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三国]太后篡位进行时 > 第88章 丹阳新乱

[三国]太后篡位进行时 第88章 丹阳新乱

作者:九尾糊糊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1-17 12:45:51 来源:文学城

但见立于步骘、卫旌之侧的年轻僧弥,年近二旬。

此僧,却非众人见过的三藏法师。

众人似先入为主,误以为其乃三藏法师遣来,欲与同赴许都之座下弟子,必然也是秃僧。

但此僧弥,其实不宜冠以“秃”字之称。

盖其顶上犹存稀疏之发。

唯其须发与中原人士迥异耳。

僧弥之须发微卷,鼻梁高耸,双眸闪烁淡琥珀之光,殊为罕见。

此等异于中原之姿,立时勾起蒋干之好奇,乃细细端详之。

曹丕不识此异域僧弥,心中疑惑,遂向其发问曰:“居士可是受三藏法师所遣,至此地而来?”

因僧弥和步骘、卫旌二人在门前恭立了一段时间,所以互通身份。

卫旌和颜悦色地同曹丕招呼道:“这位是三藏法师座下弟子,恭明居士。”

被称为恭明的僧弥,即刻趋前,向曹丕合掌施礼,言曰:“月氏人支谦,字恭明,拜见贵使。”

闻其自称“支谦”,郭婉之面上顿显恍然之色。

于武周初立之时的佛教而言,支谦实为至关重要之人也。

支谦,又名支越,字恭明,乃月氏国籍。

其祖父法度,于汉灵帝之时,领国人数百,迁居中华。

支谦随之而至,受业于支谶之门人支亮,梵典之学,造诣颇深。

后因关中纷扰,支谦随族人南渡,至东吴之地。

在东吴期间,支谦以聪颖绝伦,学识渊博著称,为吴主孙权所重,拜为博士,以辅导太子孙亮。

然支谦之名垂青史,非以其在东吴之政绩,乃因其于吴孙权黄武二年,至孙亮建兴二年(公元223-253年),约三十载光阴中,译出佛经八十八部,凡一百一十八卷,且创作《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流传后世,甚至为神皇所用。

诚然,此时的支谦,尚未名扬四海,郭婉自不可能贸然执其手而言曰:“婉儿识居士,居士乃译经大家也。”

恐惊走之。

故郭婉一面顾盼曹丕,一面假借先父之名,与曹丕慨叹曰:“婉早年,曾闻家父言及,天下博学者,不出三支。想必支居士定当深谙梵典之奥义。”

闻郭婉当众誉其家学,支谦心中虽略感得意,然亦连忙谦逊而言曰:“贵使过誉矣。梵学浩渺无边,谦仅得其皮毛,安敢妄言深通乎?”

正值韶龄,介乎少年与青年之际,支谦风度翩翩,眉宇飞扬,直抵鬓角,目光流转,含情若桃花之艳,举止间尽显张扬之姿,自信满满,气度非凡。

曹丕则略作思索,挑眉言曰:“既是受三藏法师所托,恭明居士便随吾等同往许都,彼此照拂,共赴前程。”

三藏法师自身难以抽身,遂遣其座下信赖之小沙弥伴随曹丕一行人返归许都,意在深探郭婉昔日所言、擅长相术之卢女。

故此番支谦北上之行,颇有当年大唐玄奘西行取经之壮志与决心。

在步骘与卫旌之导引下,曹丕铿锵有力地跨鞍上马,步、卫二人亦随之跃身上马,分列曹丕之左右,稍退半身之位,伴其同行。

步骘与卫旌,虽非出身显赫之门庭,然若无战乱之扰,二人必为大户之后,家教之严,自不待言。

幼遭祸端,历经艰辛,此等生活,磨去了大户子弟之浮躁之气。

立于马上,二人犹如鹤立鸡群,气质出众。

曹丕之重之,亦在情理之中矣。

支谦并未乘马,盖因久居普济禅寺,鲜有长途骑马之经历。

故支谦仿若郭婉,从容掀帘入车,端坐车舆之上,目不斜视,安守本分。

同行者尚有孙绰、孙恭二兄弟。

以年幼之故,二人亦未骑马,乃另乘一车。

随着马车辚辚启动,队伍渐趋壮大,一行人浩浩荡荡,向西而行。

昔日东来之时,曾路经丹阳郡,今朝归途,亦复取道于此,往返之间,别有一番风味。

方才离去的周瑜,立于城墙一侧,跨坐马上,挥手令曲部随行于道左稍避。

遥望曹丕一行人簇拥而出北门,周瑜嘴角犹带微笑,而眸光则微有闪烁。

于吴郡之中行进,一行人倒是安然无虞,未遭沿途官吏之刁难,通行颇为顺畅。

数日之后,一行人抵达丹阳之境,然情形似有不妙。

吴景拖沓病体多时,终未能抵挡住病魔之侵,溘然长逝。

吴景去世之讯,传自宛陵城中之戴员,时曹丕一行犹驻于城外。

戴员飞书急告,力诫勿轻赴宛陵,恐有不测之变。

曹丕等人虽行步沉稳,未及疾驰,但及至斥候匆匆来报之时,曹丕一行已赫然矗立于宛陵城下,遥望宛陵,难以言喻。

进退维谷,行止两难。

但既已至此,再行绕远,实非曹丕行事之风。

曹丕凝眸沉思,片刻后,毅然言道:“吾辈既已至此地,岂能半途而废?”

“况且吴景之逝,虽令人扼腕,却与吾等并无直接干系。吾等只需谨慎行事,小心为上,应可安然无恙。”

众人闻之,皆点头称是,心中虽有顾虑,却也知曹丕言之有理,遂决意继续前行,直面宛陵之局。

孙绰、孙恭二人,早被即将赴许都为官之愿景冲得头脑发热,对吴景之逝,未有太多哀痛之情。

又因吴景乃吴太夫人之弟,与孙绰、孙恭并无直接血缘之亲,情感自是淡薄。

闻吴景薨逝之讯,二人初时一愣,旋即沉默片刻,而后涩声道:“悉听公子安排。”

言罢,并无其他吊唁之请,显得颇为冷淡。

余人更是无甚异议。

城门口处,两列将校身披麻布,头戴孝帽,肃穆而立,宛如两堵悲壮的城墙。

众人下马,缓缓步入宛陵城中,果见满城缟素,一片哀戚之景。

太守府内,孙翊横刀立马,雄踞中央,一双虎目怒睁,仿佛要滴出血来,尽显悲愤之情。

其身后正北方位,供桌上赫然摆放着丹阳太守吴景的灵牌。

牌位前香烟缭绕,烛光摇曳,映照出一片凄凉肃穆之景。

吴景新丧,孙翊急遣使者奔赴吴郡,以告哀讯。

未几,又闻许都之使自吴县北归,恰经其丹阳郡地界。

“彼辈有何举动乎?”

孙翊未接吴县之令,于曹丕等之返,未露声色。

舅父吴景新殁,其正急于接管丹阳兵权,也无暇与曹丕等虚与委蛇。

孙翊身侧,谋士低语,言及曹丕一行,伴孙绰、孙恭二子同行,此讯一出,满座皆惊。

孙翊眉头紧锁,目光如炬,似欲洞察吴县之深意。

“此为何意?”

“吾兄何故遣子为质?”

孙翊愤然拍案,语气中满是不解与愤懑。

刚烈暴戾,颇类孙策的孙翊,难以理解自己的亲二兄为何要送质子入朝。

虽然孙绰、孙恭并非孙权亲子,但此举亦让孙翊不忿。

谋士轻抚长髯,沉吟片刻,道:“主公勿急,此事或有隐情。讨虏将军此举,或迫于时势,或另有图谋。吾等当静观其变,再做定夺。”

孙翊闻言,怒气稍减,但心中仍存疑虑:“舅父新丧,吾正欲接管丹阳兵权,此时曹丕一行的到来,或会增添变数。吾当如何是好?”

谋士微微一笑,道:“主公可遣人暗中探查,若曹丕一行安分守己,便不予理会;若其有所图谋,主公再行定夺,不迟。”

孙翊点头,目光中闪过一丝狠厉:“若曹丕安守本分,吾便不与彼辈周旋;若有不轨之举,则休怪翊无情矣。”

“当务之急,乃遏阻妫览、戴员之辈篡权之虞,非与曹丕一行周旋之时也。”

孝廉妫览与郡丞戴员,自孙翊莅临丹阳,便心怀轻视。

往昔吴景在世,郡中事务,二人暂代掌管,尚能与孙翊维持表面之和。

但如今,吴景仙逝之后,丹阳归属之权,顿成争夺焦点。

孙翊视妫览、戴员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

此二人亦非善茬,暗中蓄势,图谋丹阳权柄。

戴员献计于曹丕,言其宜绕道而行,此计实非出于善意。

盖因戴员在伴曹丕赴吴途中,已窥其并无即时相助之力。

曹丕之能助力者,唯待其返许都后方显。

若此刻戴员公然迎曹丕入宛陵,无异于惊蛇打草,使孙翊心生戒备,提前布局。

戴员与妫览,早有图谋孙翊之策,此等机密,不便轻易泄露于曹丕等外人。

二人心中盘算,曹丕不过一过客,其行止,皆须为我等所用,方能谋定而后动。

于是,戴员之计,便成曹丕绕行之由,而丹阳之局,愈发扑朔迷离。

今曹丕之至,不惟孙翊讶异,妫览与戴员闻之,亦蹙眉不已。

妫览惑而问曰:“汝未令其绕道而行乎?”

戴员摇首叹曰:“斥候来报,相遇之时,彼等已至宛陵城下矣。”

既来则安,然妫览犹存谨慎之心,乃密问戴员曰:“汝与曹丕之交情若何?”

戴员沉吟片刻,眉头微蹙,答曰:“尚未深交,此人尚需瞒之。”

妫览闻之,目光一闪,又问曰:“如此,吾等之计,是否需稍缓行之?”

戴员摇头,神色坚定,曰:“无需。”

“吾观曹丕此人,虽非池物,然此时尚未熟透,吾等之计,无碍也。”

言罢,二人相视一笑,心中已有计较。

妫览点头,表示赞同,遂二人继续密谋,如何于暗中图谋孙翊,而又不露声色,使曹丕无所察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