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综)废太子穿越记 > 第434章 番外 假如康熙成了朱炫烨(七)

陆国舅贪赃枉法,私放印子钱,证据确凿,当庭就被下狱。鉴于此案关系重大,涉及顶级勋贵,又是当朝国舅(国舅告国舅),因此交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司审理。

皇帝满脸疲惫,看了一眼恭恭敬敬的太子,在他脸上没有看到想象中的满意、得意甚至张扬。

连曾经的意气风发都没有。

他只是从容地站在储君的位子上,看着自己这个皇帝的人手被当庭拿下,甚至没有给他这个父皇半分眼神。

太子怎么就成了这个样子了!

皇帝满心疲惫,宣布退朝。

太子行礼退下,举手投足间带着皇帝曾经为之骄傲的雍容高贵,如今却让皇帝觉得羡慕,以及嫉妒。

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皇帝就在嫉妒太子,嫉妒他曾经精心教导的儿子。

他已经年老了,每每上御辇都需要人搀扶,而太子年富力强,正处于人生中最美好的年纪。无论是身体,还是心志,他都在巅峰。

而皇帝,他心里也清楚,哪怕臣子们说上一万句的“万岁”,大伴们日日都说“皇爷的功夫不减当年”,他都已经老了。他的身体在衰退,也没有当年的心气了。

他当年还雄心勃勃地想做一个英明君主,但是这些年他也清楚,为了身后名,他开始纵容那些官员胡闹,只为了史书里落得一个好名声。

而太子,就像当年的他一样,正处于年轻气盛,想要大展拳脚的年纪。

皇帝呆坐了很久,才回去休息。对陆国舅的案子,他没去管,他觉得陆国舅年纪大了,越发笨了,不就是传几句谣言吗,怎么就能被太子抓住把柄反击回去呢?

居然还放印子钱!你作为大明顶尖的勋贵,当朝国舅,难道还缺那点儿钱不成!

皇帝觉得陆国舅忒不中用了。

他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看别人传太子的坏话,他居然有些高兴,明明他以前是要求太子做一个完美无瑕的储君的,听不得别人说太子半点不好。现在有人往太子身上泼脏水,他居然会产生一种“你也有今天”的兴奋。

看着他那如凤凰一般骄傲的太子被迫低头,皇帝会觉得高兴;看见一向风光霁月的太子被泼脏水,皇帝不管不顾,甚至暗暗促成此事;皇帝也不顾自己曾经加给太子的诸多美誉,他特别想看太子的地位不保,看他为了保全自己战战兢兢。

皇帝知道他不该这样,储君地位不稳,对整个王朝来说不是好事。但是,“我死以后,哪管洪水滔天!”

“朕累了一辈子了,现在还不能歇歇吗?”

皇帝越想越气,又想起了那句话,“太子是朕昭告天下立的,朕为何不能废了他!”

皇帝越发执拗起来,他把这件事看成是和群臣之间的博弈,脑子一热,什么想法都冒出来了。

“太子这么快就找到陆国舅犯罪的证据,是不是他早就盯着陆家?他是不是知道朕的想法?他是不是也在乾清宫安排了人手盯着朕的一举一动?”

皇帝忽然毛骨悚然,看谁都像太子的细作。

“太子一向讨厌佟家,等朕百年之后,他会不会把佟家赶尽杀绝,好给他母家出气?”

“陆国舅对他下手,他以后会不会动陆家?陆家可是顶级勋贵,太子动他们会不会导致朝局不稳?”

皇帝脑子里浮现出一个可怕的想法,“太子他……会不会逼宫,会不会谋反?”

皇帝越想越觉得恐惧,贺家人有从文也有从武的,如果太子要造反,贺家人肯定会遵从。太子这些年也拉拢了不少朝臣,单看他要废太子时,乾清宫前跪了多少人就知道了!

如果太子要谋反,那还不得一呼百应!

皇帝陷入了恐慌之中,之后看太子就像看见敌人一样,看见东宫詹士府的更没了好脸色,觉得谁都像逆贼,都是撺掇太子造反抢他皇位的逆贼。

不提越来越神经质的皇帝,只说东宫这边,东宫决定以不变应万变,反正他已经是太子了,又不可能更进一步,只要皇帝废不了他,那他就是安全的。

皇帝想废他,这是满朝皆知的事情,但就像王师傅和张师傅说的那样,只要自己稳得住,不犯大错,那些人找不到他的把柄,群臣就会站在他这边,皇帝就废不了他。

太子忽然想起了幼女养的乌龟,只要别人逗它,它就立即把头和四肢缩到壳子里,等外面没动静了再出来。任凭人把它翻过来倒过去,它都不会冒出头来。

皇帝骂他,他就受着,谁让人家既是爹又是皇帝呢!皇帝打他,他也受着,不然还能打回去咋的??

行吧,千年王八万年龟,就这么苟着吧。就像光宗一样,苟到皇位到手,他就可以松泛一些了。

但是要苟多少年呢,他家老爷子的身体……

太子第一次产生这样的念头的时候,简直把自己吓出一身冷汗:他怎么能这样想自己的父亲,那是幼年时抱着他拉弓射虎、少年时悉心教导他治国之道的父亲啊!

但是这些波折下来,太子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我能不能撑到父皇殡天”的怀疑。他不想被人说弑父夺位,给藩王谋逆的理由。更别说,他心里还记着幼年、少年直至青年的父慈子孝,哪怕嘴上不说,心里也盼望着能回到那时候。

皇帝和太子就这样僵持着,皇帝开始肆无忌惮地宠爱起幼子,包括十四皇子这样已经长成的,以及十八皇子这样的幼童。皇帝的理由也很充足:太子是要继承家业的,朕对他严厉些,也是为他好;十八这样的孩童将来是要做藩王的,又是幼子,朕只是多给几分宠爱,又没说要换继承人,怎么就不行了?

君臣对峙这几年,群臣的底线也被拉低了:行吧,只要您不废太子,您爱宠爱哪个皇子就宠爱哪个去吧!

就是绝对不能换太子!

可皇帝他就是想换太子!

给十四也好,给十八也罢,或者把老三老四从封地召回来,都好!他就是不想把皇位传给太子!

皇帝执拗的后果就是,他再一次提出要废太子,而且还是在大朝会上,这回他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太子不孝。

皇帝先说十八皇子病了,太子这个做哥哥的无动于衷,他怕将来他死了,太子也是这个死出,生怕自己落到齐桓公那样的下场。

王掞简直要被气蒙圈了,也不管上头被气得脸红脖子粗的皇帝,举起笏板就是:“臣王掞有话要说!”

皇帝刚想说“你先别说”,王掞已经站了出来,言之凿凿地背起了皇帝前些日子的话,“十八皇子病重,陛下曾亲口说:病无济,区区稚子,有何关系?至於朕躬,上恐贻高年皇太后之忧,下则系天下臣民之望,宜割爱就道。此事列位臣工均已知晓,史官也已记下,陛下可召史官前来,一查便知。”

皇帝:“……”

群臣:“!!!”猛士啊王师傅!为了反驳陛下,连当世史都要翻看了!

当然,皇帝为了立人设,这样的话说的多了去了。

那年五公主过世,皇帝一下午都没用饭,大臣们来劝他保重龙体,皇帝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他不伤心,只是皇太后伤心,不肯用饭,他作为儿子,有什么心情用饭呢?【1】

如今被王掞拿出来当众打脸,皇帝登时觉得王掞这个老登,他就是故意跟朕过不去!

皇帝说出了心里话:“太子是朕立的,朕为什么不能废他?”

王掞高声道:“太子是皇上秉明天地、宗庙,当着百官及百姓的面下旨立的!”

皇帝:“朕也可以昭告天下和宗庙,废太子!”

王掞:“太子的确是陛下立的,但陛下立太子,依据的是宗法、礼教,是皇明祖训!太子殿下为嫡长子,陛下立嫡长子为太子,符合宗法,也符合皇明祖训!太子既立,便不只是陛下的儿子,也不只是陛下的太子,而是天下百姓和大明王朝的太子!陛下要废,也应该得到宗庙社稷和天下百姓的同意!”

皇帝:“……”只是想废个太子而已啊,难道还要他去街上张贴告示说皇家出了个逆子吗!

他连朝堂这关都过不去,怎么去跟老百姓说!

王掞这个无君无父的混账!

皇帝看看太子,看看群臣,又一次溜了,群臣又去乾清宫前跪着了,熟悉的流程,熟悉的戏码,大家都轻车熟路。

皇帝在乾清宫哭得像个五十岁的孩子,感觉全天下都抛弃了自己,“朕只是老了,不是死了,他们就这么厌弃朕……”

这场风波持续了很长时间,群臣虽然很烦躁,觉得皇帝没完没了,但还是在坚持着。大明三百余年都没有废过太子(其实是有的,朱见深被他叔废过),先前万历朝闹得那么厉害,光宗不也保住太子位了吗!

如今这位太子殿下可是名正言顺的嫡长子,除非他起兵造反,不然谁也别想把他从太子位上拉下去。

皇帝和臣子的博弈再度开始。皇帝若是强势,做臣子的也无可奈何,例如当年的大礼仪事件。但是这次皇帝的理由并不充分,无论皇帝如何在上面跳着脚说太子失德,群臣都不信,大家更信皇长子把皇帝也给镇魇了,导致他疯魔了。皇帝越是激动,大家越不信他,于是皇帝就更激动了,一激动就无话可说,要么冲下来打大臣,要么开始打自己耳光,回宫后据说还要哭上一阵子。

以前倒也有跟着皇帝摇旗呐喊的臣子,但是后来他们发现,皇帝说不过群臣就宣布退朝,把他们撂在那里,让他们饱受同僚“奸佞”的目光。

时间一长,他们还能怎么办!

再说,如今这位皇太子有宗法、礼教撑着,还有贺家和关家做后盾,哪个藩王能和他抗衡?

就算他出了事,东宫皇长孙也快十岁了,按照皇明祖训,陛下该立皇太孙。

好,就算大家把这位太子拉下来了,把他一家都关到凤阳去,接下来你想立谁啊?

皇长子?能干出镇魇这种事的也不是多聪明的人;皇三子?那位编书、修书立志要做大明第一修书王爷,何况他和太子的关系又很好;皇四子?得了吧,因为自家王妃过生日用了些水果就不高兴的人,能弄出“半个嫡子”这样名头的人,能把天下交给他?

接下来,皇上想选谁?选年长的,他没有接受过储君教育;选年幼的,废长立幼本就是大忌,也不看看您多大岁数了,折腾什么啊!

想挣从龙之功也不是那么好挣的啊!

朝臣们大多数都认了命,唯有皇帝还不死心,三天两头找太子的麻烦,偏偏还找不到太子的把柄,只能拿一些小事来刺激太子,比如说他偶感风寒,而太子不见悲痛——臣子们:只是感个冒而已,太子悲痛个什么劲儿,若是太子真的悲痛万分,皇上就会换一套说辞,认为太子是在咒他去死……

就有那么一次,皇帝又在骂太子,大家都习惯了,接下来就是骂天骂地打自己了,谁料皇帝一句“你生而”还没说完,整个人就直挺挺向后仰去,吓了众人一大跳。

乾清宫鸡飞狗跳地传太医,最后的诊断结果是:皇帝中风了,以后估计会半身不遂。

太医给出的病因是:皇上年事已高,又喜爱荤食,最近几年又格外易怒、暴躁(大家都点头),最终导致中风。

大家都认可了这个理由,等皇帝醒来之后才发现,他不是半身不遂,他是整个人都不对劲儿了,话也说不出来,只能用手比划着。

他看向首辅,首辅上前,又看向太子,太子也上前,皇帝指指太子,又指指首辅。

首辅:“陛下是要臣辅佐太子吗?”

皇帝点头,又摇头,急得满脑门子汗,谁也搞不懂他的意思。

皇帝眼睛里都要冒火了,群臣假装看不懂,都这时候了还担心太子专权,还不好好养病,他们也是服了这个皇帝了。

不过,大家都很有默契说:“陛下是让太子监国呢!关键时刻,还是信任太子啊!”

东宫开始大展身手,他没有操之过急,而是循序渐进地改变这些年来出问题的地方,包括皇帝一些不合理的政策。

皇帝听到了气得发疯,也说不出来半句话。

最后把自己给气死了。

东宫顺利登基。

不过,鉴于这位皇帝在人生前后对太子的态度太过极端,到了现代有不少人怀疑:他是穿越者,取代了原来的皇帝,这也能解释为何他前半生辉煌,后半生昏招频出。

一个不学无术的穿越者穿到皇帝身上,他又和妃子生了孩子,自然想要自己的孩子做太子,于是就像废掉原主的太子;他又没有学过治国之术,所以后半生尽显小家子气,只看得见紫禁城那一亩三分地。

这解释合情合理。

陵墓进水又长蘑菇的朱炫烨:诽谤,这都是诽谤啊!

【1】康熙四十一年。壬午。秋七月初一

上驻跸热河。闻和硕温宪公主薨。日晡未进膳。扈从诸大臣奏曰、皇上闻公主讣过哀、此时尚不进膳、恐圣躬太为劳瘁。奏入、上传谕曰、公主系已嫁之女、朕尚可宽释、但皇太后自幼抚养、忽值此变、皇太后伤悼弗胜、膳尚未进、朕亦何心进食乎。诸大臣复固请。上乃诣皇太后宫、视食毕。然后进膳。随谕领侍卫内大臣等、左右两翼各派大臣一员、侍卫十人、送公主柩回京。

辛亥。命诸皇子及文武诸臣、送和硕温宪公主柩起行。 ----------《圣祖实录》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34章 番外 假如康熙成了朱炫烨(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