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唐]别吵了!我和二凤鬼正在平定安史之乱 > 第11章 但见黎明星

秋意渐深,长安城的天空显得格外高远澄澈。河东郡王府内,河东郡王府内,经过李暮小朋友月余来的铁腕整顿与精心布局,已然气象一新。往日那种“酒坛与赌具齐飞,颓靡共荒唐一色”的气息,已被“歌舞并算盘一色,规矩与效率齐飞”的新风尚取代。

李暮是个“乖宝宝”,至少在表面上是这样。既然他亲爱的世民兄让他开了消息免打扰,那他就开,于是他果断给【壮哉大唐】等热闹群聊设置了一夜静音。

晨光熹微中,他哞叫一声便起身,开始有条不紊地安排各项事务。

新买回的那三百余名仆役被迅速分流:身强力壮、有武艺底子的,交由护卫头领李忠,或编入王府日益精锐的护卫队,或分派到各处需要力气的关键岗位。

那些健壮的妇人,则被安排到浆洗房、厨下及各院杂役等岗位上。至于那几十名会歌舞的男子,李暮特意将他们单独划出,安置在王府东南角的院落,指派了一位懂音律、为人严谨的老管事负责管理,让他们每日专心排练《绿腰》、《胡腾》等舞蹈,既为日后府中宴乐做准备,更是为了随时能给母亲武氏解闷。

而那三十多个被他特意挑选出来的孩童,则被集中安置在靠近他自己院落的一处僻静厢房区,他吩咐挑选了几位性情可靠、耐心细致的老仆和老嬷嬷,统一负责他们的饮食起居,并暗中观察各人的品性、悟性,打算日后从中挑选可造之材,作为自己的嫡系力量来细心培养。

手动培养SSR卡!

他甚至亲自去看了几次,用带来的饴糖和温和的话语,安抚了那些孩童初来乍到的惶恐。

至于张笙母子,李暮给予了特殊对待。

将她们安置在一处靠近王维的独立小院,派了妥帖的仆妇照料张母,并立即请了长安城中有名的医工前来诊治。对于张笙,李暮并未立刻安排具体差事,只让他先安心照顾母亲,养好身体。

王维那边,李暮更是关照有加,严令任何人不得慢待,尤其强调要把他那位不靠谱的阿耶李瑾与王维隔离开来,免得再去搅扰。他细心打听到王维的母亲信佛,便特意吩咐厨房,送往他那边的膳食需格外注意,多备清淡精致的素食、时令瓜果,切忌送上对方不喜的荤腥之物。这份体贴入微的尊重,让王维的态度又软化了不少。

府中大小事务,条条框框,李暮几乎都要亲自过目。他甚至趁着婢女、管事向他汇报事宜时,指着文书上的字一个个地问,努力地将具体事务与文字对应起来,顺带着认个字。

他小小的一团,坐在那张对他来说还是过于高大的椅上,脚下还得垫着两个厚厚的锦垫,整个人却像一个机括,稳定住了四方。

自从李暮亲自挑选的仆从陆续到位并经过初步整训后,整个河东郡王府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安稳态势。仆役们各司其职,巡逻护卫昼夜不息,往来传递消息的皆是面孔陌生却眼神清正、行动利落之人。

历时一个秋天,李暮终于将这座曾经乌烟瘴气的郡王府,牢牢地掌控在了自己那小小的手掌之中。这波操作,让群里的武则天的眼睛越看越亮,忍不住点赞:“此子类我!”

府中大部分原有的产业,在李暮的新规和派驻的可靠管事管理下,逐渐走上了正轨,账目清晰,收益稳步回升。当然,也有几间位置不佳、经营模式陈旧的铺子,实在效益太差,扭亏无望,李暮便果断下令关门歇业,及时止损。他开始琢磨着,是否能弄些这个时代还没有的、新奇又实用的东西来卖,开辟新的财源。

府中进项稳定,库房日渐充盈,武氏手头宽裕了,也有了心情裁制几身符合时节的新衣,甚至愿意多出门走动,与其他郡王府的女眷有些往来。那些舞者,她也时常召来观赏,偶尔还兴致勃勃地跟身体渐愈、据说年轻时舞技不凡的张笙母亲学上几招。

更让人意外的是,她与王维那位信佛的母亲竟十分投缘,时常相约一起礼佛诵经,谈论佛法。武氏只要不面对李瑾,脾气便显得格外爽利明快,她感念王维肯留下教导李暮,对王母也格外亲近,一来二去,两位母亲竟成了时常走动的密友。

李暮自然也乐见其成,他甚至通过王维,与王维那位同样才华出众、性格却更为务实外向的弟弟王缙也有了接触。

张笙的身体在李暮的“钞能力”和精心调养下恢复得很快,他知恩图报,一旦能下地行走,便主动跟在李暮身边,沉默充当起护卫的角色。这小子长得好看,下手却黑,处理一些李暮不方便出面、需要些强硬手段的事情时,更是得心应手。

对比李瑾只是个每月领着俸禄、连例行点卯都常常缺席的挂名郡王,李暮作为事实上的郡王府掌控者,手中的权力和行动自由度越来越大。他做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开始动用宗室的关系,为王维谋求一个正式的官职。

唐朝的宗室权贵,在仕途晋升上总比普通士人多些渠道。比如李瑾这样的郡王,就有资格向皇帝进献礼物,并附上奏疏书信。李暮便利用这一点,尝试着将唐朝已有的石蜜和饴糖进行提纯,反复试验后,竟真的做出了几块色泽晶莹、质地坚硬、掺入了果汁、味道清甜的水果硬糖。他将这几枚糖果小心翼翼地装在一个精致的螺钿漆盒里,又准备了一封以李瑾口吻写就的书信。

信中的内容,在李暮的指导下,充满了李瑾式的混不吝:大意是陛下,本王喝酒,不小心把那个很有才华的王维给打了,他现在眼看就不行了!本王心里过意不去,把王维给扣了,伯父,看在父亲面上,您再帮帮我吧。

通篇都是群聊大佬们帮李暮精心设计的、符合李瑾人设的套话,既达到了目的,又不会引起多疑的李隆基放在心上。主打一个“荒唐人办荒唐事,但情有可原”。

但是吧,李暮是个大唐小文盲。

最后,李暮笑眯眯地把这个难题扔给了当事人王维:“先生,您看这信……是不是还得润色一下?毕竟,伤势如何,您自己最清楚。”

是日,已经被李暮糖衣炮弹打中,安心教孩子认字的王维默默拿起笔,看着那封荒唐透顶的信,又看看眼前眨巴着无辜大眼睛,一脸“我很单纯”的小弟子,只觉得一股热气直冲头顶。

他一个清雅如水、惜字如金的美男子,何曾受过此等……此等羞辱!

杀人不见血,斯文扫地啊!

奈何,他那好徒儿连自己的名字“李暮”二字都写得歪歪扭扭、费劲巴拉,是决计写不出这般声情并茂的求官信的。

最后,王维几乎是咬着后槽牙,脸颊染上一层薄红,忍着强烈的羞耻感,在那信纸的末尾写道:“王维对臣死缠烂打!”

李暮凑过去一看,满意地点点头,还火上浇油地鼓励道:“先生写得真好!我看话本里都这么写,被打得越狠,求得越惨,官就来得越快、越大!”

“要不来一句臣不得已而就范!”

王维:“……,你出去!”

李暮矮墩墩地“润”了,回头就在群里告状!

我王老师刚让我滚耶!他欺负小孩。

【昕光奴】:@全体成员我王老师刚让我滚耶!他欺负小孩!【委屈巴巴.jpg】

众人:……,该!

【太原公子】:咳,朕附议。

【岐王李范】:孙儿啊,摩诘性子是清冷了点儿,但你也不要为了让他活泛就使劲儿逗吧!

【房谋】:小郎君,是否……措辞过于激烈了?

【徐茂公算死你】:嘿嘿,看来计划通!昕光奴,干得漂亮!

众人:……,太宗陛下还是英明啊。

李暮每天下课逗老师,上线与大佬交朋友。手握大权,府中蒸蒸日上,小日子过得美滋滋。除了他那个不省心的阿耶李瑾,依旧天天变着法子想溜出府去寻欢作乐,让人头疼,堪称“王府头号不稳定因素”。

入冬前的一天,趁着李暮午后小憩,李瑾又被几个残留的、心思活络的清客撺掇着,想去公中账上支取一大笔钱,准备去平康坊进行“深度文化交流”。恰好被武氏撞见,武氏如今手握部分内府财权,底气十足,见状顿时火冒三丈,新仇旧恨涌上心头,对着李瑾就是一顿劈头盖脸的河东狮吼。

这一骂动静不小,把在隔壁院落休养的张笙母亲也给惊动了。

张母感念李暮大恩,又见武氏一人对阵李瑾及其帮闲,担心她吃亏,连忙上前助阵。两位妇人,一个爽利泼辣,一个虽病弱但护主心切、自带一股韧劲,竟联手将李瑾和他那几个清客给……物理说服(揍)了一顿!

等李暮被隐约的喧哗声惊醒,揉着眼睛坐起来时,感觉天都要塌了!哦不,是感觉他阿耶的天灵盖快要被掀了!

他阿耶被阿娘以及友军,真的打成人体零件状态了!

因他一直沉睡,武氏早就下令不准人打扰,紫鹃只能焦急地守在床前。

李暮一醒,她禀报后,李暮揉眉心,然后招手示意她近前,在她耳边低语了几句。

紫鹃领命而去。

很快,如今全是李暮亲信的健仆们,客客气气地将鼻青脸肿、嗷嗷叫唤的李瑾“请”回了他的院子“静养”,并将那几个挑事的清客直接拿下,准备发配边疆。

李瑾看着儿子身边那些陌生而精悍的面孔,再看看自己身边连个敢大声说话的人都没有,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在这个家里,似乎……真的说了不算了。权力的小船,说翻就翻!

他……暂时老实了。

但李暮怎么可能就此放过那些根源?王府既已彻底落入他的掌控,他正好借机清洗最后的不稳定因素,来一场“冬季大扫除”。

半个月后,长安城正式入冬,飘下第一场细雪时,李暮已经命人将府中所有仆役、清客乃至部分属官都再次狠狠筛查了一遍。

那些被查出对旧主李瑾仍抱有幻想的,赶!他不养骑墙派!

品行不端、尤其是平日经常撺掇李瑾胡作非为的清客门人,打棒子,连同家眷发配!去庄子上进行劳动改造!

等李瑾养好了身上的皮肉伤,酒也醒了,脑子也稍微清楚了些,想要找那些“知心”的清客商量对策时,才发现自己院门外站着十几个轮班的、肌肉贲张的陌生壮汉,往来穿梭的仆役没一个他认识的,那些往日里与他志趣相投的清客,更是连个鬼影子都没了!

他,李瑾,大唐的郡王,被他年仅三岁的独子,在自己家里,给……软禁了!

关键是,还是这种水泄不通、毫无反抗余地的、新鲜水灵的软禁!

这说出去,谁信?!

就连李瑾自己,都觉得丢人丢到姥姥家了,臊得他连院子门都不好意思出!

日子不紧不慢地过着,李暮甚至开始勒令他那位被圈养的阿耶,按时去亲事府上值点卯——好歹把那份俸禄领踏实了。

李瑾天天逼逼赖赖,但是李暮现在就要张笙当着他面抽出鞭子,他就立刻乖得像只鹌鹑。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长安雪都下了两场。

傍晚,华灯初上。李世民依旧准时打来电话,例行教导李暮认字读书。没错,老祖宗凭借自己在李暮心中的无上地位以及一点点“恶性竞争”,成功挤掉其他潜在竞争者,一跃成为李暮的“首席启蒙导师”。

案头摊开着《千字文》,灯火跳跃,映着夜色。

李暮认着认着,他那小脑袋就开始一点一点,像小鸡啄米。最终,他实在撑不住了,小小的身子一歪,直接趴在书案上,托着腮帮子就睡着了。长长的睫毛在眼睑下投出柔和的阴影,呼吸均匀而绵长。

小小一团,窝在灯火下。

外面秋风萧瑟。他一团稚气。

李世民在屏幕中放轻了呼吸,他恍惚惊觉李暮才一点大。还是个襁褓稚童。似乎胎发都没干。

按后世的话说,还是个连屎尿都控制不住的年龄。

一股强烈的自责与怜惜攫住了他。若大唐未来仍有风雨,那是他李世民做得不够好,是后来者不肖,如何能将这千斤重担,尽数寄托于一人之身?

更何况,还是这样一个本该在父母怀中撒娇嬉戏的孩子。

他静静看着。

李暮确实是快累死了。他脑子里有再多的奇思妙想和前世经验,可这具身体终究只是个三岁的孩童,精力有限。连日来的殚精竭虑、事必躬亲,早已让他透支。他只觉得头重脚轻,走路都像踩在棉花上,此刻陷入沉睡,更像是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启动了。

“噼啪——” 书案上的灯花突然爆开一个明亮的灯芯,发出细微的脆响。

这声响惊动了浅眠的李暮,他狠狠地激灵了一下,倒抽了一口气惊醒过来,眼中惶惑未散,呆呆地对上了光幕中李世民的眼睛。视频中的李世民是二十多岁、意气风发的模样,真真的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眼神锐利,带着他特有的、毫不掩饰的张扬与自信。

“醒了呀!”他看到李暮惊醒,非但没有安抚,反而勾起一边嘴角,身体前倾,仿佛要透过光幕凑过来,语气带着点戏谑和考验:“怎么样,昕光奴,当家的感觉?是不是比想象中累?跟朕说说!这权力的滋味,是甜是苦?”

李暮刚开始没吭声,好一会,自他身上的蓬勃生命力让李暮精神起来。散乱的目光才渐渐有了焦距,他忽然就笑了,那双漂亮的、颜色稍浅的桃花眼微微弯起,像是落入了星光,心情似乎一下子变得很好,之前的疲惫仿佛一扫而空。

“是啊!很累,特别累。可是很开心。我喜欢把一切控制在我的手中,喜欢让我爱的人依靠。”

听完这话,李世民把自己原本那点“孩子还小不该这么累”的不忍心,一股脑儿全部舍了,扔到了九霄云外!

怎么能用普通孩儿的想法去揣测他的昕光奴!敢当,勇当,乐在其中!这小子天生就该承他李世民的衣钵!去做天下人的君父!这心性,这担当,不愧是他李家的种!

“您是一直守着我吗?”

李暮见他迟迟不说话,眼神却越来越亮,越来越……充满期许,便用小手托着腮,软软相问。

屋巾已经升起了火盆,像一口大锅一样横陈在屋子中间,悠悠地冒着热气,将整个屋子都循环得暖烘烘的。“除了阿娘,第一次有人这般看我睡觉。”

李暮脾气特别好,也特别容易满足,特别好哄。别人对他付出的一点点的好,一点点的真心守护,他都会小心翼翼地接住,然后记在心里很久,很久。

他一直记着李世民的帮助,除了怕自己做不到,拒绝了当皇帝以外,其他的事,他没有一件不应李世民。他称世民阿兄也是真的亲近。

所以听到这句话的李世民先是一呆,随即心里泛起一种奇异而酸软的感觉。他一生杀伐决断,受万人敬仰亦或畏惧,却是头一次,如此清晰地看见一个孩子。柔软与坚韧并存的小孩子。

所以他说,“是因为朕与你阿娘皆爱汝。”

爱汝,爱汝。

李暮听着很是开心,眼睛弯成了月牙。但就听他话风一转,画风瞬间从温情频道切回了热血洗脑频道。

“但累就对了!舒服都是留给死人的!我当年在太原起兵,几天几夜不合眼也是常事,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那才叫真累!昕光奴,你要记住这种感觉!记住这累,这憋屈,这想把所有碍事的人都砍了却又不得不忍耐的烦躁!这就是权力的滋味!真实无比!你只想享受它带来的快乐,而吞不下去它附带的苦累,你就只能被人吞掉,连骨头都不剩!”

他的话语带着与生俱来的血性与悍勇。

“下雪了。” 李暮看向窗外,忽然说,巧妙地转移了话题。

他拒绝给李世民一个自己要造反的明确承诺,至少现在不想。

但屋外确实又下起了大雪,鹅毛般的雪花纷纷扬扬。

此时天光渺渺,长夜未央,窗棂却已经被落雪映得惨白雪亮。

李暮一点也不喜欢下雪和下雨,那时他的腿会让他孤孤单单一个人躺在床上,忍着疼,像是一个废人。李暮不喜欢,他的身体背叛他。

他在今时今日难得显出几分落寞。

可是现在不止他一个人,有些人一开口就有一团热乎劲儿。

李世民朗笑道,“下雪好啊!瑞雪兆丰年!雪会把地里的虫子都冻死,等来年雪化了,渗进土里,百姓地里的庄稼就能蹭蹭往上长,有个好收成!雪停了,你也会长大,个子会窜得比竹子还快!到时候朕带你去平原上猎兔子!就在这长安城外!让你见识见识什么叫真正的骑射!省得你整天窝在这四方院里,对着一堆账本文书,人都要憋傻了!”

他兴致勃勃,仿佛已经看到了李暮长大的场景,“你要骑上最快的马,佩最利的宝剑,喝最烈的酒!到时候,朕一定教你怎么在雪地里追踪猎物的脚印,怎么逆风放箭,怎么一箭封喉,让那兔子都来不及蹬腿!好吗?”

他不再说天下之势,不再分析如何争权,他说起这些,眼睛里闪烁着纯粹野性的光芒,那是属于天策上将,属于那个横扫天下的年轻雄主的自信与豪情。

不做皇帝,我会教你?

不做皇帝,我会教你!

李暮仿佛被这扑面而来的、带着风雪与烈酒气息的豪迈将所有的迟疑,计算都冲散了不少。

可以教我?没有代价吗?没有交易吗?就只是纯粹的想教我吗?

李暮恍恍惚惚,但心中甚至开始期待,等雪停了,等他大了,或许真的可以……

但他将未说出口的话全都咽了下去,他不想给承诺,怕自己让他的阿兄失望。

“好!” 所以李暮只是用力点头,眼睛也亮了起来,“阿兄莫要食言!”

莫要食言!你会教我,对吗?

李世民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君王一言,快马一鞭!朕才不学那等食言而肥之人!不然,观音婢和魏征那个乡下田舍翁第一个不能依!”

他很是爱笑,明亮的,热烈的分享起自己在太原的见闻。

“昕光奴,朕与你说,朕少时居所在太原,那里不像长安这般干燥。每逢夏日雨后出门,满眼都是化不开的、浓浓的绿意,草木的清气能一直钻到人心里去。”

“就像这下过雪之后,天地一片洁净。但你再等两三个月,待到冰雪消融,春回大地,那些被雪水滋润过的叶子,会格外的绿,花儿也会格外的鲜艳漂亮。昕光奴,你可以在院子里种下一颗种子,不必是什么名贵花木,哪怕是寻常的牵牛也好,来年春天,它自己就会抽芽、爬藤,开出属于自己的花来。”

他说着,语气渐渐变得开阔而豪迈,带着一种想要将整个江山画卷都铺陈给眼前孩子看的热情:“旧时的风雪,终究会过去的。待到春光明媚,你可去看长安的雨,吐谷浑的草原也很好,那里天高地阔,可以纵马驰骋,耳边只有风声……朕当年……咳咳,反正,到时候,朕可以领着你去看看,都指给你看!”

他说起他峥嵘岁月里的豪气干云,分享他记忆中与征战过的壮丽山河,许下一个个带着阳光和青草气息的承诺,一言九鼎。

李暮重新伏在案上,用小胳膊垫着下巴,安静地听着。烛火的光芒笼罩着他,也笼罩着光幕中那侃侃而谈的帝王,仿佛那早已逝去的、属于天策上将的无边意气,温柔地、无声地,披洒在了孩童身上。

经年的雪也会被炙烈的太阳化成水。

原来大雪会冻死虫子。

雨会洗刷天地。

屋外细密的雪籽渐渐变成了轻盈的雪花,无声地洒落。

李暮温柔一笑,那笑容竟像忽然冲破寒冷、在雪中绽放的红梅,扑棱棱地,带着一种鲜活而温暖的生机与香气。

“下雪了呀!”

“今日不学了,昕光奴去睡吧,”屏幕中的声音前所未有的柔和与郑重,“朕会守着你。今日,朕就给你当一回门神,守在你这梦外边,什么妖魔鬼怪,烦心琐事,都进不来。”

但有风雪愁杀人,犹见黎明星。

我手下的崽崽,暮暮儿是最温和的,能力也很强。

他生在秋末,叫暮。

太阳迟暮。

可昕光就是黎明的意思,李世民是亮亮的太阳,我家暮暮儿是太阳刚升。

脾气特别好的大魔王呀。很乖的呀。

世民变了哦,爱汝不是假话。

跟阿政与琇莹,阿言与去病对比,他俩在相处中都不说假话。

唐朝背景名词、典故与历史事件解释

一、核心名词

1. 亲事府:唐代郡王府、亲王府的专属护卫机构,隶属王府体系,主要职责是保卫王府安全、护卫府主及家眷出行,同时承担府主“值卯”(按时到指定地点签到履职)的陪同与安保工作。

2. 公中账:唐代贵族府邸的“公共账目”,掌管王府的公共财产、田产、商铺等收益及日常开支(如仆役俸禄、府中用度),区别于“内府账”(府主及家眷的私人财物账目)。文中李瑾想从“公中账”支取钱财寻欢,被手握财权的武氏阻拦,体现了王府财权的划分与管控。

3. 清客:唐代贵族、官员家中聘请的文人食客,多擅长诗文、琴棋书画,表面是“陪主家消遣、交流才艺”,实则部分人会撺掇主家享乐、谋私,地位介于“属官”与“仆从”之间,无固定俸禄,靠主家赏赐生活。文中挑唆李瑾闹事的清客,正是这类“品行不端”的典型,最终被李暮清洗。

4. 螺钿漆盒:唐代高档漆器制品,以贝壳(螺钿)镶嵌在漆盒表面,形成花纹,色泽艳丽、质感精致,多用于盛放珠宝、名贵糕点、书信等贵重物品,是贵族阶层的常用器物。李暮用其装“水果硬糖”献给皇帝,既显诚意,也符合贵族送礼的器物规格。

5. 《千字文》:唐代儿童开蒙的核心典籍之一,由梁代周兴嗣编撰,全文一千个不重复的字,串联成韵文,涵盖天文、地理、伦理、历史等知识,是当时贵族与士人子弟启蒙识字的必读书目。李世民、王维教李暮认字用《千字文》,完全贴合唐代的启蒙教育场景。

6. 火盆:唐代冬季室内取暖器具,多为铜制或陶制,内烧木炭,置于房屋中央,通过炭火散热温暖室温,是贵族与普通家庭冬季必备的取暖工具。文中王府用“火盆”取暖,既体现冬季场景,也符合唐代的生活习惯。

二、典故与历史事件

1. 李世民(天策上将):文中李世民提及“朕当年起兵”“天策上将”,对应其真实历史经历——隋末李世民随父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后率军横扫天下,助李渊建立唐朝;武德四年(621年),李渊特封其为“天策上将”,允许他开设“天策府”,招揽人才、统领军队,这一职位权位极高,甚至超过亲王,为他日后发动“玄武门之变”奠定了基础。文中他分享“太原见闻”“雪后猎兔”“吐谷浑草原”,也贴合其早年征战、遍历山河的经历(吐谷浑是唐代西北政权,李世民在位时曾派兵平定)。

2. 观音婢(长孙皇后):“观音婢”是李世民皇后长孙氏的小名,长孙皇后贤德聪慧,深得李世民信任,常以温和方式劝谏李世民(如安抚大臣、化解矛盾),是贞观之治的重要支持者

3. “瑞雪兆丰年”的民俗:唐代民间流传的农业俗语,认为冬季降雪能冻死土壤中的害虫、涵养水分,待来年开春冰雪消融,可滋养庄稼生长,预示当年会有好收成,是古人对农业生产与自然规律的总结。李世民以“瑞雪兆丰年”开导李暮,既贴合冬季雪景,也体现了唐代帝王“重农”的治国理念(农业是唐代国家经济的核心)。

4. 唐代启蒙教育传统:唐代贵族子弟的启蒙教育多从3-5岁开始,核心内容是“识字 伦理”,启蒙典籍以《千字文》《三字经》(唐代已有雏形)《百家姓》为主,多由家中聘请的士人(如文中王维)或长辈(如文中李世民)担任蒙师,教育方式以“认字形、解字义”为主,结合日常事务巩固(如李暮通过看文书认字)。文中李暮的启蒙场景,完全还原了这一传统。

三、社会制度与习俗

1. 王府仆役管理制度:唐代郡王府的仆役有明确的“岗位分流”制度,按性别、体力、技能划分职责(如男性仆役分护卫、杂役,女性仆役分厨下、浆洗、照料起居),且需经过筛选与整训,由专门的管事管理,确保各司其职。

2. 宗室仕途举荐权:唐代宗室(亲王、郡王等皇室宗亲)享有“举荐官员”的特权,可通过向皇帝进献礼物、上奏疏的方式,为亲信、友人谋求官职,且举荐成功率远高于普通士人(皇帝会顾及宗室情面)。文中李暮利用李瑾“郡王”身份,以“献糖 奏疏”为王维求官,正是基于这一制度,既符合规则,又降低了皇帝的猜忌。

3. “值卯”的官员履职制度:唐代官员(包括宗室郡王)需按时到所属机构“值卯”(签到),记录履职情况,是考核官员“勤勉度”的重要方式,若多次缺席,可能会被弹劾或削减俸禄。文中李瑾“连例行点卯都常常缺席”,是唐代“失职宗室”的典型;李暮勒令他“按时值卯”,既为了保住俸禄,也暗含“规范其行为”的目的。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1章 但见黎明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