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综)废太子穿越记 > 第425章 木匠天子(六)

(综)废太子穿越记 第425章 木匠天子(六)

作者:汤圆配元宵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5-10-20 04:51:38 来源:文学城

光禄寺,九寺之一,一个臃肿且贪腐严重的机构,又一次被胤礽当成了血包。

皇帝彻查光禄寺贪腐的圣旨下发内阁和六部之时,锦衣卫都指挥使骆思恭亲自带队,查抄了光禄寺,封存了所有账本。

由于事发突然,光禄寺官员根本来不及烧毁这些账本,只能看着这些鹰犬破门而入,夺走账本。也有人试图毁掉账本,后果就是被锦衣卫一刀拍在脸上,拍得那人吐出两颗牙,锦衣卫冷面冷声:“锦衣卫奉旨办案,如遇抵抗,即刻捉拿!”

不待此人反应过来,立刻有锦衣卫上前将此人锁拿起来,看这人的动作,就知道他平时肯定贪了不少东西,不然怎么会锦衣卫都到了,他还在冒险烧账本。

锦衣卫的动作引起了朝堂各方的关注,得知皇帝这回是冲着光禄寺下手,有人担忧,也有人拍手称快。

毕竟,光禄寺的茶汤早就被人贴了大字报嘲笑了。

朝堂上下,谁不知道光禄寺的官员明目张胆地贪腐呢!

光禄寺的糊弄由来已久,连着几代皇帝都吃小厨房做的菜,兴许是为了明君的名声,他们从来不彻查光禄寺,生怕别人说他们颇为重视口腹之欲。

也许是他们没能预料到继位的新君会朝他们下手,做的事情都不遮掩。事情一出,四处找人求情的,像无头苍蝇一样乱窜的,东厂早就盯着,立时将人逮了起来。

有人喊冤,东厂的人狞笑:“冤?光禄寺里还有冤枉的?别人不知道,咱家在内廷还不知道吗?嘉靖老皇爷在时,压根就不吃你们做的菜,外夷来朝,你们拿生肉糊弄人!丢脸都都到外夷面前去了!连皇爷的后妃想吃点好的,都得看你们的脸色!还敢喊冤?”

“来啊,上大刑!皇爷说了,要听实话!”

很快,根据抄来的账本,以及锦衣卫线人、东厂番子的情报,一大批官员、厨役被抓了。

光禄寺几乎空了一多半,而锦衣卫的诏狱……诏狱也不是谁都能进的,像厨役什么的,压根就没资格进诏狱,也没办法被锦衣卫看在眼里,只能交给顺天府看管,顺天府大牢一时间人满为患,甚至还出现了画地为牢的场景,就因为贪腐的人太多。

北京百姓听说了,纷纷来瞧这大明朝开国第一遭的热闹。他们也不靠前,就远远地看了几眼,议论几句。有胆子大的,知内情的,“呸”了一声:“活该!”

无亲朋故交在光禄寺的,自然看个热闹就回去干活了,甚至希望此事过后,光禄寺那些贪腐之人能被一网打尽,每日的工作餐不求多奢华,至少能让人填饱肚子,别天一冷盘子里尽是冷凝的猪油,让人无法入口。

有门生故旧在光禄寺的,就开始担心了。不说别的,明朝官员座师、门生、同乡什么的,那都是被视为一党的,你的同乡出了事,你不救,你躲到一边,会让大家寒心的。以后你出了事,也没人会救你的。

有些官员不得不来找胤礽,胤礽也很好说话,死罪可免,拿钱来赎,还根据犯事官员的不同等级、贪腐银钱的多少、所犯罪行的轻重,设定了不同的赎金。

嗯……怎么说呢,刚好在肉疼,还能拿得出来,还不会伤筋动骨的程度。

皇帝摆明了就是在掏他们的口袋,但是他们不得不掏这个钱。

不然,下次他们犯事,就不会有人管他们了!

户部尚书李汝华对皇帝此举是举双手赞成,此公在朝中不结党不勾结不偏袒,每年都尽心竭力地调控财政,因万历年间三大征,国库空虚,他正着急,皇帝就送来了一大批“肉票”。

李汝华很是高兴,也不再念着福王府那泼天富贵了,派了人整日跟在去求情的官员屁股后头,按着饭点问:“交赎金不?”

大明官员:又是颜面扫地的一天。

有人看不过去,问李汝华:“李公好歹也是万历八年的进士,这般行径,当真有辱斯文!”

李汝华才不管呢,他举起手中的账本,笑容满面:“斯文能当军费用吗?”

来人悻悻而去。

李汝华不仅亲自派人要账,还给胤礽提了建议:怎样完善这个制度,什么人能赎,什么人不能赎。要明确一点,交赎金的目的是免除死罪,但此官到底还是触犯了大明律法,应该让他自己以不同形式赎罪。

胤礽由此传来刑部尚书黄克缵,此人同李汝华一样,都是万历八年的进士。黄克缵引经据典,为完善这个制度提供了不少帮助,至少使这个制度都有明确的大明律法支撑。

君臣三人都很满意。皇帝户部尚书拿到了钱,刑部尚书发挥了专长,犯事官员也有了去处,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

就这样,等到腊月的时候,国库进账不少,起码不是胤礽刚登基时那副惨淡的模样了。

孙慎行趁着皇帝心情不错,前来劝谏:杀的人已经够多了,现在马上就过年了,该停停手,让京城百姓过年了。

要知道,从皇帝登基到现在好几个月了,西市就没消停过。从一开始的谋害先帝的李可灼、崔文升等人,到郑氏的亲眷、通敌卖国的晋商,再到现在贪腐到朝中众人都看不下去的光禄寺官员、厨役,西市斩了一批、剐了一批、扒了一批,血腥味好几个月都散不掉。

西市在哪?西四牌楼,北京非常热闹、非常繁华的一条商业街,一到年节,那都是人山人海,吆喝声、讲价声络绎不绝。

现在呢?好几个月不停地杀人、流放人,西市早就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儿。北京城的老百姓即便从小就知道西市就是刑场,也有些接受不了。

眼瞅着就要过年了,京城一点儿过年的气氛都没有,无论是朝中官员,还是百姓,天天战战兢兢。本来这几年就动荡不安,萨尔浒之战惨败,两位皇帝接连离世,现在好不容易熬到过年了,揣着银钱想去街市买点年货,结果刚一进接口就闻到了血腥味,看到了几百个脑袋迎风飘荡……

“大过年的”和“来都来了”都不起作用了。

孙慎行:陛下,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治国须张弛有度啊!

胤礽:善。

于是在腊八这天,命人撤去了西市示众的脑袋瓜子们,封亲弟朱由检为信王,赏赐了几个臣子,又命人施粥。所有人都轻轻松了一口气,没几天,西市的店铺又开始热闹起来了。

中国人的想法:别管这一年有多闹心,过年的时候必得和和气气、乐乐呵呵。

好消息:京城的确有了过年的气氛。

坏消息:皇帝的三个亲叔叔,惠王、瑞王和桂王也是这么想的。三人也不知道听了谁的撺掇,同时上折子请继续修建他们在封地的王府,还要求今年年礼要加一倍。

之前因为神宗和光宗丧葬费用捉襟见肘,胤礽直接命人暂停给三位藩王修建王府。三人原本就憋了一肚子火,只不过朝廷的理由非常充分,他们怕被人骂不孝,便是有什么也只敢躲起来说。

后来接到皇帝命令,让他们去送福王,三人即便再不情愿,但圣旨已下,三人也只得在锦衣卫的“护送”下,送福王上路。

福王自然是不肯认害死先帝的大罪的,还以为是亲爹神宗在的时候,不但摔了毒酒,还要冲出王府,嘴里不干不净,一个劲儿骂新帝,最后被锦衣卫强压着灌下毒酒身亡。

就连福王的儿子,皇帝都没放过,一样命人赐鸩酒。

三人胆战心惊地看完,待锦衣卫确认福王已死后,才相互搀扶着,哆哆嗦嗦地回了王府,裹上被子瑟瑟发抖。

当时是很害怕的,生怕皇帝侄子杀红了眼,把他们也给杀了。但几个月以来,大侄子都没动手,反而又是杀晋商,又是杀贪官的,搜刮了不少银子,却还是不许他们修王府。三人心里的害怕早就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愤怒,又被其余宗室挑拨几句,什么“你可是神宗皇帝之子,当今的亲叔叔,当今再怎么杀伐决断,今年也才十七岁,他已经杀了福王,总不可能把亲叔叔都杀了吧?你先上折子,我们随后”之类的话。

明朝宗亲本就是无法无天的性子,尤其是瑞王朱常浩,他还要添一条属性:脸皮厚还不要脸。

他到了二十五岁还没能成婚,群臣请奏,神宗也不管。这人就天天到户部去要结婚费用,拿了十八万,还说这点钱买冠服都不够。

因此,他不单自己写了折子要钱,还让桂王和惠王一同上表。

胤礽没理,钱也不给,工程依旧暂停。然后,然后瑞王就又发挥自己不要脸的精神,天天去户部坐着要钱了,户部官员烦不胜烦,可偏偏瑞王身份贵重,打不得骂不得,户部尚书李汝华苦着脸来找胤礽:求求陛下了,把瑞王弄走吧!

胤礽都要气笑了。

他让力气大的方正化当着众人的面给瑞王骂了一顿,大意是:

我听说你嫌弃自己的封地不如福王的封地,是我给你定的封地吗?是神宗皇帝定的,神宗皇帝在位的时候,你不说;光宗皇帝在位,你也不说,偏偏我在位,你牢骚满腹,是何居心?欺负我年轻吗?

我听说你最近又去户部坐着要钱了,没成婚就这样,成了婚还这样,你到底还要不要你大明亲王的脸面了?若是不要的话,趁早上折子辞亲王爵,省得让人说我大明亲王都是你这般没脸没皮的无赖……

瑞王:“……”

他一贯不要脸,而他觉得皇帝侄子年纪小,年轻人好面子,他若是在人前哭诉说侄子苛待他这个亲叔叔,当今肯定会把他迎进宫里好生安抚的。他再磨一磨,说不定还能磨来一些银钱。

结果,他都已经不要脸了,大侄子还要把他踩在脚底下抓着他的头在地上摩擦。

瑞王可以自己不要脸,但不能被别人扒脸皮。

更何况旁边还有人怂恿,“瑞王好歹是天子皇叔,天子已经杀了福王了,难不成还能把皇叔们都杀了?天子难道就不怕天下议论吗?”

瑞王一个热血上脑,就要冲去乾清宫找他的皇帝侄子。

他面目狰狞,吓得户部官员和守宫侍卫一大跳,反应过来之后,众人纷纷上前将他围住,生怕他激怒之下做出什么大逆不道之举。瑞王被众人围得水泄不通,本来就盛的火气烧得更旺了,他又叫又喊,“放开本王,本王要去找那个小畜生,他怎么敢,怎么敢的……”

混乱之中,瑞王不知道摸到了什么东西,猛地抽出来,吓得众人纷纷散开:他不知道抽出了谁的佩刀。

瑞王刀在手,胆子越发大了,胡乱挥着刀,吓退一群人,就要往乾清宫冲。当然,他没能闯进乾清宫,半路上被骆思恭新提拔的锦衣卫小旗给踹了个四脚朝天,锦衣卫一拥而上,夺走他手里的刀,拿绳子把他捆得结结实实。

胤礽得知消息也并不生气,反而是有些怀念地说道:“看来,瑞王也要来一场梃击啊!”

在场回话的英国公等人登时就头皮发麻。梃击案发生在万历年间,但也就是五六年前的事,以当今的年纪,当然是记事了的。把瑞王之举和梃击挂上钩,看来这回瑞王不死也要脱层皮了。

和他们想的一样,胤礽随即放下了刚刚的事,和众人议起该怎么处置瑞王。

熟悉他的风格的孙如游第一个站出来,举起笏板,就要给瑞王定个大不敬之罪,说他持刀擅闯乾清宫,意在弑君谋逆。

孙慎行表示附议,说起瑞王这几个月来多次口出不逊,对万历皇帝不敬(说他的封地不如福王封地富庶),对先帝不敬(暂停修王府,瑞王颇多怨言),对当今天子不敬(大家都看到了),如今更是妄图弑君,罪行实在罄竹难书。他提议:削爵,除国,赐毒酒,瑞王府其余人等贬为庶人。

胤礽面露满意之色,众臣皆附议,然后就听到通报:惠王和桂王在外求见。

胤礽点头让他们进来,等二王进来的时候,众臣看他们的样子,就知道他们还不知道瑞王的事。

二王行礼,胤礽问:“二位皇叔来此有何贵干啊?”

桂王大大咧咧,“陛下,臣来是想问,臣在封地的王府什么时候继续修啊,臣若是长期不就藩,有违大明祖制啊!”

胤礽已读乱回:“桂王叔现在有子几人啊?”

桂王愣了一下,“臣有三子。”

哦,他的第四个儿子还未出生。

桂王朱常瀛,还有一个众人不大熟悉的名头:大明礼宗,追封他的就是他的四子,南明永历帝朱由榔。

胤礽没再理他,转头问惠王:“惠王叔,你读过哪些佛经啊?”

惠王:“……”

大侄子这是怎么了,是在暗示什么吗?

两人瞪着大眼睛,不知所措。

这大明的宗亲真是各有各的特点。

胤礽之所以有这一问,是因为惠王在历史上就是整日礼佛参禅,不通人间事理,对朝政一无所知之人。顺治二年降清后,被带入北京,上奏清廷,感谢清廷“不杀”“奉恩给养”,并极力阐述自己“自幼皈依佛教,不谙人事”。但是,顺治三年春,京师风传南方抗清力量与京城内的明朝皇族相联合,欲图复辟。清廷随即对投降的明朝王爷们的府邸进行搜查,结果真就搜出了金银印信等“证据”。

五月,惠王朱常润在北京柴市口附近被杀,一同被杀的还有潞王朱常淓、弘光帝朱由崧、崇王朱由棷等十一人。

胤礽:没事,皇叔,这回侄儿会给你报仇的,你想让摄政王怎么死?

& & & & &

瑞王去面圣,闹了一场,命丢了。

又是惠王和桂王去送的。

留在京城的众宗室大惊:当今天子是什么杀坯转世啊,怎么还杀皇叔杀上瘾了呢?

待听完前因后果,众宗室佛系了:持刀擅闯乾清宫,比当年梃击还严重,瑞王兄你到底想干什么啊?

阿弥陀佛,好走不送!

没了瑞王,惠王和桂王像是受了惊的鹌鹑,缩在王府战战兢兢。众人撺掇他们不成,转头看向了另一个和天子血缘比较近的:潞王朱常淓。

第一代潞王是万历皇帝的同母弟朱翊镠,万历四十二年去世。朱常淓是他的长子,万历三十六年生,比胤礽小三岁,却是胤礽的叔叔辈。

也不知道他听了谁的怂恿,在天子砍了一大帮人、乱杀了两个叔叔的情况下,还敢来乾清宫说些有的没的,希望胤礽让他们这些宗亲回封地。

对此,胤礽只有一句话:先帝们还未下葬,宗亲就要返回封地,是对先帝们不敬吗?

朱常淓噎住了,他当然不能说自己不敬先帝,神宗可是他爷爷,给了潞王府泼天富贵。他只能说,愿留在京城给先帝守灵。

守灵也是真累,天子心疼亲兄弟亲妹妹,每天只让他们守一个时辰,其余时间就是他们这群宗室轮流守灵,朱常淓自幼娇生惯养,哪里吃过这份苦?

胤礽下逐客令,“潞王叔还有事?”

朱常淓一个激灵,“有有有!”他可是带着任务来的。

朱常淓靠近,明明比胤礽小,脸上却露出一副犹如长辈的慈爱表情,语气中也带着违和的沧桑感,“皇侄啊,咱们叔侄俩是第一次见面,但血缘是断不掉的,皇叔一见你就觉得十分亲切,你皇祖和皇父去了,我也很痛心……”

胤礽:“……”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这是谁教朱常淓说的这些话啊!

他这边都木了,朱常淓却越说越起劲儿,“宗亲们和你打断骨头连着筋,和外人比起来,咱们才是一家人,难道皇叔还会害你吗?”

胤礽想起了成祖朱棣,想起了汉王朱高煦,想起了宁王朱宸濠,对着满脸慈爱的朱常淓就是俩字:“难说!”

更文了更文了。

作者不弃文,就是年底了很忙,真的很忙,过了这阵会恢复更新的。

【1】明清行刑地不同,明代在西市,清代在菜市口,以前一直以为是一个地方。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25章 木匠天子(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