转易也。

或缘欲界,或缘□□,或复缘无□□,则三界恒转易也。

这个是讲界恒转易。我们一般人当然在物欲的境界里面活动,就是这欲界的境界,饮食的**,男女的**,睡眠的**。但是有时候我们入定,能够得到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进入定自在所生色,入了□□,或者到无□□,所以他在三界中也会有变化。也可能会从□□掉下来,掉到欲界里面来。所以这个界也是恒转易。再讲这个受:

或时喜受,或时乐受,或时忧受,或时苦受,或时不苦不乐,名为舍受。故五受恒转易也。

说我们今天心情很快乐。你今天看到他很快乐,但是你明天看到他可能不快乐。你昨天吃这个东西很快乐,你今天吃这个东西可能不快乐。这个受也是会有变化,乐受、苦受、忧受、喜受、舍受,这个受也是不决定的,也是因缘有的,而不是自性有的,也是不断地变化。这是讲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

我们凡夫的情况,就是一个不定聚,不定。圣人叫正定聚,圣人的心不管遇到任何境界,他的内心都是决定的,决定都是善的。但是凡夫的心就像空中的羽毛,它有时候会往上飞,有时候往下坠,它就是不定。

你看我们上次讲作者略史,讲到这个曲女城,曲女城山中的这个大树仙人,他过去在因地修禅定的时候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在禅定过程当中,他有一次在树上入定,出定以后他本来想要下来吃吃水果的,但他发现他的头上有鸟,母鸟产了几只小鸟,就想:哎呀,我要出定以后这些鸟就摔到地上就摔死了。所以他起了慈悲心,忍受内心的饥饿继续入定,使令这个鸟都长大以后飞出去了他才出定。他有这个慈悲心,这个跟善心相应。

后来他从初禅到四禅,禅定成就了以后,他有时候入定,有时候出定。出定了以后看到国王带着他的女儿在山野当中郊游的时候,他也起烦恼的活动。烦恼的活动,其实那个烦恼活动不是很深,禅定的人那个烦恼都是很淡薄的,很淡薄但他就是要娶这个公主作太太。后来每一个公主都不同意,这时候生气了,为什么会生气呢?得到禅定的人慢心很重的。

我们没有禅定不太敢太骄傲,对骄傲不是很敢。有禅定的人他的贪瞋烦恼淡薄,但是那个慢心比一般人重。他想说我是一个有禅定有资粮的人,你们这样子看待我。所以他一气之下,一入定以后,那个定自在所生色一现前,内心一咒愿,就把他这些女儿都变成驼背了。一念的瞋心就能够创造这样的罪业。

我们想,当初你在禅定当中,你要出定,看到小鸟起慈悲心的也是你嘛,后来别人得罪你了,你伤害他也是这一念心。这凡夫的心就是这样子的,就是不决定。他会造五逆十恶,但是他也会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这个第六意识的情况就是这样,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就是这句话。所以凡夫这一念心的确是很难讲的,很难讲的,叫不定聚。

动身发语独为最,

引满能招业力牵。

前面是说第六意识的情况是变化,这变化当中呢,这个地方再说明它是动身发语独为最,它能够发动你的身业,发动你的语业,在八识当中是最大的,它的造业力最强。它不但变化性大,而且造业力也强。造了业以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引满能招业力牵。创造一个引业,创造这个满业,这个业力就牵引第八识得果报。所以这个第八识去投胎,他自己不能去投胎的,第八识去投胎是由业力决定的。虽然第八识是一个果报主,但是去哪里投胎第八识是不能决定的。谁决定呢?是第六识所创造的引业、满业来决定。这个引业这个引,就是牵引,它有强大的势力能够牵引我们去受这个三界的总报。这个满就是圆满,圆满这个别报,这个业力比较薄弱,受这个别报。这个就是引满能招业力牵。这个业力能够牵引第八识去三界六道里面得果报。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谓身语二业,皆有此第六意识方能动发。

这个身体跟嘴巴,这两个只是个工具,它不能够自己发动业力。是谁发动呢?是第六意识才能发动。你说这个牛车,车子要往东边往西边,车子不能决定,是这个牛决定。这个意思,我们身体造恶造善,嘴巴讲善讲恶,也由第六意思识发动的。第六意识是善,发动的善的身、语;第六意识是烦恼相应,就发动恶的身、语。就是这样,身语二业,皆有此第六意识方能发动,其它的识都不能发动,八识当中只有第六意识能够发动身业、语业。这是一个总标,我们再看别释。

别释分两段,先讲因,再讲果:

谓第六意识与发业惑相应,能造善恶引业。此业虽谢,所熏种子,至成熟时,能招六道总报。

第六意识如果跟发业惑,这个发业惑是贪瞋的烦恼,这个粗重的烦恼,它能够发动善业恶业,能造善恶的引业。这个业,当然这个业是生灭性,诸行无常,业一下子就消失了,但是这个业在造作过程当中,它每一个刹那每一个刹那就熏习了一种善恶的功能,叫种子。这个功能累积到一定时候,就能够使令我们去招感六道的可乐不可乐的总报。这个是说明这个引业的情况,是由发业惑。假设:

由第六意识与润生惑相应,能造善恶满业。此业虽谢,所熏种子至成熟时能招六道别报。

如果第六意识它是跟润生,说这个业不能造善也不能造恶,业的势力很薄弱,它是个无明。由于无明它不是贪瞋,他造了一个比较势力薄弱的善业、恶业的满业,这个业力也是一样,过去以后熏习一种善恶的功能,成熟的时候招感六道的别报。这个是先讲它的因地,它的因地能够造引业,也能够造满业。引业成就六道的总报,满业成就六道的别报。

引业:

一、意乐故重。二,无治故重。

三,邪执故重。四,由事故重。

五,加行故重。

我们看这个附表第五。附表第五我们把这个第六意识所造的引业跟满业的情况,主要是根据《瑜伽师地论》讲这个业,《瑜伽师地论》讲这个三杂染,烦恼杂染、业杂染、身杂染,讲到这个业的时候,它讲到这个有重业跟轻业,也等于是就代表引业跟满业。先看第一个,引业。

这个引业就是说这个业力的势力强大,它能够引导我们第八识去成就三界的总报,叫引,就是牵引的意思。这以下的五种情况都能够成就引业,任何一个都可以,不必具足两个,任何一个都能够成就引业。先看第一个:

一、意乐故重。

你在造这个业的时候有强大的意乐,这强大的意乐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个,方便时,你在造业之前,或者造善或者造恶,内心充满了期待,等待这一天的来临,在方便时就有这样的期待。根本时,这在造的时候起了很大的欢喜心,你完全没有一点勉强,内心很大的欢喜,正造的时候欢喜。第三个,成已时,造完以后内心念念地随喜,一点都不后悔,做这件事情内心很满意,希望下次能够再继续做,成就以后念念地随喜。假设这三种情况是具足期待心、欢喜心、随喜心,你所造的业那就是很重的业了,就是意乐,强大的意乐在三时表现出来,这个时候是重业,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无治故重。

这个主要是指罪业,这个治就是对治。说你这个人一生当中,乃至没有极少的时候来受持一个学处,就是受持戒法。你这个人从小到大完全没有约束自己的身口意,完全没有约束,你内心要欢喜怎么做,你就一定要做。说这件事情是罪业,我不管,我欢喜就好。就是说,你对你的身口意完全是属于一种放任的状态,那么随你所造的业都是重业。佛法是讲这个意思,说你不对治你自己,这个罪都是重的,无治故重。

第三个,邪执故重。

就是内心有邪知邪见了。前面是讲这个放逸相应,这个是讲邪见。说,你认为鸡鸭鱼肉是天下一道菜,鸡鸭鱼肉是上天创造给我们吃的,所以杀鸡杀鸭是没有罪过的。依止邪见来造业,这个业也是重,因为你在造业的时候没有惭愧心,尽情地造作。邪执故重,邪见也会使令罪业变成重业。

第四,由事故重。

前面的三个,意乐、无治、邪执,都是约着内心的状态,这个是约着外境,说你这个造业的境界是一个上品的境界。什么是上品的境界呢?就是:三宝——你是对佛法僧的境界来造业,你是礼拜呢?或者是去破坏呢?这个业都是重。你对父母的境界这个也是重业,你的父亲母亲。你对师长的境界这个也是重。在畜生当中,大只的众生比小只的众生业重。你说你杀死一只象比杀死一只牛的罪重;你杀一只牛又比一只狗的罪重;杀一只狗又比杀一只蚂蚁的罪重。这个畜生,《瑜伽师地论》是从大小只来判断的,越大只的罪越重。所以,事,就是上品的境界,父母、师长、三宝,这个都会构成引业的,都会影响到你的总报。

五,加行故重。

这个加行从两方面。第一个就是你造业的次数。你造的次数很多次,虽然它是一个很下品的业,但是你今生经常地造作,今天造作,明天造作,造作一生,这个业也不可思议,也会影响你的三界总报,造业的次数。第二个,这个业,你不但自己做,你还劝他人做,你找很多人跟你一起做,这个业也是重,不管善业恶业。不但自作,更复劝他。

这个加行故重,我们可以知道一件事。说我们做定课,每天拜八十八佛,你虽然每天就花四十五分钟,但是你点点滴滴,滴水长流则能穿石,你能够拜他三年五年十年,就不可思议。这个次数的力量也不可思议,所以这个次数也是很重要的,加行故重。

这个是说明引业,这些业力都会影响我们三界的总报。

再看第二个,满业。这个满业的势力薄弱了,它不足以影响你三界的总报,但是它会影响你的别报。

起造诸业,令业种子增长者,谓之增长业。若虽起身语等业,而不令业种子增长者,谓之不增长业。增长业定受异熟果,不增长业不定受异熟果。

先看增长业跟不增长业的定义。说我们造了一个业,可能是善业、恶业,但是这个业的势力很强大,能够使令你原来的业种子的势力增长,这叫增长业。如果我们起了身语等业,但是业的势力薄弱,不足以使令你的第八识的善恶种子增长,这叫不增长业。增长业决定要受三界的异熟总报,不增长业不定受异熟果,只受别报。不增长业根据《瑜伽师地论》列的有十种,有十种业是不增长业。

第一个,梦所作业。你在梦中作了很多罪业,你不但现在做梦,你从小到大,从大到老,从老到死,一生当中做了很多的梦,很多的梦都有罪业,但是这些罪业不能使令你到三恶道去。因为这个业,梦中的业,独头意识的业是不增长业。你虽然一生当中在梦中作了很多罪业,不要怕,那个梦不能让你到三恶道去的。不过你要醒过来以后,就是从独头意识恢复了,已经有眼睛耳朵鼻子,开始恢复了五俱意识,就是从梦中醒过来,你去追忆你梦中的境界,造了一些贪瞋痴的境界,你又起了烦恼来回忆过去的境界,这个时候从现在开始就算增长业了,就是你追忆梦境。你造了罪业没有惭愧心,继续地去追忆,这个时候从醒过来以后就是增长业了,在这个地方要简别一下。

二,无知所作业。你造这个恶业是受到药物和幻术的催眠,所以你杀人。你吃了药物了,你在没有知觉的情况去造这个业,这个业不能到三恶道去,只有别报。

三,无故思所作业。说你这个业不是故意的,晚上走路不小心踏到蚂蚁,踏到青蛙,这样的业力不能到三恶道,但是你跟它有别报,你跟它结恶因缘有别报的。

四、不利不数所作业。这个不利跟不数,从义理上看,它要加一个及,不利及不数,这两个情况要同时具足。说你造这个业的时候不是很猛利,不是猛利的意乐,而且次数也不是多。说你是在无意间造了一个罪业,造了以后你永远就忏悔了,只造了一次,一生只造了一次。造业的内心也不是很猛利,之前也不是充满了期待,造的时候也不是很欢喜,造了以后有惭愧心,永远不再造作了,一生只造作一次,这个也是不增长业。它是不利而且不数,这种情况是不能到三恶道去的。

第五,狂乱所作业。就是精神错乱了,精神错乱造了罪业,这个时候不能到三恶道。这个精神错乱在律上它也讲出一个标准,说你用手去抓火就像抓黄金一样,你连火都把它当作黄金的,这样子才算是精神错乱,这有一个标准的。

六,失念所作业。这就是说,我们一般平常都持戒,但是突然间有一天忘掉了,就是突然间应该要持戒忘掉了。你不是放逸相应,就是一时忘掉了,一时忘掉以后,以后就改过来。失念,一时的忘失,这样的业也不能到三恶道去。

第七,非乐欲所作业。说你造作这个业不是说你心甘情愿的,是受恶国王、盗贼的逼迫才作的,这样的业不能到三恶道去的。

我们昨天看《孔子传》,孔夫子后来就是周游列国,周游列国他第一个到卫国去。到卫国去,卫灵公给他六万的俸禄,但是没有重用他,后来孔子就离开了,就准备到陈国去,后来走错路了到了匡地,匡城。到了匡城,匡城准备要叛乱,要去攻打卫灵公,就把孔子围起来,围了三天,要孔子随顺匡地一起来叛乱卫灵公,但是孔子不同意。

孔子是个行周礼的人,怎么能够以下犯上呢!他不同意,不同意匡城只好把他放掉,放掉以后就强迫他,说:你要去哪里?孔子说我要回卫国。匡城人说,你要回卫国我不让你走,因为你把我叛乱的事告诉卫灵公,那卫灵公要来讨伐我们,你要到卫国去我就不让你走。孔子说,好,那我不到卫国去。匡城人说,那你盟誓,孔子就盟誓。盟誓了以后,匡地就把他放走了。放走以后孔子还是回到卫国。

子路就说:夫子,我们答应别人的事情能够不遵守吗?孔子说:盟誓这个业要成就,双方要心甘情愿才能够成就,不是你拿着刀子在我的脖子上强迫我,这种盟誓是不能构成盟誓的,非意乐所作业。

我昨天看到这一段,我想,孔夫子的智慧真是不得了。其实这个缘起法是很深的。我们学习经论我们才知道:哦,这个非意乐所作业,不能构成强大业性的。但是孔子是春秋战国时代,那个时候经典没有翻到中国来,他能够知道这件事情,这么一个微细甚深的业的缘起,他知道不是双方面心甘情愿的盟誓是不必遵守的,他知道这件事,所以孔夫子也的确是不可思议。

所以莲池大师说他是如同菩萨的示现,这的确是可以相信的。他就知道非意乐的情况所定的盟誓是不能构成盟誓的。佛法也是这个意思,你造这个罪业不是你心甘情愿的,是被迫的。

不过这个地方要注意,假设你刚开始是被迫,后来你在做的过程当中起了乐受,从这个乐受生起的时候就开始算增长业了。说你刚开始做是被逼的,你内心是心不甘情也不愿,内心只有痛苦没有快乐,但是你做了一段时间以后开始随顺了,开始欢喜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不是非意乐所作业了。虽然刚开始是被迫,但是你后来开始起欢喜心的时候,就从你那一念欢喜心生起开始就列入了增长业,这一点我们是要清楚的。假设你是从头到尾都是非意乐,这样子就是不增长业,不能到三恶道去。

八,自性无记业。这个业是没有烦恼相应的,也不是善心,也不是恶心,造这个业只是一种习惯动作,自性无记,这个是不能到三恶道去的,没有烦恼相应。

九,悔所损业。十,对治所损业。

前面的八个那都是凡夫的境界,这种业都是凡夫的境界,九跟十是修行人。说这个悔所损业,说我们过去曾经造了罪业,这个罪业是一个强大势力的增长业,可能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等的罪业。我们现在修行以后开始把这个罪业向佛菩萨发露,至诚地忏悔,立定誓愿永远不再犯。你这么一种忏悔的力量把相续心断了以后,这个时候就是可以把你这个增长的业就转成不增长业,因为这个破坏能够折损业的势力,这个业的势力被折损以后变成不增长业。

第十,对治所损业。前面主要是讲这个事忏,下面这个是讲理忏。理忏就是罪从心起将心忏,就对治心中的烦恼,就修四念处。你透过不净、苦、无常、无我的修行,把心中的烦恼给对治了以后,烦恼淡薄以后,这个时候的业力得不到滋润,也能够变成不增长业。

说初果的圣人他还在人天有七次的往返,当然他阿赖耶识当中很多的罪业的,但是这些罪业不能到三恶道去了。初果圣人不到三恶道去的,因为他内心的烦恼停下来了,这种粗重的烦恼都停下来了,这是对治所损业。你的烦恼淡薄以后,你的业性也会转变,因为这个业得果报,一定要有烦恼的滋润才能得果报的。就这个对治也能够折损业力。前面的忏悔是针对业性的忏悔,这个对治是就着内心的烦恼进行对治。不管是对业力的忏悔,对烦恼的对治,都能够折损业的势力。

除上十种,其余诸业,皆有增进长养业种之力量,名为增长业。

就是除了这十种以外都是属于增长业。

好,我们回到讲义。讲义是说明有引业跟满业的差别,前面就把引业跟满业生起的因缘,我们把它说过了。再看果,前面是讲因,业有引业、满业,那么再看果:

所遭总报,名真异熟。所遭别报,名异熟生。若总若别,苦乐万状,皆第六意识造业所牵感也。

他所遭的总报叫真异熟,所遭的别报叫异熟生。这个真异熟是指第八识,第八识变现的境界,因缘变。这个第八识所变的总报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没有这个苦受、乐受、好坏的差别,第八识只有舍受。要到这个别报异熟生,就是分别变以后,前六识的这种情况出现以后,就有这个苦受、乐受、好坏的分别出来。真异熟的时候它就是把境界现出来,但是这个时候没有快乐,没有痛苦,没有好没有坏,没有这些一切一切的名言分别,都没有,完全是一种自性的分别,而这个受就是舍受。等到这个异熟生,就是前六识出现的时候,才有所谓的好坏、快乐、痛苦出现。

所以若总若别,苦乐万状,皆第六意识造业所牵感也。

这个意思是说,我们造业的时候,是第六意识它造业的。你得果报承受果报,感到快乐痛苦,也是第六意识。妙因妙果不离一心,若因若果都是你第六意识为主的。第八识它不承受果报,第八识他对果报的感觉就是舍受。第八识现出刀山油锅它也是舍受,现出诸天的殊胜妙乐它也是舍受。那么这个快乐的感觉是谁来承当呢?是前六识,主要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很特别,造业的是它,承受果报也是它,就是自作自受,可以这样讲,第六意识自作自受,所以若总若别,苦乐万状,皆第六意识造业所牵感也。

我讲一个小故事来说明这个因果的道理。

这个故事是发生在明朝崇祯年间,崇祯皇帝的时候明朝末年。明朝末年有一个居士叫黄景范,这个黄居士他也是学佛的,从小也是有善根,学佛,但是他这个人体弱多病。他有两个很严重的病,第一个是头痛的病,第二个是心口痛。尤其是晚上有时候一睡觉,有时候心口一痛就从梦中惊醒过来,经常是这样子,当然也找了医生看,就是看不好。看不好但他还是一样,每天做功课,他是对佛法有信心的。这个病就一拖拖到二十二岁。

二十二岁那一年,他有一天在房间里面坐,突然间就头痛得非常厉害,痛到就昏过去了。昏过去以后就在梦中,如梦如幻的那个境界里面看到一个人,男人,披头散发,拿着一个刀子就冲过来:还我命来!就往他身上砍过去。砍过去的时候旁边出来几个小孩子,就把这个刀子抓住,就帮他把这个刀子抓住。但是这个人的恨太重了,恨得很厉害,你不让我杀,就从嘴巴里面吐出恨的黑气。这些小孩子闻到黑气以后就倒在地上,他又继续要杀这个黄景范。

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一个老和尚,右手拿一个拐杖,左手拿一个念珠,他说,罢罢罢,冤家宜解不宜结,你就放了他吧。师父,我不能放了他,我找了他好久,现在才找到。这个人说,你是谁呢?我是云栖老人,就是莲池大师,莲池大师在排解这件事情,因为这个黄先生过去是莲池大师的徒弟,这个后面会讲到。

这个时候,莲池大师说,你就放他吧,不要再去报这个冤了,冤冤相报何时了。他说,好,我不要他的命可以,但是我要他的舌头,过去就把黄景范的嘴巴一打开,舌头一割就把它割掉,舌头割掉了。舌头割掉痛,就醒过来,醒过来手一摸舌头还在,但是不能讲话了。不能讲话也是没办法,头还是照样地痛,心口照样地痛,嘴巴也不能讲话了。

过了一段时间就睡午觉,睡午觉的时候,睡到一半,一个女人也是披头散发,也是念着还我命来,还我命来,拿着沙子就往他的身上一丢。在丢的时候旁边有一个金刚神就出现了,放大光明。这个金刚神一放光明,拿一个伞就打开,一个白色的伞。但是这个伞太小了,挡住了大部分的沙,其它的沙打到他的身上就像火一样的痛,又烧又痛。虽然烧痛,但是因为大部分的沙都挡住了。

黄景范说,你是谁?你这样子保护我。他说,我是护咒的善神。你是保护哪一个咒呢?他说:大白伞盖。因为这个黄先生持楞严咒咒心,就是楞严咒的后面那四句话,所以招感护咒的善神用大白伞盖来挡这个沙。

醒过来以后,有的被沙碰到的地方还是很痛,他就精进了,持楞严咒就持很多遍。明天睡觉,那个女众又来,这个时候这个护法神一打开的时候这个伞就更大了,就全部都盖住了。这个时候他对楞严咒就不敢放掉了,整天持。但是他嘴巴还是不能讲话,也是头痛、心口痛。

后来有一天,三个月,这件事情拖了三个月,做了一个梦。莲池大师说,你这件事情,这两个人过去被你杀害的,你要逆来顺受,而且要好好地修行、忏悔,你在一百天以后就会有消息,好好地安忍,这件事情会能够解决的,莲池大师就这样讲。他醒过来:哎呀,一百天也不是很久,我反正病也拖了二十几年了,就是很用功地修行,吃素。这个时候他都没工作了,整天就是跟出家人一样,修行。

到了快一百天的时候,他也做了一个梦,在梦境当中看到一个出家人。这个出家人不是莲池大师,是他过去的师兄弟叫大庆法师,他过去的同参道友,大庆法师,诵《金刚经》。他一听,哎呀,这个经很熟,因为他过去生专攻《金刚经》的,他就随着这个经的声音来到一个房子,坐下来,就是坐下听他诵《金刚经》。《金刚经》一诵完,特别诵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他突然间内心震动了一下,这个时候头痛也好了,心口痛也好了,但是嘴巴还是不会讲话。

诵完以后,他突然间觉得内心的那种障碍,就像一个人扛负很重的东西放下来一样,业消智朗,有这种境界。这个时候,他问,你是谁呀?他说,我是你过去的同参道友,大庆法师,我带你去见一个人。诵完《金刚经》以后,大庆法师就带着黄先生来到很大的一个宫殿。这宫殿的中央坐着一个红衣的老人,这个就是阎罗王,就过去了,阎罗王就把那个男人和女人叫过来——过去在梦中一个拿刀要杀他、一个拿沙要喷他的人——对质。

他说,你认识这两个人吗?黄景范说,我不认识。阎罗王说,你过去生你的父亲是姓刘,你们是一个刘家的家族。这个刘家族是在朝廷做大官的,这个姓刘的大官一开始娶了一个太太,娶了金氏做太太,生了一个儿子叫作刘之麟,刘之麟就是大哥,老大。后来,生了大儿子以后金氏就死掉了,大太太就死掉了。这个刘先生又娶了第二个,又娶了一个陶氏,生了第二个儿子叫刘之宝,刘之宝就是黄景范的前身,他是老二,弟弟。

这两个兄弟长大了以后就做了婚配,就结婚了。结婚的时候,他大哥的这个太太,等于他嫂子,长得比较美貌,他自己的太太长得比较丑陋。他的母亲就是生他的亲生母亲,就不高兴。不高兴,他母亲先起恶念,就把他儿子招过来说:之宝,你长得这么庄严,你的太太这么丑;你哥哥长这么丑,他太太这么庄严,这不相配。不相配怎么办呢?他的母亲就计划把他的哥哥跟他的太太害死,然后安排刘之宝跟他的嫂嫂结婚。刘之宝说,这事不可以。他母亲说,不可以也要可以,就是怂恿他,后来他也同意了。

同意了以后就在一天里面拿酒把他的哥哥、把他的太太灌醉,就把他们两个都杀死。古时候可能是很保守,家族也大,杀死以后就在花园里面就埋起来,埋起来也没有人知道,当然天知地知,没有人知道,很多的鬼神都知道。杀死以后他跟他嫂嫂就结婚了,结婚以后他这个刘家家族就开始闹鬼了,晚上一睡觉的时候那些鬼魅就出现了,闹得整个晚上睡不好,很苦恼的。请了个道士来驱鬼,就是不可以,驱不走,这个恨太重了。

有一天,有一个出家人来到这个地方,这个出家人是有道行的人,说我要跟你们化缘。待到刘之宝说,你化什么缘呢?他说,我们家有闹鬼,你要把我们家这个鬼的事情处理完,我就可以给你,什么东西都可以给你。这个出家人说,这个鬼呀,鬼是由心生,心邪则鬼生,心正则鬼灭,讲这句话,心邪则鬼生,心正则鬼灭。这个刘之宝说,什么叫心邪,什么叫心正呢?这个出家人就拿着拐杖指着刘之宝说,你问问你的良心就知道。这个时候刘之宝就害怕了:哎呀,我把我哥哥害死,把我太太也害死,这件事难道有人知道吗?

讲完,这个出家人就说,我要跟你化缘一件事情。他说,你要化缘什么?我要跟你化缘你太太。刘之宝说,我太太怎么可以给你呢?出家人说,哦,你的太太不可以给别人,那别人的太太就可以给你呀?他给你他心甘情愿?说完就走了。

走了以后,刘之宝就内心很内疚,为了要跟他嫂嫂结婚,把他哥哥也害死了,把他太太也害死了,这内心,心不安。心不安,终于就没有办法抗拒内心的不安,就到莲池大师那个云栖寺出家了。那个时候莲池大师还在,出家以后他就向莲池大师发露他的罪业。莲池大师叫他修忏,又叫他修苦行,三年当中为大众师服劳役。

三年他真正是真诚地忏悔,也真正是为大众师服劳役,消他的罪业。三年过去以后他去受大戒,受大戒以后他就开始云游四海。

不过从这个故事看,他后来是对这个般若智慧有点悟处的,有点小小的开悟的,但是阎罗王说,由于他今生当中只有自利而没有利他,所以福报太薄,所以还要受这些的业障,因为忏悔的因缘就免除了三恶道的果报。后来他的母亲陶氏,这个主谋人,到饿鬼道去了。到饿鬼道以后,他说,出来以后还要受贫贱的人的果报,又贫又下贱。

这个时候讲完以后,阎罗王就在这个时候帮他化解,就拿了一个盒子,把这个盒子打开,就有一个莲华,把这个莲华放到他嘴巴去,他舌头就可以讲话了。讲话以后他知道他的前因是这样子,内心也是开朗,开朗以后等于是把这个怨结给化掉了。他过去的的同参道友就把他带出殿外,又看到莲池大师了。莲池大师跟他讲一句话说,你要汲取教训,慎莫再犯,讲两句话,汲取教训,慎莫再犯。讲完以后他就醒过来了,醒过来以后,他就到山上去修行了。

这个故事是出在《净土三要述义》,《净土三要述义》里面讲到因果的时候,是发生在明朝崇祯皇帝。他过去的造业,但是因为忏悔的力量消除了三界总报,但是这个别报是在的,人跟人之间的恶因缘都是存在的,就是你因缘具足被他找到的时候,那就是很麻烦。不管这些业是怎么样的善恶,都是第六意识所造的,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主要是第六意识所造作的。

所以我们这个修行,为什么会要强调经常要修心?就是这个意思。因为你造业的主就是第六意识,你不把第六意识调好,你这永远是一个定时炸弹,它什么时候要造罪业就不知道了。所以外道就没看到这一点,你在外面的事相去调总是不彻底,你要紧的是心中要有个法宝,老僧自有安心法,八风吹来亦无妨。

这古人讲的,你要有一个安心法门,八风吹你的时候,诱惑你的时候,障碍你的时候,你能够在法宝中安住不动。所以为什么我们修行很强调要调心,很强调要把这个心带回家,就是这个道理,因为第六意识它是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它遇到了善因缘会造善业,它来到了三宝地会造善。他遇到了恶因缘,一念不觉它就造恶了。所以折服现行烦恼这个是很重要,当然就是你心中要有法宝,才能够安心。

好,那么我们讲到这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