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八识规矩颂 > 第11章 第11集《八识规矩颂》

八识规矩颂 第11章 第11集《八识规矩颂》

作者:妙音0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5-03 18:17:28 来源:文学城

《八识规矩颂》监学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九面:

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这个是说明第六意识在凡夫位的一种杂染的情况。前面的偈子讲到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这个是讲到第六意识的心王。这一段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是说明它相应的心所。

第六意识所相应的心所的数目是五十一个心所,这五十一个心所有善有恶,而且是在临时个别地支配,看第六意识它所面对的所缘境是染污、是清净,就怎么来支配它是善是恶,这个是这个偈颂的大意。

关于蕅益大师的注解,我们前面都讲过了,我们看二十面,五十一个心所蕅益大师已经把大部分在前面都说过了,只有三类还没有讲到。所以他这个地方在五十一个心所当中只列出了三类,就是根本烦恼跟随烦恼,小随烦恼的十个,还有不定的四个。根本烦恼我们前面也说过了,我们今天从这个随烦恼,就是小随烦恼十开始说起。

随十谓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

这个小随烦恼,就是说它的一个活动范围,它不能够普遍一切的不善心所,就是说有的地方是有,有的地方没有,他有一定的活动的限制,活动的范围比较小,叫做小随烦恼。

先看第一个忿:

这个忿是面对于不如意的境界,不如意的境界内心产生一种愤发。说我们这个第六意识的心王,跟我们心中所不如意的境界接触的时候,本来是寂静的,那么这个时候开始愤,开始发,就开始波动而不寂静了,这是第一个。

忿了以后,当然有些人愤发以后,事情过去了它也就会消失掉,但是有些人不是,有的人会怀而不舍,结怨为性。就是会把前面的不如意的境界那个影像在心中怀念,一次一次地去怀念当时所发生的过程。这怀念的过程当中,念念念念就结下一个怨,结下这个怨就是恨,这个恨就比忿更加地坚固了。

更加坚固以后,但这个时候还没发起行动。到了这个恼,这个恼就是在跟不如意的境界第二次的接触。前面已经经过愤发的阶段了,内心已经有一个恨的心在里面,这个时候这个境界再出现,这个时候就控制不住了,就产生一个暴力的行动,或者是身业的恼,或者是语业的恼,当然这当中都有内心的恼。身口意的恼,内心就像箭一样,就射出毒箭,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别人。当这个恼的时候就是要采取暴力的行动了。

这个忿、恨、恼它生起的因缘都是在不如意的境界。这件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这个修行,不管你自利、利他,一定会有不如意的境界,但是我们怎么处理,这是个问题了。

我们在自利的过程、修行的过程当中,比如说我们以我们学院来说,我们学院奉忏公上人——导师的慈悲指示,就是解行并重,我们早上的功课是以行门为主,拜佛、打坐、诵经,以这个行门为主;下午就是以解门,上课为主。就是解行并重,如目足双运,我们在前进的过程当中,眼睛来抉择是非,由这个脚来使令我们前进,目足双运。

但是修行人是各式各样的,有些人就是喜欢行门:我只欢喜修行,我不喜欢看教理。那么下午的上课他内心就不欢喜,不欢喜就离开了。有些人喜欢解门,早上的行门他就觉得障碍他研究教理,他就离开了,是有这种事情发生的。当然,我们从事教育的当然是以无所得为方便,这个虚空是无障碍的,离开就离开了。但是有时候我们还会再见面,见面之后谈到:哎,你最近到哪里去了?结果他出去以后还是没找到他如法的道场,甚至于更加糟糕。

我有时候在想,我们佛法讲万法唯识,说这个障碍的生起,障碍的生起它不是从外境生起的,这件事情我们一定能够要了解,障碍的生起是从内心生起的。如果障碍的生起,是外境生起的障碍,那当然外境改变,这个障碍就消失掉了。但是这个障碍的生起不是外境,是我们的心识。我们的第六意识跟境界一接触的时候,第一刹那绝对没问题的,性境、现量。

但是第二刹那,我们这个分别心,名言分别一分别以后,就落入非量,这个时候我们对于所缘境的认识就错误了,事情不是这样但是我们认为是这样,我们自己活在自己的名言当中不知道。这个时候如果没有靠修行来突破,把自己的名言分别冲破过去,可能就会有障碍。所以我们在自利的过程当中,我们面对不如意的境界就是——忍,忍辱。不但自利是忍,我们看以后,你以后要弘扬佛法,利他也是要忍。

我们看看玄奘大师就清楚了,我们从中国两大翻译家,一个玄奘大师,一个罗什大师,这两个过程当中都不是很顺利的。

玄奘大师因为现常、当常的观念,誓游天竺以问惑辩疑,经过八百里的沙河,那草木不生,飞沙走石,就一个人牵着一匹马走过了八百多里的沙河。他到了印度以后,也还不是完全顺境,很多的盗贼威胁他的生命,很多的国王也是障碍他。当然他就是忍,安忍不动,念观世音菩萨,念《般若心经》,哎,事情就过去了。

你看罗什大师也是这样,罗什大师本来是龟兹国的一个国师,后来我们中国这个苻坚趁这个时候篡位了,自称为大秦天王,苻坚。他有一个臣子,晚上夜睹明星,夜睹明星不是开悟,看到龟兹国的上空有一颗闪闪发光的星。这个大臣就跟苻坚大王说,他说龟兹国有一个有道德有智慧的人,这个人要请到我们国家来辅助大王,大王一定能够完成统一的大业。苻坚说好,那就派军队去请来,就请吕光派了七万大军,一下子把龟兹国给打败了,打败以后就强迫地把罗什大师要请到长安城。

但是这个吕光大将军把罗什大师请到凉州的时候,苻坚就被他的部下姚苌给杀死了,杀死以后这吕光就不回去了,就在凉州自立为王,自称凉王。罗什大师在之前就有阿罗汉给他入定观察,说你以后的因缘在中国,你能够在中国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但是对你的损伤很大,对你的道业损伤很大。罗什大师说没关系,能够利益众生,我损伤无所谓。所以他那个时候就知道他的因缘在中国,所以他那个时候也知道他的因缘在长安。

当时吕光把他留在凉州,留了十六年。吕光这个人是完全不学佛的,甚至于对佛法是排斥的,处处地来触恼罗什大师,也不让他讲经,也不让他翻译经典,整天就问他一些世间的事情。因为罗什大师会卜卦,问他事情会怎么样怎么样,问一些世间的事情。罗什大师安忍不动,每天就诵《大品般若经》。在凉州忍了十六年,后来姚苌死掉了,他的儿子姚兴即位,姚兴就派了大军又把吕光给打败了,在这个时候才把罗什大师请到长安。

姚兴好一点,就请他翻译经典。但是姚兴虽然学佛,他也是学得没有很深,世间的习气还是很重。他以强迫的命令送给罗什大师十个宫女,要他一定要接受。你说不接受,不可以,不能不接受。这个时候罗什大师已经收了很多徒弟,他翻译很多经典,但是他收了这个宫女以后,议论纷纷,很多人就讥嫌他,甚至对于他所翻译的经典不信任。这个时候罗什大师被迫在大众当中吞针,就把那个针捣碎了以后吞下去,他说:一个人能够像我这样吞针,你就能够向我学习,接受这些宫女。

我看罗什大师跟玄奘大师的思想都是一样,遇到不如意的境界,它不是以忿、恨、恼的方式来处理,不是,他就是安忍,他知道因缘没有成熟,这个障碍过去了他继续走。就是我们人,走路的时候遇到障碍的时候先不要动,但是也不退转,但是这个事情总会过去,障碍总会过去,过去了继续走。

结果你看,罗什大师在中国终于翻出了《阿弥陀经》、《金刚经》、《法华经》、《维摩经》、《中观论》、《十二门论》、《百论》,那都是很重要的经典!今天罗什大师要不忍,他要在凉州那十六年,他早就退心了:我是要来中国翻译经典的,你把我一耽搁,耽搁了我十六年!所以这个忍力很重要的。

就是说,我们要讲得实在一点,我们这整个菩提道,你说我不要不如意的境,不可能的。这件事是不可能,因为这牵扯到我们个人的业力,也牵扯到众生的共业,问题是我们怎么来处理这些不如意的境界,你用什么样的心情来面对它。

既然这件事情是不可避免,不如意的境界是不可避免,你怎么办?

我永远记得忏公师父有一次,前几年我们学院办学有一点障碍,我去找他,那个时候很沮丧。忏公师父在斋堂,跟我讲一句话,他说:你呀,要忍辱以积大德。这句话在我的心中,永远存在我的心中,一直的盘旋,忍辱以积大德。说我们,你今生要积集广大的功德,你自己有很高的戒定慧,有很大的慈悲心,有很大的善巧,这个是一个很大的因缘,但是还不是完全这样子就可以。你说你有能力可以完成很大的自利利他的功德,但是你生活在这个现实的环境,人跟人的接触,你跟环境的接触,你没有忍辱,还没办法积大德的,是不可以的。这句话对我的影响是很深,这句话,我自己也觉得这句话很受用,所以我愿意把这句话送给大家:

忍辱以积大德!

就是说,我们一定会面对不如意的境界,你有两个选择:

你第一个选择就是过去的老毛病,随着毛病走,就是忿、恨、恼,就是把这个事情弄砸了,你自己有障碍,别人也有障碍,搞得两方面都有障碍,这是一个方式。

第二个方式就是:忍,忍辱,内心当中能够安忍。当然你忍的时候,你加一点无我观会好一点,把这个自我拿掉。就是人与人之间,人跟境界一接触的时候,你把心中那个自我的分别,那个我,我不可得,把那个我拿掉以后,你就能够安忍不动。安忍不动,这个不如意的境界也不可能恒常存在,它会过去。暴风雨总会过去,太阳总要出来,这个时候你就顺利过关了。所以这个地方是很重要,忍辱以积大德,这句话是很重要的。

这个是讲到忿、恨、恼,这个都是面对不如意的境界所发动的三个心所。

覆,这个覆就是:

于自作罪,恐失利养,隐藏为性。

这个覆的意思就是自己造了罪业了,或者身业造了罪,或者口业造了罪业。造了罪业以后我们要是发露出来就会失去自己的名闻利养,这怎么办呢?隐藏!隐藏的结果不但不能使令罪业消失,还从这个根本罪当中引生了一些从生罪,增长他的罪业。所以这当中应该发露。

在《业疏》,道宣律祖作的《业疏》,说我们忏悔,我们修忏,修大悲忏或者是修八十八佛大忏悔文,要具足五个条件:

第一个,请佛菩萨为证。你要请一个忏悔主,大乘的忏悔主都是请菩萨,不是请人。八十八佛是请普贤菩萨当忏悔主,大悲忏就请观世音菩萨当忏悔主,请佛菩萨为证明。

第二个,说己罪名。这个就是发露,你写一个忏悔文,发愿文,把你自己要忏悔的罪都写出来。说你要吃药,要对治这个病,要先把病讲出来,我在什么时候造了什么罪业,把这个罪业讲出来,说己罪名。

第三个,立定誓愿。忏悔以后要发愿,我从今天以后,面对这些罪业,我宁舍身命,不再造作了。不过当然这个说己罪名跟立定誓愿都是在佛菩萨面前,观想佛菩萨现前,在佛菩萨面前白告,立定誓愿。

第四个,讽诵经咒。这有一个方便法门,或者诵经,或者持咒来加持,加行。

第五个,如教明证。如教明证就是说,就是要有瑞相,在梦中或者见华、见光、见到口吐黑物等等,如我们圣教量所说的这些情况来作证明,证明我的罪已经消除了。这个就是一种忏悔的方法,这当中就是要说己罪名,这个说己罪名就是要发露,来对治我们的覆藏。

嫉。这个嫉就是嫉妒,就是看到别人有荣耀的事情,不耐他荣。这一般都是我执比较重的人嫉妒心会比较重,因为他认为这些荣耀都应该归于我。这个荣耀在别人的身上出现,他内心不欢喜。这个嫉,嫉妒。

这个嫉妒,嫉妒再严重一点就会去破坏别人了,就会造罪业了。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在这个大乘佛法去利益众生的时候,每一个众生有他得度的因缘。这些众生因为过去生跟他结缘了,应该由他得度的,这个人应该得他的度的,各有各的过去因缘,不可能全世界的众生都依你得度,不可能的。那么我们自己看到别人有殊胜的功德应该随喜,因为随喜对自己有好处。

经典上讲一个譬喻说,他说别人心中有火把,但是我没有火把,但是我能够随喜他的火把,哎,我心中也能够生起火把。说他有功德,我内心能够随喜,我自己也有一部分的功德。所以这个就是我们要经常观这个因缘观,不要站在自我的角度。多痴众生因缘观,这个世间上各有因缘,你从各有因缘,你从这个因缘的观察以后,你去随喜别人的功德,这个就是对治这个嫉妒。

悭。这个悭贪,有时候是悭财,或者悭法。悭财的结果就是贫穷了,悭法的结果就是愚痴,这是悭。

诳。诳就是诡诈,就是我们为了获得利养,表现出有道德的样子。

我们举一个例子说诡诈,比如说我们一个出家人在僧团里面,有一个居士来了,你看到居士以后你马上把念珠拿出来拨念珠,或者到佛堂去拜佛。这个就是诳,就是为了获得利养而表现出一种有道德的样子,有修持的样子,这个是比较微细的了,诳。

谄。这个谄是险曲,为了欺骗他人现出特别的威仪,险曲。

这个诳多数自己还没有什么过失,只是要强调自己的而一种有修行的样子,但是这个谄媚多数自己有一点过失了,有一点缺陷。有一点缺陷,他不想让人家知道,怎么办呢,就是现出一些特别的威仪,特别的声音来欺骗他人,使令别人不知道他有这个缺点。所以这个是险曲,险曲的结果当然他的过失就永远改不过来了。这是谄,谄媚。

害,这个害,就是于诸有情,心无悲悯,损恼为业。这个害跟忿恨恼又不太一样,忿恨恼是有不如意的境界刺激以后才会发生的。这个害不是,这个害就是不必等待有逆境,人家也没有触恼你,但是你内心当中你想着我高兴就好,我不管别人高不高兴。我要进门的时候我这个门的声音大响声的,讲话也大响声的,反正我内心喜欢就好,是不是触恼别人我不管,这个就是害。这个粗心大意,就是这个人个性很任性,害。不必等到别人来触恼我们,我们就会去主动触恼别人。当然这个害有时候故意,有时候不故意,但是不管故意不故意,对别人都有损恼。

我们看这个每一个人的修行的因缘会不一样,有些人的修行,哎,你看他出家以后,哎呀环境也好,身体也健康,一切很顺利,就慢慢慢慢罪障也消除了,福慧也增长了。有些人修行的时候,身体也障碍,外在的环境也障碍,别人也障碍他,内忧外患,障碍重重。这件事情跟你过去去损恼别人有关系。

所以你在损恼别人的时候你要注意,你不要认为说我高兴就好。这个业力,等到你真是吃到苦头以后,正式想要修行的时候,你就会有很严重的问题出现了。

所以我们平常,我一再的地强调,我们在这个团体当中修行,你要求不要损恼别人。拿一个东西的时候你轻轻地放,开门的时候轻轻地开,晚上到寮房去,别人都睡觉了,不要随便开灯。人家睡得好好的被你吵醒,被你吵醒有些人睡不着觉,整个晚上睡不好。而这个损恼的业一定是累积在你的身心上,你以后会有问题。

所以我们在一起,你注意你每一个动作发动以后,你经常要注意这个动作是不是会损恼别人。你经常这样子注意,你以后修行没有障碍。所以这个害也是很麻烦的。

憍。这个憍就是于自胜事,深生染着,醉傲为性,这个憍。

这个憍跟前面的慢又不太一样,在《成唯识论》上说,这个憍是对于自己的功德就生起醉傲,染着,深生染着而醉傲,不必跟别人比较。反正我有这个功德,我就骄傲了,我这个功德别人有我也是骄傲。但是这个慢不同,慢一定要称量自他,这个慢的功德就是恃己于他,高举为性。这个慢一定要跟别人比较,你说我考九十五分,他说我考全班最低的,大家全班都是考九十六以上,只有我考九十五分,你不可能起慢的,因为这个慢是要比较的,称量自他才能够生起慢的。但是这个憍不是,我考九十五分,我全班考最低,但是我还是憍,因为已经不错了,不必跟别人比较。所以这个憍是比较粗重的,慢是比较微细的,所以这个慢被判作根本烦恼。

这个是属于随烦恼,这是随顺根本烦恼这微细的烦恼而生起的比较粗重的烦恼,就是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这个烦恼的体性都是恶的,都是决定的,跟前面根本烦恼都是一样,这烦恼的活动会引生我们今生、他生不可乐的果报。

不定四,谓悔、眠、寻、伺。

这个不定,就是说它的体性不决定,不决定是善,也不决定是恶,看他用在什么情况。看第一个:悔。

这个悔就是已经做了事情,追悔。如果你做了善事你追悔,你当初做了某一种布施持戒的善事,后来你后悔:我当初不应该这样做,那么这样子的追悔是属于恶,对善法的追悔。如果是对恶法的追悔,这个是属于善。这个就是看它用在什么情况。

眠。这个睡眠,我们这个欲界的果报,有吃饭一定要睡觉的。你说我也吃饭,但是我不要睡觉,你不要睡觉就是打瞌睡,一定会这样子的。因为你有吃饭,一定要睡眠。正当的睡眠它是善,如果你是因为放逸而睡眠,那这个就是恶。

寻、伺。这个寻伺就是觉观,对内心名言的境界,粗转叫寻,细转叫伺。

这个寻伺,我们讲观心法门,你看唯识学跟天台宗都很强调观心,观现前一念心识,就是观第六意识。其实观就是有一点调整的意思了,调整这一念心识。

天台宗的观心法它是安立了十如是: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它第一个是观这个相,内心的相貌。这个相就是我们这个五遍行的这个想,作意、触、受、想。因为这个第一个念头生起的时候,作意、触、受都没有相貌,到想的时候相貌出现了,是染着的相貌,是瞋恨的相貌,是于实德能,深忍乐欲的相貌,各式各样善的相貌、恶的相貌。天台宗的观心是相貌来决定它内在的体性以及它的因缘果报,这个比较细。

但是这个《瑜伽师地论》在观心的时候它注重寻伺。我们这个念头,五遍行过去以后,作意、触、受、想、思以后,下一刹那就是寻伺,这个寻伺的下一刹那善恶的心所就活动。如果你在五欲的境界寻伺,那带动的就是烦恼的心所;你在三宝的境界寻伺,觉观,那就是善的心所。所以这个唯识的观法,它观这个寻伺比较容易观,因为寻伺比较明显。

不过我们修行,这个寻伺它有次第的。我们看普贤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到这个八个你可以看得出来,前面的八个它的寻伺都是在佛跟法的境界寻伺。就是我们刚开始发了菩提心以后,你要忏除罪障、积集资粮,怎么办呢?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这个多数都是在佛的境界,礼拜、赞叹、供养。跟佛赞叹这个寻伺以后,请佛住世,请□□,在佛法当中闻思修。你在佛法当中寻伺一段时间以后,内心有一点正念的力量以后,这个时候恒顺众生、普皆回向,你能够广泛地以你的大悲心,在众生的境界寻伺,施设种种的方便。如果你一出家以后,一开始就在众生的境界寻伺,那个寻伺的本身很可能跟名利心相应,就是杂染。

所以我们可以从十大愿王看得出来,你看他生起的次第,一开始是先在佛的境界寻伺,一开始是在佛堂当中礼拜、称叹、供养如来,供养以后开始请善知识的住世,听闻佛法,常随佛学,把内心的正知见栽培起来,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内心有一点清净的力量以后,再以大悲心,恒顺众生,普皆回向,这个时候广泛地在有缘无缘的众生里面寻伺,观察他的根机为他说法,所以这个寻伺有次第的。

这个是讲到不定,悔、眠、寻、伺,有四个不定。到这里我们也等于是把五十一个心所再第二次全部都讲过了,在《百法》讲过一次,现在讲第二遍。

这个第六意识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看得出来,我们第六意识它的势力有善的势力,有恶的势力。当然恶的势力我们以前已经造了,这个也没办法再怎么样了。但是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要做一些加行的功夫。

在智者大师的《法华文句》里面,他把众生分成四类,就是第六意识的状态分成四类:

第一个是根利遮轻,这一种人他的善根特别的利,这个善根主要是指信心跟智慧的善根,信进念定慧,主要是信心还有般若的善根,根机特别利,而这个遮轻,烦恼障业障很轻。这种人他举个例子,舍利弗、目犍连尊者。这两个虽然是外道,但是在听到佛法以后,在七天之内就证到阿罗汉果了。为什么呢?根机利,而且障碍很少,烦恼障也轻,业障也轻,过去没有重大的罪业。这是最好的修行人,一下子就成就圣道,根利遮轻。

第二种人是根利遮重。善根很利,但是障碍也很重。是谁呢?鸯掘摩罗。鸯掘摩罗本来是一个外道,是一个婆罗门外道,外道就是梵志,志向是要生大梵天。他有一天得罪他的师父的母亲,他的师母。他师母要害他,就在他师父面前说他的坏话。他师父也很生气,就把鸯掘摩罗找来,说:你想生大梵天,我告诉你一个修行方法。好,感谢师父!他说,你从现在开始,你要杀一千个人,杀一千个人,每杀一个人,把那个手指剁下来,用绳子把它串起来,然后挂在胸前,持某一个咒,你就能够生大梵天。

鸯掘摩罗就听他师父的话,就拿了个刀。他这个人武功很高强,鸯掘摩罗,看到人就杀,城里面见人就杀,杀死以后就把手指剁下来,串在他的胸前。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还差一个人,这个时候没有人让他杀,因为怕都躲起来。躲起来以后,他想:哎呀,这个城里面都没有人了,怎么办呢?哦,他家里面还有个老母亲。他要杀他的母亲,这个是五逆的重罪,他就往他家里走过去。

这个时候佛陀的大悲心发动了以后,就来到了鸯掘摩罗的面前。这个时候鸯掘摩罗看到佛,哎呀,这个沙门可以,我干脆不杀母亲了,杀这个沙门。但是他杀佛陀的时候,他就是追不到佛陀。他走得慢,佛陀也走得慢,他走得快,佛陀也走得快。这个时候鸯掘摩罗说:沙门,你停下来,你停下来。佛陀说:我早就停下来了,你还没停下来。我早就停下来了,我的心早就停下来了,你应该停下来。这个时候,他听到这句话以后,所以这个根机利的人也是不得了,他心就静下来了。静下来佛陀为他说法,他就证得初果了,证到初果以后又证得阿罗汉果了,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证得阿罗汉果。

这个意思,你虽然业障烦恼障很重,很厚,但是你有高深的般若波罗蜜的善根,能够冲破,冲破你那个粗重的烦恼跟罪业,可以的。根利遮重还是可以成就圣道。不过这个多数都要有大善知识出现,圣人佛菩萨的境界才能够加持你。

第三个是根钝遮轻。这个在佛法当中栽培得很不够,很钝,在佛法当中也没有信心,也没有智慧,但是他的烦恼障、业障很薄。就是四禅定、四空定的天人这些外道,他也做一些善事,生到天上去,但是对佛法没有信心。这个人成就圣道也是比较慢的。

根钝遮重那就最糟糕了。在佛法当中的根机也钝,业障也重,这个多数在三恶道了。

不过我们看这个经典上,这个根利,佛陀是很注重你的善根,说你有一点罪业,你的善根深厚,烦恼罪业不能障碍你。你这个般若波罗蜜过去熏习得够,有殊胜的因缘还是可以冲破的。所以这个第六意识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这个你要紧就是多栽培善根,把心中的光明加强以后,黑暗就慢慢消失掉了。

这个是讲到第六意识的心王以及它相应的心所。

我们再看下一个偈颂: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前面的偈颂是把第六意识的心王跟心所个别地解释,这个偈颂是把心王心所把它合起来解释,合起来一起运转的时候它的一个情况。

性界受三恒转易。前面讲到第六意识的心王它的情况是三性三量通三境,可以说明第六意识的心王活动范围很广。这一段再进一步说它的活动范围广,但是它的范围是有变化的,不像第七跟第八。第八识活动范围也很广,第八识所明了的境界,根身器界种子,但是它的所缘境是不变化的。第七意识它的活动范围很窄,它也不变化。但第六意识它活动范围广,但是它的情况是恒转易。是什么事情恒转易呢?性、界、受这三个情况。就是这个体性是恒转易,它的界,三界,这个受就是五受,这三种情况是恒常变易的。

在这个变易当中,根随信等总相连。或者是根本烦恼,或者是随烦恼,或者是善心所总相连。就是说,它有时候起善,有时候起恶;有时候起恶,有时候起善。它的情况是一种转化、变易的情况。这个是讲到第六意识的心王跟心所它们两个合起来一个运作的情况。

好,我们到这里先休息十分钟好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