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三国]太后篡位进行时 > 第87章 无缘共叙

[三国]太后篡位进行时 第87章 无缘共叙

作者:九尾糊糊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1-17 12:45:51 来源:文学城

于巴丘湖畔,广袤之林已遭砍伐殆尽,取而代之者,犹如雨后春笋般,一夜之间涌现之周瑜军帐,以及云梯、高橹、临车、冲车等庞然大物,皆为攻城之利器。

间或有装扮艳丽的营伎,穿梭于这些“巨兽”之间,与沿途甲士嬉戏笑谑,声震林木。

此乃为防荆州刘表东侵而设立的军营。

周瑜以攻代守,自沙羡之战以降,即在巴丘湖畔操演水师。

彼等攻城之利器,据传,乃司空仓曹掾刘晔,昔日之宾客所复刻也。

刘晔,字子扬,于官渡之战时,献计以发石车击退袁绍军自营楼之攻势。

名士许劭尝评之曰:“晔有佐世之才。”

尤为可贵者,刘子扬于机关之术亦造诣颇深。

闻其能依古书所载,制出诸多器械,诚为难能可贵。

周瑜对于刘晔今仕于曹操麾下之事,并未介怀。

凡刘晔昔日宾客中具才能者,周瑜皆纳其设计之攻城利器,以资军用。

汉末三国的巴丘,地域辽阔,囊括江南之巴丘山,江北之巴丘湖,及其间之陆地。

自古传说流传至今,彼时之巴丘与云梦,皆为此荒芜之地之两大地理要冲。

然则,中护军兼江夏太守周瑜,此军营之主,此刻并未身处于大帐之内,而是远在数里之遥的吴县城中,专司来使的馆舍门外。

没错,随陆议至馆舍门前的宾客,令陆议欲言又止、难以名状者,正是他周公瑾。

周公瑾,也算是陆议的上司。

清晨忽然凑到陆议跟前,平静地说:“吾欲与汝同至馆舍,以送曹丕等人。”

平日对陆议的存在浑若未觉的周瑜,此刻竟如此和善平缓地提出同行,实令人心生不安。

陆议虽心存疑虑,恐周瑜对曹丕等人有不利之举,但念及与周瑜同仕于讨虏将军麾下,轻重缓急自能分明。

故而,在周瑜之意下,陆议终是引领其至馆舍之前。

曹丕、蒋干与郭婉,昔日于孙权议事之堂中,皆已识周瑜之面。

是故,无需周瑜自我介绍,见其现身馆舍之中,虽感诧异,心存戒备,然亦知此人乃周瑜也。

曹丕先发制人,率先发难,曰:“未知中护军亲临吾等使馆,有何贵干?吾辈今日即将踏上归途,北还许都。”

曹丕虽仅与周瑜有一面之缘,然望其容颜,心中仍不免生畏。

周公瑾此人,常带笑意,意气风发,颇似那笑里藏刀之虎。

此刻周瑜的来意,着实令人捉摸不透。不过料想其绝非仅为送别而来,毕竟彼此仅有一面之缘,情谊之说,自是无从谈起。

若言周瑜此行,意在刺杀曹操长子曹丕,倒似更为合理。

见曹丕满脸戒备地凝视自己,周瑜不禁哑然失笑:“贵使何故如此凝视瑜?莫非瑜之面上,竟绣有花朵乎?”

周瑜面上自无绣花之迹,纵以“美周郎”誉之,亦非因其面容有花也。

数日之间,周瑜未曾稍懈。

自闻孙权背约,背着他跟鲁肃,私下将孙绰、孙恭两个从子“献”于曹操之后,怒气填膺。

初时,周瑜已与孙权商定,不向曹操纳质,此即示臣服之意。

岂料孙权竟背信弃义。

诚然,孙绰、孙恭之父非孙权所喜,然亦不应授人以柄,使曹操得此机会。

连日来,周瑜屡屡求见孙权,起初数日,尚能得见。但每逢周瑜提及纳质之事不当,孙权便笑而搪塞,言辞闪烁。

总之,孙权执意不肯将孙绰、孙恭留于吴县。

及至后来,孙权对周瑜之絮叨感到厌烦,遂令其返回巴丘,督备战事,以备进攻黄祖。

其实,平定江夏黄祖,以报孙氏父仇,乃江东上下早有之约定。若曹丕等人未曾至此,或周瑜麾下骁勇之将,已挥师进驻江夏矣。

孙权近日以讨伐黄祖之事为托词,与周瑜周旋,意图转移其注意。

周瑜岂会不明此理,然孙权于遣质入朝之事,显然不欲纳其与鲁肃之谏。

自孙策创口迸裂而死之后,孙权与周瑜之间,唯余表象之和睦。

实则,孙权所定之策,周瑜多采取避而不争之态,不似孙策在时,周瑜尚可事事进言相劝。

今时不同往日,孙权已为君,而周瑜仅为臣,自当恪守君臣之分。

孙权强则周瑜弱,孙权弱则周瑜强。

孙权初登大宝之时,近乎唯周公瑾之命是听。而今其位已固,多有己见,此亦常理也。

虽吴太夫人命孙权以兄事周瑜,然周瑜终非孙权之真兄也,不过乃其兄之昆仲耳。

睹众人皆严阵以待,包括陆议在内,周瑜之笑愈甚。

初念及与孙权之交谊,心绪难平,苦涩满襟。

然观曹丕之年,尚幼孙权五岁,不禁感慨系之:“司空何以放心遣其长子入吴?又令公子前来责我家主公纳质入朝,岂不畏吾等将公子扣留,使其永不得返许都乎?”

虽然,有两国相争,不斩来使之说但自古以来,被杀以祭旗之使臣,亦不在少数,虽未及万数,亦恐有八千之众矣。

尤甚者,汉之使者,于当朝实为高危之职。

曹丕虽心存畏惧,恐周瑜真个采取行动,但其面色如故,毫无惧色。

不论如何,面上总不能露怯。

“昔日南越杀汉使者,终致九郡被屠;宛王杀汉使者,其首级高悬于北阙;朝鲜杀汉使者,亦遭即时诛灭。江东本为大汉之疆土,安能妄杀汉使乎?”

“公子真乃能言善辩之士。”周瑜立于馆舍之前,良久未见曹丕有请其入内之意,遂佯装不悦,“公子莫非不欲邀吾共坐片刻?”

“吾等即将启程离去。”曹丕对周瑜之请置若罔闻,丝毫不留情面。

何坐之有?

待吾等离去,此地便是汝家,自可随意安坐。

蒋干亦点头附和,意谓:好犬不挡道,请勿阻于门前,吾等确将离去。

“公子离去之速,颇有当年宛城门前,仓皇驱马而逃之风。”

周瑜或是故意欲激曹丕之怒,又或真心忿其不邀己共坐,乃凑至曹丕耳畔,轻声而言。

但其面上仍带笑盈盈的和善之色,而曹丕闻之,心境再难复平。

惊愕、愤懑、鄙夷之情,霎时间将曹丕之心神全然吞噬,致其右手不由自主地紧握剑柄。

周瑜昔年曾风闻,曹丕于宛城弃父潜逃之事,不过彼时并未太过挂怀。

自曹丕出使吴郡以降,周瑜即遣人详查此事之始末。

只是可惜,此乃司空府之秘辛,周瑜终未得其要领。

今番开口试探曹丕,意在窥探曹操对此子之态度,是否真已心生厌恶。

若果真如此,则强留曹丕于吴县,似亦无多大裨益。

观曹丕此刻之举止,分明是对“弃父潜逃”之说默认无疑。

郭婉察觉曹丕神色有异,心中暗道不妙,沉声唤他:“公子,意欲何为……”

还未待郭婉安抚,就见曹丕转怒为笑,猛然抽出腰间利剑,厉声言道:“喜好搬弄是非者,口德不修,狂言谬语,实不配登堂入室,正襟而论。”

“公瑾安能为此等坊间长舌、夸夸其谈之辈?”

周瑜闻此,神色并无丝毫尴尬,反似期待已久,终见曹丕心防被破。

既已得偿所愿,自不再戏谑于他。

曹操多疑,周瑜只要从曹丕这里得知,弃父潜逃之事为真,则目的已达。

“公子美誉远播,能得公子为友为徒,实乃幸事,何人忍心轻拒?唯憾江东公务缠身,难以亲临许都相伴左右。”

周瑜言辞间尽显欲与曹丕亲近之意,然此等客套之语,听听便罢,切不可当真。

江东自立门户多年,周瑜又岂会随曹丕同返许都?

果如所料,正当众人揣摩周瑜此行之意时,周瑜忽而提出告辞。

周瑜拱手而言曰:“此番造访,既无缘共叙,瑜便不再赘言久留。望诸位归途平安,一帆风顺。”

曹丕闻此,心中虽疑云重重,面色却依旧如常,亦拱手回应曰:“中护军身负军国重任,丕自是理解。愿中护军亦事事顺遂。”

周瑜微笑颔首,其目光在曹丕及众人之间流转,似有千言万语欲诉,却又终究化作无声的叹息,未发一言。

及至转身欲行,唯留下一句:“后会有期,诸位保重。”

言讫,周瑜翩然离去,衣袂随风轻扬,尽显洒脱之姿。

郭婉与蒋干相视一望,彼此眼中皆闪烁着惊异与困惑之光。

此番周瑜之行,来得突兀,去得亦离奇,令人捉摸不透其真正意图。

众人目送周瑜背影渐远,直至其消失于视线之外,方始准备启程归程。

步骘与卫旌二人,早已候于馆舍门前,手执马鞭,牵引坐骑。

二人装扮相仿,皆身着灰蒙蒙、已难辨本色之綀布袍,头裹无巾之幞头,显得松垮无力,发髻外露,面容消瘦,风霜之色甚浓。

各自跨乘一匹毛色斑驳、身形瘦削之马,此马乃曹丕所赠,相较于昔日骑驴之景,已是天壤之别。

因归途遥远,需行数月之久,故曹丕特为步骘、卫旌二人添置马车一辆,以备旅途之需。

车内所置行装,虽寥寥可数,甚为简朴,但远涉足矣。

另一边,是比步骘、卫旌行装豪华的秃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