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三国]太后篡位进行时 > 第92章 守株待兔

[三国]太后篡位进行时 第92章 守株待兔

作者:九尾糊糊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1-17 12:45:51 来源:文学城

至于其谋之深邃,徐夫人行事之周密,未使健奴得闻丝毫。

健奴觉此事关乎重大,遂亟返客栈,以告曹丕。

“徐夫人召孙翊之余部,且行事之谨密,竟能避妫览、戴员之耳目乎?”曹丕闻之,不禁慨然叹曰。

当然,此事是郭婉言之凿凿,谓此夫人召集旧部,意在报孙翊之仇。

健奴探听之间,未得徐夫人集孙翊旧将孙高、傅婴的真正用意。

此刻宛陵城门紧锁,妫览、戴员二人据郡衙而守,徐夫人所能调遣的旧部,不过二三十人,欲取妫览性命,实属不易。

但史册所载,徐夫人竟功成矣。

“贞妇烈女之名,汗青所载,多矣。然能以智谋权变,成就大事者,犹如凤毛麟角。”

郭婉见众人皆凝神倾听,遂续言曰,“观徐氏之作为,用权术而不离正道,迂回曲折以达直道,有朝一日,必能手刃仇雠,雪其亡夫之恨。”

“此等壮举,岂是那些轻生自戕、徒求虚名者所能比肩?”

“即便古之英勇豪杰,亦未必能及徐氏之万一也!”

郭婉给予了徐氏很高的评价。

她同太平公主一样,最是欣赏敢作敢为的大女子的。

孙翊殁时,年仅弱冠,则其夫人之年,亦必未臻桃李之华。

青春年少,而心怀壮志。

竟能直面妫览、戴员,而密谋大事,郭婉暗中点了点头,此女不错。

曹丕心中所谋,或许仅是欲借徐夫人替夫报仇之事,以为己身谋求脱离丹阳之机。

而郭婉之思绪,却已飘然远扬,思索着如何能将徐氏收归麾下,令其心悦诚服,随己同返许都,共图大业。

健奴未能探知徐夫人复仇的具体细节,是以于徐氏复仇之际,曹丕等人难以施以援手。

当然,以己之力,所遣之人亦寥寥,助力之说,亦是枉然。

人活在世,都具有戏剧性。

曹丕等方至宛陵,而后脚边鸿即弑孙翊。

若非过于凑巧,今亦不致困顿于此城之中。

“孙翊之难,妫览、戴员之变,想必已飞书急报吴郡矣。”

蒋干依路程之远近,揣测两日之内,孙权必闻三弟孙翊的凶讯。

曹丕循蒋干的思绪,继而目中显气馁之色。

显然,他们欲凭尺素寄望于吴郡孙权以求解围,实属无望。

毋庸置疑,曹丕等人必为妫览、戴员所严密监视着。

妫览、戴员之所以闭城固守,一则,因预备诛杀曹丕等人的党羽尚未布置好,二则,何不也是欲阻曹丕与吴县孙权的通讯。

孙权于曹丕生死,固然不甚挂怀,盖因彼此无涉。

不过,孙权在权衡得失之后,是否会援手救曹丕一命,实难预料也。

很大可能,孙权会为丹阳之事而出兵相援。

所以妫览、戴员才杜绝此风险,使消息不得通达。

虽说,孙权于丹阳广布亲信与斥候,孙翊之殁难以隐瞒,妫览、戴员也无意隐之;

但至于曹丕与孙权的通讯,则很容易断其联系。

曹丕、郭婉、蒋干,及步骘、卫旌等人,此时皆束手无策,没有速离宛陵之法。

众人于客栈已盘桓数日,虽饮食无忧,亦无人滋扰,然愈住愈感焦虑难安。

然此等忧虑,曹丕并未向孙绰、孙恭及僧侣支谦等人透露。

一则彼此交往未深,二则立场有异,无须令众人皆陷惶恐之境。

正当众人默默无语之际,忽闻门外健奴轻扣门扉,禀报道:“居士支谦来访,欲求一见。”

他们在客栈各居一室,除了郭婉、蒋干和步骘、卫旌外,彼此间鲜有往来,尤其是支谦,平日里更是鲜少踏入曹丕之房。

曹丕闻言,微微皱眉,心想此时支谦来访,所为何事?

遂起身迎之,开门见山问道:“居士此来,有何贵干?”

支谦立于门外,双手合十,面容慈悲,言道:“小僧冒昧来访,实有一事相求。”

“近日小僧于房中诵经,法器引磬略有磨损。闻宛陵市集之中或有售之,故欲前往购买,以助法音庄严。”

“然小僧初来乍到,不识路途,故而斗胆前来,望公子能赐一指引,或允贫僧结伴同行。”

曹丕听罢,心中明了,他们一行人在客栈中确有专门采买的健奴,所缺物料皆由专人购置。

支谦这几日,确实未曾踏出客栈半步,不识路途亦是常理之中。

诵经?

法会?

郭婉略一思索,回道:“居士若需入市,吾等自当相助。不过,吾亦欲往市集一探,未知居士肯否偕行?”

若曹丕公然走出客栈,必招摇过市,而僧弥之姿的支谦,以沙门之身入市,往市中购佛法器物,或不甚惹人注目。

妫览、戴员之辈,未必紧盯不放。

毕竟,江东僧侣在孙权之广布下,各郡皆有其踪。

僧弥之姿,入市出市,不甚惹人注目,较之曹丕,自是隐秘许多、让人放心许多。

于是,郭婉稍事筹备,遂与支谦共离客栈,往市中而去。

市在坊北,二人谨慎穿行于摊贩之间,既觅所需之物,又时刻留意周遭动静,以防不测之虞。

郭婉虽冒被紧盯之险,但其出客栈,并非无的放矢。

方才,听支谦所言诵经,实则乃是她忆及一斋僧古俗。

何谓斋僧?

据《梵网经》卷二所载,若遇疾病缠身、国家危难、贼寇侵扰之时,或父母、兄弟、师父、阿阇梨等至亲之人亡故之日,乃至其头七、乃至七七四十九日之内,皆应虔诚诵读、宣讲大乘经律,举办斋会,以祈求福报。

举办此等斋会之僧,即是斋僧。

自魏晋以降,“斋僧法会”颇为盛行,王侯贵族常行之。

至唐代,其势愈炽,屡有万僧斋之盛举,如《大唐六典》所载:“凡国忌日,两京定大寺观各二,散斋。诸道士僧尼,皆集于斋所。”

《五代会要》亦载:晋天福五年,令每遇国忌,行香之后,斋僧一百人,永为定制。

何时举行斋僧法会乎?

最近的,就是孙翊的头七。

人死之七日,名曰头七,常延请僧众,设斋超度。

至于孙翊之头七,是否会设此斋僧法会,郭婉微眯双眸,心中暗自思量。

途中,郭婉似不经意地问道:“居士,可谙熟斋僧法会之仪轨乎?”

妫览、戴员之徒,拒担弑孙翊之罪,皆委过于边鸿。是以于孙翊之祭拜之时,想必不致草率从事。

其斋僧法会,料必举行无疑,以全礼节,俾其亲属得以尽哀思之情,致其敬意。

支谦轻抚着手中一串佛珠,目光平和地望向郭婉,缓缓言道:“小僧虽习得斋僧法会的仪轨,然,在吴县之地,因家师三藏法师在此,故多由家师代劳,为王公贵族举行法会。”

“小僧则多在一旁静观,以学其精髓。”

郭婉闻其言,眸中初现讶色,旋复归于宁静,微微颔首,支吾而言曰:“哦……原来如此。今日得居士相陪,共选佛门之器,亦是幸甚。”

言讫,乃转身顾市集之上琳琅满目之佛具,随支谦之目光,落于一古朴精致之引磬上。

支谦轻取之,细观其纹理,辨其音色。

“此引磬音色清越,质地纯良,诚法器中之佼佼者。”支谦含笑谓郭婉曰。

郭婉亦近而观之,见引磬表面光滑如镜,轻击之下,其声悠扬深远,似有静心安神之效。

“居士眼光果然独到,此引磬确非凡品。”郭婉颔首称誉。

支谦微微颔首,复将引磬置回原处,又取另一引磬以比较。

经一番挑选,二人终得满意之选。

支谦轻抚其器,目中流露出对佛法之敬畏与虔诚。

“有此引磬,诵经之音将更加庄严。”支谦感慨而言。

郭婉微笑以对:“愿此法器能助居士于天下间广弘佛法,利益群生。”

郭婉与支谦在市集之中缓缓踱步,看似漫无目的,实则郭婉心中另有盘算。

她故意与支谦在各类佛道器具前流连忘返,细细品味每一件法器的韵味,实则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留意着周遭的风吹草动。

就是在瞎逛,但却不回去。

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又像是在寻找着什么。

忽而,一抹异样的身影跃入她的眼帘——

几位身披素缟、面色沉郁之士,脚步匆匆,直奔佛道器具之市,低声细语,似乎在询问着什么紧要之事。

郭婉心中暗自思量,遂以低沉之音对支谦道:“居士,君且观彼处。”

言罢,以眼神示意其方向。

支谦顺郭婉所指,目光落于那几个身披麻衣之人,眉宇间不禁微蹙,似能觉察到一股不同寻常的气息弥漫其间。

“观此等人,似是家中有丧,有亲人亡故,故而前来市集采购法器,以备法会之用。”支谦沉吟道,言罢,目光不由自主地转向郭婉,眼中闪过一丝好奇之色。

先前郭婉正与他探讨斋僧法会之事,而今此景,仿佛与之息息相关。

支谦心中不禁暗自思量,这世间之事,何以如此凑巧?

莫非其中另有隐情?

丹阳之地,虽亦佛法广传,信徒众多,然其僧院规模,似尚未及普济禅寺之盛。

是以孙翊家中为祭拜明府君而举办斋僧法会之时,需入市采买法器,此举实属合情合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