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三国]太后篡位进行时 > 第63章 致书二封

[三国]太后篡位进行时 第63章 致书二封

作者:九尾糊糊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1-17 12:45:51 来源:文学城

时值蝗灾未炽,但见虫卵隐现,未至肆虐之境。

郭婉深谋远虑,令寻橦健奴们收割冬麦,播撒瓜豆,以备时艰,尚未至于食蝗的惨状。

俗云:“猫行猫径,犬走犬道。”

世间万物,各有其生存之道。

郭婉统筹农事,率众收割,田野间人声鼎沸,热火朝天,一派繁忙景象。

而邺城之内,夜幕低垂,万籁俱寂,犹如鬼域,唯城头之上,灯火阑珊,点点火光,犹似人间烟火,稍慰人心。

此间景象,恰似乱世之中,一隅安宁,令人感慨万千。

邺城之夜,宛如幽冥之域,非戏谑之语,实乃时势所迫,人心惶惶的写照。

建安七年,孟夏之际,五月庚戌之日,天昏地暗,悲风四起,袁绍,一代雄主,竟溘然长逝,壮志未酬,身先死矣。

拖病体以延岁月,历经半年之苦,终至油尽灯枯,撒手尘寰。

其一生戎马,叱咤风云,然天命难违,英雄末路,令人扼腕叹息。

邺城之内,闻此噩耗,无不震惊。

城中士民,或悲或惧,或忧或叹,皆感世事无常,英雄易逝。

而袁绍的旧部,不少人更是心如刀绞,痛失主心骨,前路茫茫,不知所从。

夜幕之下,邺城更显凄凉。

街巷空旷,人迹罕至,唯闻风声呼啸,似有鬼魅低语。

城头之上,虽有火光闪烁,却难掩其萧瑟之气。

城中之人,皆感自身如孤魂野鬼,漂泊无依,不知未来何在。

此情此景,正如曹操之诗所云:“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袁绍殒命之日,曹操遣使赍密函至袁营,诡言未曾加害于绍之子嗣,反言袁尚已为袁谭所害,身首异处。

袁绍本就病中忧思,闻此噩耗,如坠冰窟,惊骇难当。

乃厉声呼袁谭而问曰:“吾儿尚究竟何在?”

袁谭面不改色,坦然应之,承认其罪。

袁绍闻之,如遭雷殛,面色霎时惨白,双手紧握榻沿,怒目欲裂,悲声呼道:“吾儿何辜,竟遭手足相煎!”

其声凄厉,闻者无不恻然。

言毕,袁绍胸中气血翻涌,一股郁气直冲喉头,悲愤难抑,呕血数口,气息渐趋微弱。

榻前,袁谭面现得意之色,但眼中亦闪过一丝慌乱,盖知此事已不可挽回,唯有顺势而为。

原来,袁谭乘父病笃之际,早布密谋,假袁绍之名,行私计于前,将二弟袁熙过继于从父,欲借此稳固己位。

此计既施,邺城之势,遂生微妙之变。

辛评等辈,老于世故,窥见风向,遂纷纷倒戈,投效袁谭,共谋大事。

如今邺城已是不需要袁绍了。

所以袁谭才无所顾忌,坦然承认其残杀手足的恶行。

为稳军心,袁氏众将不得不暂时鸣金收兵,静待事态发展。

曹操闻袁绍薨逝之讯,心中五味杂陈,既有胜者之喜,亦有故人凋零之悲。

曹操与袁绍,自幼为总角之交,两家皆显赫,曹氏近侍帝侧,袁氏则四世三公,门楣高峻。

二子嬉戏于亳州之地,乃至共谋稚趣,如窃新娘的恶作剧,虽未竟成,但情谊之笃,可见一斑。

及至弱冠,二人同仕于大将军何进麾下,位列西园八校尉,曹操典军,袁绍中军,皆为一时之俊杰,直接承命于天子,威震朝野。

二人协力辅弼何进,共图国是,但何进未纳曹操之策,终致事变。

董卓乱政,天下共愤,袁绍首倡义兵,为关东联军盟主,曹操则鼎力支持,共襄大义。

联军集结,诸侯并起,曹操亦于陈留招募义士,声势浩大,与袁绍并肩作战,誓复汉室。

讨董失利后,曹操势微,袁绍则援手以助,表其为东郡太守,共御外侮。

彼时,董卓未除,公孙瓒雄踞北方,曹操、张邈四周强敌环伺,袁绍与操,犹同舟共济,唯有携手,方能渡过难关。

是以,二人之交,虽以利合,然患难之际,更显情深。

时移势易,袁绍据冀、并、幽、青四州,有窥神器之心;

曹操亦平袁术、斩吕布、逐刘备,势不可挡。

昔日挚友,终成敌国,中原逐鹿,谁主沉浮?

二雄相争,实乃天命所归,友情虽厚,终不敌政治纷争,历史洪流,谁人能挡?

回顾与袁本初一生的恩怨纠葛,曹操独步至营帐深处,手执尺素,泪眼迷离,喃喃而言:“本初啊本初,你我虽兵戈相向,然昔日并肩驰骋,共赴国难之情,操岂能忘怀?”

“今朝本初兄溘然长逝,天下又失一英雄,何其痛哉!”

言至此,曹操情难自禁,放声大哭,其声哀转久绝,如泣如诉,闻者无不为之动容。

帐外将士,闻哭声而聚,皆感曹操性情中人,非虚情假意之辈,心中更添敬意。

谋士郭嘉步入帐中,见曹操如此,上前劝慰道:“主公节哀顺变,袁绍虽逝,然其基业未稳,正是主公图谋中原之时。主公当以天下苍生为念,勿过度悲伤。”

曹操闻言,拭去泪痕,点头道:“奉孝言之有理,吾当振作精神,以成大业。”

望向邺城的方向,曹操平复了一下心情,复又叹曰:“昔日刘邦、项羽,虽为敌国,却能共饮一瓢水,同结金兰之好。项羽虽败,刘邦犹哭之坟前,非独胜负所能尽言。”

“本初之于操,亦如是也。虽为对手,然操心中,未尝不怀敬佩之情。”

曹操心怀深谋,于袁绍讣音传来之际,于营中哀悼,泪湿衣襟,但其情非止于哀痛。

毕竟,袁绍出身名门,虽已殒命,而拥戴者犹众。

其间,若是有旧部不服袁谭而来转投曹操之辈,或许会担心曹操不能收容。

曹操此举,亦是安抚众心,施以慰藉之术。

故此次曹操的哭祭,实乃向陈琳、崔琰诸公昭示:

吾与袁绍,情深谊长,其逝吾亦心如刀割。

诸君随吾,无异从袁,共谋大业,心无二致也。

尔等安心归附于操!

操对于本初之旧臣,概不拒纳,皆以诚相待,共图大业!

曹操深知邺城中,陈琳之才如椽之笔,崔琰之德高望重,皆袁绍旧臣,若能收为己用,则如虎添翼。

众谋士深知曹操用意,荀攸也随郭嘉一同上前,捻须颔首说道:“主公节哀,大将军之逝,乃天命也。主公当以天下苍生为念,勿过度悲伤。”

“至于袁氏旧部,主公既有招揽之心,何愁其不归顺?但请主公放心,许都之门,永远为有志之士敞开。”

曹操沉吟片刻,曰:“本初虽逝,但其一生英雄,不可轻侮。吾欲暂缓渡河,不攻邺城,以全袁本初身后之名,使其魂灵得以安息。”

众将闻之,皆感曹操仁义,但亦有人忧虑:“主公慈悲为怀,然战机稍纵即逝,若因此错失良机,恐悔之晚矣。”

曹操摆手示意,目光坚定:“兵法云:‘攻心为上’,吾此举,正欲收邺城士民之心。本初之丧,乃天赐之机,吾当借此展示吾之胸襟,使天下人皆知,吾非嗜杀之徒,亦重情义之辈。”

郭嘉上前,拱手而言:“主公高见,嘉佩服之至。暂缓攻城,亦需防备袁氏子弟趁机作乱。主公可密令细作,潜入邺城,暗中监视袁谭等辈,以防不测。”

曹操点头赞许:“奉孝所言极是,吾当依计行事。”

于是,曹操下令三军,暂缓渡河,静待时机。

同时,遣使前往邺城,致书袁氏,言明其意,并赠以厚礼,以示哀悼。

亦不忘修书一封,致于陈琳、崔琰等旧臣,言及昔日与袁绍之情谊,并表明自己招揽贤才之心。

信中言辞恳切,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书毕袁氏之辞,曹操意犹未尽,复取帛书一幅,挥毫而就,别书一函,欲致于吴郡孙权。

论及辈分,孙权是曹操的晚辈。

忆往昔,山东十八路诸侯共讨董卓,唯孙坚与曹操二人,披坚执锐,血战沙场,是真正的和董卓部众干过架的人。

曹操遣使持书至吴郡,其书言辞峻切,责令孙权:“操闻江东多才俊,而孙氏基业,亦赖贤良以固。”

“天下未定,诸侯纷争,操欲统一天下,以安万民。今特命卿送孙氏子弟入朝,以示归顺之心。望卿体察时势,从善如流,勿使兵戎相见,生灵涂炭。”

书中更言:“昔日文台与操并肩作战,共讨国贼,其英勇之姿,操至今犹忆。”

“今孙氏之业,传至卿手,望卿能继往开来,不负先人之志。若卿能顺天应人,归附朝廷,操必以国士待之,共享天下太平之乐。”

又言及:“操知江东之地,山川秀美,物产丰饶,百姓安居乐业。然操亦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操愿与卿共谋大计,结束乱世,使百姓免遭战乱之苦。卿若有意,可遣使回复,共商大计。”

书信末尾,曹操以威严而又不失礼数之辞结束:“望讨虏将军深思熟虑,速作决断。操静待佳音,勿负操之厚望。”

书信既毕,曹操命人精心装裱,以显其重,复遣心腹使者,快马加鞭,送往吴郡,以观孙权反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