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三国]太后篡位进行时 > 第37章 官学私学

[三国]太后篡位进行时 第37章 官学私学

作者:九尾糊糊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9-20 16:14:48 来源:文学城

其实,刘先曾替周不疑择选过老师,只是还没有成功,就被刘表派遣出使许都了。

当时,同郡有学者名叫刘巴,字子初,博学多才,名闻海内。

刘先闻其名声,心向神往,遂修书一封,遣人致巴,欲使不疑从之学。

书曰:“吾甥不疑,天资聪颖,骨骼清奇,愿子初不弃,收为弟子,共育英才,共图大业。”

刘巴得书,览之再三,心中踌躇。

乃召友人共议此事,友人问其故,刘巴叹曰:

“刘子扬欲使周不疑从吾学,然吾自思才疏学浅,恐误人子弟也。”

友人讶然:“子初才名远播,何出此言?”

刘巴于是说道:“吾昔游学荆北,虽记诵诗书,然不足以建立功名。吾如天之南箕,华而不实。”

“今子扬赐书前来,欲使令贤甥舍鸾凤之才,游居燕雀之檐下,吾又何以启明之乎?”

“吾愧对‘有若无,实若虚’之谦逊,何敢为人师哉!”

刘巴的友人闻之,皆叹息说他过于自谦了。

不过刘巴意已决,于是修书回复刘先。

书曰:

“子扬足下:辱承雅意,欲使不疑从吾学。然吾自思才疏学浅,不足以为人师。巴昔游学荆北,虽记诵诗书,然未能深究其义,实不足以立言。今足下欲使令贤甥从吾学,巴恐误其前程也。吾愧对足下之厚望,愿足下另择良师,以成不疑之才。巴虽不能为人师,然愿与足下共育英才,共图大业。谨此奉答,伏惟鉴察。”

刘先收到刘巴手书,览而叹之曰:“吾闻君子之道,以谦为本。今子初如此自谦,真君子也。”

“然吾观不疑之才,非寻常师资所能教也。吾当更求良师,以成其才。”

刘巴拒绝收周不疑为徒后,刘先并不放弃。

又遍访荆州之士,欲求一良师以教不疑。

他又拜访了一名隐士。

庞德公,隐于鹿门山,才学高妙,名重天下。

刘先闻其名声,乃往访之。

至其草庐,见庞德公坐于石上,飘然有出世之姿。

刘先上前拜道:“吾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今有一甥,名曰不疑,天资聪颖,骨骼清奇。吾欲为其择一良师,以成其才。愿先生不弃,收为弟子。”

庞德公闻之,微笑而言曰:“子扬之言过矣。吾虽隐居山林,然亦知天下之士。不疑之才,吾亦有所闻。然吾年事已高,恐不能为人师矣。”

“吾有一友,名曰司马徽,字德操,才学兼优,识人明通。子扬何不往访之,或可使不疑从之学也。”

庞德公年岁渐高,不欲再收徒,便向刘先举荐他的好友司马徽。

遗憾的是,司马徽远在襄、汉之间,刘先还未寻到水镜先生司马徽,就被刘表派去出使许都。

又因种种原因,曹操将其关在暴室狱数月,周不疑关心舅父安慰,亲往许都而寻。

于是,周不疑就这样被郭婉捷足先登了。

若是没有郭婉劫胡,郭婉猜测:

周不疑若回荆州,极有可能拜在司马徽门下,与卧龙、凤雏同出一门。

日后她再想招揽,就要颇费功夫了。

不过如今,瞥见身侧死死望向刘先离开的方向,默默不语的周不疑,郭婉正思索着自己能将他送入太学读书的可能性。

此前跟刘先信誓旦旦说得轻巧,其实郭婉并没有门路。

她只是掖庭女史,又怎能一句话就让太学博士收周不疑为太学生呢?

东汉之世,太学蔚然,博士授业,学子纷至。

郡县察举,世家子弟易入,而贫困子弟难进太学。

依汉制,设五经策试,登科者可补掌故、太子舍人、郎中等职。

中期以降,私学兴起,最著名的莫过于马融。

马融名重一时,杨厚亦以图谶、老黄之术闻名,记名学生三千之众。

蜀中名士任安,尝入太学,后为杨厚之徒。

马融之弟子郑玄,亦先入太学,后随马融受业。

士家子弟,若有条件又好学,则四处游学,拜访名士,兼收并蓄,集各家所长,并不拘于六经。

例如,管宁、华歆、邴原等人所组成三人小虎队,游学四方,敬慕颍川四杰之一的陈寔,也就是陈群的祖父,跟他修习私学。

郑玄在太学,师从第五元先、张恭祖,学《京氏易》、《公羊春秋》等诸经,又学《律令》,通法律,后于马融处学天文。

郑玄兼三家之学,自创一派,是为郑学。

后来因为党锢之祸,大批的太学生被捕入狱,太学被废多时。

如今,曹操在许都迎奉天子,又重新设立许都太学。

等到日后曹丕即位,也会再设洛阳太学,博士十九人。

魏晋的官学,以郑学、王学为主流。

东汉末年,战乱频仍,除了中央设立的太学,地方官府也有建立学府。

刘表在荆州开立学校、设学官,博求儒士,命綦毋闿、宋忠等撰写《五经章句》,后定之,实为割据政权之太学也。

南阳名士司马徽,亦被学术气息所吸引至襄阳。

不过因为刘表对地方学士的言辞不逊,司马徽对刘表成见甚深,影响南阳名士对刘表的观感。

益州尹默,以当地学术单一,故至荆州追随司马徽、宋忠学古学。皆通诸经史,又专精于《左氏春秋》。王肃随宋忠学《太玄经》。

交趾士燮,跟随颍川刘陶学《左氏春秋》,醉心于春秋之学。

士燮在交趾广泛招揽学者,集结刘熙、袁徽、许靖、刘巴、许慈、程秉、桓晔、薛综、牟子等学士。

不过,由于交州地方偏远落后,很难留下有名之士。

天竺僧人康僧会,在士燮领交州牧时期,至交趾居住,后避居于吴,被孙权拜为博士。

河东太守杜畿,见百姓勤农,家家丰实,乃曰:“民富矣,不可不教也。”

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宫,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

益州学术,多是杨厚和巫道传下之风气,图谶之说兴盛。董扶、任安、周舒等,皆杂经学、谶纬之说。

总之,官学和私学齐头并进的汉末,郭婉揽周不疑于手中,将其强留许都只能让他在官学修习。

因为教授私学的学者,她都不认识。

没有门路,很难拜入私学学者门下。

思来想去,还是去太学碰碰运气容易一些。

实在不行,就自己亲授周不疑学问,她又不是不通文墨。郭婉嘀咕道。

郭婉以替司空办事为由,暂离掖庭暴室,为自己浅放一日假。

一起送刘先自许都南门出城后,郭婉与周不疑并肩闲逛在许都南面的里坊中。

许都南面宫城,北面民坊较多,南边的里坊散户并不多。

整个许都城内,里里外外都洋溢着一股子国泰民安的祥和气氛。

虽然曹操这几年征战河北,但留守许都的尚书令荀彧,将许都城治理的很好。

仿佛外界纷乱的战乱与接连不断的天灾**都与许都无关,许都城内家家户户都忙着为即将到来的岁末做准备。

在汉朝,冬至和夏至是官方规定的两大例假。

其中,以冬至尤为重视,故又被称为冬节。

汉朝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因此规定,“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一般在此之前,官府会举行盛大的“贺冬”仪式,用以迎接冬至的到来。

而真到了冬至那一天,则整个大汉朝休沐三日。

这三天里君王不听政,百官不上朝,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大家一起开开心心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在掖庭供贵人役使的宫人也是有假期的,虽然不多,但也能有出宫与家人团聚的日子。

选择在“冬节”的这三日中回家的宫人很多。

“晨曦微露映珠帘,暮色苍茫照碧霄。品茗赏花闲逸致,挥毫泼墨意逍遥。”

“噫!”

“人生苦短,何妨放怀一乐。”

郭婉与周不疑漫步于城中,见市井喧嚣,商贾云集,不禁感慨道。

琳琅满目的货物,令人目不暇接。

乃叹曰:“此地无战乱之侵扰,实乃曹孟德治理之功也。其智勇双全,方能保此一方平安,使百姓得以享此太平盛世。”

上官婉儿虽然心底不愿拜曹操为主公,战战兢兢地拿命替他打工,但很是赞赏曹孟德之能。

周不疑仰首而望,目中闪烁着好奇之光,曰:“女史觉得曹公是英雄否?”

“曹孟德真乃英雄也,其威名远播,今见其治政之功,更觉其非凡人也!”郭婉微笑而应,“曹孟德之才智,实非常人所能及。其不仅善于用兵,更懂得治国安民之道,真乃一代豪杰也。”

周不疑点点头。

郭婉领周不疑至丁府门前,敲门而入。

自没入掖庭后,郭婉还未曾告知丁夫人。

丁夫人闻讯,乃出迎之。

见是熟人,丁夫人本来神色淡淡,俄顷情绪稍涨:“女郎竟能出宫!”

“在掖庭万事可好?”

“不知女郎被分到了哪个宫室?”

“一切皆安,夫人放心!”

回握丁夫人的双手,郭婉告知自己在掖庭暴室的种种际遇。

丁夫人关心她,她自然不会败兴。

见郭婉身侧有个童子,聪慧可爱,貌若潘安,丁夫人更是心生欢喜,曰:“此子是?”

因为曹昂的缘故,丁夫人对孩童更有怜爱之意,左瞧右瞧,对周不疑的样貌很是满意。

“真乃人中龙凤也,才情横溢,吾甚爱之。”

周不疑耳畔微红,望向郭婉,似是询问,他当如何。

郭婉见状,顺势躬身恳求:“夫人,此乃吾弟,姓周,名不疑。武陵太守之甥。”

“吾想送其入太学修习,欲请夫人为不疑量体裁衣,以表关爱之情。望夫人恩准!”

丁夫人闻声笑骂:“曾为汝量体裁衣,如今又为汝弟求衣?!当真以吾好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