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不得不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确实一点天赋都没有。第一节python实验课,本应该是最简单的作业,现在已经把我整崩溃了。真的有时候我甚至怀疑我的大脑里是不是缺少与计算机有关的基因,或者说细胞分化不完全,为什么我的计算机之路总是如此坎坷。从之前的C语言到现在的编程,好像每次我自己做计算机作业都会遇到别人怎么都不会遇到的各种问题,有些是电脑问题,有些是操作问题。其实现在大部分作业大家都是依靠AI完成,本来只要把AI写出的代码复制粘贴到软件上,就可以运行出想要的结果,但是为什么到我这就是行不通,为什么我总是会碰到很多奇奇怪怪的问题,一个简单的制作二维码的代码,在这里已经卡了两个小时了。我觉得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对计算机的基础认知严重不足,也就是地基不稳,没什么常识,这就很令人崩溃了,只能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不断的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了解信息。
总是有很多人说如果天赋不足,那就努力吧,比别人勤奋十遍百遍,总能学会总可以成功,我们到达的目的地是相同的,只是可能别人走的是直线,而你需要翻山越岭。这不禁让我想起我的高中生活,出生在超十八线小县城,我的高中班主任告诉我们,如果人生是打副本,那么你出生在这里就已经是地狱模式了,所以我们只能不断内卷,在应试教育下努力努力再努力,才能考出一个好的分数上一个好的大学,我们都是这么做的。
但是真正上了大学,仿佛这些努力已经不够了,又或者说这样的方法只适合高中,只适合死板的基础学科。大一的时候我的目标也是保研,努力的学习,每天泡图书馆复习巩固,但总遇到不擅长不喜欢的科目,由心底产生的抵触让我和这门学科有了隔阂,即使在努力的学这门科目,好像也效果欠佳,最后的结果就是没考好,拖累总成绩,排名不理想,放弃保研,准备考研。考研似乎又是一个关乎努力的过程,我们不排除某些天赋怪,但是其实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大概拼的就是努力。我们看着同样的网课用着大差不差的学习方法,其实最终定胜负的就是你的努力程度和心态,高效有效的学习是我一直需要学习的,毕竟看似从早到晚都泡在图书馆,可能一天的有效学习时长才两三个小时,也许这才是我考不好学不好的真正原因。
勤能补拙,在很多时候是很有用的。但不是所有时间。你不得不承认身边总有一些人在一些领域有着独特的天赋,或者他们从小培养的基础,在学生工作方面,在计算机方面,在统筹规划方面,在学习新知识方面。而我的天赋是什么?大概是高中日复一日形成的努力学习的状态?但是天赋不用是会消失的,大学里的诱惑太多,其实主要是电子产品,现在已经很难长时间保持注意力的集中,上课很难做到全神贯注,甚至让我认认真真听二十分钟枯燥的课,仿佛都很困难,经常强迫自己认真听,最后发现什么也听不到,仿佛失去了汲取知识的能力。所以不断地学习是很重要的,它是帮助我们保持学习的状态,让大家在某些时候能快速找回感觉全力战斗,不管学什么,只要大脑在运作在学习,总归是好的。
那么我似乎找到了我这学期最重要的比考六级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找回学习的感觉,找回那个可以持续认真学习的曾经的自己,为明年的考研事业打好基础,也许从学习发自内心讨厌的编程开始,是个不错的选择。大概要做的就是不去想别人花了多么短的时间做好这件事,只要专注于自己可以出色的完成就好,不断地练习会让自己越发的熟练,这就够了,迟早有一天可以赶上大家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