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三国]太后篡位进行时 > 第36章 强留许都

[三国]太后篡位进行时 第36章 强留许都

作者:九尾糊糊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9-20 16:14:48 来源:文学城

郭婉忽启朱唇,露出姨母般的微笑,声温婉而慈爱,曰:“小周郎,可否借一步说话?吾有数言,欲与尔共谋。”

刘先与周不疑皆是一愣,不知暴室女史还有何事要交代。

刘先温声道:“不疑,汝且与郭女史稍谈片刻,舅父在此等候。”

周不疑闻言,眸光一闪,旋即躬身应诺:“郭女史有命,不疑敢不从命?愿闻其详。”

随即同郭婉行至一旁。

他虽年幼,但面对郭婉这位掖庭女史,却并未显露出丝毫的怯懦与不安,反而是一副从容不迫的模样。

“郭女史有何事欲与不疑相商?”

周不疑开门见山,言语间透露出与其年龄不符的成熟与稳重。

郭婉问曰:“周小郎君,汝知吾何以呼汝为小周郎乎?”

周不疑摇头而答:“不知也。”

郭婉轻笑,复问:“汝识江东周公瑾否?”

周不疑答曰:“知之。”

“公瑾之才,举世罕见,吾常怀敬仰之心。”

郭婉闻其言,赞曰:“然也。”

“吾唤汝为小周郎,实乃以汝之才,比之于公瑾。”

“汝以为如何,是否与公瑾有相类之处?”

周不疑闻此言,孩童心态,心中窃喜。

然亦自谦曰:“女史之言,过誉矣。”

“吾虽愿效公瑾之万一,然自知才疏学浅,何敢与周公瑾相提并论。”

郭婉一本正经:“不疑勿谦。汝之才,吾已深察。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小周郎之名,非虚誉也。日后自见分晓矣!”

微微一笑,郭婉继续说道:“小周郎才智过人,婉早有耳闻。”

“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婉有一事相询,不知小周郎可愿赐教?”

周不疑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好奇之色,道:“女史但说无妨,不疑定当知无不言。”

年纪小有年纪小的好处,周不疑对与自己年岁相仿的郭婉并不设防。

没有像遇到其他生人一般如临大敌。

郭婉沉吟片刻,道:“公子可知,当今天下,群雄并起,诸侯割据。陛下虽有心一统,然时局艰难,非一人之力所能及。”

“公子以为,当如何方能助陛下成就大业?”

周不疑闻言,眉头微蹙,似是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助天子统一九州?

片刻之后,他缓缓开口道:“女史所问,实乃天下大事。不疑虽年幼,但亦知‘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

“陛下欲成大事,必先得民心,而后方可言其他。”

郭婉闻言,心中暗自赞叹。

不愧是能与曹冲相善的周不疑,一个十岁孩童,竟能有如此深刻的见解。

她继续问道:“小周郎所言极是,然则如何方能得民心?”

周不疑沉思片刻,道:“得民心者,必先正己身。陛下当以仁德治天下,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同时,广开才路,不拘一格,使天下英才皆能为天子所用。”

“如此,则民心自归矣。”

天子暗弱,无权无势,得民心可不容易。

重点是吸引天下英才,为天子奔走四方。

二人遂步至一旁,郭婉执其手,语重心长曰:“吾观小周郎才智非凡,举止间流露出非凡之气,实乃国家之栋梁也。”

“今汝舅父虽脱困境,然世事无常,小周郎当有更高远之志,以备不时之需。”

刘先被曹操封为武陵太守,实则离间其与刘表,究竟是否重入虎口,并不能知。

郭婉比周不疑大不了几岁,却仿佛一副他的长辈模样,为他谋计。

周不疑微微一笑,话中藏锋:“郭女史言重了。不疑年幼,才疏学浅,安敢当此赞誉?”

“然女史教诲,不疑铭记于心,必当勤勉向学,以图报国。”

她笑道:“他日公子若得机遇,定能辅佐陛下,成就一番伟业。”

周不疑闻言,脸上露出一丝谦逊的笑容,道:“女史谬赞了。不疑不过一介孩童,尚需勤学苦练,方能不负所望。”

郭婉望周不疑之眸,心生一计,欲加些火候,留其在许都。

乃趋前续言道:“小周郎,吾有一策,愿为尔谋。”

“汝舅父将赴武陵,不能亲授学业,然许都乃文士荟萃之地,学术繁荣。”

“吾欲荐尔入太学,与群才共谋学术,岂不胜于随舅父赴武陵乎?”

言罢,目露狡黠之光。

太学,是两汉的最高学府。

元朔五年,汉武帝诏命丞相公孙弘诸贤,于长安筑太学,以广纳天下英才。

初创之时,规定学子需年满十八方能入学。

而后此规渐弛,唯才学是举,不拘年齿,故太学之门,向学有所成者敞开,不问长幼。

西汉、东汉之太学,常有十二三岁之童生负笈其中。

不过,如今的太学之门槛,非无家世背景者可轻易跨越。

因此,周不疑虽十岁冲龄,若是有引荐,也才可以进入太学学习。

周不疑闻言,眸中闪过一丝讶异,旋即拱手谢曰:“郭女史厚爱,不疑感激涕零。”

“然不疑年幼,尚无定见,舅父养育之恩,不疑岂能忘怀?”

“愿先随舅父学习治世之道,待时机成熟,再图报国。女史之谊,不疑永铭于心。”

乃望向刘先而言曰:“随舅父赴武陵,亦不疑之愿也。”

郭婉闻其言,知周不疑心存犹豫,乃再言曰:“小周郎勿忧,汝舅父虽不能亲授,然亦可为尔指引迷津。”

“且刘公在武陵有公务,尔留许都,既可效忠天子,亦可为舅父分忧也。”

“再者,太学之中,名师荟萃,尔可广纳百家之言,学术之路,定将更加宽广。”

言罢,又察言观色,似欲窥探周不疑之心意。

周不疑闻之,眉头微蹙,似有所思。

知郭婉所言非虚,然亦不忍离舅父而去。

刘先见二人似乎提及自己,于是亦趋前而问:“女史有何事相商?”

郭婉见周不疑似有动摇,但刘先必然不会轻易应允。

于是,她佯装严肃,狐假虎威而言曰:“小周郎、刘公,吾有一言,须得尔等倾听。”

“曹司空闻尔等之才,欲留周不疑于许都,以图大业。”

“刘公虽欲赴武陵,然亦须顾全大局,留不疑于许都,以应司空之召。”

刘先闻之,面色微变,果然不悦。

乃言曰:“曹孟德放吾归荆,却要留不疑于许?”

“此番是何道理?”

“莫非欲以不疑为质乎?!”

郭婉默默望向暴躁起来的刘先,心中暗道对不住。

“司空之意,吾亦难以窥探一二。”

“郭女史,吾知司空之意,然不疑乃吾甥也,司空岂能不顾吾等意愿而强行留之?”

“既欲令吾赴武陵,竟能强留吾亲在许,何以如此残忍?”

刘先似乎难以接受要将周不疑独自留在许都这一现实。

周不疑亦言曰:“郭女史,舅父所言极是。”

“不疑虽感激司空之赏识,然亦不能因此而违背舅父之意愿。且不疑亦欲随舅父赴武陵,以尽孝道。”

他是刘先所养育,自然不忍心见刘先落寞神伤。

郭婉闻二人之言,知须再加些火候。

乃抚掌苦笑道:“舅父、小周郎勿忧。吾知尔等之意,然司空之召,亦不可轻忽。”

“吾有一策,可两全其美。”

“刘公可先赴武陵上任,不疑则留许都求学。”

“待舅父公务稍暇,不疑亦可前往武陵探望。”

“如此,则既能应司空之召,又能尽孝道,岂不美哉?”

刘先闻其言,沉思片刻,言道:“郭女史之言,虽有道理,但吾仍担忧不疑留于许都治学,无人照应。”

郭婉见刘先还有顾虑,便进一步言道:“刘公,所虑,婉亦知之。”

“吾愿亲自前往太学,照料不疑生活起居,确保其安心求学。”

“如此,刘公便可放心前往武陵上任,无后顾之忧矣。”

她虽困厄,如今并无多余钱财,但想办法养活周不疑,照料起居,并非难事。

刘先闻其言,思虑片刻,一抹苦涩浮上面容:“郭女史之言,亦有道理。不疑留许都求学,亦可为舅父分忧。且司空之召,亦不可轻忽。如此,则两全其美也。”

周不疑望向刘先,似有安慰之意:“舅父、郭女史言之有理。不疑愿留许都求学,以应司空之召。待舅父公务稍暇,不疑定当前往武陵探望。”

郭婉闻二人应允,心中大喜。

乃笑而言曰:“如此,则大事定矣!”

“婉当为小周郎安排入太学一切。刘公亦可放心前往武陵上任。待小周郎学业有成,吾等皆当拭目以待。”

郭婉闻其言,心中大喜,知自己之计已成。

借曹操征召之意,留刘先之甥于许。

刘先虽然憎恶曹操挟持天子,但不臣忤逆之事,他却不会去做。

既然曹操能以天子为胁,号令天下,他就必须唱诺领命。

不管是治守武陵,还是留甥于许。

刘先似乎是宽慰自己道:“郭女史费尽心思,为不疑谋得如此良策。吾亦感激不尽。”

“不疑留许都求学,必成大器。吾期待汝之成就,愿汝勤勉治学,待日后效忠陛下。”

言罢,又抚周不疑之背,以示鼓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