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八识规矩颂 > 第13章 第13集《八识规矩颂》

八识规矩颂 第13章 第13集《八识规矩颂》

作者:妙音0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5-03 18:17:28 来源:文学城

《八识规矩颂》监学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二面,丙二,无漏的清净识。

我们前面讲到两个偈颂,是说明第六意识在凡夫有漏的情况,这以下是说明这个第六意识转成无漏清净识一个活动的情形。我们看颂文: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好,我们先看第一句,发起初心欢喜地,先解释这个初心。这个初心指的是妙观察智最初生起的那一念的清净心,叫初心,妙观察智最初生起的那一念清净心。那么这个初心是怎么生起的呢?当然不是自然会生起的,要发起,就是从前面的资粮位、加行位,我们透过闻、思、修三种智慧的加行,在禅定的寂静的心中一念地相应,太阳出现了,就从这个第六意识的无明黑暗当中出现了一分的光明,那个就是初心。这样的妙观察智的初心是在什么阶位呢?欢喜地,就是初地。

这个初地为什么叫欢喜地呢?这个欢喜是形容初地菩萨他内心的状态。

说我们刚开始,每一个人成佛都是从凡夫修起的,从这个生命当中,知道这个生命的苦,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怨憎会苦,这个生命有很多的苦恼,这个时候发心追求无上菩提。追求无上菩提这个过程当中,你要减少你的饮食,晚上又不能吃饭,要减少睡眠,早上要很早起床。这样子的一种约束自己的身心,勉强自己在道上用功,一天一天,点点滴滴,经过一大阿僧祇劫,这个时间很长的。经过这一大阿僧祇劫的努力修行,这个时候太阳出现,内心有光明的时候,内心起大欢喜,这个修行有成就了,生死解脱自在。

所以这个欢喜地是指的一个从凡夫最初进入圣道他的内心的状态,大欢喜呀!所以安立作欢喜地。这个欢喜地也正是妙观察智最初生起的时候,所以叫发起初心欢喜地。

但这个时候的妙观察智,它只是成就了一部分,能够破除粗重的分别的烦恼——烦恼有分别跟俱生的,并不表示说到了初地所有烦恼都调伏了,不表示。这个时候他内心还有一些障碍,什么障碍呢?俱生犹自现缠眠,就是说他微细的烦恼,这个烦恼就不是像前面的在凡位的那个那么粗重,比较微细的俱生烦恼。俱生烦恼在初地菩萨的内心当中,犹自现缠眠。

这个缠指烦恼的现行,烦恼的现行就像绳子把我们的内心绑住,我们起贪、瞋、慢心、嫉妒心,这个烦恼一活动的时候,使令我们内心不自在。我们内心没有烦恼的人轻松自在,在这个地方坐一坐也很好,走一走也很好,内心当中没有一种束缚的感觉。但是你有烦恼活动,内心就是心不安,弟子心不安。你说我是不想不安,不可以,你不能作主。烦恼会缠缚你,一个人被绳子绑住,你不能自在。你说我要往东边去、往西边去,不可以,就是烦恼作主。这个烦恼的现行就安立作缠,就是缠缚我们的内心。

这个眠指的是烦恼的种子,就是说有时候烦恼它不活动,但是不活动不表示它不存在,它是以种子的情况存在。就像说这个人在,但是他睡觉了,他不能起来活动,所以叫作眠,就像一个人睡眠一样,暂时不活动。这个眠就是形容烦恼的种子。所以说这个初欢喜地他的妙观察智成就了一部分,但是他已经起大欢喜了。虽然大欢喜,内心的俱生烦恼犹自现缠眠,就是还要继续地用功的。

这个是简单的消文。

看蕅益大师的注解,我们也是配合这个偈颂分成两段,先看发起初心欢喜地,先解释这一段:

发起初心者。

就是这个妙观察智的最初生起,从它的转依的阶位来看:

谓妙观察智相应心品,初发起时在于菩萨初欢喜地。

说我们什么时候才有佛的智慧呢?开示悟入佛的智慧,这个诸佛的智慧什么时候生起呢?谓妙观察智相应心品,初发起时在于菩萨初欢喜地。就是在初地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心中才能够从那种重重的无明当中出现一分的光明,这是在初地。这一段是说明他的一个成就的阶位。

这以下说明他的次第,这个修学是什么次第呢?

盖由资粮加行位中,用有漏闻思修慧,渐伏我法二执现行,亦复助熏无漏智种,令其渐渐成熟,故至初欢喜地,顿断分别我法二执种子,得与妙观察智相应。

这个次第就从前面的资粮、加行位,这个待会儿再说明,这个就是凡位。凡夫有两位,一个资粮位,一个加行位。但是这个凡夫也很难得,他虽然是凡夫,但是他要改造他的生命,他不喜欢永远做凡夫,这个时候他就修学佛法了,用有漏的闻思修慧。

这个闻思修的慧主要就是我空跟法空。这个时候的凡夫,他能够生起我空观、法空观,但是不能断烦恼,烦恼还是继续活动,所以叫有漏。这种智慧生起,只能够暂时地调伏烦恼,不能断烦恼,所以就是带着烦恼而修行。

但是他总是会不断用功,点点滴滴地渐伏我法二执,他也能够今天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明天也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就像水滴一样,今天滴一点,明天滴一点,一天一天地累积。这个时候,亦复助熏无漏智种,使令他这一念的无漏的清净的智慧的种子慢慢慢慢地增长,慢慢慢慢地成熟。

突然间有一天在打坐当中,内心的寂静当中,这个时候内心当中思惟甚深的法义,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思惟这一切的生命的现象都是因缘生,没有一个独立自主的体性,所以这一切法的本性是空性的,因为我们不能自主。

比如说我们的老病死不能作主,我们下辈子去人道、去天道,我们都不能作主,就是由业力作主。从这样的一种空性的观察,突然间一念的相应就入了初欢喜地,顿断分别的二执的种子跟现行。这个时候就是跟下品的妙观察智相应了。

这是解释这个发起初心欢喜地他的一个简单的阶位。不过这个阶位在《成唯识论》讲得比较详细,我们以附表来说明,看附表第六。

我们在修学佛法,除了知道这个修行方法以外,还要知道他的次第,以免生起增上慢。

附表六《唯识果位差别》。在唯识学,把凡夫到成佛分成五个阶位。先看第一个,第一个叫作资粮位。

一、资粮位

此位菩萨深信解唯识妙理,发深固大菩提心,修习福智二种资粮,而多住外门,修菩萨行,故于二取所引随眠,犹未有伏灭功力,名资粮位。

这个资粮位是我们在修行,花的最多的时间就在资粮位。这个资粮位的菩萨他内心有很多的烦恼,贪烦恼、瞋烦恼、愚痴、高慢、嫉妒心、我慢心,内心当中是一大堆的烦恼,但是他内心当中一定要具足两种功德才能够入资粮位:

第一种功德,信解唯识妙理。就是说,他这一念无明的心中,经过他的闻思,他能够相信万法唯识,他能够相信这个生命不是上帝创造的,这个生命有些人快乐有些人痛苦,这些都是有因缘的。这些因缘主要就是我们的心,心为业主,就是说这一切的生命,快乐的果报,痛苦的果报,都是由我们内心决定的,万法唯是一心,你对这种观念要很深刻地理解,这是第一个。

其次呢,发深固大菩提心。你对你现在的生命要有一种改造的决心。虽然我是凡夫,但是这个生命的现象是我的内心所决定。换句话说,这个生命是可以改变,改造你的内心生命就会改变。这个时候发了大的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心中有一念的希望,有这样的愿力。所以资粮位的菩萨主要就是菩提心、正知见,一个是唯识的教理,一个是菩提心。

这个时候这个资粮位的菩萨内心有无量无边的烦恼,但是他就依止这两种功德修习福智两种资粮,或者在家,或者出家,总是要修习福德跟智慧两种资粮。

他在修习资粮的过程当中,多住外门修菩萨行。这个门,在大乘佛法的思想说这个真理,二空真理,我空跟法空的真理就像一个家一样,它能够保护我们,使令我们不受烦恼的干扰、业力的干扰、生死的干扰,惑业苦的干扰。这个家,我空的真如、法空的真如这个家,资粮位还不能进入到这个家,不可以,他就在门外徘徊。多住外门,就是说这个资粮位的菩萨他还是在这个有相的境界活动,不可以跟二空真如相应,就是烦恼不能断的,不能调伏的。

我们看禅宗的公案,这个苏东坡居士。苏东坡居士他是宋朝的文学家,他欢喜打坐参禅,他跟禅宗的大德佛印禅师很要好,他也是经常在佛堂打坐。他有一天在佛堂打坐,哦,功夫有点相应,相应以后他把内心的状态写一个偈颂表达出来,他说: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这句话意思就是说,稽首天中天,一开始是皈敬佛陀,稽首就是顶礼,顶礼无上尊贵的佛陀,天中天。毫光照大千,这个毫光我们不一定解释作身相,就是他的智慧光明,佛陀的智慧没有障碍的,照耀三千大千世界。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这当然也是赞叹佛陀,不过这个地方有影射他自己的意思,就是说,我现在的心情也是这样,我现在的内心跟空性的智慧相应,内心是无我、无我所的,没有对待的。八风吹不动,任何的顺境、逆境的风来吹我,不可以吹动我的,端坐紫金莲。

他写了这个偈颂很欢喜,哎呀,我现在的境界是不得了的,就叫侍者赶快把这个偈颂拿给佛印禅师看,请他给我一点建议。

佛印禅师是在另外一个地方,江的另外一边。这个侍者就匆匆地拎着苏东坡的偈颂就坐船过江去给佛印禅师看。佛印禅师看完以后,就在后面眉批了两个字:放屁。

眉批了以后侍者就坐船回去,拿给苏东坡居士看。苏东坡看了就是很生气,说我对你那么尊重,我把我内心的状态呈给你看,你对我这么没有礼貌,就领着侍者坐船过江去跟佛印禅师理论,一进门口的时候,佛印禅师就说了,说:你是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我写两个字就把你给吹过来了。

这个偈颂,我经常在体会这个偈颂,当然我们看到苏东坡居士的情况,我们内心也觉得很好笑,但是我们资粮位菩萨其实就是这样子的,就像小孩子一样,小孩子学走路,他就是走几步就是摔倒,摔倒没关系,再站起来,可是走两步又摔倒。这是什么意思呢?

多住外门修菩萨行。就是资粮位的菩萨,你不能要求他恒常正念现前,不可能的。他有时候在佛堂用功的时候,一念的相应,的确,我们都相信苏东坡居士当时的心情是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但是这种情况会退转,会有变化,就是有境界刺激你的时候,你的烦恼就出来活动,这跟圣位还是不一样。资粮位的菩萨他的内心多住外门修菩萨行,就是欢喜在这个有相的境界活动的,他不能恒常安住在第一义谛,不可能的。

所以他起烦恼的时间,我们看这个多住外门修菩萨行,这个多,意思是资粮位的菩萨多分来说都是跟烦恼相应得多,极少数的时间在佛堂用功,跟佛法的气氛有点相应,但是这种气氛会退失,所以故于二取所引随眠,犹未有能伏灭功力。

对这个二取,就是能取跟所取,能取是指我们这一念心,主要是指第六意识。所取是指这一切的境界,欢喜的境界,苦恼的境界。这个能取的心跟所取的境界所引生的这些烦恼,内心的烦恼或者外在的刺激所引生的烦恼,还不能够有伏灭的功力,他自己还是作不了主。就是外境作主,外境有顺境出现我们快乐,有逆境出现我们就痛苦,心作不了主。这个就是资粮位,资粮位的菩萨就是这样子的相貌。

不过这个资粮位,这个资粮指的是福德资粮跟智慧资粮,这个资粮位的菩萨还有些差别,就是有些人会先成就福德资粮。说这个菩萨他发了菩提心,他相信佛法,他相信只有成佛才是最圆满、最安乐的人生,这是最好的一个皈依处。但是他修习佛法,他也不欢喜听经闻法,你要他修福报他大欢喜,这个是悲增上菩萨,他会先成就福报。

另外一种菩萨,你要他去办法会去做义工,他觉得浪费时间,但是你要他听闻佛法、修习止观,他起大欢喜,他对于智慧的资粮特别的欢喜,这个就是属于智增上菩萨。这种菩萨会先成就圣道,再成就福报。

说我们没有入圣位,福德资粮跟智慧资粮没办法均等。有些人作转轮圣王,作诸天,但是很愚痴,经常起烦恼。有些人的智慧很利,他遇到境界,他对境界的执着很淡薄的,知道这些都是因缘所生法,是无常、是无我的,是暂时的因缘的,他不容易起烦恼,但是他福报很薄。就是有这样的差别,就是有悲增上、智增上的差别。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自己是什么菩萨呢?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上他讲出一个判断方法。

说你现在拥有一碗饭,这碗饭,只有一碗饭而已。这个时候同时两个人出现,一个是佛陀出现,一个是乞丐出现。一个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的佛,一个是一个苦恼乞丐,你会把这碗饭布施给谁?

你第一个念头,我只有一碗饭,只能给一个人。如果你认为说,哎呀,佛陀是我们的皈依处,他的住世能够利益很多众生,我把这碗饭给佛陀,这种是属于智增上菩萨。有的人说,佛陀你不给他他也没有事情,佛陀——佛为法王,于法自在,饥饿的法不能够困扰佛陀的,但是这个乞丐你不给他他大苦恼,你把这碗饭给乞丐,这个是悲增上菩萨。

说这个智增上菩萨他在修学的时候,他所缘的境界多分在佛法的境界上活动,在众生的境界攀缘的地方少。但是悲增上菩萨不是,他多分都是攀缘那些悲,众生的境界,对于佛对于法的境界攀缘少,是有这样的差别。这两种差别就使令在整个菩萨道的过程当中的因缘会有不同。有些人会先成就福报,但是他是生死凡夫,他是一个转轮圣王,但是他是生死凡夫。有些人会成就圣道,但是福报很薄,只有到佛陀才会均等。

这个资粮位,大部分的时间要花一大阿僧祇劫,这个是很长的时间。那么很长的时间,在《成唯识论》他说为什么资粮位要花那么多时间呢?积集福德资粮、智慧资粮要那么久呢?他讲出一个理由,说因为资粮位的菩萨容易退转,说我今生修习佛法修行得很好,死掉了,死掉了下辈子做人,做什么人呢?做大富长者,我不修习佛法了。大富长者你一出生,你的父亲福报很大,留下很多财产,你的兄弟也福报很大。你一出生的时候看到你父母很放逸,你兄弟姐妹都很放逸,你也跟着放逸,这个时候就把你这个圣道的前进的因缘给中断了。

把福报享尽了以后,就造了罪就到三恶道去了。三恶道以后,吃到苦头以后,得到人身再继续修学佛法。修学佛法以后,有福报了,又到天上去了,又开始享受,享受完以后又到三恶道去了,三恶道吃到苦头又开始修行。就是怎么样呢?在这个修行的菩提道的道上面进进退退,退退进进,所以就花了一大阿僧祇劫,是这样子来的,就是会退转,会退步。

在《成唯识论》他勉励我们资粮位的菩萨要成就四种力量,能够使令我们不退转,就是说你能够快速地通过这个凡夫的资粮位有四种力量,我讲一下。这四种力量使令我们资粮位菩萨不退转:

第一个是内因力,内在的因地,内因力。这个内因力就是菩提愿,菩提心愿。说我是一个凡夫,内心有无量无边的烦恼,我在修行过程当中很多障碍。烦恼会障碍我,起烦恼了,我不修行了,我要回到世俗去了。业力也会障碍我们,有罪业出现,使令身心不安,就退转了。果报也会障碍我们,生了重病,不能修行了。面对这三种障碍,你内心有坚固的愿力,我就是不退转。这个时候你内心有愿力,你能够在障碍现前的时候支持你冲破这样的障碍,你可以的。就是有愿力,内因力。

第二个,善友力,就是同参道友。你说我这个人善根很薄弱,善根很薄弱,你要我早上起来,那么早起来拜佛、诵经、修止观,我做不到。做不到没关系,你依止一个僧团。你看大家都很用功,一打板旁边的人就起床,左边的人也起床,右边的人也起床,大家都起床,你很自然就会起床。这个水是顺流的水,你根本就没有发挥什么力量,但是你就会跟着这个流水往前跑。

你一开始就到凡夫的世界去,你就堕落了,因为你看到你家人都很放逸,隔壁也很放逸,左边也很放逸,大家都很放逸,你很难提起正念来修学圣道,很难的。所以这个时候依靠善友力,依众靠众,依止一个清净如法的僧团,有大众的一种力量来勉强自己,不能拜要他拜,不能念要他念,这个时候善友的力量也可以使令我们不退转。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是资粮力。你在这个资粮位,福报很重要。福报够的人障碍会小一点,福德的资粮会保护你。

其次,智慧的资粮,你对佛法的教理的学习有深刻的体会,你也不容易退转。因为你知道这个修行就是一条路了。你修行是很苦恼,是的,但是你不修行也是很苦恼。不是说我不修行就不苦恼,没有这种事情。世间上的事情,世间上的人,他可以赚很多钱,但是他心不一定安。心不安,世间上的人就是这样,恐惧。赚到了钱:

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

失时怀忧恼,一切无乐时。

你追求五欲也不是很快乐,你要追求五欲,别人也在追求五欲,要竞争的,压力很大。诸欲求时苦,追求的时候很苦。而你得到了五欲了,你这个时候可以高枕无忧了吗?不是,得时多怖畏。你得到了财富,得到了眷属,随时会失坏。你要继续地努力,否则就会被别人抢走,现在的工业社会是非常竞争的。

我在桃园有一个道场,认识一个居士,这个大老板是白手起家的。他告诉我说,他在电子业闯荡了二三十年,现在有一个工厂,七百多个员工,他没有一天敢随便放逸。他说现在的商业竞争,你只要一点决策错误,可能你这三十年的努力完全白费,现在的竞争就是这样子的。你只要一个决策判断错误,你这个公司可能就完蛋了。

所以你得到了这样的一种资粮,你要随时注意,就是得时多怖畏,失时怀忧恼,失掉的时候很苦恼。所以你经常这样思惟,哎呀,这样子的话我只有往前冲了,反正不修行也是苦恼,修行也是苦恼,但是修行能够解脱苦恼,就是靠这个资粮的力量来支持。

第四个,作意力。经常如理作意,这个作意力就是有一种清净佛法的熏习,修止修观,不断地加强正念的力量,如理作意。

我们一个资粮位的菩萨依止这四种力量,内因力,善友力,资粮力,作意力,能够很快地通过这个资粮位的。这是讲第一个。

再看第二个,加行位。

二、加行位

菩萨先于初阿僧祇劫,善备福德智慧资粮,为趣见道,住唯识性故,复加功用行,历暖、顶、忍、世第一,逐渐伏除二取之相,名加行位。

前面的资粮位,是属于一个散乱心的情况,多住外门,修菩萨行。这个加行位的菩萨它的一个特色就是他有禅定。这个是最大的一个判断标准,就是你没有禅定就是资粮位,你有禅定就是加行位。这个时候,在初阿僧祇劫的这个过程当中,他善备福德智慧两种资粮,这个时候的福德智慧资粮都有点水准了,但是他也不得少为足,为了趣向于见道,安住在唯识的实性。

这个唯识的实性就是二空真如,我空法空的真如,是我们一切心识的一个真实体性。我们的心识体性不是自我,这个自我是一种虚妄的分别,我们这一念心的真实体性是我空、法空。为了安住在这个二空真如理的关系,这个时候再加功用行。

这个加行有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

先看第一个,暖。这个暖就是道火前相,光明这个火生起的一个前相。这是一个譬喻,说我们旧时代的社会钻木取火。钻木取火,用这个木头去钻,木头跟木头的接触旋转,火还没有出现,但是有一种暖的温度出现了,安立作暖。加行位的菩萨跟前面资粮位的不一样,资粮位的菩萨他修一修、起烦恼,他要出去走一走散散心的;加行位菩萨他不是这样的,得到了禅定以后,他就习惯地有事没事他就想入定,他对世间的尘劳非常厌恶的,他跟这个道相应了。这个时候,他就是内心当中一入定以后,他那个智慧虽然还不是一个真实的智慧,但是已经有智慧的那种暖气了,就像这个火还没出现,但是有温度了,就是道火前相名之为暖。

顶,这个顶就是寻伺位极。寻伺这个阶位到了极点了。这个顶也是一个譬喻,就像一个人爬山爬到山顶了,到了山顶他两只脚还站在山上,但是他整个身体都在虚空当中了,就是跟空性的相应已经到了最高了,还有一点点的执着而已了。这是顶,寻思位极,名之为顶。

忍。从顶到忍,这个忍就是随顺忍可,对于我空法空的智慧能够随顺忍可了。我们这个凡夫总是觉得我们这一念心是有一个自我的,这一切的境界都是真实的,有一个我,有一个法,有这个能所对待的。忍位的菩萨他内心不是,他能够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他能够跟空性随顺忍可。

世第一。这个世第一就是要成就圣道的前面的阶位了,是在世间的有漏法当中最为第一了,世间的国王都比不上他了,他就是在有漏位的最后一个阶段。它只有十六刹那,世第一只有十六刹那。忍位的菩萨一入了世第一以后,他经过十六刹那他就入了初地了,就永远是一个圣人了。

这个暖、顶是五根——信、进、念、定、慧五根,忍跟世第一是五力。暖、顶还会退转的,暖、顶遇到恶的因缘他的功德会退失的,但是成就忍位以后,忍位的菩萨除非他的生命提前结束——说这个人突然死掉了,那不要讲,他的生命只要不提前结束,他一得到忍位以后,他今生一定会成就圣道,一定的,任何的因缘不能够破坏他了,不可以。这个五力,这个信、进、念、定、慧有强大的力量,到了忍位一定是成就圣道。

所以他经过这个四加行,逐渐地伏除二取之相,对于能取的我、所取的法这种执着慢慢慢慢地调伏,这个叫加行位。我们在这个凡位这个一大阿僧祇劫,其实,你要入了加行位以后就是快了,修行也比较上路了,不会像现在那么勉强,最难过的就是在资粮位。

再看第三个,通达位。

三、通达位:

谓此位菩萨,发起无漏真智,体会真如,故名通达位,亦名见道位。

这个时候发起无漏的真智,体会真如,叫通达位,又叫作见道位,见到了二空真如之理。这个道就是指真理。这个通达位有两个阶位,第一个是真见道,第二个是相见道。先看真见道:

体离虚妄,亲能证理,实能断障,故名为真。谓根本智入无分别,亲证真如,能所冥契,诸相叵得,名真见道。

真见道这个真——什么叫做真呢?即是真如的这个理它不是虚妄的,亲能证理,实能断障,这个指的是智慧了,不是真理,就是他有能够断障的功能。谓根本智入无分别,亲证真如,这个时候是能所冥契,诸相叵得。前面的资粮位跟加行位,我们在这两个阶位去观察真如是带相观空,说我们这个内心不能去观察真如的,凡夫只能够在有相的境界分别活动。

但是我们依止这个圣教量,知道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从这几个文字当中,我们依止这个文字,文以载道,依止这个文字的理解,他也能够引导我们趣向于这个道。但是这样子对道的相应只是一个带相观空,夹带名相来观空,这是一种比量。

真实的见道位这个时候是一切相不可得的,没有名言的,也没有能所的,能证的一念心、所证的真理这个时候是不二的,能所不二的。那个是一种无我、无我所,一个平等法性的境界了。这个时候诸相叵得,一切的名言都不存在了。这个叫真见道,这个时候跟一切法空性相应了。

真见道的下一刹那就出现了相见道。什么叫相呢?相者,类似。就是跟真如不完全相同,但是类似真如。

谓菩萨从前根本无分别智生起后得智,分别诸法事理,模仿真见所有功能,以诸言说等善巧,化度有情,亦得悟入真如理,名相见道。

这个相见道就是说,他从根本智一种离相的境界以后,出来以后就得到后得智。这个时候他开始出现模仿真见道所有的功能,以诸言说等善巧,化度有情,亦得悟入真如理,名相见道。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刚开始去学习佛法的时候,是要从语言文字,离开语言文字我们不能够跟真如理相应,不可以,带名言的。但是你在真见道的时候是没有名言的,是无我无我所,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一切法不生的境界。但是你从真见道以后到了相见道,又出现名言了。但是这个名言是一种方便,你开始要去引导众生了。

你看六祖《坛经》上有一个南岳怀让禅师,怀让禅师他最初去参访六祖,六祖大师说,你从什么地方来?怀让禅师答不出来。禅宗讲话不是讲你的色身从里来,我是从台北来——不是这个意思。他问你这一念心,你这一念分别心是怎么有的呢?为什么有分别心呢?你从什么地方来?他答不出来。答不出来就在六祖大师的座下学习了八年。

你看,为了这句话,在六祖大师座下学习了八年,他有一天,哦,我知道了,他跟大师说,我知道我从什么地方来了。六祖大师又说,你从什么地方来?怀让禅师说,说是一物即不中,讲出一个东西,那就不是那种境界了,那个东西是离语言文字的。

六祖大师再继续考他,还有修证否?你这种理还可以修证吗?他怕他断灭。他说,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六祖大师说,是的,只此染污即不得,即是三世诸佛之所护念的正法,这个染污不得的清净心,就是三世诸佛所传的正法。染污即不得,修证即不无,就是一个中道的真如,染污即不得是离相,修证即不无是离开空。

所以说一个真实见道的人,他能够假借语言文字来表达道的内涵,一定可以的。所以我们说一开始是文以载道,从文字里面体会道。你得到道以后,你也可以从你内心的道表达出很多的文字,而这些文字你不一定学习过,不一定,但是你能够模仿真见道所有的功能,以诸言说等善巧,来化度有情,来引导这些有情也能够悟入你心中所谓的道。这就是相见道,这个是后得智所收摄。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