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三国志吴书]朝旭于江东 > 第280章 第三十六回:“盲人摸象”

“孙登,他是你的太傅,你说怎么办?”

孙登朝向孙权的方向行以一礼:“儿臣以为,大吴律法严苛到人人敬而畏之,暨尚书生前因为没能平等处罚每一个人,而得到数以百计臣子的状告,所以张太傅虽然是我的太傅,但他如果犯了错,也应当按照大吴的律法处置。”

“他可是你的太傅。我与张公时不时因为矛盾争吵,我也从没想过借机处罚他,他火大了甚至直接请假不上朝,我也不好有意见。我对于张公敬重到如此地步。你对于惠恕,为什么就做不到?”

“父王,就算是王子犯法,也应该与庶民同罪。您与张公时有争吵,但自从大吴律法确认之后,他从未触犯法律。至于张太傅是否有触犯法律,儿臣学识浅薄,无从判断,儿臣只能从是否该按律法处罚他的角度,进行判断。”

“不愧是我儿子。”孙权脸上出现笑容的那刻,朝旭才暗暗地松了口气,“说得很好。张太傅,你说,你到底有没有触犯过大吴的律法。我想,你再清楚不过了吧。”

张温的脸色瞬间变得惨败,只听一声沉重的响声,他双膝跪到了地上,五体投地。

“来人,把张惠恕关起来!择日处理!”

......

孙权将张温囚禁于官府的消息不胫而走——实际上,朝旭怀疑他是故意放出去的。几日后的晚上,孙权本想让朝旭帮他拟了一份控告张温罪行的函,却在朝旭准备起笔时,收回了她的笔。

“还是我自己来写,你不擅长。”

“不擅长?我都帮你写了多少年的记录了,只是如实讲述事情,我都写了无数次了。”

“这次不一样。”

孙权没有详细说明,只是朝旭从他含糊不明的态度里猜到了什么。

“你要捏造罪行?”

“张温让他人捏造罪证这种事情,没有证据,你以为韦弘嗣为什么在朝廷上只用语言阻止你,就算是只有你们能听见的话,他也不可能多透露一点?”

如此一说,确实警惕过分了一些。等等,孙权这句话的意思,是韦曜也参与了这件事吗?但眼下,比起去思考韦曜有没有参与,还有更重要的事情:“但是捏造罪行,一旦被发现真相,群臣还会信任你吗?”

“所以说你不擅长这种事。”孙权提起笔,在手中转着笔杆,好一会儿后才沾上墨水,“不是捏造,而是选择性讲述事实。你知道《大般涅槃经》吗?”

朝旭摇摇头。

“前几年,魏国有个叫安法贤的译经家,得到了这本书的外文版,曹子桓让他开始翻译,并曾经将译本作为外交赠品寄过来。我又听闻我大吴也有善于此语言的人才,便下令让他可以以我的名义去收集原文进行翻译。”孙权托着下巴,解释道,“我本来准备过几天叫他来宫里,让孙登拜他为师(1),到时候再介绍给你认识。跑题了,这本书里有一个故事,叫做‘盲人摸象’。”

“什么意思?”

“有几个盲人从没见过大象,有一天国王给了他们机会。因为大象太大,所以每个人都只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但他们都以为自己摸到的就是大象。”孙权说,“所以,我不需要虚构,只需要讲述部分的事实,让所有人都以为,这就是全部的真相,张温的罪行就能坐实了。”

没有一句谎话,连起来却成为了谎言。

朝旭突然觉得孙权有些陌生,明明他对自己很坦诚,连这种事情都不隐瞒她,她却依然产生了这种感觉。

她坐在孙权身边,盯着他用他那漂亮的书法,将张温的罪行在纸上娓娓道来。

纸上写,张温督察三郡,到达豫章后,上表请求讨伐贼人,于是孙权给他拨了五千人,遇到曹丕大举进攻,张温却将将领部署山中,没有去战场。又说张温带着殷礼去蜀国,过来后让他担任尚书户曹郎,根本没有与孙权商量。诸如此类,洋洋洒洒写了百余字。

朝旭隐隐觉得不安,觉得不该这样,但又觉得张温为了江东派的目的,捏造罪证想要推丞相下马,从孙权的角度,他到了蜀国却大肆吹捧赞扬对方、贬低大吴,这些确实也都算不上是什么可以得到原谅的事情。

她安静地盯着孙权的字,直到他写完最后一句判决:贬斥他回老家,充当低级小官。免罪就是他的幸运。

“这样就算审判了吗?”

“对,夫人先休息吧,我让人去准备正式公文。还得给孙登选新的太傅,填这个空才行。”

孙权抬手捏捏她的脸,看着她皱起眉头,才心满意足地大笑着,拿起那张写满字的纸,从书案前起身,离开别院。

不知道为什么,朝旭还是觉得有些不安。

次日,她读到正式的公文,一下就明白她前晚的不安来自于何处。

“孙仲谋!”她猛地推开孙权的书房的门,孙权下意识瑟缩了一下,“你为什么说子休是张温的党羽,还说他对人的提拔贬黜都是张温出谋划策,互为表里、联系紧密,不是张温的党羽就诽谤指责!(2)子休明明是接了你的命令,在肃清朝廷内外不尽心竭力、仗着父辈功绩耀武扬威的臣子!他最终走了激进的做法,不也是在你的默许之下吗!”

“夫人,我也没有说错,”孙权走上前,讨好似的抚摸她的手臂,“弹劾丞相,是不是他们联手的?是不是互为表里,联系紧密?丞相不是江东派的人,子休是不是就跟着张温一起诽谤了他?”

“可是、但是......”

孙权说得没错,但朝旭还是觉得哪里不对。

“骆公绪连夜写了奏疏为张温,大早上就送到府里,夫人要不要一起看?”孙权说着就拉着她的手往书房里走,她脑子里还在思考到底是哪里不对,却在即将坐下的那一刻,看到了另一份刚写完、还没有送出的公文。

“这是什么?”朝旭指着那份公文。

“本来想等张温的讨伐书公开一段时间再公开。”孙权难得出现了不想让朝旭看到公文内容的神情,“你不会乐意看的。”

朝旭一个箭步走过去,举起那份公文,不可置信地读完,盯着孙权:“张温犯罪,你连他的弟弟和姐妹们也要连带责任?他弟弟和妹妹才刚刚成亲!已经嫁人的也要强行与夫婿分开!这又算什么!”(3)

“......我先前,与夫人说过,我需要严惩一个江东士族的人,杀鸡儆猴。”孙权沉沉地叹了口气,“张温出现的时机刚好,我说过你不会乐意读的。”

“他犯了错,惩罚他就好了,张白三个月前才娶了陆郁生,郁生是公纪的女儿啊,因为嫁给了张白,所以她也要跟着走,她又做错了什么......王靖的时候也是,这次也是。”

“律法如此。只有惩罚足够严重,他们犯法前才会重新思考,要不要下手。”

“这算什么......你明明连韩综都因为他是韩当的儿子、没有惩罚,潘璋杀伐无度,连手下都要被他掠夺,你也没有惩罚。”朝旭盯着他,“一边严格执行律法,一边又要网开一面,你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注释1: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本文默认两者都为真。

《大般涅槃经》相传在昙无谶译出前,东汉支娄迦谶译有《梵般泥洹经》2卷,三国魏安法贤译有《大般涅槃经》2卷,吴支谦译有《大般泥洹经》2卷,均早佚。

安法贤:魏文帝黄初(220~226)年中,于洛阳从事翻译。

支谦:随族人避乱南渡到东吴。在那里他得到从事翻译的机会,从吴黄武元年到建兴中约三十年间(223—252)搜集了各种原本和译本,未译的补译,已译的订正。对《道行般若经》、《首楞严三昧经》等重要经典,直接加以重译。传说他到东吴后曾得到吴主孙权的信任,叫他辅导太子孙登。后来太子死了,他就去穹隆山过隐居生活,年六十岁卒于山中。)

(注释2,参考文献:《三国志卷五十七·吴书十二·虞陆张骆陆吾朱传第十二》权幽之有司,下令曰:“昔令召张温,虚己待之,既至显授,有过旧臣,何图凶丑,专挟异心!昔暨艳父兄,附于恶逆,寡人无忌,故近而任之,欲观艳何如。察其中问,形态果见。而温与之结连死生,艳所进退。皆温所为头角,更相表里,共为腹背,非温之党,即就疵瑕,为之生论。又前任温董督三郡,指撝吏客及残余兵,时恐有事,欲令速归,故授棨戟,奖以威柄。乃便到豫章,表讨宿恶,寡人信受其言。特以绕帐、帐下、解烦兵五千人付之。后闻曹丕自出淮、泗,故豫敕温有急便出。而温悉内诸将,布于深山,被命不至。赖丕自退。不然,已往岂可深计,又殷礼者,本占候召,而温先后乞将到蜀,扇扬异国,为之谭论。又礼之还,当亲本职,而令守尚书户曹郎,如此署置,在温而已。又温语贾原,当荐卿作御史,语蒋康,当用卿代贾原,专炫贾国恩,为己形势。揆其奸心,无所不为。不忍暴于市朝,今斥还本郡,以给厮吏。呜呼温也,免罪为幸!”)

(注释3,参考文献:《三国志卷五十七·吴书十二·虞陆张骆陆吾朱传第十二》二弟祗、白,亦有才名,与温俱废。)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80章 第三十六回:“盲人摸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