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年羹尧史同】夫君每天都在作死怎么救 > 第21章 危险的紫禁城

雍正二年春,西北捷报频传,年羹尧指挥若定,最终彻底平定罗卜藏丹津之乱,将青海完全纳入大清版图!此役战果辉煌,震动朝野。

捷报传至成都,全城欢庆。景宜知道,他做到了,他立下了足以载入史册的赫赫战功。

不久,圣旨抵达西北大营,晋封年羹尧为一等公,赏赐更是丰厚到令人咋舌。其权势、声望,在此刻达到了真正的顶峰,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年羹尧凯旋回京受赏,景宜则在成都接到了他意气风发的家书。信中,他详细描述了陛见时的情形,雍正帝如何褒奖,群臣如何恭维,字里行间充满了“舍我其谁”的傲然。他甚至提及,在面圣时,因君臣相得,雍正帝曾与他“偶语良久,几忘君臣之分”。

读到此处,她拿着信纸的手微微发抖。这看似是殊荣,但在她听来,却不啻于一道惊雷!“几忘君臣之分”,这是为臣者该说的话吗?这岂非是取祸之道?

她知道,此刻的他,已被胜利和荣耀冲昏了头脑,任何逆耳忠言都听不进去了。

她铺开信纸,心中百感交集。她知道此刻的他听不进任何逆耳之言,但作为妻子,她无法眼睁睁看着他走向深渊而一言不发。她提笔蘸墨,字迹力求平稳娟秀:

“夫君亲启:

见字如晤。捷报传至蜀中,满城欢庆,妾身与孩子们亦欣喜难抑,日夜盼君凯旋。夫君运筹帷幄,平定西北,立此不世之功,名垂青史,景宜亦为哥哥感到万分骄傲、自豪。此乃年家之荣光,亦是陛下知人善任之明证。

然,荣耀至极,亦易招风妒。京中形势复杂,非西北军营可比。夫君如今位极人臣,圣眷优渥,万望时刻谨记‘树大招风’之理,于御前奏对、与同僚往来之际,务必愈加谦抑谨慎,警惕宵小构陷 ,一言一行皆恪守臣子本分 ,以恭敬侍君为要。此非仅为保全自身,亦是为年家满门,为陛下圣明。

妾身与熙儿、煦儿、玥儿在成都,一切安好,唯盼君早日处理完京中事务,平安归来,共享天伦。

妻景宜 手书

雍正二年春”

她的信,试图在分享荣耀与表达关切之间找到平衡。她肯定了他的功绩,满足了他的骄傲,然后将劝诫包裹在“警惕宵小”、“为年家满门”、“为陛下圣明”这样冠冕堂皇且看似为他着想的外衣下。“恭敬侍君”、“臣子本分”这八个字,是她最核心的提醒,也是她最深的忧虑。

在京城接受着无数赞誉和羡慕目光的年羹尧,收到景宜的家书。看到开头她与有荣焉的骄傲和孩子们的期盼,他刚毅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但读到后面谨慎的提醒时,他的眉头微微蹙起,随即又舒展开,甚至带着一丝不以为然。

他将信纸放下,对身旁的心腹随口道:“夫人身在成都,难免为京中流言所扰,过于谨慎了。陛下待我,推心置腹,岂是那些宵小之辈所能离间?”

他欣赏她的关心,但此刻的他,正享受着权力顶峰的无限风光,雍正帝的依赖和褒奖让他确信自己的地位无可动摇。他认为她的担忧是妇人之见,是远离权力中心的不了解。他或许会因她的话而稍加留意,但骨子里的骄矜和对雍正帝“信任”的误判,让他无法真正听进这逆耳的忠言。

他提笔回信,依旧是报平安,述说京中盛况和皇帝恩宠,对于她的提醒,他只简单带过:“夫人心意,我已知晓。京中一切安好,勿念。待面圣完毕,即返成都。”

他的自信,或者说自负,让他错过了最后一次可能悬崖勒马的机会。

雍正二年十月,年羹尧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入朝觐见。这一次,他带着平定青海的无上荣耀返回京城,心态已与之前截然不同。

景宜在成都,通过父亲和年姝锦传来的消息,焦灼地关注着京中动向。起初的消息尚且正常,皇帝依旧厚赏,设宴款待。但渐渐地,一些令人不安的细节开始传来:

有消息说,年大将军在陛见时,虽礼仪周全,但眉宇间少了往日的恭谨,多了几分理所当然的倨傲。

有传言称,他在朝堂议事时,对某些非其派系的官员提议,驳斥起来毫不留情,甚至语带讥讽。

更让她心惊的是,父亲在密信中提及,陛下曾在一次小范围召见心腹大臣时,看似无意地问了一句:“年羹尧在外,奏折中于朕之称谓,何以竟有误书之处?”

“误书称谓”!这看似是小疏忽,但在帝王心中,尤其是在雍正帝这样注重细节、猜忌心重的君主看来,这简直是不可饶恕的跋扈和无礼!

她知道,她最担心的事情正在发生。他立下的不世之功,反而成了催命符。功高震主,再加上他不知收敛的骄纵,彻底触动了皇帝心中最敏感的那根弦。

年羹尧似乎对这一切毫无察觉,或者他察觉了,但并不认为皇帝真会对他如何。他在京中依旧享受着众人的追捧,直到觐见结束,奉旨离京。

他返回成都的路上,或许还沉浸在成功的余韵中。但紫禁城里的那双眼睛,已经彻底冷了下来。

夜色深沉,红帐之内,**初歇,空气中还弥漫着情动后的暖昧气息。景宜伏在他汗湿的胸膛上,听着他尚未平复的心跳,知道这是最后的机会,也是风险最大的时刻。

她撑起身子,在朦胧的烛光下凝视着他放松而略带倦意的面容,然后轻轻吻上他的唇,不像往常那般缠绵,而是带着一种决绝的意味。一吻结束,她并未退开,额头抵着他的,纤长的手指抚平他微蹙的眉宇,声音带着事后的沙哑和一丝难以抑制的颤抖:

“哥哥……”她唤他,泪水毫无预兆地滑落,滴在他脸颊上,冰凉一片,“我近日……总做噩梦。”

他显然愣了一下,享受温存的气氛被这突如其来的泪水和话语打破。他抬手想擦去她的泪,语气带着事后的慵懒和些许被打扰的不解:“好端端的,怎么哭了?做了什么梦?”

她抓住他欲为她拭泪的手,紧紧攥住,仿佛抓住救命稻草,目光恳切甚至带着恐惧地看着他深邃的眼睛:“我梦见……梦见紫禁城好高,台阶好长,你穿着朝服往上走,我怎么喊你,你都不回头……然后……然后陛下就站在最高处,看着你,那眼神……好冷,冷得像冰……哥哥,我怕!”

她将自己最深的恐惧,用梦境的形式血淋淋地剖开在他面前。她不再迂回地劝诫“谨守臣节”,而是直接点出了那个最核心的人物——雍正帝,以及他那可能存在的、“冷得像冰”的注视。

“景宜,”他眉头再次蹙起,语气沉了下来,带着被打断兴致的不悦和对她“胡思乱想”的责备,“梦而已,岂可当真?陛下待我如何,你难道不知?若非陛下信重,我焉能有今日?”

“我知道!我知道陛下如今信重你!”她急切地打断他,泪水流得更凶,“可正是因为这信重太深,功劳太大,我才怕啊!哥哥,天威难测,帝王心术……历朝历代,鸟尽弓藏的事情还少吗?陛下……陛下他真的能一直如此信你,容你吗?我求你,哪怕只是为了让我安心,你仔细想想,陛下近来可曾有过丝毫……不似从前之处?”

她将“鸟尽弓藏”、“帝王心术”这些他或许想过却不愿深究的词语,连同她**裸的恐惧,一起捧到他面前。她在赌,赌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赌这亲密时刻卸下他心防的瞬间,能让他听进去这最后一句泣血的忠告。

年羹尧沉默了。他看着她泪流满面、惊恐无助的模样,看着她眼中毫不作伪的、对他安危的极致担忧,那责备的话语堵在了喉间。他或许想起了雍正帝近来那些看似无意却意味深长的敲打,想起了奏折批复中偶尔过于简洁的“知道了”,想起了陛下眼中偶尔一闪而过的、让他心底微寒的审视……

他的眼神变幻不定,最初的慵懒和不悦渐渐被一种深沉的凝重所取代。他没有立刻反驳她,也没有安抚她,只是深深地望着她,仿佛要透过她的眼睛,看清她恐惧背后的真相,也看清他自己一直不愿正视的某些东西。

良久,他才抬手,有些粗粝的指腹抹去她脸上的泪痕,声音低沉听不出情绪:“……睡吧。”

他没有给出承诺,没有承认她的担忧,但也没有像之前那样断然否定。这一声“睡吧”,或许意味着他听进去了,或许只是不想再继续这个扫兴的话题。但无论如何,她这番冒着极大风险、用最直白的方式进行的警示,像一根刺,终于扎进了他骄傲而坚固的心防。

这一夜,同床共枕的两人,各怀心事,再无眠。

雍正二年初冬,年姝锦被诊出喜脉。因她素日温婉柔顺,加之其兄年羹尧刚刚立下平定青海的不世之功,雍正帝对这位年妃格外看重。为示恩宠,也或许是另有深意,皇帝特旨,准景宜这位嫂嫂入宫陪伴年姝锦安胎。

圣旨抵达成都年府时,她心中并无多少喜悦,反而沉甸甸的。她知道,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探亲。紫禁城,那是天下权力的中心,也是如今对年家而言最危险的地方。但圣命难违,她只能将孩子们妥善安置,嘱咐心腹严加看护,自己则带着复杂的心情,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