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民国]那年我妈离婚未遂后 > 第64章 豌杂面

[民国]那年我妈离婚未遂后 第64章 豌杂面

作者:蜉蝣不靡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01:08:56 来源:文学城

终于在5月9号那一天清晨,一阵电话铃声吵醒了全家人原该在枕畔消磨的最后一刻浅眠时光。王遗时腾的跃起,赤着脚跑到客厅里,迅速拎起茶几上电话的听筒。

一听到听筒那侧传来王先生的声音,他当即忍不住哽咽地喊了一声:“爸!”

惜予拎着他的拖鞋,站在身边,跟着松了一口气。

宁宜也从房间出来,站在父母身后,侧耳倾听电话里的情况。

奈何后面的消息令人大为失望、难以置信。

王太太在这场空袭中不幸去了。

她并非死于空袭现场,而是在躲避中被飞溅的碎片打伤,后来转入医院治疗。万分遗憾的是,她依旧于5月8日下午四时伤重不治,溘然长逝。

给遗时惜予去电话的时候,王先生刚忙完火化,一个人领着妻子骨灰回到了家中。

不幸中的万幸,王家的住宅和工厂均未毁于空袭。此时他正坐在布满沙砾碎石的沙发上,给远方担心多日的儿女报个平安。

王遗时才听到一半,崩溃地哭了起来,不得不换了惜予来接电话。惜予问:“爸,你一个人在重庆,我们都不放心。不然还是回上海,我们来接你。”

“不必了,”电话那头王先生的声音很平静,“你母亲没了,公司和厂子还在,越是这种时候,上上下下的,大家伙越指着这份薪酬度过难关。我怎么能一走了之。”

王遗时在边上听着,又一次崩溃了,对惜予手中的听筒哭喊道:“求你了!回来吧,爸!”

宁宜被她父亲一声撕心裂肺的“爸”喊得眼泪汪汪,不停地吸动鼻子,试图强忍住泪水,她清楚这种时候自己的悲伤只会更刺激到父亲虚弱的精神。

无论惜予如何劝,遗时怎么哀求,王先生都铁了心不肯回来。最后,王遗时也打定主意,他要去一趟重庆,亲自把母亲的骨灰带回来,这次王先生在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同意了。

叶落归根,魂归故里,终是中国人的夙愿。王家父子都相信,王太太不愿意被葬入异乡陌生的泥土中,她会渴望被故里江南的风吹拂,被雨浸润,与西子湖畔熟悉的日出日落,四季更迭永远作伴。

挂了电话,王先生说他还要去公司处理人员伤亡和设备毁损的事情。天一亮,王遗时立刻赶去学校请了一个月的假,惜予则出门去买最快前往西南地区的火车票。

—·—

9号夜里,遗时正收拾行李,惜予把两个孩子带回她们房间睡觉。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对大人都有如晴天霹雳,何况两个孩子,姐妹俩根本睡不着。

去年五表舅没了的时候,她们并没有什么伤心,看着长辈们哀悼,看着瑆舟掉眼泪,依稀得知这就是死亡的威力。

从今天开始,一切都不同了,日本人投下的炸弹将她们人生炸出一片明晃晃的豁口,那里从此再也不见的是奶奶的身影,今生今世再不可能弥合。

直到躺进被子里,宁宜还是无法相信事实。她们和祖父母别居两地,见面的次数并不多,但每回见面,老人家都异常的激动和热情。

奶奶尽管看上去严厉,可她总会偷偷向儿媳儿子打听姐妹俩各自的喜好。其实她很健忘,所以会让祖父一笔一笔记下来;且她根本不识字,又要祖父照着笔记给她念,好一件件把东西准备起来。可孩子的喜好毕竟和天气一样多变,当那些过时的玩具、零嘴、漫画堆到两姐妹面前的时候,她们依旧高兴,因为感受到了爱。

平宜将手从被子里伸出来,抓住在床边母亲的手。她问:“我可以也去接奶奶回家吗?”

惜予摇了摇头,反手握住她的小手。平宜又问:“姆妈,我以后也会失去你吗?”

惜予怀着苦涩的心情回答她:“人都会死的。”

“那我要你活到栾婆婆那么老,不,比婆婆还要老。你也不可以被炸死。”她越说越害怕,到后面已经语带哭腔,从床上坐起来,紧紧抱住惜予的手臂不放。

宁宜也坐了起来,望着关起的房门,失魂落魄地呢喃道:“爸爸没有妈妈了,他得多难过啊。”

孩子们的想法真是单纯得扎人。

—·—

等她们怀着不安和伤感睡下,惜予轻悄悄从房间退出来。客厅灯还亮着,王遗时独自埋头坐在沙发里,脚边竖着一口行李箱。

惜予走到遗时身边,对他伸出手,顺了顺后脑勺的短发。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淡黄灯光下,发间的银白又多了几缕。遗时张开手臂抱住惜予双腿,惜予往前站了一步,双手轻轻环护住遗时的头。

她听到下方断断续续传来呜咽,遗时脸颊贴着的,她小腹那片的布料渐渐被泪水浸软、渗入、然后濡湿。

从她认识他的那一天起,从来没有见他难过到这般地步。

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啊。

惜予一下一下从后脑勺延伸到脊骨,轻轻抚摸着,经过那缕刺眼的银丝时,悄悄停下手指摩挲了一下。她突然想起魏文怀缅父亲的诗:

我独孤茕,怀此百离。忧心孔疚,莫我能知。

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一何早。

嗟我白发,生一何早。

王遗时,你何时长了那么多白发。

—·—

船靠朝天门码头,王遗时踏着虚浮的步子爬上一段密得数不清的梯坎,穿过接圣街崎岖狭窄的石路。

王先生坐在一家与鸡鸭、干货为邻的面摊边,在人群中望见王遗时,扭脸从邻座那撩来一把空置的小马扎。

王遗时走到他面前,王先生问:“饿不饿?”其实不必问,看王遗时唇色发白就晓得他晕船了,就算头前吃过东西,也早在之字回折的险滩航行之间吐个干净。王遗时坐下,行李箱夹在两脚中间,闻着空气中诱人的面香,腹中一阵擂鼓。

王先生帮他点,“豌杂,不要辣子。”又倒了杯茶给王遗时,叮咛他:“肯定还是辣的,你多喝点水。”

王遗时点头,茶水在口腔过了过,晕船的恶心劲才淡去了些。他发现王先生没有戴眼镜,看东西总眯眼。王先生说逃空袭的时候摔地上给踩坏了,一直没时间去配新的。王遗时当即决意在渝期间要带父亲去配镜。

王先生抬手沿着王遗时脸庞游弋一圈,“瘦了,有白头发了。等下多吃点。”

他问起惜予和几个孙子,王遗时说带了合照,在箱子里此时不便拿,等回家给他看。又问到谢家二老时,面端了过来,王先生把碗推到遗时面前,“先吃 。”然后喝着碎茶看遗时吃面。

父子俩始终没人提起王太太。

面还是辣的,川渝人家的炊具早被辣椒红油熏透了,可遗时饿坏了,两口面一口茶囫囵吞,碗里的面肉眼可见没下去。

王先生看遗时吃得香,想起他小时候,“吃一顿饭,要两个人追在屁股后面喂。”一个是奶妈,另一个当然是他亲妈。父子俩不约而同想到了她,一时都噤了声。

吃好面一道回家。轰炸留下的残砖碎瓦和蓬尘早已清理干净,墙上窟窿还没补齐,王先生领遗时到骨灰坛前,对王太太的黑白照鞠躬敬香。

当天夜里,王遗时突然发起高烧。请坐堂的大夫来看,说他水土不服。遗时初至内地,思乡之情在病榻上决堤暴涨,整夜无眠,依稀听窗外有人在唱歌,狗尾巴,狗尾巴……反反复复的狗尾巴,三个字叫那人唱得沉郁顿挫。

第二天退了烧,问用人当地是不是有这么首民谣。用人笑,“九一八,九一八!先生没听过?”原来附近住了不少流亡人士,在巴山蜀水之间,他们同病相怜。

走时照样在朝天门码头,王遗时与父亲告别。火轮渐行渐远,王遗时对着岸上挥了挥手,王先生立即奋力挥动双臂。新配的眼镜很清晰,他看到儿子哭了。

—·—

惜予接了宁宜、平宜放学,赶去福煦路吃晚饭。

母女三人手拉手走在路上。平宜问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惜予说快了。宁宜问今天怎么是姆妈来接,小姨妈呢?惜予反问那你想要妈妈来吗?宁宜点头,当然要!

福煦路洋房大门口,凭儿抱着期宜遛弯,平宜见了撒开母亲的手冲上去,拽着弟弟的小手摇了摇,期宜也对她咿咿呀呀。

“王谢呢?”平宜问。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心照不宣地隐去了“宜”字,王谢王谢地喊那个蓝眼珠的小姑娘。

凭儿说:“在她寄娘家呢。”

“吴嬢嬢(张太太)偏心!只宝贝她女儿。”

“小祖宗,你这张嘴啥都敢讲。”

“诚国哥他们呢?”

“还没回来呢。你饿不饿?”

“嗯!”

“厨房有银耳汤,别吃多了,晚饭吃不下。”

平宜背着书包跑进围墙门,惜予对宁宜说:“你也去吧。”两个女儿先后跑远,她才看向凭儿:“你真是放心,让诚国自己上下学,现在他还要去接诚敏。”

“有啥不放心,他俩的学堂离家可近。”

这时期宜伸手要惜予抱,凭儿笑着把他交过去,“哦——要找妈妈!”

—·—

平宜一马当先冲到了厨房门外,门虚掩着,有说话声,仔细听是刘妈和小星的声音。

刘妈是谢家老仆,惜予姐弟小时候她都带过。她丈夫早死,两个女儿都嫁了,去年跟着东家一块来上海。而小星则是谢家搬来福煦路后雇的。

刘妈仗着老资格,正在给小星上课。

“要我说,那丫头得感谢她的烂赌鬼老爹,把她卖了,要不然哪有现在的好日子?我们啊,就差在家里还有人惦记着。”刘妈说着说着忍不住笑起来,笑声像水壶烧开了。

小星问:“从来没听过主家认丫鬟做干亲的。凭什么呢?”

“诶,”刘妈叹,“当初看她可怜,岁数又差不多,把她派给大小姐用。白日里小姐去学堂,清闲的很,晚了回来,她就凑在跟前撒娇卖好,小姐宠着她,自此越发没个丫头样。我们老老实实干活的,自是比不上。”

平宜正偷听着,肩膀突然被人拍了下,她吓得一抖,回头见是姐姐,不满地撇了撇嘴。宁宜却越过她,直接推开厨房门,小星神色慌乱,从灶台上弹起来喊了声“宁小姐”。

听到她们来要银耳汤,刘妈从小火煨煮的锅里盛出两碗,吩咐小星端到外头餐桌去。小星埋头匆匆地从两姐妹身边擦过去。

往餐厅走时,平宜问姐姐听到她们议论没有。宁宜不响,她便喃喃自语:“是谁呢?”又放开嗓门问:“姐,她们到底说谁呢?”

宁宜不得不捂住她嘴,两人停在原地。

“她们在说小姨妈。”

平宜瞪大了双眼,奈何嘴还被捂着,只能发出“唔唔唔”的声音。

宁宜又说:“不许再提,就当作没听见那些话。”

总算松开了手,平宜忙问:“为什么呀?”

“没有为什么。你要是敢说,我就不理你了。”

“不要嘛,”平宜拽着姐姐,“不说,不说就是,你理我嘛。”

宁宜心想:这家伙读书识字的时候,脑子要多灵光有多灵光。怎么到了人情世故上,连用人们在谈论谁都听不出?连为什么不让她说出去这点道理也想不明白?

小姨妈虽是干亲,在她们家还算自在,但到了爷爷阿娘面前,仍然改不了旧日谨小慎微的做派,根本不存在刘妈说的什么“恃宠而骄”,甚至因此惹得诚国几次不愉快,心疼他母亲过于委屈。若是平宜将今天厨房的议论宣扬出去,势必会激化家里的矛盾。

只要她们俩装作没听见厨房的对话,谅刘妈和小星她们胆子再大,也不会当面去贬低小姨妈。

况且刘妈她们私下里的议论,爷爷阿娘难道完全不知情吗?定然不是,可就像爷爷说的,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很多看似鸡毛蒜皮的事一旦闹到台面上,就再也没有高高抬起,轻轻放过的余地了,必得打它一顿杀威棒,刺配沧州去了。

—·—

王遗时带着母亲骨殖一路磕磕绊绊往回赶,受过刁难,也得到不少帮助,终于好容易到了江苏一带,由于向学校请的假已经用完,还晚了一周,他便决定不往杭州去,直接在上海下了火车。

因此战争结束以前,王太太的黑白遗照一直挂在亚尔培公寓餐厅旁的墙上,下方一个小龛收着骨灰坛。

张太太来家里玩,回去就跟张先生说:往后去王家吃饭不要坐南边,一抬眼就跟老太太打个照面,吓煞人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